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扩张中间效用的危害性
——兼论汲取2008国际金融危机教训

2018-06-25 11:16
关键词:适度性效用范畴

钱 津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北京 100836)

在现代经济中,不论是出现黑天鹅事件,还是出现灰犀牛事件,实质都是经济学基础理论研究不能准确认识经济现实的具体实证。现实地讲,如果现代经济学缺少对于效用理论的深入研究,依旧笼统地讲追求效用最大化,那么人们自然就会对于实体经济或虚拟经济领域出现的重大问题视而不见或无动于衷,直至问题演变为可怕的灰犀牛冲过来,让社会不得不承受严重后果。所以,作为经济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之一,效用理论的研究是现代经济学创新与发展研究中的一个必要且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方面的理论研究能够助力网络化时代高度发达的现代市场经济避免危机和保持和谐。

一、效用的界定

在现代经济学中,效用仍然是一个基础而又十分模糊的范畴。如果对于这样的基础范畴的认识尚十分模糊,那么经济学的研究不用说解释金融危机,恐怕就连构建自身完整的学科体系都会遇到困难。因此,为了能够汲取21世纪金融危机的教训,提升经济学的解释力,理论的研究首先需要改变对于效用范畴的模糊认识[1]。

(一)效用不应是主观性范畴

经济学是研究客观经济实际的学科,其基础范畴不能是主观性的。也就是说,经济学的理论研究不能建立在主观性范畴的基础上。然而,在以往经济学的解释中,效用就是“满足”,效用范畴就是指人们消费商品获得享受的满足感,这就将该范畴理解成消费者纯主观心理感受的反映了。也许,如此界定效用范畴,恰恰表明经济学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至少在迄今为止的经济学讨论中,还缺少对于这种主观性范畴界定的批判。准确地讲,当将效用解释成一种满足感时,经济学的研究就已经偏离科学认识的轨道了。不只是效用范畴,任何将经济学的基础范畴解释为主观性范畴的企图,都必定要将经济学的研究引入歧途。在传统的意识中,经济学家们甚至没有想到,如此以人的自身体验描述满足感,是一种科学研究最忌讳的以偏概全。在先哲们留下的文字中,讲到效用和效用递减,无不是以苹果、面包等食品为例,通过吃这些食品来确定满足感。可是,经济学研究面对的商品和劳务,绝不仅仅是可以入口的食品。所以,消费者通过自身体验找到的吃的满足感,并不能适用于所有的商品和劳务。苹果可以吃,煤炭就不能吃,钢铁也不能吃。实际上,在现代经济的商品中,能入口吃的商品只占很少的比重,而且,所有的劳务也都是不能吃的。这种主观性体验式的理解,这种明显的以偏概全,只可能出现在经济学研究的起步阶段。显然,面对21世纪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现代经济学对于效用范畴的认识不能再停留在起步阶段了。

(二)效用不应是闲置性范畴

效用是经济学的基础范畴,是经济学用来解释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范畴。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存在的以偏概全的认识,这一范畴已经几乎被闲置化了。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欠发达国家的经济学家,在对各个国家的经济以及世界经济的分析中,现在根本看不到效用范畴的身影。而且,在现代经济学的教科书中,有关效用范畴和效用理论的阐述,都是很少的,甚至有的教科书只字不提。在20世纪中期,经济学家们还津津乐道的基数效用、序数效用,好像现在已无人谈起。只是,在各种版本的经济学辞典中,还保留着效用范畴的一席之地。无疑,在某些人看来,同国际贸易、反倾销、流动性等范畴相比,效用范畴似乎该进入经济学的历史了。这种将效用范畴闲置起来、将这一基础范畴虚化或淘汰掉的局面的出现,固然与传统对于这一范畴的认识偏差有关,但是这绝不意味着效用范畴过时了,这一基础范畴在现代经济学的研究中没有用了。应该说,在经济学的学科建设中,凡属基础范畴,在任何时候都是有用的,都是不可或缺的。看不到效应范畴存在的重要性,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这一基础范畴闲置,同有意回避价值范畴一样,不是经济学研究的进步,而是一种退步。

(三)效用是指商品和劳务有用性的一般化

在现时代,经过对于传统认识的反思,应当而且可以确定效用是客观性范畴,这一范畴就是指商品和劳务有用性的一般化。经济学不研究商品和劳务的具体有用性,并非不研究商品和劳务的有用性,而是要抽象地研究商品和劳务一般化的有用性。走出历史的囿见,重新界定效用范畴,将这一基础范畴回归为客观性范畴,是现代经济学的认识进步,是人类对于自身经济活动认识的时代进步。作为重要的基础范畴,效用研究领域中蕴涵着丰富的可挖掘的经济思想内容。而新的理论认识的开始,就是要建立在对于效用范畴重新定义的基础上。只有这样,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才能通过纠正长期以来对于效用范畴的认识偏差,积极地发挥这一基础范畴的重要作用。在商品和劳务有用性一般化的基础上,深化对于高科技时代社会经济的认识,这是现代经济学有别于传统经济思想的一个重要的起点,也是现代经济学的理论研究融入现代高度复杂的经济现实的一条必要的路径[2]。

