社会工作实践中的诗词疗法探索及其运用

2018-06-11 08:45刘斌志罗秋宇
关键词:社会工作者疗法对象

刘斌志 罗秋宇

[摘要]作为社会工作服务的一种本土化探索,诗词疗法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通过对传统诗词意境的分析、分享和反思来激发服务对象的心理复原机制,不仅有利于协助服务对象获得情感共鸣、情操陶冶、潜能激发、自我探索以及心理及社会功能的复原,更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与运用,从而实现社会工作的本土化。一方面,社会工作者既可以根据服务的人数而采取个案赏析模式、团体赏析模式或社区赏析模式,也可以根据服务的手法而采取自由想象模式、影像辅助模式或身临其境模式。另一方面社会工作者需要遵循诗词甄选、氛围营造、循环赏析、人格代入、情感升华和现实反思六个基本步骤,充分发挥带入、模拟、反复和升华技巧,实现诗词疗愈的目标。面向未来,社会工作者在运用诗词疗法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具备娴熟的专业素质和技巧,更要考虑到服务对象的文化水平和生活兴趣,增强文化敏感和证据为本的意识。

[关 键 词]社会工作  诗词疗法  传统文化  中华诗词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风险社会视域下青少年艾滋病易感机制及其防治的社会工作研究”(刘斌志主持,编号为15BSH05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刘斌志(1980-),男,江西鹰潭人,重庆师范大学社会工作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罗秋宇(1995-),女,汉族,重庆巫山人,重庆师范大学社会工作实验室助理,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工作疗法。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72(2018)05-0045-09

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之一,中华诗词源远流长、代代相传而又影响深远。在先秦时期,人们就已经发现诗词有益于身心健康。《论语》有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目之名。”①历史上通过诗词治疗疾病的例子不胜枚举,如杜甫荐诗疗病的掌故。时至今日,“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的备受关注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典诗词对当代民众的巨大影响。可以说,古人创作出诗词的时候,其对创作者、朗诵者乃至聆听者的疗愈功能也就随之产生了。有鉴于诗词对华人心理的深远影响,可以发现诗词疗法不仅具有历史传承性,还具有现实可行性。

一、 诗词疗法的专业特征及其运用价值

(一) 何为诗词疗法

作为社会工作服务的本土探索与中国风格,诗词疗法源于阅读疗法,并在其基础上充分运用了传统文化的治疗元素。阅读疗法是以文献为媒介,将阅读作为保健、养生以及辅导治疗疾病的手段,引导自己或指导他人通过对文献内容的学习、讨论和领悟,养护或恢复身心健康的一种方法。①而诗词疗法主要以中华诗词为媒介,通过品读过程所产生的共鸣、净化和领悟机制,对服务对象进行一系列心理暗示、情绪辅导、潜能激发以及整体复原,最终实现社会功能的提升。

(二) 诗词疗法的主要特征

诗词疗法的核心要义就是以诗词为载体,通过诗词所蕴含的情感和哲理来达到治疗与辅导的目的。首先,诗词疗法的主要媒介为中华传统诗词,既包括按照形式分的古体诗、格律诗和词曲等,也包括按照内容分的怀古诗、咏物诗、写景诗、战争诗、行旅诗、闺怨诗、送别诗等。其次,诗词疗法的运用强调服务精准性。浩瀚的中华诗词包含了多样性的治疗元素,不同诗词既有其独特的适用人群,也有其不适应的人群。②再次,诗词疗法主要通过心理机制发生作用。王波将阅读疗法原理归结于发生学原理、心理学原理、生理学原理和心理生理学原理四方面。湛佑祥等人在此基础上补充了弗洛伊德学派理论和认知理论。综合来看,诗词疗法正是通过共鸣、净化、平衡、暗示、领悟和情志相胜的心理机制来发生作用的。最后,诗词疗法充分体现了社会工作服务的本土探索和文学转向。诗词疗法运用和发扬了中华古典诗词所蕴含的文化传统、道德情操、家国情怀、社会美德以及个人修养,诸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自强不息、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等。这些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既是诗词疗法素材的丰富来源,更是社会工作通过诗词疗法所达成的价值目标。通过诗词疗法,社会工作在实践中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体现中国风格。

