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线平片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2018-06-21 08:44王吉辉
西南国防医药 2018年6期
关键词:骶髂平片强直性

王吉辉

临床上将强直性脊柱炎归结为风湿疾病一类,目前,对于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原因暂无明确定义[1]。该病属于一种致残率极高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患者发病时主要累及脊柱、骶髂关节、髋关节等,若不及时干预治疗,随着病情的发展,脊柱或骶髂关节等将出现畸形,甚至影响正常走路,最终造成残疾,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2]。此外,骶髂关节病变是诊断强直性脊柱炎的必要条件,由于骶髂关节解剖结构较为特殊,在临床诊断中常常出现漏诊、误诊[3]。基于此,本研究探讨了X线平片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中的诊断价值,以期为该病的早发现和筛查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1)临床表现为脊柱活动受限、关节活动障碍等[4];(2)实验室检查CRP及HLA-B27为阳性。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严重疾病;(2)有先天性髋关节病变史[5];(3)非自愿参与本研究的患者。

1.2 病例资料 以2015年6月~2016年9月医院确诊的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0例,女40例;年龄 22~63(34.87±2.49)岁;病程 5 个月~6 年,平均(3.06±0.58)年。

1.3 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均先后行X线平片及CT检查。

1.3.1 X线平片检查 应用日本东芝数字化拍片系统,对腰椎正位、腰椎侧位及骨盆正位等方位拍摄DR X线平片,观察病灶具体情况。

1.3.2 CT检查 患者保持仰卧位,双腿伸直,采用飞利浦公司多层螺旋CT对患处进行扫描,以骶髂关节下缘处为基线,扫描参数设置:电流275 mA,电压120 kV,层距5 mm,层厚5 mm。对骶髂关节进行薄层扫描,扫描方法为连续轴位容积扫描,扫描的范围需包括髂嵴上缘直至耻骨联合下缘处。

1.4 观察指标 (1)对比两种检查方法下骶髂关节病变的征象,包括关节间隙变宽、关节间隙变窄、关节强直等。(2)对比两种检查方法下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检出率以及关节病变程度。病变程度分级标准[6]:0级:完全正常;Ⅰ级:脊柱侵蚀或硬化;Ⅱ级:脊柱侵蚀或硬化,关节间隙小;Ⅲ级:脊柱关节明显侵蚀或硬化,间隙变窄;Ⅳ级:脊柱严重异常,活动受限。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2.0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用例和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影像学特点

2.1.1 X线平片 X线平片显示骨质疏松特征,髂骨缘低于骶骨缘,出现反应性骨质硬化,出现纤维成骨性强直症状。可见关节边缘模糊,关节软骨下骨质密度增高,其内有细小密度减低区,呈“串珠状”,多累及双侧的髂骨面;病变发展可侵犯全关节,关节边缘不整破坏,关节间隙变窄,最后消失并骨性僵直。见图1。

图1 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X线影像

2.1.2 CT图像 可见骶髂关节形态改变,骶髂关节面已出现侵蚀、骨硬化等改变,双侧骶髂关节间隙变窄,呈齿轮状。可见关节间隙模糊、变窄,关节面骨质破坏呈锯齿状,可见多发小囊变。受累部位多见于关节中下部并以髂骨侧更为显著。见图2。

表1 两种方法的病变检出率比较(n=90)

图2 骶髂关节CT影像

2.2 病变检出率 两种方式对0级、Ⅲ级、Ⅳ级病变检出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CT对Ⅰ级、Ⅱ级病变检出率高于X线平片(P<0.05,表1)。

2.3 病变征象 两种方式对关节间隙变宽、关节强直等征象检出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CT对关节间隙变窄的检出率高于X线平片(P<0.05,表 2)。

表2 两种检查方法下病变征象检出率比较[n(%)]

3 讨论

强直性脊柱炎多发于中青年人群,具有较高的致残率。患者发病后病情较轻者可出现脊柱变形,严重者则导致脊柱残疾等,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及生活质量均造成严重影响[7-8]。此外,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早期疼痛大多属于间歇性疼痛,若不及时干预治疗,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将出现严重的持续性疼痛,晚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将出现下肢及整个脊柱的僵硬或弓形[9]。因此,对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可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同时降低疾病对患者造成的影响,并降低疾病的致残率[10]。

