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机关幼儿园 陈均婉
幼儿天生喜欢敲敲打打,能发出声音的事物可以轻易地引起幼儿的注意力。因此,打击乐活动以操作性强、音色变化多样等深受幼儿的喜爱。打击乐活动是需要所有幼儿都参与并产生分工的一种活动。当所有的孩子都一起完成一次的合奏,他们从中获得的喜悦、集体荣誉感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闽南童谣是用闽南方言进行创作和传唱的儿童歌谣,它以丰富多彩、生动活泼、诙谐风趣的特点深受幼儿的喜爱,加上很多闽南童谣演唱时朗朗上口、节奏鲜明,适合进行打击乐教学。随着普通话的普及,更多的孩子能说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闽南话作为福建泉州一种的本土语言却不被幼儿熟悉。在学习朗诵闽南童谣时发现闽南语作为泉州人的乡音可以很轻易地激发起幼儿的学习的兴趣和共鸣,并且闽南童谣以其特有的语言直白、旋律优美、贴近幼儿生活的特点,容易让幼儿接受并喜爱。如果二者能结合可以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由此我们选择了闽南童谣作为教学的切入点。结合课题“闽南文化在幼儿园教学中的研究和探索”,以闽南童谣为载体而进行多形式的打击乐教学。以下是我在一年的教学实践中的一点尝试和探索。
节奏是打击乐活动的基础。一些耳熟能详的童谣,例如《一只鸟仔》《卖汤圆》《天黑黑》等都是内容诙谐有趣、充满地方特色,无论是朗诵或者演唱都富有韵律感、节奏感,非常适合作为打击乐活动的教材。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首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宜的童谣进行创编,做为打击乐活动教学。刚升入中班这时期的幼儿适合学习简单的、重复的节奏型,可以选择童谣《一只鸟仔》作为教学内容。《一只鸟仔》整首歌曲以规律的、重复四次的四分和八分音符作为歌曲的演奏节奏型:
幼儿很快就熟悉了节奏型,在分组演奏的时候他们能根据教师的指挥和提醒轮流进行演奏。中班后期,幼儿的音乐素养相对有了很大的提高,在设计《天黑黑》节奏型时,可以选择以四分、八分为主、少数十六分音符进行三至四种的节奏型变化。但是,在进行闽南童谣教学时,很多童谣需要教师根据内容进行节奏的创编。
在最初授课、帮助幼儿熟悉童谣时,如何让幼儿轻松自然地感受童谣的整体形象?可以挖掘闽南童谣的一个很有趣的特点——就是它的内容充满生活的气息,富有情节发展。幼儿在理解和记忆节奏型的时候可以借助闽南童谣的内容。
首先,作为教材的童谣很多内容具有很强的故事性。《一只鸟仔》讲述的是早晨起来,一只小鸟飞上枝头不断鸣叫,寻找同伴和鸟窝的故事。这个故事可以很好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并让幼儿很容易地理解,因此,故事可以作为教学媒介。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幼儿理解童谣内容,想象故事中的小鸟在做什么事情。在倾听歌曲的时候,幼儿就已经有自己初步的想象,他们说:这是一只快乐的小鸟在树林里唱歌跳舞、找妈妈。这时教师出示图片让幼儿观察、讲述和表现小鸟“啾啾叫”“扇动翅膀飞”的情形。接着再出示节奏型
引导幼儿感知比较,说说这个节奏型里,哪些像小鸟叫,哪些像小鸟飞。再用动作声势配上节奏型表现小鸟唱歌、跳舞的样子,当幼儿熟悉后再迁移到使用乐器演奏。
第二,根据童谣故事的内容设计节奏型表现相应的场景。《天黑黑》讲述的是老爷爷到地里挖芋头,挖到了泥鳅,回家后,爷爷奶奶为了怎么烹饪而吵架的事。在幼儿学会演唱童谣后,教师引导幼儿根据童谣的内容对童谣讲述的事件进行一句话的提炼讲述,并归纳出五件事:
1.老爷爷走路到地里。
2.老爷爷挖芋头,挖到泥鳅。
3.老爷爷高兴的笑声。
4.爷爷奶奶吵架。
5.摔破锅的叹息声。
接着教师出示节奏卡,引导幼儿根据教师演示的节奏型找出相应的事件。虽然教师演示第一个节奏时,幼儿还不能很迅速地找出相应的事件,但在接下来的几个节奏型的学习时,幼儿已经能很快地一一对应。梓炀说:这个节奏已经把故事讲出来了。由于孩子已经能很熟练地演唱童谣,即使是简单的拍手的节奏演示,孩子却在倾听时将歌曲与节奏对应起来,就好像是在用拍节奏的方式为孩子讲述故事,给了孩子一种新奇的体验,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在熟悉节奏的基础上,我们提供了双响筒、圆舞板、碰铃、铃鼓让幼儿根据故事的情节选择合适的乐器,这时的幼儿已经能按自己的想法选择配器,他们说:可以用圆舞板来演奏老爷爷走路的样子,因为老爷爷走路的声音是很大的;用双响筒来演奏老爷爷挖芋头的动作,因为挖的动作很快。
第三,将事件发展的过程演变成韵律活动,巧妙地融入节奏型。闽南童谣《卖汤圆》的故事性相对不是很强,可是,制作汤圆的场景是孩子们比较熟悉的、有亲身体验过的事情。于是,我在初授时设计了“小二哥卖汤圆”的情景,以“小二哥”走路到店里、沾水制作汤圆、煮汤圆、叫卖以及成功卖出的律动作为线索贯穿歌曲,引导幼儿学习律动,再根据动作的节奏迁移到乐器演奏上。
在活动中,常常会出现预设的目标和教学环节在实际的操作中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这时就需要根据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做简单的修正。
例如,《卖汤圆》中的第一课时,原本预设让幼儿创编的煮汤圆的情形。但是,当教师提问:汤圆煮开煮熟是什么样子的呢?孩子回答:白白的、圆圆的。原来,我班的孩子虽然做过汤圆,可是却没有见到煮开时汤圆不断滚动的样子。因为本次活动的律动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帮助幼儿熟悉音乐旋律,学唱歌曲,也是为了第二节课的打击乐教学活动做铺垫的,律动更多的是一种学习的辅助手段。于是,原本预设的让幼儿创编模仿汤圆滚动的环节,改成了幼儿说的汤圆下锅了。
在《天黑黑》中预设本次活动有5种节奏型,多个节奏型的记忆可能对中班的孩子会是一个学习难点。在设计爷爷奶奶吵架的节奏时,用四分音符作为表现和演奏的节奏型,可是,太慢的节奏很难表现出吵架的场景,在幼儿演奏时调整为八分音符。虽然节奏加快了一倍,但是由于乐句工整由符合故事情景,幼儿一下子就理解并接受了,所以演奏的时候是很轻松的。预设的老爷爷挖芋头的节奏是:
在配乐用动作表现时,第三小节的歌词“掘到 一尾”的节奏和预设的节奏不符。幼儿在表现节奏时,常常会演奏成:
原本的节奏型对于中班下学期的幼儿来说是可以掌握的。于是,教师通过示范,引导幼儿观察比较两种节奏,找出正确的那一个。在第三小节演奏时加入语言和动作的提醒帮助幼儿使用正确的节奏型——在活动中教师发现,这才是本次打击乐活动的难点。
闽南童谣走入课程丰富了幼儿的活动内容,激发了他们对本土方言的兴趣和热爱,也为教师们开发本土课程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材料和创意。当我们把闽南童谣作为一种音乐的载体带入打击乐活动甚至是其他的音乐课堂中时,就给我们的音乐教学注入了新鲜的、亲切的力量。同时,在幼儿园开展闽南童谣的教学,能很好地在幼儿间传播闽南文化,对传承本土文化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也在儿童幼小的心灵洒下家乡传统特色文化的种子,期待有朝一日会长成一棵美丽的、属于闽南人的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