(三) 我国诗词疗法的研究与应用

近二十年来,我国诗词疗法经历了理论引进、本土探索、理論建构与实证运用、理论和实务深化四个阶段。③虽然古代不乏大量运用诗词进行心理疗愈的故事,但作为独立体系的诗词疗法依然建基于较为成熟的阅读疗法,本土性的研究与运用现在仍处在起步阶段。首先,本土诗词疗法的专业探索源于本世纪初。2002年,王国祥在《医学与社会》期刊上发表了“诗词疗法探析”一文,首次将诗词疗法从阅读疗法中分离出来,并将之与诗歌疗法做了区分。王国祥进一步就诗词疗法的客观依据、审美过程、“处方”分类、治疗目标和意义等内容作了简要分析。④王波则在溯源阅读疗法思想和文化脉络的基础上,全面梳理和分析了阅读疗法的全面素材、运用案例等内容。其中就涉及到运用中华古典诗词开展阅读疗法服务的诗词和诗歌疗法。⑤其次,相关学者尝试在阅读疗法的框架下运用中华诗词开展行动研究。诸如,季秀珍和王万清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论述了儿童阅读治疗,并在其文章中举出了大量用儿歌和诗词辅导儿童心理问题的例子。而高文凤等主要是在面向大学生开展阅读治疗服务的过程中适度运用了诗词,通过对50名大学生阅读治疗前后SCL-90评定进行的初步分析,发现阅读疗法中的诗词赏析对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一定成效。⑥最后,部分本土临床实务工作者综合阅读疗法和创作疗法的优势,不仅在心理治疗过程中用诗文来描述服务对象症状,揭示患者症因,并进一步通过读诗、赏诗、写诗、用诗将症状、症因以及治疗都融汇于诗文之中,最终实现服务对象的疗愈。

二、 社会工作实践中诗词疗法的运用模式

将诗词疗法运用于社会工作领域,一方面要考虑到服务对象各自的生命周期与社会功能;另一方面更要特别关注与服务对象的互动模式、互动过程与互动氛围,并在此基础上选择针对服务对象需要、适合服务情境的工作模式。①基于传统社会工作三大服务模式的划分,诗词疗法可以根据服务对象的数量分为个案赏析模式、团体赏析模式以及社区赏析模式。所谓个案赏析模式,即社会工作者针对单个服务对象所存在的心理及社会需要,通过个别化和具体化的背景介绍、词句解读、意境赏析和领悟反思技巧,达到情感共鸣、情绪纾缓、自我探索和潜能激发的目的,最终增强服务对象问题解决的动机、能力及其技巧。所谓团体赏析模式,即社会工作者针对具有类似心理特征和服务需求的服务对象群体,在刻意营造的面对面和轻松安全氛围下,通过参与性和互动性的诗词编排、积极回应、沟通互动、情思引导、思路引领、共同分享和反思提升等技巧,协助服务对象实现知识更新、情感投入、意志提升、人际沟通以及团体互助,最终促进服务对象的经验教育、情感支持、自我成长以及问题解决。所谓社区赏析模式,即社会工作者针对某一群体、组织以及社区的共同性需要,选取具有极度渲染、结构取向或批判反思精神的诗词素材,在周密的项目策划、剧本编写、舞台编排、场景布置以及声光渲染技术基础上,通过组织运作、教育宣传、义工发动、群众动员、情绪渲染、剧场引导、媒体运用以及高潮反思等技巧,协助服务对象实现社区互动、民意凝聚、意识觉醒、信心增强和社区赋权,最终促进居民的团结互助、项目的顺利实施以及社区的整体发展。以上三种传统的工作模式,虽然是根据服务对象的数量来加以区分,但三者的相同之处则是在“人在此情此景”原则下,通过社会工作者的共情力和虚拟感受技术,促进服务对象模拟体验、即兴投入和心理委身于诗词所描绘的自然、心理和社会意境,进而实现虚拟意境与现实自我的交互作用,最终达成服务对象自我认知、情感、意志以及社会功能的提升。②可见,诗词疗法的核心要义乃在于通过社会工作者的协助,促进服务对象投入到诗词所营造的氛围、意境以及精神世界,并通过渲染诗词核心故事的声音、光线、图片、语言和动作来感动、感染和感化服务对象。换而言之,诗词疗法的本质就是通过诗词促进服务对象与社会环境的和谐状态,诗词疗法的核心技术就是促进服务对象的身临其境和反思提升。因此,根据服务对象的生理感受、心理体验和社会想象状况,社会工作中的诗词疗法又可以分为以下三种实用模式:

一是自由想象模式。一般情况下,诗词赏析大都在室内进行,通过描绘和体味诗词中的场景、故事和情感来陶冶情操,但诗词疗法需要在此基础上将自我代入诗词的意境之中,根据诗词所表达的情感和精神,结合自身具体生活经验开展逐步深化的移情和投入活动,并进而达到情感共鸣。由于自由想象可以打破时空限制来随意调取诗词中的治疗元素,往往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服务效果,尤其是对那些处于自卑、焦虑以及目标迷失状况的服务对象而言。中华诗词中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儒释道等思想,给处于不同境遇中的个体以随时方便的指引,服务对象在得意时有儒家思想背景诗词的鼓励,失意时有道家思想背景诗词的慰藉,绝望时则有佛家思想背景诗词的拯救,而自由想象则是获得这些思想营养的重要途径。因此,自由想象模式不仅需要服务对象具备一定的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以完成理性认知;也需要服务对象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移情能力实现感性认知和情感共鸣;更需要社会工作者具有一定的语言文字功底和情感渲染技巧,从而成功地激发服务对象的自我潜能和想象世界。③

二是影像辅助模式。雖然自由想象模式具有较广泛的适用性,但受限于服务对象和社会工作者的能力而往往难以发挥最大的效用。因此,通过声光影像世界的营造来再现、衬托、渲染和实化诗词所描绘的想象世界和现实观照,就显得十分必要。在海德格尔和勒温的场论看来,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本质上就是一个心理场,即是由特定的文化、社会、心理属性组成的心理空间。而在当今图文时代,人的心理空间往往取决于周围的声光影像世界。①图像文化以失去“原本”的虚幻“类像”带给人类“超真实”的体验。②因此,将诗词的场景和情感用影像的形式表达出来,通过观看影像视频来感受诗词所描绘的意境,可以帮助服务对象更顺畅地融入诗词氛围中,更真切地体会诗词的精神世界,更全然地受到诗词的感动,也更直接地体现诗词治疗的效果。通过影像辅助模式开展诗词疗法,一方面需要完善的场地、音响、灯光、画面等硬件配置,另一方面需要诗词意境、辅导行动、服务需求与赏析风格的搭配。

三是身临其境模式。在我国古典诗词长河之中,许多脍炙人口而又意境深远的诗词均是创作者与名山胜水际遇的结晶。历朝历代的诗人词家无不将自己的情思愁绪、豪情壮志、家国情怀、人生理想寄托于祖国大好河山。因此,直接打破自由联想的虚幻,跨越技术辅助的界限,投身于诗词所描绘的现实场域,则成为最直接了当的诗词疗法模式。所谓身临其境模式,就是指服务对象亲自到诗词作者创造诗词或诗词中所描绘的地方去体验诗词的意境和情感,通过具体景象和物件的触动,促进诗词治疗元素之于服务对象的物化、深化和转化,通过个体与自然环境的互动与和谐来促进个体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与和谐。与前两个模式相比,身临其境模式由于实体性、实感性和实然性的互动经验而增强了诗词疗法的真实性、冲击性和带入性。运用该模式,社会工作者一方面需要拓展“人在情境中”原则的运用,不仅要运用自然环境中的山水、林木、景观和气象所蕴含的治疗元素,更要利用家庭关系、朋辈关系、工作职业、节日事件等蕴含的治疗机遇,发挥日常生活中的诗词作用;另一方面,新时代全国各地开展的“诗路建设”正好让诗词疗法走出书本和理论,展现于乡村振兴和文化创意的战略之中。

三、 社会工作实践中诗词疗法的规范程序

作为一种专业方法,诗词疗法运用于社会工作服务,必须遵循科学的程序和步骤。基于社会工作服务的逻辑框架以及阅读疗法的研究基础,诗词疗法的运用主要包括诗词甄选、氛围营造、循环赏析、人格代入、情感升华和现实反思六个阶段。

