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学幼儿园 李 剑
语言区作为班级创设的基本区域之一,孩子们在这里通过图书阅读、图卡操作、同伴交流、故事表演等活动不断进行自主化的语言学习与练习。但我们也经常看到,随着活动开展的不断深入,孩子选择语言区的积极性越来越低,老师费时费力制作的操作材料为什么孩子不喜欢?如何才能让孩子与操作材料一起动起来?
曾经有人说过“孩子是天生的破坏者”。的确,幼儿生来对各种事物充满了好奇心,什么事情都想试一试,玩一玩。而3~6岁幼儿的小肌肉发育还不够完善,控制能力比较弱,常常会一不小心“失手”将物品弄坏或撕破,这一现象在语言区出现的频率更高。这是因为语言区的许多操作材料大都是纸制作品,如,图书、故事图片、游戏卡等,这些操作材料放在孩子手里,常常是没玩几次就开始出现破损、揉皱的情况,久而久之,操作材料只有无奈地“躺”在角落里呼呼大睡。这样的语言区当然不能再激发起孩子参与的积极性了。
分析其原因,无外乎是因为纸制品的特性使得这类操作材料没有耐用性。想要改善语言区的活动开展现状,首先要提高操作材料自身的实用性——为绘制精美的操作图片穿上透明有韧性的过塑膜,有了保护衣,操作材料就变得结实耐用了,同时也大大方便了保育老师的卫生清理工作。
语言区的操作材料经过我们的改进,大大增强了其在实践活动中的耐用性,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老师发现孩子们在自选区域活动时对于语言区的选择总显得比较被动。这一方面是因为孩子生性好动,语言区中的活动大多以安静操作为主,常常不是孩子的首选;另一方面也说明语言区的创设流于形式,操作材料以图片为主,同一类型的操作卡片会让幼儿对语言区失去兴趣(见表1)。
表1.语言区操作材料材质百分比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各年龄段班级中,纸制类材料在各年龄段的语言区操作中都占75%以上。但这样的操作材料对孩子的吸引力到底有多少?从观察记录中我们不难看出,幼儿在选择纸制类操作材料时更换的次数比较频繁,而选择其它操作材料的活动稳定性较高。这也恰恰说明幼儿对于纸制图片这种操作材料的兴趣不大,所以可以用小型的玩偶代替原有的平面图片,让孩子通过与同伴的共同摆弄,迁移生活经验进行语言表述;还可以提供纸盘让幼儿把自己感兴趣的故事画下来,进行排图讲述等(见表2)。
当老师能敏锐观察幼儿的需求、不断反思活动开展的有效性、投入切实有效的活动材料、调整语言区投放操作材料的多样性,这样就能增强对幼儿视觉、听觉等感官的刺激,促进幼儿语言的积累与巩固,激发幼儿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积极性。
表2.调整后语言区操作材料材质百分比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到:“为幼儿创造说话的机会并体验语言交往的乐趣。”需要注意的是,怎样才能让孩子在一个“想说、敢说、爱说”的环境中去大胆表达呢?老师在语言区操作材料的提供上要多下功夫,用自己的巧思妙想激发出孩子表达的愿望。
例如,心灵手巧的老师将废旧纸盒中间部分裁掉,包装上漂亮的边框,一台“电视机”就诞生啦——孩子们常常轮流坐在“电视机”前,有的播报自己见到的新鲜事,有的绘声绘色地讲述自己刚听到的童话故事;有的两人一组你问我答地进行猜迷、脑筋急转弯等游戏。这样的幼幼互动是自发的、自主的,也是高效的、有效的。还有的老师在盒盖里绘制上精美的背景图,再提供一些小手偶摆放在盒子中,一个自制的“小小电影院”出现在孩子眼前——这样的电影院也可以“播放”孩子们熟悉的故事,让他们运用已经学过的简单语句复述故事内容。
需要注意的是,长期的如此讲述也会让孩子觉得无趣,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创编故事的新结尾,或者进行讨论式故事讲述,让孩子前期的故事经验为后继的故事创编做有效铺垫,使幼儿在讲述多个不同故事情节的过程中不断巩固、掌握、重新建构自己的语言经验。
幼儿园班级里从来都不缺少图书,但这些图书的更换频率与幼儿的熟悉程度往往成反比。很多图书在长期翻看的过程中脱了页,经过几次修补也不能正常阅读了,岂不知这些看似无用的破旧图书其实在孩子眼里却是宝贝呢——当老师把这些破旧图书整理出来放在一边时,小乐恰巧来到图书角,指着一张图上的小兔子对旁边的雨萱说:
“快看,这只兔子头上顶着一张荷叶,一定刚从青蛙那出来吧?”
雨萱接着说:“有可能,它是去找青蛙玩了吧?”
“它们一定是在玩跳高的游戏,它们俩都跳得可高啦。”就这样,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地讲起故事来。老师听了不由得眼前一亮,是呀,这些图书虽然破旧了,但里面造型可爱、色彩艳丽的角色却仍然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何不将这些书页提供给孩子,让他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剪贴,制作成一本属于自己的小书呢。于是,在孩子们的自由组合下,一个个妙趣横生的故事就此诞生了!孩子们从自己拼贴的图书画面中获取语言信息,建构自己的语言经验。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愉悦地观察、理解自制图画小书的内容,由“要我读”逐步向着“我要读”“我爱读”迈进,在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中,激起更多孩子运用语言进行创作的自信心,这对于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幼儿的发展阶段不同,他们的语言发展需求也各不相同。大班阶段的幼儿已经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我们尝试在大班的语言区创设“辩论角”,提供可爱的小手掌激发幼儿发言抢答的积极性,让他们围绕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开展讨论。例如“晴天好还是雨天好”“男孩好还是女孩好”“城市好还是农村好”等等。这样生活化的内容是幼儿经常可以接触到的,在与同伴相互辩论的过程中,他们为了能够“说服”对方赞同自己的想法,常常会绞尽脑汁从多角度、多方面阐述自己的观点。慢慢地,孩子的语言表达从开始的无序、随意,逐步学习抓住对方“不好”的地方和自己觉得最充分的理由有针对性地进行言语争辩。在这种有序对话的过程中,孩子们可以不断撞击思绪,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老师有必要在小班孩子的语言区活动中,提前帮助孩子明确本次活动讲述的主题与内容,还可以通过师幼的共同讲述、教师的提问引导,让幼儿想象故事中的角色会发生什么事?他们会说什么?在充分激发了幼儿的想象之后,再放手让他们自由讲述。
只有不断追随幼儿成长的需求,调整操作材料的实用性、有效性,才能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自主性,从而愉快地加入到语言学习的情景中去。还有什么比发现自我、体现自我更重要的呢?瞧,语言区就是这样以不同的特色和方式满足幼儿成长的需求,引领幼儿的不断进步,促进幼儿自然、自由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