二、效用的分类

表示商品和劳务有用性一般化的效用范畴,在抽象的前提下,可有各种基于不同角度的分类。经济学人最为熟悉的效用分类是基数效用与序数效用、边际效用与非边际效用的区分。此外,还有自然效用与社会效用的区分,任何在市场中实现的效用都必然是自然效用与社会效用的统一。而实体经济中创造的效用分为实物效用、劳务效用和知识效用,这些都是与虚拟经济中的虚拟效用截然有别的实体效用。为推进效用理论的研究,本文还将做出一种新的分类,一种对于分析现代经济问题非常重要的效用分类,即对于终点效用与中间效用的区分。本文将在此分类的基础上,针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着重阐述具有重要的思想创新意义的中间效用理论。

(一)终点效用

终点效用是指最终供人们生活消费和生产消费的效用。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有的成为人们最终生活消费或生产消费的商品或劳务,具有的一般化的有用性,都属于终点效用。

在人们的生活消费中,可以得到的终点效用消费都属于福利,有了这些社会福利的提供才能够保持人类生存延续的需要。在实际生活中,尽管存在生活消费品终点效用的结构问题,但是,每一个人对于终点效用的追求与对于社会福利增加的愿望是一致的。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消费,都属于对终点效用的消费。

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只有生产必需消费的劳动成果的效用属于终点效用。这基本是对属于生产资料的实物效用或知识效用的消费,而生产劳务的消费往往不在必需的生产消费之内,即在现代化大生产中大量存在的生产劳务的效用基本上不能归为终点效用的概括范围。不论在哪一个行业,所有生产设备和生产原料的消费,全部属于终点效用消费。生产过程消费的终点效用,可能存在浪费或过度消耗,但并不改变这些用于生产消费的实物效用或知识效用的性质属于终点效用。

大米、白面、各种瓜果菜蔬、糖果、面包、饮料,还有人们喜欢喝的各种酒,吸了会损坏身体的烟草等等,这类劳动产品提供的效用都是终点效用。钢材、原油、煤产品、木产品、建筑材料,还包括医院使用的各种药品,用于打仗或维护治安的军事装备等,这些物品提供的效用也都是终点效用。还应该明确的是,在现代社会,家政人员提供的劳务,文艺团体的演出,医生和护理人员的服务等等,所有这些被社会承认的有用性,都属于终点效用范畴,因为这些方面的消费必然能够使人们享受到社会福利。

不过,终点效用永远不进入虚拟经济领域。应该说,实体经济中有一部分劳务效用可能不属于终点效用,但凡是属于终点效用,从来不会离开实体经济的创造。也就是说,只有实体经济才能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终点效用。

(二)中间效用

在现代劳动的效用创造中,除去终点效用,剩下的都属于中间效用。中间效用就是指不属于最终提供生活消费和生产消费的效用,是只起帮助人们实现终点效用消费作用的劳动成果效用。一般来说,中间效用的基本存在方式是劳务效用,包括实体经济中的一部分劳务效用和虚拟经济中的全部效用创造。从经济史来看,当出现了社会劳动的商业分工,产生了商业劳动,也就产生了中间效用。当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劳务劳动的交换比重大大提高,社会中间效用的比重也就相应地有较大提高。当国民经济中独立地呈现虚拟经济领域时,国民经济已成为虚实一体化经济了,就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中间效用是由虚拟效用构成的了。因此可以说,中间效用范畴是一种历史性范畴,是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复杂而发展及复杂的经济范畴。

在人们的生活消费中,中间效用属于非福利性的效用,是人们生活消费后并不能增加自身福利的效用。在现实社会的福利中,从来没有中间效用的内容。这也就是说,中间效用的劳务有用性,从来不增加社会福利。

在生产过程中,中间效用属于非必需的生产消费。尽管在生产过程中增加中间效用消费同样要增加生产成本,但是无论怎样增加中间效用,这方面生产劳务创造的效用也不会成为生产必需消费的效用。这就是说,在生产消费过程中,与生活消费过程一样,也是终点效用与中间效用并存,并且也同人们生活消费一样,所有生产过程消费的中间效用都是劳务劳动创造的中间效用。

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按照行业来划分,社会劳动创造的中间效用主要是指:所有商业劳动创造的效用、所有银行业劳动创造的效用、所有证券业劳动创造的效用、所有广告业劳动创造的效用、所有律师业劳动创造的效用及其他市场中介服务业劳动创造的效用,等等。