(一) 诗词甄选

在医学中,不同的药物均有特定的疗效,一旦服用不恰当药物,不但治不好病,还会产生严重的负作用。③对于诗词疗法而言,服务对象误读误用诗词不但没有效果,也会带来负作用。因此,诗词甄选是诗词疗法的首要步骤,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首先,要充分了解服务对象的生理和心理状况。使用诗词疗法,社会工作者的优先任务是尽可能地对服务对象进行综合性评估:一是评估身体状况。诗词疗法对于身患疾病的服务对象来说只能作为一种辅助疗法,只有服务对象身体条件允许才可以考虑使用。二是评估问题状况,主要是考察服务对象所遇到的问题性质、程度、频率、影响及其后果。三是评估问题成因,主要是了解服务对象问题是由于个人的生理、心理和灵性观照所引起,还是外在的家庭关系、社区互动或者环境变迁所导致。其次,了解服务对象对诗词的兴趣度。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服务对象本身对某类诗词或者对诗词的某个流派比较感兴趣,则更有利于诗词疗法的运用。因此,社会工作者既要评估服务对象的文学水平、诗词喜爱程度及其具体的类型,也要了解其对诗词的重要忌讳之处。最后,选择适合开展服务的诗词。在对服务对象进行生理、心理及社会功能状况进行评估的基础上,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确立服务的具体目标,并对服务对象的服务需求、服务目标、诗词作者经历、诗词创作背景、诗词表达的意境和精神世界开展筛选和匹配工作,最终在治疗性诗词数据库中选择合适的诗词推荐给服务对象赏析。

(二) 氛围营造

诗词疗法作用的发挥有赖于包容性、治疗性的服务情境和氛围,以实现服务对象情绪的宣泄。一方面,氛围酝酿可以帮助服务对象渲染情感。人是感知动物,易于被耳闻目睹的事物触动。给服务对象营造出阅读诗词的氛围有助于其与诗词作者或其他读者情感互动。另一方面,氛围营造有利于将服务对象带入诗词情境中,让其自然而然地受诗词意境的感染,利于迅速引起情感共鸣。首先,社会工作者需要适当保持沉默,留给服务对象适度的空间,让其有充足的时间和心理准备去进入服务的程序。秉承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理念,在沉默的氛围中社会工作者可以用眼神或身体语言去鼓励服务对象主动体会诗词疗法的意义,而不是采取直接告知的方式。①其次,需要播放适当的背景音乐。适当的音乐节奏、旋律、和声、音色等有利于服务对象缓解抑郁、消除焦虑、正向思考、积极行动和身心放松。一般而言,适合不同诗词意境的古筝、笛子以及其他传统民乐等,都是不错的选择。最后,需要精心布置赏析场地。为了让服务对象快速进入诗词治疗的状态,需要有意识地布置场地和摆设物件,选择合适的地板材料、坐垫材质、桌椅摆放、场地色调以及饰品装扮。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社会工作者应尽量选择或布置一个温馨明亮的场地,给服务对象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驱除其内心的压抑感,使其在进入这个场地时就有诗词赏析和情感投入的欲望。

(三) 循环赏析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是: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可见,个体对于事物的认知和感受往往需要一个重复的过程。同样,我们在欣赏音乐的时候,也会发现所有的音乐都会至少重复一遍,并且在高潮部分不断重复。同样的道理适用于诗词疗法的第三个步骤——循环赏析,即通过对治疗诗词的不断朗诵、递进分析和深入反思,促进服务对象的情感代入和身临其境,从而实现情感宣泄、自我探索与发现。基于此目的和宗旨,循环赏析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核心步骤:

首先,反复朗诵诗词语句。此时,社会工作者可以与服务对象在一起反复探讨诗词背景、翻译诗词意思、诠释诗词意涵的基础上,反复朗读诗词的内容,并至少经历过诗词朗读、诗词默读以及诗词背诵几个阶段,将诗词章句变成个体语言自然而然的一部分。在诗词韵律美的熏陶下,反复朗诵诗词不仅可以促进服务对象自身情绪的同感、宣泄和投入,还可以在朗诵中发现其内心真正的想法,最终协助其感受到正向而积极的诗词力量。其次,反复揣摩诗词情感。每一首中华诗词都蕴含了创作者的情感,并表现为每一首诗词的情感基调,要么是慷慨激昂、热情奔放或者雄浑旷达,要么是沉郁顿挫、苍凉低沉、悲慨万分,要么是俊爽阳光、温情脉脉。这些深藏的情感世界需要服務对象不断重复、透彻分析和精准把握,并充分运用自由想象的技巧,与创作者的情感世界同步,最终进一步实现人身、情感和行为的代入。最后,反复分析诗词背景。中华诗词往往是创作者对生活有所感悟甚至是遭遇重大挫折时写下来的,或者是触景生情的直抒胸臆,或者是借景抒情寄情山水,又或者是托物言志或文以载道。②因此,诗词疗法必须通过反复分析掌握诗词背后的社会背景、人物事件以及历史脉络,通过协助服务对象对比虚拟和现实世界中的异同,从而反省目前自身状况存在的合理性和发展性。

