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信息提取能力的探讨①

2018-06-12 06:04
物理之友 2018年5期
关键词:动能热量物体

(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花山中学,广东 广州 510880)

在物理教学中,发现有这样的现象:很大一部分学生对物理概念、物理知识掌握得不错,甚至可以说烂熟于心,但求解问题时却一筹莫展。这样的现象反映出学生自己在分析题目时出现了“阅读理解障碍”,不懂得从题目中有效地提取、处理和应用有效信息。

目前在中考物理中要求考生处理的信息主要为连续文本和非连续文本。连续文本指的是文字题。非连续文本其实就是题目中除了文字之外,还有图片、图表、图线等。学生要从题目中的文字、图片、图线、表格等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并构建物理模型,应用所学物理知识,才能解决问题。那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呢?笔者通过查阅资料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如下。

1 连续文本的信息提取

物理考题通常以文字的形式叙述出来,学生要从中获得相应的信息,但文字信息往往被一大堆文字所掩盖,各种有用信息间的关系也不是一眼能看穿的,特别是一些信息量相对较大的题目,学生一看到题目,心里就发慌,读完问题时已忘记前面阅读了什么。

我们平时强调学生的审题,其实就是对学生阅读能力提出了要求,学生容易被信息量较大的题吓倒,主要就是因为阅读能力较差。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来源于平时的积累,教师在新授课时要重视教材的阅读,鼓励学生多阅读科普文章和多利用网络资源解答生活中遇到的疑问。经过日益积累,个人信息存储量不断增加,阅读能力也会不知不觉地得到提高。

能读懂题目,理解了其中的新术语、新概念、物理的表述方式,才能接受信息,进而处理信息、分析信息。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从文字中获取正确、有效的信息呢?这要求学生具有以下技巧。

1.1 正确理解关键词所隐含的物理意义

学生要懂得根据文字字面上的意思去理解它们所包含的物理意义。

例如:“静止”字面上的意思是:物体不动,速度为零。文字里面所隐含的物理意义就有:物体所受到的力是一对平衡力,两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动能为零等。

“漂浮”字面上的意思是:物体漂在液面上。文字里面所隐含的物理意义就有:物体所受到的浮力与重力是一对平衡力,排开水的体积比物体的体积小(特殊情况下相等)、物体的平均密度比液体密度小。

“两个不同的灯泡串联在电路中”字面上的意思是:两灯泡规格不同,为串联关系。文字里面所隐含的物理意义就有:两灯泡中电流相同,而电阻、电压、电功率不同等等。

有时即使是同样的文字在不同的场合,表示的物理含义也可能不一样。

比如:“同种物质”在力学和热学中所隐含的物理意义就有区别,力学里表示了密度相同,热学中就表示了比热容相同。“相同时间”在力学和电学中只表示物体运动、做功时间或者通电时间相同,热学中则表示了相同的加热装置使物体吸收了相同热量。

在初中物理中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教学中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对学生做细致引导和训练,提高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帮助学生少犯错误。像“质量相同的两个物体”“体积相同的木块和石块”“同一物体”“完全相同的……”“不同物体”“不同的用电器”“串联”“并联”“正常工作”等等,都值得我们在教学中坚持长期培养学生获取隐含信息的能力。

1.2 提取信息的过程

(1) “粗读”

对题目“粗读”一遍,大致了解题中的内容和事件,找出题目要解决的问题。

(2) 找到问题的思维链接点

找到要解决的问题后,将问题转换到相关知识上,抓住要解决的问题的关键。如:力学问题关键要做受力分析,电学问题关键要画电路图。

对照题目要解决的问题的关键进行“细读”。学生在第一次读题时,不清楚任务,提取的信息往往有遗漏,但如果根据问题的关键再次阅读题目,符合自己观点及需要的信息会比其他信息更容易被学生发现。因此,要让学生学会根据问题反复阅读题目。

例1:美国正在实验助推火箭无损回收技术。火箭将飞船推送至一定高度后,箭船分离,火箭停止喷火、落向地面;接近地面时,火箭再次燃烧燃料、向下喷火,并以2m/s的速度匀速下降。匀速下降时,火箭的动能(变小/不变/变大)。

提取信息的过程为:(1) 通过“粗读”大致了解题意,找到题目的问题是“火箭的动能”。

(2) 要分析火箭的动能,关键在于分析影响动能的因素:质量和速度。

(3) 再阅读题目,找到质量和速度的信息。

由知道到掌握是一个过程,学生如果没有独立经历这样的信息提取过程,是不可能真正掌握的,因此,老师要换一个情景,精心设计一道练习题,让学生模仿这样的信息提取过程,独立完成。