1.商业效用

商业效用就是商业劳动创造的效用。商业劳动是实体经济中最早出现的创造中间效用的劳动,并且是现在实体经济中占比重最大的创造中间效用的劳动。商业劳动虽然可以为人们购物带来方便,但却并不增加消费者的福利。因为,消费者去商场是为了买商品,并不是去享受商业劳动的,换句话说,商场的服务工作做得再好,对消费者来说买不到自己要买的商品也是毫无意义的。因此,现代商业劳动创造的效用只能是中间效用。

2.银行效用

银行效用就是银行业劳动创造的中间效用。在现代市场经济中,银行业劳动已成为国民经济调控中枢的劳动。市场决定了银行业劳动的重要性和艰巨性,使银行业劳动成为社会必须依靠的中枢力量。不过,虽然银行业劳动重要,但是银行业劳动为社会提供的统统都是中间效用。实际上,在现代生活中,任何一个人都离不开银行业劳动提供的服务,然而,从没有人将银行业劳动作为最终消费享受,即银行业的劳动提供的服务是不能增加任何人的福利的,每个人都不会将银行业劳动的服务作为消费终点。

3.证券业效用

证券业效用就是证券业劳动创造的效用。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证券业的劳动就是提供高度发达的证券化资本市场服务的劳动,是属于虚拟经济领域的劳动。在虚实一体化国民经济的虚拟经济中,所有的证券业劳动创造的效用都是中间效用,即证券业效用是不能增加社会福利的效用,是不属于生产必需消费的效用。虚拟经济领域的劳动是依据资本收益权而存在的,是人类常态劳动发展在特定阶段上的必然存在。现代市场经济承认虚拟经济的作用,承认证券业劳动的有用性,但不承认其能为社会提供最终消费。

4.广告业效用

广告业效用是广告业劳动创造的效用。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广告业的劳动目的主要是为生产厂家提供具有中间效用性质的广告服务。在公益、个人广告之外,广告业的劳动对象主要是制造业企业广告,此类企业可以通过广告更好地销售产品。但问题是,任何企业作广告只是为促进产品销售,人们最终需要消费的还是广告宣传的产品,并不是广告本身。所以,毫无疑问,广告业劳动提供的效用也只能是归为中间效用。

5.其他中间效用

除上述之外,还有一些行业劳动也向社会提供中间效用,譬如,各种市场中介服务提供的效用。总之,生产中非必需消费的效用是中间效用,不提供福利的生活劳务效用也是中间效用。事实上,创造中间效用的劳动是早就存在的,这些创造中间效用劳动的出现是由社会劳动的发展和分工决定的。在现代经济学的研究中,必须区分中间效用与终点效用,必须确认中间效用的存在。

(三)所有的虚拟效用都是中间效用

在实体经济领域,存在终点效用,也存在中间效用。在虚拟经济领域,只有中间效用,没有终点效用。因此,在对终点效用与中间效用明确区分之后,有必要进一步强调,所有的虚拟效用都是中间效用。由于虚拟经济是依附于实体经济存在的,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虚拟经济领域不可能向社会提供终点效用。

只是,尽管虚拟效用都是中间效用,银行效用和证券业效用都属于中间效用,但人们并不能将银行效用和证券业效用直接等同于虚拟效用。就这两个行业来说,都是既有为实体经济服务的部分,又有为虚拟经济服务的部分,所以这两个行业的中间效用创造,在为实体经济服务的部分创造的是实体性中间效用,而在为虚拟经济服务的部分创造的效用才是虚拟效用。

银行业为实体经济领域的企业提供的服务,为广大居民储蓄提供的服务,都属于实体性中间效用的创造,不是虚拟效用的创造。除去为实体经济服务之外,银行业的其他金融活动才是进入虚拟经济领域的活动,创造的才是虚拟效用。

证券业为实体经济领域的企业发行股票和债券,也是属于实体性中间效用的创造,不是虚拟效用的创造。而到了股票或债券的二级市场,那就是虚拟经济的领域了。因而对于证券业来说,也是要除去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效用创造,其余的所有业务活动才是属于虚拟经济领域的活动,即创造的都是虚拟效用。

总之,面对已经高度复杂的现代市场经济实际,明确所有的虚拟效用都是中间效用十分重要和必要。而更为重要和必要的是,还必须明确银行业和证券业为虚拟经济服务的部分创造的效用才是确定无疑的虚拟效用。

三、中间效用的适度性

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经历了三种经济形态,即自然经济形态、商品经济形态和市场经济形态。其中,自然经济形态经历的时期最长,从人类社会起源持续到原始社会末期;商品经济形态分为简单商品经济形态和社会化大生产时期的商品经济形态;市场经济形态在某种意义上属于高度复杂化的商品经济形态,其对商品经济形态的超越在于出现了生产要素市场,而现代发达市场经济形态的标志是建立了高度发达的证券化的资本市场。中间效用在自然经济形态下是不存在的,在最初的商品经济中也是不存在的,只是当商品经济取得一定的发展之后,出现了社会分工中的商业劳动,才出现了与终点效用不同的中间效用,即才出现了社会总效用中的中间效用与终点效用的区分。