(四) 人格代入

人格也称个性,本义是指舞台上演员所戴的面具,好比中国京剧中的脸谱。由此借用到心理学上,指的是一种可以离开个体肉体而独立存在于精神世界的主体性,具体表现为具有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的感觉、情感、意志。简而言之,人格的本质是个体独立的精神世界,而具体表现为角色集合及其演绎。中华诗词蕴含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和中华文脉,不仅有秀丽的山水田园风光、浑厚的边疆关塞情怀、深沉的羁旅行役体会,也有深沉的爱国情怀、浓烈的思乡情节、纯真的男女情愫、美好的朋友情谊、温馨的骨肉亲情,还有春光夏景秋思冬韵的自然美以及雄浑豪放、含蓄委婉、沉郁悲慨、清新自然的风格美,更有勇于追求真理、情系民生疾苦、鄙视官场贵族、崇尚独立自由的风格美。①中华诗词所体现的人格魅力、文化基因和民族精神,都是诗词疗法中最重要的治疗要素。因此,需要通过人格代入让服务对象融入诗词情境、体验诗词意境、扮演作者角色,最终实现诗词人格的带入、领悟以及实践,从而发现服务对象多样性的角色及其扮演能力。

首先是进行角色选择。服务对象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扮演的是其先赋角色、规范角色和功能性角色,而在诗词疗法中则需要在社会工作者的协助下确定自身所喜欢和期待的自致角色、开放性角色以及表现性角色,从而将其内心的情感和意志表达出来。比如王翰的《凉州词》所赋予的则是戍守边关的将士角色。其次是角色的领悟。正如演员需要对角色进行揣摩和体味一样,诗词疗法中的服务对象也需要对所选定的角色进行反复的认识、理解和融入。比如,《凉州词》中关于边关将士的生活状态、内心世界以及人格特征,对于服务对象而言是一种外在而不熟悉的力量和状态,就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加以深入了解。再次是角色的实践。在服务对象角色领悟之后,社会工作者需要协助服务对象开展即兴随意的角色扮演,记录下当时当下包括肢体语言、口头语言、情绪表达以及精神气质的真实角色扮演状态,并要结合服务对象的心理特征和处境分析其与角色的表现异同的原因。在实践过程中,服务对象可能会根据其自身的心理状态和理解水平,创造出一些新的行为规范和特质,从而实现诗词赋予的角色建设。最后是进行角色反思。无论是角色的选择、模拟、领悟、实践还是建设,社会工作者都需要引导服务对象不断讨论、分享和反思其角色扮演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和感悟,从中加深对角色规范和自我概念的认知和重构。

(五) 情感升华

大部分中华诗词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诗以言志”。当诗词创作者在人生春风得意、遭遇困境或者迷茫无助之时,通过创作的方式将这种内在的心理情感或者人生理想以诗词的方式宣泄和表达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讲,诗词本身就是古人情感升华的体现。而在诗词疗法中,社会工作者也需要协助服务对象将生活中的焦虑、抑郁、迷茫、困惑、欣喜、成长以及潜能,通过诗词赏析、角色扮演、角色反思乃至诗词新作表达出来,并上升为符合社会规范并对个体具有建设意义的行动,这就是情感升华的阶段。在诗词赏析阶段,社会工作者主要是协助服务对象了解创作者是如何升华个人情感和抱负的;而在情感升华阶段,社会工作者则主要是协助服务对象如何将个人的情绪、情感、意志等人格特质升华为外在的行为。②在人格升华方面,中华诗词所包含的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物诗、悼亡诗、行旅诗、闺怨诗、战争诗、抒情诗、叙事诗等类型,为诗词疗法提供了丰富的服务资源。