目前,临床上对于强直性脊柱炎主要采用影像学检查的方式,通过影像学所反映的患者病灶情况,为临床诊治提供有利的依据[11]。X线平片及CT检查是现阶段临床上应用最多的检查方式,其中X线平片操作最为简单,检查费用较低,对患者造成的辐射剂量较小,易于患者接受。此外,患者在进行X线平片检查时,可对患者的腰椎及骨盆的正位,腰椎侧位等进行多方位的检查,尽可能多地了解患者脊柱生理的弯曲程度变化及腰椎的受累程度[12]。而CT检查具有较高的分辨率,检查过程中可清晰显示骶髂关节的间隙,同时可较好地测量关节间隙是否出现狭窄或增宽[13]。

本研究显示,两种方式对0级、Ⅲ级、Ⅳ级病变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CT对Ⅰ级、Ⅱ级病变检出率高于X线平片,而且CT对关节间隙变窄的检出率也高于X线平片,表明CT检查对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效果更佳[14],可以更早期发现骶髂关节病变,使患者得到早期治疗,有利于防止或延缓疾病的发展。这是因为与X线平片相比,CT检查经多方位重组及薄层重建等,可将病灶结构较好地呈现出来,大大提升了病灶的检出率,但采用CT检查存在费用高及辐射剂量大等缺点[15]。

综上所述,CT检查可以更早期发现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使患者得到早期治疗,有利于防止或延缓疾病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对于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水平,可用于对该病的筛查。

[1] 王家富,林耀云,林琳,等.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患者HLA-B27与CT、MRI联合诊断价值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17,15(10):128-131.

[2] 宋习忠,韦素芹.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影像学检查临床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7,27(7):1415-1418.

[3] Zhang L,Wang J,Feng X,et al.A comparison of high viscosity bone cement and low viscosity bone cement vertebroplasty for severe 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 [J].Clinical Neurology and Neurosurgery,2015,129(24):10-16.

[4] 周建国,许开喜,胡方云,等.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改变的MRI表现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6,14(1):68-70.

[5] 张连峰.用MRI检查和螺旋CT检查诊断强直性脊柱炎所致骶髂关节病变的效果对比[J].当代医药论丛,2016,14(1):37-38.

[6] 马立恒,张朝晖,刘春杏.早期强直性脊柱炎脊柱病变的MRI征象分析[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6,35(2):258-262.

[7] 李筱倩,朱建忠,赵鲁平,等.磁共振 DWI联合 DCE序列诊断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改变[J].放射学实践,2015,30(6):679-682.

[8] 吴俊华,张德洲,陈君蓉,等.骶髂关节SPARCC评分在强直性脊柱炎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观察中的应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5,13(6):591-592,597.

[9] 王雨,毛明伟,陈家飞.磁共振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的价值[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36):4085-4087.

[10] 张立民.用X线、CT与MRI诊断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临床价值[J].当代医药论丛,2016,14(14):107-108.

[11] 蒋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骶髂关节病变的CT与MRI诊断比较[J].中国卫生产业,2013,10(36):160,162.

[12] 梁佐堂,李继峰,董乐,等.对比分析X线、CT和MRI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应用的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15,11(2):84-87.

[13] 马涌,欧勇,马原.VCR、VCD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并发重度车轮状后凸畸形的临床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13(3):11-13.

[14] Jacques P,Lambrecht S,Verheugen E,et al.Proof of concept:enthesitis and new bone formation in spondyloarthritis are driven by mechanical strain and stromal cells[J].Ann Rheum Dis,2014,73(2):437-445.

[15] 黄博豪,何瑶.CT与MRI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应用对比[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8(8):1385-1387.

猜你喜欢
骶髂平片强直性
X线平片和CT对颈椎病诊断的临床效果
颈椎病患者使用X线平片和CT影像诊断的临床准确率比照观察
推拿联合督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42例经验体会
MRI和X线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价值研究
螺旋CT诊断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炎的临床分析
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在腹股沟疝治疗中的价值探究
骶髂关节CT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中运用的研究进展
当归拈痛汤加减治疗湿热痹阻型强直性脊柱炎28例
中医外治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27例
骨盆后环内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