(一)中间效用不能最大化

终点效用是能够提供生活最终消费的效用和生产必需消费的效用,从社会的角度讲,这种效用是可以追求最大化的。中间效用是为更好地实现生活消费和生产消费提供服务的效用,从社会的角度讲,对这种服务于终点效用消费的中间效用不能追求最大化,只能讲适度性。明确社会总效用中需有中间效用与终点效用的区分,界定中间效用的存在,从社会的角度而言,将根本性地改变笼统提倡追求效用最大化的经济学理念。这就是说,面对现代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形态,经济学的研究绝不能无视中间效用的存在,绝不能笼统地讲追求效用最大化了。这表明,提出中间效用范畴,是将经济学对于效用的认识在某种意义上细化和深化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实现的经济学基础理论认识的推进。如果在现代经济中仍然笼统地提倡追求效用最大化,对中间效用也等同终点效用一样地讲追求最大化,那么追求中间效用最大化的结果,不仅不会使社会增加更多福利,反而会违背了中间效用对终点效用消费服务的适度性要求,对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起到破坏作用,甚至是严重的破坏作用。

1.实体性中间效用不能最大化

在实体经济领域,大量的中间效用存在是现代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现实,是现代复杂的社会劳动分工所需要的,每一类中间效用的存在都有其市场依据。只是不论是哪一类实体性中间效用的创造,如果不能保持社会劳动分工客观所需的适度性,那么对于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来说,都绝非幸事。商业效用是实体经济领域中典型的中间效用,以其为例,若要保持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商业效用的创造必须保持适度性,不能任意扩大全社会商业劳动的规模。对于从事商业劳动的个人或企业,可以追求挣更多的钱,但对于社会经济整体,譬如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却绝不能让商业劳动过度发展,必须要求其保持在合理的适度范围之内。比如在一个拥有1000万人口的大城市,大型商场和大型超市的设置绝不是越多越好。以50万人口设一家大型商场为限,全市至多可以设置20家大型商场。以20万人口设一家大型超市为限,全市至多可以设置50家大型超市。当然,对此还要求大型商场和大型超市的分布与全市人口的居住分布相匹配。若违反客观限定,盲目设置100家大型商场和500家大型超市,那样全市的商业劳动效率必定是十分低下的,超出适度性的大型商场和大型超市的设置必定要造成极大的浪费,其中某些商业资本的投入很可能会血本无归。这样例示商场和超市的设置过度还只是横向地讲全社会中的商业效用的过度,如果纵向看,商业效用过度的危害性更大。市场交换分为经营性交换与非经营性交换,非经营性交换的目的是自己消费,而经营性交换的目的是为了牟利。商业劳动从事的是经营性交换,是通过自身为买家和卖家提供服务而牟利。但如果从生产厂家到最终的消费者,商业劳动不断地增加交换环节,本来一个交换环节就可以完成服务任务,却人为地增加到几个乃至十几个或几十个交换环节,使中间效用的积累量不断增大,那样一来,整个社会劳动的效率就会大大降低,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就要承受巨大的损失。这种实例是发生过的,在曾经的钢材紧缺时期,经营商多次倒手钢材的买卖,倒一次手抬高一次价格,这是实体性中间效用过度造成社会虚假繁荣危害的典型现象。

2.虚拟效用更不能最大化

在虚拟经济领域,大量的中间效用产生是以服务资本运作的方式出现的。同实体经济的中间效用一样,虚拟经济的中间效用即虚拟效用也有市场承认的存在依据。在现代经济中,承认虚拟效用的市场是高度发达的证券化资本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以及各种金融衍生品市场是虚拟效用产生与发展的主要空间。问题在于,即使是在社会经济发展最繁荣的时期,市场所能容纳的虚拟效用也是有限量的,即虚拟效用的创造必须保持一定的适度性。因为虚拟经济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作为中间效用的虚拟效用的实现量必须与其为之服务的终点效用的创造量相匹配。就股票市场来说,市场允许存在一定程度的投机,即其中间效用的创造应是有限度的,在限度之内的投机是市场必要的润滑剂,但是绝不能允许出现过度投机,更不能允许出现为赌博服务的中间效用,即客观上不允许股票市场产生的中间效用超过适度量。就金融衍生品市场来说,属于赌博性质的金融游戏,其虚拟效用的创造并不直接为实体经济服务,而是直接为虚拟经济本身服务的,是相对复杂化的玩钱获利。所以,准确地讲,这一市场的存在是不符合中间效用适度性要求的,必须始终受到严格的限制。一旦金融衍生品市场出现疯狂扩张,严重突破适度性,必定造成相应的危害。