在诗词疗法服务实践中,情感升华阶段的主要任务包括以下四个方面:首先,营造同感氛围是情感升华的前提。社会工作服务的最终目标是促进服务对象的行为改变和功能恢复,而其前提则是服务对象对于诗词中人和物的感同身受。此时,社会工作者不仅要讲好诗词背后的故事,更要配合服务对象的情感需要。其次,通过适当的拟人化或借代手法活化和外化服务对象的人格,是情感升华的重要途径。一方面,社会工作者需要通过适当的活动让服务对象体验诗词作者的内心世界;另一方面需要通过书信写作、小组互助、社区宣传等方式将服务对象升华的情感表现出来。再次,适当的仪式是情感升华的有效保障。通过诗词分享、诗词朗诵、诗词创作、书信来往、写作日记、纪念活动、参观旅游、即兴演讲等多种仪式性活动,社会工作者可以协助服务对象打开一个多元化的分析视角,激发其对于生命、人生以及事物多种可能性的想象力,从而以更为创意的、辩证的、多样性的角度看待自身、社会以及困境本身。最后,实现心灵净化是情感升华的最终成效。痛苦、愤怒等不良情绪既可能消耗人体的能量,也可能激发新的能量。这种将负面能量转化为正面能量的过程,也是升华的一种方式,比如“化悲痛为力量”。①此时,社会工作者要做的就是引导服务对象将内心的不良情绪转化为积极的情绪,让一切悲痛转化为前进的力量。

(六) 现实反思

无论是情感的投入、代入还是升华,最终都需要服务对象从诗词所描述的世界中脱离出来,并将其中所体会的积极经验和正向思维运用到现实处境的应对当中。也有部分服务对象沉迷于诗词世界,逃避现实矛盾,反而可能产生新的情境依赖。一方面,社会工作者需要充分运用支持的技巧,再次通过接纳、真诚和同感等缓解案主的焦虑和不安,②尤其需要对服务对象进行言语鼓励和心理支持,协助其总结之前所习得的经验和方法。这不仅可以为更多的服务对象提供榜样和力量,形成服务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更可以帮助服务对象拓展来自他人的支持,比如服务对象的亲人、邻居等,以此建立更为完备的社会支持系统。另一方面,社会工作者需要鼓励服务对象重构属于自己的诗词故事。很多时候,社会工作者害怕服务对象产生不良反应,所以在做服务时会尽量避免他们的哀伤点,但一味的逃避并不能帮助其解决困难。在经过诗词治疗后,社会工作者应主动引导和鼓励服务对象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这不仅可以让其直面现实,分析自己的真实处境和心理问题并和社会工作者一起想办法去改善;还可以让其在自我披露过程中增强自我效能,坦然面对未来的挑战。

四、 社会工作实践中诗词疗法的技巧运用

不同的社会工作疗法,不仅有其独特的理论基础,更有其独到的运用技巧。③基于社会工作的理论框架和实务探索,诗词疗法发展出以下实务技巧:

首先是带入的技术,具体是指社会工作者基于敏锐的观察力和灵活娴熟的主持技巧,通过个性化的采访和主持风格以及恰当巧妙的提问、介绍和引领方式,使服务对象尽快融入诗词的情境与氛围之中,形成彼此情绪情感的互动,使服务对象从中获得审美享受。④社会工作服务过程要维持一种专业的“被带入感”,前提是社会工作者必须具有带入的意识和技巧,具体包括:一是语言带入。社会工作者在组织服务对象进行诗词治疗时,既可以用丰富的语言为服务对象营造诗词所需要的情境和氛围,也可以用自我披露的方式引起服务对象的共鸣。二是音乐带入。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播放一些与诗词意境或情感相似的歌曲,让服务对象在音乐引导中自然而然的被带入。三是动作带入。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鼓励的动作或者诗词作者的经典动作,让服务对象看到这个动作时就联想到对应的诗词。四是场景带入。社会工作者不仅可以利用新媒体播放影片,把服务对象快速带入诗词的情景和氛围中,还可以在适当时机带领服务对象亲自去创作诗词的地方或诗词描绘的场景中体验,通过身临其境让服务对象得到最直观、最真实的感受。