习题1:2013年12月14日,“嫦娥三号”探测器在月球表面着陆。着陆前速度从1700m/s逐渐减小到0(以月球为参照物),悬停在距月面100m高处。“嫦娥三号”探测器所载的“月兔”号月球车在减速下降过程中动能 (选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微电子技术是建立在以集成电路为核心,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新技术。该技术由电路设计、工艺设计、材料制备、器件物理等技术构成,其特点是体积小、重量轻、可靠性高、工作速度快。微电子技术对电子信息产生巨大影响。

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此题考查的内容与例1是相同的,但习题不是简单的重复,不仅要换另一种情景考查学生是否真掌握了信息提取的过程,题目的答案还不能相同,例题的答案是动能相同,而练习题的答案是动能减小。如果练习的答案相同,很容易造成学生只记住答案,以后遇到类似的题目都认为答案相同。

老师在讲评时,一定要按照信息提取过程进行点评,一边在黑板上写过程,一边再口头分析,老师把正确的信息提取过程展示给学生看,学生自然就在老师“言传身教”作用下,养成正确的解题习惯。

检测1:一架执行救灾任务的飞机沿水平方向匀速飞往灾区,在灾区的上空向地面投放救灾物资,关于该飞机的动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动能不变 B. 动能变小

C. 动能变大 D. 无法判断

学生模仿后,再换一个情景,考查学生是否真正掌握,如用检测题让学生经历信息提取的过程,独立解决问题,学生通过聆听、模仿、检测三个环节,对信息提取的方法会慢慢掌握,并在解题时得以运用。

例2:两个相同规格的电加热器加热质量、初温都相同的不同液体。若液体吸收的热量等于电加热器放出的热量,加热时间相同且液体均未沸腾,则( )。

A. 两杯液体吸收的热量相等

B. 温度较高的液体比热容较大

C. 温度较低的液体吸收的热量较多

D. 温度较高的液体吸收的热量较多

该题提取信息的过程为:(1) 通过“粗读”大致了解题意,A、C、D选项要解决的问题是“热量”。

(2) 要分析热量,关键在于从热量公式Q=cmΔt出发,分析Q、c、m、Δt的情况。

(3) 再阅读题目,找出Q、c、m、Δt的信息。不同液体→c不同,质量相同→m相同;规格相同的电加热器,加热时间相同→Q相同;由此可知:c越小的,温度升得越高,即可得出答案为A。

习题2:如图1所示,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用功率相同的电热器加热相同的时间后,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图1

A. 水的末温高

B. 煤油的末温高

C. 水吸收的热量多

D. 煤油的温度变化量大

检测2:如图2所示,规格相同的容器装了相同质量的纯净水。用不同加热器加热,忽略散热,得到图3所示的水温与加热时间的图线,则( )。

图2

A. 乙中温度计示数为32℃

B. 加热相同时间,两杯水吸收的热量相同

C. 吸收相同的热量,甲杯的水升温比乙杯的多

D. 甲杯的水加热2min与乙杯的水加热3min吸收的热量相同

2 非连续文本信息的提取

物理考题中经常出现非连续文本,以上所举的检测2就有非连续文本出现,要从非连续文本中获取有效信息,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读表、读图的能力,这些能力应在新授课时训练。

2.1 知道并遵守读表、读图的规则

让学生知道并遵守读表、读图的规则。图线(比如图3、图4)要先看纵、横坐标的物理量,要看物理量旁有没有指数?指数表示什么?

图3

图4

同理,对于表格(如表1)要看清每列(或每行)所表示的物理量,若在这物理量后有指数,表示表格同列(或同行)的数据都要乘这指数。

表1

2.2 观察图线或数据的变化情况

清楚物理量和有无指数后,观察图线或数据的变化情况,根据变化情况得出结论。如图3中线的变化情况是当横轴时间变大时,纵轴温度也在变大;图4中图线的变化情况是当横轴时间变大时,纵轴电流先变小,在6×102s后不变;表1数据的变化情况是p越来越大,t也越来越大。

2.3 知道图中隐含条件

非连续文本里隐含有很多条件,很容易被学生所忽视。如在图3中,隐含的条件有:当横轴时间为0min时,纵轴温度为20℃;当横轴时间都为2min时,甲线的温度比乙线温度高;当纵轴温度都为40℃时,甲线加热时间比乙线加热时间少。

在新授课中要多训练学生的读图、读表能力,养成遵守图表规则做题的习惯,考试时遇到新的图表也能根据规则读懂。

在现代社会中,获取信息的渠道是多样的,作为一个现代人,如何从复杂的信息中提取正确、有效的信息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能力,在物理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这样的能力。

参考文献:

林成国.例谈中考物理阅读材料题的应对策略[J].物理之友,2017,33(4).

猜你喜欢
动能热量物体
新动能,源自创新力
对比学习温度、内能和热量
用皮肤热量发电
剧烈运动的热量
深刻理解物体的平衡
热量计算知多少
我们是怎样看到物体的
为构建开放创新新高地增添动能
“金企对接”转换旧动能
澎湃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