面对21世纪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在全世界范围内,至今还有一些经济学家仍在倡导经济自由主义。而通过明确区分中间效用与终点效用,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世界年度经济总量已达到几十万亿美元的时代背景下,在高度发达的现代市场经济中,不仅社会对于实体经济的运行不能放任自流,而且在虚拟经济领域更不能允许盲目追求效用最大化。

(二)中间效用适度性假说

社会最终消费的都是终点效用。在终点效用的生产与消费过程中,需要有中间效用提供必要的服务,由此决定中间效用的生产必须保持一定的适度性。在任何时期,任何经济范围内产生过多或过少中间效用,都不符合适度性的要求。这一要求具有客观的约束性。对于符合适度性要求的中间效用,没有一成不变的绝对量的限制,只有相对于社会效用总量变化的既定比重的约束。为清楚地阐明这一点,以社会总效用量为100单位,在本文中,假定中间效用的适度性要求为相对的20单位,即假定凡超过20%比重或低于20%比重的中间效用生产,都是对于社会经济客观存在的中间效用适度性要求的背离。对此假设的图形表示见图1:

图1 社会总效用中的终点效用与中间效用

整图代表社会总效用,图中划线部分代表中间效用,其余部分代表终点效用。该图例示的假设表明,中间效用只能占社会总效用中的一定比重,这一比重是与终点效用相匹配的。只有在终点效用扩大时,才能随之扩大,在终点效用减少时,才能随之减少,除此之外,中间效用不能自行扩大或减少。在现代各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的运行和发展中,中间效用的产生量在客观上必须保持一定的适度性。

四、对资本收益的追求

对资本收益的追求是推动现代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之一[3]。在人类社会发展的现阶段,如果排斥资本的扩张,排斥资本对于收益的追求,那就不能保持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与发展,甚至会使国家跌入经济贫困的泥潭。近代历史表明,排斥资本对于收益的追求并不是普遍性的,只发生在过去的某些时期的少数国家和地区。目前世界上的所有国家或地区,无一例外均制定有相关的法律保护资本收益,维护个人和企业合法地追求资本收益的权利。事实上,无论在哪里,现在人们对于资本收益的追求似乎是更强烈了。而且这种追求有时达到相当疯狂的程度,不仅表现在实体经济中,更突出地表现在虚拟经济中;不仅表现在实体经济的终点效用创造中,同时也表现在实体经济的中间效用扩张中。

(一)实体经济的中间效用扩张

在资本统领社会经济的时代,资本的所有者拥有创立企业或开发投资的决策权[4]。对于资本收益的追求驱使着资本所有者不断地在实体经济中寻找扩大再生产的机会。因此,实体经济中的中间效用扩张必然是由资本所有者在这一领域自发地追求资本收益造成的。在实体经济中,如果中间效用与终点效用是同步扩张,那就不存在中间效用超出适度性的问题;而如果只是中间效用扩张,终点效用不扩张,那中间效用就会超出社会的需要,背离了适度性的客观要求。

在实体经济实践中,中间效用脱离终点效用的需要而盲目扩张的情况是不断发生的,其中原因甚为复杂,就个案讲,原因都是具体的。可以说,疯狂地追求资本收益是造成这种情况不断出现的最主要原因。对于纯粹的资本收益追求,在实体经济领域,投资中间效用的生产行业与投资终点效用的生产行业相比,是相对比较容易的。比如投资商业,不论是批发商业,还是零售商业,都不需要研发或购买先进技术和生产线设备。投资广告业,即使要做得很大,投资规模比现代制造业的投资规模都要小得多。尽管电视节目中的广告连绵不断,街头巷尾的广告牌琳琅满目,但其实广告公司大多是设在写字楼中,再大的公司也仅有几间办公室而已。投资市场中介组织,比如办一个律师事务所,主要是找合伙人,更是不用动辄耗费成千万或上亿美元的投资。

因此,在实体经济中,中间效用比终点效用更容易出现投资膨胀。值得注意的是,出于对资本收益的追求,总是使实体经济领域的中间效用周而复始地膨胀,每次膨胀后都将跌落一段时间,然后再膨胀。在这周期之中,有些资本所有者的投资损失是会很快显现的,市场有时是相当残酷的。

实体经济领域是一个传统的竞争非常激烈的领域,一方面不断地有资本进入,再一方面又不断地有资本退出。资本在这一领域的盲目扩张,到头来总会尝受恶果。对于资本收益的追求,使资本所有者在这一领域前仆后继,在所不辞。而同样,市场对于超过适度性的实体经济中间效用生产的惩罚,也是绵绵不绝,毫不留情。在逝去的岁月中,对收益追求的投资冲动总是大于投资者的有限理性。其实,在这方面失败的投资者,不仅仅是造成了个人或企业的损失,更重要的是,过多的中间效用同样是社会的损失。