其次是模拟的技术,具体是指社会工作者通过亲身体验或角色扮演的方式给服务对象营造一个诗词的“人工情境”,协助其从中得到心灵感悟和心理疗愈。模拟技巧的实现方式包括:一是模拟场景,指的是在现实世界中塑造出诗词所描述的场景,让服务对象在这个场景中去体验和感受。二是角色扮演,即让服务对象扮演诗词作者的角色,根据诗词作者的思维模式和性格特征去思考问题,服务对象会在扮演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受诗词作者的影响,甚至将诗词角色演成现实的自己,从而达成自我分析和自我发现。三是模拟写诗,指的是社会工作者引导服务对象模拟赏析诗词的形式、内容、情感等,进而自创出一首表达自我的全新诗词。模拟既有利于服务对象情感的表达,也便于社会工作者观察和评估其心理和行为特征,更能够加深其对诗词内容和情感的理解和升华。

再次是反复的技术。反复指的是服务对象多次诵读、赏析和回味诗词的内容和意涵。在话剧表演中,演员反复练习一段台词,既可以起到强调的作用,也可以通过音量的增强来实现情感强化和感情投入的效果。在诗词疗法中,反复的技巧也需要适当地加以运用。首先,随着对诗词内容的理解,服务对象在诵读诗词时不仅能深入体会诗词作者的情感,也会通过多次反复诵读将自己的情绪宣泄出来,融入诗词。其次,社会工作者为服务对象选择的诗词是具有疗愈作用的,反复诵读有利于服务对象的角色带入和情感共鸣。最后,服务对象在反复赏析诗词过程中,可以更好地认识自我、探索自我、觉察自我、接纳自我和提升自我,最终实现自我的反思和成长。

最后是升华的技术。升华在这里指的是服务对象总结治疗过程的感受和想法,并将情感上升到理性认知和人生信念的高度。社会工作者引导服务对象对诗词治疗的过程进行总结升华,可以帮助服务对象克服离散情绪、总结心理体会并延伸成长经验。尤其是那些处在困境中的服务对象,往往会用消极的眼光看待问题或者不能真正理解自己,总结升华的技巧不仅可以帮助其剖析自我,看清自己的内心世界,更可以将诗词作者的情感带入其内心世界,服务对象的内心世界也会随之进行升华,逐渐将消极的情绪排解出来,转换看问题的角度,以正向积极的的态度重新审视自己面对现实世界。

五、 诗词疗法运用的社会工作实践反思

湛佑祥等在《阅读疗法理论与实践》中指出:“阅读既可治病,也能致病,其副作用不可忽视”。①唐婉读了陆游所作的《钗头凤》阙一后,提笔在后面写下了《钗头凤》阙二,回去后情绪郁结于心,之后不久就去世了。这充分证明了诗词疗法的适当运用具有积极作用,反之可能具有消极作用。这也给社会工作实践服务带来了诸多反思:

首先,诗词疗法需要考虑到服务对象的文化水平和生活兴趣。运用诗词疗法要求服务对象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如果服务对象本身对诗词的含义完全不了解,社会工作者在推行诗词疗法进度上会稍显困难,且达不到诗词治疗的预期效果。因此,社会工作者需要意识到诗词疗法所带来的正向和负向作用,并敏感认识到这些负作用所带来的现实及潜在伤害。其次,诗词疗法的运用需要社会工作者具备娴熟的专业素质和技巧。概括来说,一是秉持真诚、热情和积极的态度,让服务对象感到温暖亲切;二是具有较强的诗词知识储备,能够为服务对象匹配合适的治疗诗词;三是具备诗词赏析的专业技巧和手法;四是对诗词疗法的核心概念、适用人群、服务模式、规范流程以及专业技巧有熟练的掌握。再次,诗词疗法只能作為辅助性治疗手段,在必要的时候服务对象不应该放弃其他治疗方法和手段。当服务对象的病症复杂严重时,应接受临床治疗。最后,诗词疗法的素材主要取自于历代中国诗词以及外文翻译过来的诗词,每一首诗词均具有其时代背景及其文化蕴涵。在诠释这些诗词过程中,需要社会工作者具有较高的文化敏感性和政治鉴别能力,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责任编辑:徐澍)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者疗法对象
社会工作者职业化和专业化的现状及对策
Rejection therapy 拒绝疗法
晒晒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拟推荐对象
马戏团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图说车事
我国女性社会工作人员的激励机制研究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2)
个性签名
小儿厌食的简易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