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列馆:最美宪法起草处

2018-06-19 07:02张纯
民主与法制 2018年22期
关键词:陈列馆法制宪法

本社实习记者 张纯

“终于看到了原件!”西子湖畔,究竟藏着什么“宝物”?历史的脚步回到“一五”普法前夕,彼时也正值《民主与法制》创刊五周年之际。视线再回到今天,一件彭真委员长寄语我社的原稿就庄严陈列在杭州的“五四宪法”资料陈列馆中。民主与法制社的小伙伴们在真迹旁排着队拍照留念,备受鼓舞,激动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初夏时节,细雨之后,松柏尤其青翠。为进一步掌握宪法知识,增强宪法意识,领会宪法精神,6月6日,《民主与法制》周刊总编辑刘桂明一行前往“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参观学习。

走近杭州北山路84号,只见一扇月洞形的小红门,门外延伸着块石垒砌的围墙,大丛绿色植物从墙头探出,在门前弯下累累枝条。这里便是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起草地。“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是我国唯一一家以宪法为主题的陈列馆。

因为“五四宪法”,杭州在中国宪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获得了弥足珍贵的历史财富。正如黄炎培先生在《人民的宪法》中感叹:“谁知道:这最美丽的中华人民的宪法,当初起稿,是在最美丽的杭州人民的西湖。”

宪法乃国家之磐石、九鼎之重器。习近平总书记在开馆之际作出重要指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 毛泽东起草宪法处 闫帅 摄

陈列馆是一座建于上世纪30年代的建筑,毛泽东主席在1953年12月28日至1954年3月14日率领的宪法起草小组在此度过了77个日夜。“简明”是起草宪法时毛泽东的指示。起初他决定写100条,比后来通过的106条,仅少了6条。这言简意赅的106条,是起草团队当时100多个日夜笔耕不辍的结果。

此外,馆内收藏了大量珍贵文物、文献资料和历史档案,复原了毛泽东当年起草宪法时的办公场景,书桌上整齐排列着一摞摞各国宪法文本和资料,全面展现了“五四宪法”的诞生经过和深远影响,成为“搞宪法是搞科学”最直接的历史见证。

刘桂明总编辑带领民主与法制社编辑部门的小伙伴们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制定五四宪法的历史背景”“毛泽东主持西湖稿起草”“全国人民参与大讨论”等六个主题单元,小伙伴们驻足、细看、议论,那些有关新中国首部宪法的岁月记忆被重新唤醒,鲜活如新。活动结束后大家表示,本次参观不仅让我们更加详细地了解了我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制定第一部宪法的历史,而且大大增强了宪法意识与法治观念,真是不虚此行。

>>“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展品 闫帅 摄

猜你喜欢
陈列馆法制宪法
宪法伴我们成长
《宪法伴我们成长》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陈列馆修缮开馆
尊崇宪法 维护宪法 恪守宪法
在“统一战线历史陈列馆”揭牌仪式上的讲话
法制报道“负效应”的规避与防范
关于法制新闻的几点认识
医养结合亟须法制规范
三十而立:“八二宪法”的回顾与展望
法制严质量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