(二)虚拟效用的扩张

从社会承认中间效用的角度讲,虚拟经济的扩张就是虚拟效用的扩张。而虚拟效用的扩张同样是由投向这一领域的资本的所有者决定的。在虚拟经济领域,对于资本收益的追求造成中间效用性质的虚拟效用超出适度性,其表现是更明显更强烈的。毋庸置疑,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现阶段,这一类中间效用的兴盛是无可非议的,资本收益权的历史存在必然会引领市场走向虚拟经济繁荣的轨道。但是,凡事都会有度的限制,对于中间效用必须保持适度性的要求,在虚拟经济中,就是对这一领域的总体效用创造规模的限制。这也就是说,在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现阶段,虚拟经济可以随同实体经济的高度繁荣而高度繁荣,但是绝不可以脱离为实体经济服务的需要而形成自身发展的过度繁荣。

在实体经济中,追求资本收益,大大小小还要做一些实业投资,还要管人管物,操心费力。然而在虚拟经济中,可以直接以钱生钱,追求资本收益,即只要投出资金,根据契约,就有望收取回报。若买股票,现在都不用去交易所大喊大叫,只需轻轻点一下鼠标,不费吹灰之力。相比之下,有胆量有实力的资本所有者更偏爱在虚拟经济领域投资。进入20世纪下半叶,与实体经济有直接联系的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等传统的资本市场,在虚拟经济领域已经沦为弱势,其经济规模当量远远不能与金融期货市场等各种与实体经济已无直接联系的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交易量相比。这也就是说,现代的资本市场已经高度虚拟化了,现代经济中的虚拟效用创造规模早已是游走在极限的边缘。在这一领域,金融企业数不胜数,金融大鳄兴风作浪,巨大的资金流量伴随着巨大的收益回报,一再地激发起置身于其中的每一个人的投资欲望。现时代的高科技在创造先进技术的同时,也现实地提升了人们在虚拟经济领域中的创造激情与活力[5]。

在这样的环境中,对于一些绝顶聪明的人来说,想不疯狂都不容易。因此,在新技术革命之后,随着高科技引领的经济现代化的推进,现代虚拟经济领域的创造力,相比实体经济中间效用的扩张,不知要疯狂多少。更何况,迄今为止,在人类社会的经济生活中,始终未明确树立必须保持中间效用适度性的意识,依然在笼统地追求效用最大化,在虚拟经济领域也同样追求效用最大化,竭尽自由之能事。

面对越来越复杂的资本市场,虚拟效用创造的适度性在哪里?此前,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想知道。这样追求资本收益的自发创造,疯狂起来并不能长久地给每一位投资者带来福祉。在缺失适度性自觉约束的前提下,这一市场参与者们各自的理性行为合成并积累起来,给社会造成的后果只能是极为惨痛的。

五、危机的警示

无视适度性的要求,不论实体经济的中间效用扩张,还是虚拟效用的扩张,都会受到市场的惩罚。从历史来看,实体经济的中间效用扩张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对要小一些。特别是单纯的实体经济中间效用的扩张可能造成市场经济秩序的严重紊乱,却一般不会直接引起经济危机。在实体经济领域,出现的危机主要是由终点效用的供求结构失衡造成的。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来看,此次危机是由虚拟经济领域引起的,不同于以往的经济危机。这次危机表明,虚拟效用盲目扩张的危害性是极其严重的,正是由于脱离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虚拟效用在全球资本市场的极度扩张才导致了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的爆发。

众所周知,美国的次贷危机是直接引发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元凶。其实,美国的次级贷款没有可怕之处,真正引发此次金融危机的导火索是华尔街利用次级贷款创造的金融衍生品——住宅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正是这种金融衍生品的虚拟效用的全球性扩张,突破了中间效用必须保持适度性的极限,才直接地将美国经济拖入了损失惨重的大萧条之中,才对21世纪刚刚起步的世界经济给予了全球范围的沉重打击。

2008年9月26日,全美最大的储蓄及贷款银行——总部位于西雅图的华盛顿互助银行被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查封、接管,这家银行设立于1889年,涉及资产3070亿美金,它的倒闭成为美国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桩银行倒闭案。

