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效果观察

2018-06-20 03:46
当代临床医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截肢病死率组间

钟 辉

(德阳市人民医院放射科,四川 德阳 618000)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主要由下肢动脉斑块形成引起,可导致动脉狭窄,甚至是严重闭塞,对患者身心健康及长期生活质量均有显著影响[1]。近年来我国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发病率逐年提高,采取必要方法对其进行治疗,可最大程度减少死亡率,控制截肢风险[2]。介入治疗是现阶段临床主要治疗方法,本研究选取82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对比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本院接受治疗的82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作为本研究的主要观察对象,所选病例均满足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相关诊疗标准,双盲法纳入观察组(n=41)与对照组(n=41)。所有患者家属均了解实验研究的内容,病情明确,符合相关治疗指征。观察组患者中男性与女性比例为23:18,年龄在50岁到75岁之间,年龄均数为(68.52±3.47)岁。对照组患者中男性与女性比例为25:16,年龄在50岁到78岁之间,年龄均数为(68.47±3.52)岁。病例收集满足医学伦理委员会相关标准,组间各项数据资料比较无统计学价值(P>0.05),具有分组研究价值。

1.2 排除标准[3]本研究符合医学伦理委员会相关规范,病例排除标准:(1)具有明显诊疗风险者或多种原因导致中断治疗者;(2)合并其他器官功能障碍的患者;(3)合并精神类疾病者,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4)合并免疫系统、恶性肿瘤等严重疾病者;(5)无法定监护人者。

1.3 治疗方法 所选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根据患者实际病情,适当给予其降脂、降压处理,合并高血糖者,及时对其血糖水平进行控制,做好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观察组患者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本组患者介入治疗方法,具体操作方法如下:介入治疗之前,给予患者氯吡格雷及阿司匹林肠溶片口服。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患肢(或健肢),行局麻处理后,于股动脉进行穿刺,然后将导管鞘直接置入到患者血管内,并向其中注射肝素,剂量控制在0.3~0.5万U。行血管造影检查,对血管狭窄程度、侧支循环状态等进行观察。置入导丝后,继续向血管远端进行有效探查,若存在血管狭窄或闭塞现象而无法直接穿过时,则及时利用超滑导丝,并在其引导下通过。术者结合患者近远端血管内部情况,行造影复查。若血管通畅性良好,则注入药物,结束手术,术后做好抗凝治疗。

1.4 评价指标[4]对比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主要判定标准为(1)有效: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显示,狭窄程度低于30%,且未合并严重并发症。(2)好转:患者临床症状明显缓解;(3)无效:未达到上述治疗效果,甚至出现病情加重表现,血管狭窄程度高于治疗前。治疗成功率=有效率+好转率。与此同时,对2组患者病死率、截肢率进行统计及比较,并对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做好详细记录。

2 结果

2.1 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有效23例,好转12例,无效66例,治疗成功率为85.37%。对照组有效15例,好转11例,无效15例,治疗成功率为63.41%。x2值检验结果显示,2组间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注:与对照组相比,*x2=5.638,P=0.014

2.2 病死率及截肢率对比 观察组2例患者死亡,病死率为4.88%。对照组6例患者死亡,病死率为14.63%;观察组3例截肢,截肢率为7.32%。对照组8例截肢,截肢率为19.51%。x2值检验结果显示,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

2.3急性心血管事件对比观察组治疗期间,合并急性脑梗死1例,合并脑出血1例,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4.88%。对照组治疗期间,合并急性脑梗死4例,合并脑出血3例,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17.07%,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对比(%)

注:与对照组相比,*x2=5.006,P=0.017

3 讨论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不仅病情严重,同时也可对患者日常生活造成明显影响,对其生活质量产生显著制约,也可进一步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加重病情的基础上,也会显著增加患者治疗难度[5]。

传统治疗方法虽然能够改善患者微循环状态,且在抗感染方面发挥一定疗效,但是常规治疗方法效果不够理想,尤其在降低死亡率和截肢率上存在较大短板。介入手术损伤较小,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得到不断改进,并且在临床实践工作中得到明显优化,因此可减少恢复时间,最大程度控制并发症及死亡率,为患者良好预后创造必要的条件[6]。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安全性比较高,这是因为此种治疗方法属于微创技术,可利用动脉穿刺方法及动脉扩张处理,达到重建的目的[7]。为有效预防下肢动脉闭塞症状,应采取必要措施对血压、血糖进行控制,减少动脉硬化危险因素。对于已经出现狭窄和闭塞的患者,应严格依照医嘱内容,加强用药管理及功能训练,并对下肢护理工作进行强化,减少局部皮肤损伤[8]。在执行介入治疗前,还要对患者体内相关代谢指标进行观察和监测,及时给予抗血小板凝集治疗,最大程度控制并发症。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成功率(85.37%)高于对照组(63.41%),组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上述研究结果与权威文献报道结果基本相同,说明采用介入治疗,可最大程度提高患者治疗的成功率,从而提高患者疗效。与此同时。观察组病死率(4.88%)、截肢率(7.32%)、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率(4.88%)均低于对照组(14.63%、19.51%、17.07%),组间差异显著(P<0.05)。上述研究结果证实,介入治疗能减少病死率,控制截肢率及急性心血管事件,对稳定患者病情,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具有重要作用。通过上述分析证实,介入治疗方法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优势,能够保证患者治疗安全性及有效性。

综上所述,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常规治疗方法效果不够明显,采用介入治疗方法,临床效果明显,能够降低病死率、截肢率及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具有临床应用优势,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参 考 文 献]

[1]于黎明.血管腔内介入联合外科手术治疗下肢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分析[J].河北医药.2011,33(18):2775-2776.

[2]刘一强,王天玉,杜丽娟.介入手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效果及术后复发相关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14):4048-4049.

[3]邱伟权.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介入治疗后活动水平研究[J].浙江医学.2016,38(11):876-877.

[4]顾建平,楼文胜,徐克.加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的研究[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1,20(10):757-759.

[5]李国剑,杨镛,杨国凯,等.置管溶栓联合多种腔内介入微创技术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疗效评价[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5,22(9):1068-1072.

[6]孟晓明,汪建中,贾宝洋.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后出现重要脏器并发症的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8):1949-1950.

[7]张伟杰.血管介入联合外科手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效果[J].中国实用医刊.2015,42(24):96-97.

[8]张现峰,马立人.归芪通脉汤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术后的影响[J].中医学报.2014,29(4):589-590.

猜你喜欢
截肢病死率组间
全髋翻修术后的病死率
How to ensure leftovers are safe to eat
降低犊牛病死率的饲养与管理措施
数据组间平均数、方差关系的探究
老人崴脚后缘何要截肢
更 正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metallogenic regularities and the exploration of graphite deposits in China
呼吸科医生应当为降低人口全因病死率做出更大的贡献
老年髋部骨折病死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Numerical Solution of Fractional Fredholm-Volterra Integro-Differential Equations by Means of Generalized Hat Functions Meth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