2008年11月15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本次峰会上,与会各国就恢复经济增长发表了一份共同宣言。宣言说,与会国家决心加强合作努力恢复全球增长,实现世界金融体系的必要改革。宣言分析了此次危机的根源,继续强调市场原则、开放的贸易和投资体系、得到有效监管的金融市场是确保经济发展、就业和减贫的基本因素。各国在会议期间达成了共识,共同制定一个刺激世界经济增长的“行动计划”,同意各国分头行动积极采取措施,刺激本国经济,以配合全球社会应付金融危机。各国都认为,目前实施的国际金融体系,建立于1944年,与21世纪的世界金融业格局的监管和发展需求、与面临全球化挑战的形势很不适应。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在内的国际金融机构都应进行大幅改革,不仅要加强监管,还要保障经济自由平衡发展,同时应该给予新兴经济体更多话语权和参与份额[6]。

此次金融危机威胁到全世界各个国家的经济安全。由于虚拟效用的极度扩张,造成了损害全球经济正常运行和发展的极为严重的后果。这是历史的教训,也是人类为自己的无知和盲目付出的惨痛代价。

必须保持中间效用的适度性,实际是一条具有一定缓冲幅度的警戒线,在这条线内,还是留有挽救危机的余地。问题在于,在各个国家的经济管理中,在世界经济的广泛合作中,以往各个层次的决策者的头脑中并没有这条线的存在。为此,即使有人凭借工作的经验感觉到可以采取某些措施弥补或挽救扩张中间效用的危害,但在全社会对此尚未形成明确的理性认识时,也是于事无补的。例如2008年9月份危机日益恶化之际,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曾代表布什政府提出了一份经济刺激计划,为恳求这份计划的通过,保尔森甚至不惜向众议院议长佩罗西女士下跪。可是国会山的众多议员经过考虑,还是全然否决了这份计划,让将近两个星期的黄金救援期白白浪费。

然而,美国的资本市场在经受此次金融危机的冲击之后,接受了何等教训?处于后危机时代,在这个金融帝国里,似乎人们讨论的焦点都在于决心加强金融监管。但是,本文阐述的中间效用理论表明,预防金融危机,并不仅仅是监管问题,更重要的是虚拟效用创造的规模问题。在一定的经济运行范围内,只要虚拟效用的规模突破了适度性的极限,类似的金融危机就不可避免地还会再次出现。

中间效用是不能任意扩张的,虚拟经济绝对不能脱离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轨道而盲目发展创新。在全世界渐渐走出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之际,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经济徐徐复苏的曙光,是不是全世界每个国家或地区的人们对此都能够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呢?相信许许多多善良的人,是会“一次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不是因噎废食,而是汲取教训,以理性态度对待金融衍生品交易。但是,更重要的是社会理性的认识和把握,是现代经济学理论的认识推进和发挥作用。

在大自然之中,面对不可抗拒的灾难显现出人类的无奈,面对可以避免而没有能够避免的灾难则是人类的无知。如果历经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在全世界的资本市场上,金融衍生品的交易继续疯狂,虚拟效用的创造继续无节制地扩张,在社会的理性与权力的结合中仍然不能明确必须保持中间效用的适度性,那么,十分遗憾,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此次危机给予的警示就是,不管具体的导火索是怎样表现的,全世界各个国家或地区不得不时刻准备着迎接下一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到来。

六、理论的担当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有许多人认为问题出在市场,是市场失灵造成了严重后果。还有许多人将责任归结为政府,认为是政府的干预或政府的不恰当干预造成了此次危机。更有人似乎是相对比较全面地看问题,认为市场和政府都对此次危机有责任。然而,实事求是地讲,在21世纪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在全球范围内发生了这么大的金融危机,既不能只责怪市场,也不能全抱怨政府,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现代经济学的基础理论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

20世纪中期兴起的新技术革命彻底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在新技术革命中,电子计算机出现了,这种延展脑力作用的劳动工具的问世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标志着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中的重大转折。由此之后,人类使用自己创造的劳动工具代替自己的脑力去工作,发挥出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威力,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的社会财富。作为社会科学的基础学科,作为针对社会生活最贴近的理论研究,经济学本应该与时俱进,跟上时代转折和发展的步伐,但事实上,自新技术革命兴起,直到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经济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没有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和变化。虽然已经进入21世纪,人们却还在用20世纪初或19世纪的经济理论分析和解释现代社会的人类经济生活,还在以20世纪初或19世纪的眼光认识爆发在21世纪的国际金融危机。

在19世纪,自1825年英国发生第一次经济危机之后,大约每10年就要出现一次经济危机。当时,应运而生的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危机理论认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生产相对过剩危机。这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决定的,资本家的贪婪与工人的贫困相对立,必然不断产生经济危机,直至消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但已经发生的历史事实表明,每次经济危机过后,资本主义都会有更大的发展。在2008年,美国一方面遭遇严重的危机,一方面仍然是经济总量排名世界第一的国家,3亿美国人口创造的GDP比近15亿人口的日本和中国的总和还要多得多。在这样的前提下,从理论上仍然用生产相对过剩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来分析此次由金融衍生品市场泛滥引起的国际金融危机,结果肯定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又一次有力的强烈谴责和批判。但是,在现今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有严肃的法律维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时代,这样的关于经济危机的继承性理论研究恐怕不能有助于解决任何实际问题。

20世纪30年代爆发的严重经济危机,将世界拉入了一个相当长的大萧条时期,却成就了经济学上的凯恩斯革命。自此之后,许多国家逐渐接受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教诲,开始强化政府对于国民经济的干预和控制,通过宏观经济管理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以及直接政府投资,力求维护经济总量基本平衡、避免失业率过高、平抑经济周期波动幅度、稳定经济增长、抑制通货膨胀,等等。经过数十年的历史考量,事实表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并未能有效地解决经济危机问题,只是在支持政府干预方面起到了一定的启蒙和引导作用,甚或对于某些国家某一时期的具体经济政策制定发挥了重要的理论作用,对于经济学的一些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产生了较大的推动作用。因而在全世界范围内,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至今还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但即便如此,凯恩斯时代遭遇的经济危机主要是产生于实体经济领域,并不同于2008年这次由虚拟经济领域引发的金融危机。所以,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际,试图从凯恩斯主义的萧条经济学理论中寻求应对方略,这不仅是一种明显的缺乏思想创新意识的表现,实际上更是无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区别,缺乏对现代虚实一体化经济现实的准确认识。

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经济学界正处于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大师辈出的时代。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主要包括现代货币学派、理性预期学派、供给学派、伦敦学派、弗莱堡学派、公共选择学派、现代产权经济学等。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们在某种程度上继承了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反对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主张的政府干预理论,认为宏观无经济问题,问题都是出在微观,而微观出了问题是能够自行恢复的,只需要维护好微观价格机制的自动调整作用,保证市场中的自由交易,微观就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就永远不会有经济危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信奉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人们不顾危机已经发生的事实,仍然坚持反对政府干预,坚决反对政府救市,仍然强调政府的宏观经济职责只在于维持市场秩序,让市场的价格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由市场利率和价格的升跌来调节投资、消费、信贷等等,政府不应该为了减少周期波动、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等目的而对市场的价格信号和资源配置进行直接干预。他们甚至认为,这次波及全球的危机就是由于某些国家的政府不当干预造成的。现在看来,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对于政府干预的指责恰恰表现出现代经济学的某些研究思想严重僵化,并未认识到在新技术革命之后,各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规模都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国民经济的运行已经高度复杂化了,在此时代变化的背景下,代表社会整体利益的政府不仅对于实体经济不能放任自由化,而且对于虚拟经济更不能任其自由化。简单商品经济与复杂市场经济是不一样的,至少经济规模有巨大差别,经济学的思想绝不能总是停留在简单商品经济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完全自由化必将成为历史。应对21世纪国际金融危机的事实表明,要不要政府干预已经不是一个经济学讨论的问题了,现代社会的实践已经对此做出了明确的解答,不论是危机时期,还是非危机时期,政府干预对于保持国民经济正常运行都是必不可少的。现在需要现代经济学研究的只能是政府应如何进行经济干预,政府的干预如何才能有效地避免危机或应对危机。

时代在发展,现在已经是虚实经济一体化高度发展的时代,新的时代需要新的理论。解决重大的实际经济问题,不可缺少基础经济理论的正确指导,只是这种基础理论的指导作用,并不能等同于应用理论或政策的直接作用。必须保持中间效用的适度性,属于基础理论性质的认识创新,就各个国家或地区来讲,根据这一理论的要求,通过具体的应用研究,是可以确定本国或本地区保持中间效用适度性的具体限度的,这样就可以使本国或本地区的宏观金融调控具有一定的自觉性,更好地达到政府干预的目的,更有效地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就全球经济来讲,即使中间效用适度性的数值难以确定,但是在必须保持中间效用适度性的理论前提下,亦可有助于各个国家或地区自觉防范全球虚拟效用的过度扩张,有力遏制金融衍生品市场泛滥,从而更有益于全球经济实现高度的协调和稳定的发展。

[1]钱津.试论效用与中间效用[J].学习与探索,2007,(5).

[2]林毅夫.潮涌现象与发展中国家宏观经济理论的重新构建[J].经济研究,2007,(1).

[3]柳欣.经济学与中国经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50.

[4]张卓元主编.政治经济学大辞典[Z].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64.

[5]钱津.劳动效用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491.

[6]钱津.国际金融危机对现代经济学的挑战[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3.

猜你喜欢
适度性效用范畴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呼和浩特市中心城区低效用地潜力分析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小学美术课堂板书的四种效用
回路范畴的扩张及其应用
高等院校对我国残疾人冰雪运动发展的效用研究
新课标理念下实施物理科学方法教育时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浅谈物理课后作业的设计原则
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渠道的选择偏好及效用分析
不能把范畴不同的两个问题混为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