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探析

2018-06-26 09:01王艳
内蒙古教育·科研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高校

王艳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明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方向和道路。高校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文化动力、知识保障和人才支持,应从构建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支撑和自身生态化改造,全方位开展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高校;生态文明;路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8)04B-0014-02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高校是先进思想、先进文化的孵化器和传播者,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发挥优势,履行使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为美丽中国的目标实现贡献力量。

一、加强高校生态文明建设必要性

(一)高校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生态文明以尊重和保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长期性、系统性、社会性工程,它需要全社会的通力合作和不懈努力。据统计,我国现有高等学校2914所,占地面积175000万平方米。现有在校学生2894万名,教职工240万人。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高校是社会体系中重要的组成细胞,加强高校的生态文明建设是贯彻落实国家新时期战略布局的具体实践。

(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高校使命所在

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引领四大基本任务。高校培养的人才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其生产方式和价值取向影响着社会发展的方向。加强高校的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进程的需要,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是科技的发源地之一,聚集着大量具有较高学识水平和学术造诣的专家、学者,他们研发的科学技术是否符合生态文明的发展,会对美丽中国建设产生巨大的影响。高校也承担着培养绿色生态专业人才的重任,他们是未来绿色科技及绿色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同时,高校一直是引领社会思潮的先驱,高级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是社会生态意识启蒙的主要力量。只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高校才能承担起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三)推进高校生态文明建设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生态文明是超越工业文明的一种高级文明形态,是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现在全球面临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需要我们把生态精神植根于我们的人格特质。高校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完善的教学设施,良好的教育氛围,是生态人格塑造的最佳场所。同时,生态道德、生态思维以及生态能力是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所以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高校责无旁贷。

二、高校生态文明建设现状

(一)过度开发带来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不得不大搞建设。但受校园面积的局限,很多大学摈弃旧校区建设新校区,致使很多可利用资源设备闲置,校园资源利用率明显下降。没有新校区的大学在校园内见缝插针建设新楼宇,导致绿化破坏,楼距变小,采光度降低。部分高校盲目攀比、重复建设、过度装修、超标用房等现象屡禁不止。同时高校高密度的群体聚集形成了巨大的利益市场,小商小贩在高校周边安营扎寨,不但使周边环境不断恶化,而且带来食品安全和人身安全的隐患。

(二)生态道德教育氛围还未完全形成

高校在“效率优先”发展原则的影响和巨大利益的诱惑下,没有把生态文明理念纳入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教学体系之中,没有落实到教育工作和校园规划建设的具体环节。生态文明教育缺乏力度,流于形式。大学生普遍生态意识不强,节约意识淡漠,环境保护意识欠缺,绿色消费观念没有形成。校园里,长明灯、长流水、剩饭剩菜、过度消费等现象普遍存在。大学生对“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如数家珍,但对“地球日”“地球一小时”“世界水日”“世界粮食日”却知之甚少, 生态道德现状令人堪忧。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有待完善

健全的法规制度是生态文明实现的重要保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要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目前,从高校外部看,生态文明建设的“四梁八柱”日益完善,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生态环保制度框架已初步建立。但高校内部缺少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没有生态文明教育机制,更没有形成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有效保障的制度体系。

三、高校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探析

(一)建立健全生态文明教育体系

生态文明教育是高校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和终极诉求。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既要发挥专业优势,培养生态建设的专业人才。又要将生态教育纳入通识教育范畴,提高全体师生的生态文明素养。第一,高校要对生态环境类学科的师资建设、教学改革、科研立项等方面进行政策倾斜重点扶持。并采取多种手段激励师生发挥学科优势,与企业合作,积极参与绿色科技创新,并大力推进科研成果转化,造福社会。第二,高校要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大学德育体系,成为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课堂主渠道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和生态规则意识,帮助学生提升生态文明需要知识和法律素养。第三,高校要加强生态知识的宣传。通过创建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生态文明专题网站、微信公众教育平台等,拓展生态文明教育的渠道和空间,营造生态文明氛围。第四,高校应积极发挥第二课堂和学生社团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结合“世界环境日”“世界粮食日”等生态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态文化主题活动和生态实践教育活动,拓展师生生态文明视野,唤起师生的环境意识,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和发展观。

(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支撑

要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发展,必须要有完善的制度屏障。高校要以生态价值观为导向,通过制度的刚性约束,将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和主体活动纳入正式的规则体系,使生态文明建设规范化、系统化。第一,教育主管部门应会同相关专业部门成立“生态文明教育指导委员会”,统筹规划、宏观指导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工作,全面提升科学化水平。制定出台《高校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方案》,绘就高校生态文明建设的“设计总图”,从高校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保障措施等方面提出了建设的基本思路和目标。第二,高校要结合学校实际,制定生态文明建设的“施工图”。分别从行政管理、教育教学、校园环境等层面设计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路径。引导师生的生态行动,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同时,建立科学完善的生态文明领导机制、教育机制、监督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综合运用行政、教育、经济的手段,保障各项生态文明建设制度的实施,提高制度的执行力。第三,高校要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生态文明教育的认知目标、情感目标、行动目标和发展目标。为社会培养具有生态文明观念、生态知识、生态能力和生态素养的人才。

(三)合理利用资源,建设绿色校园

高校的生态文明建设应从自身的生态化改造做起。高校管理者要建立科学发展的理念,给校园建设赋予“生态”内涵。使置身其中的师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生态”环境的良好熏陶。第一,对校区置换、土地扩张、新校区建设等校内重大建设项目,要根据学校发展需要引入多方力量充分调研,科学论证,合理规划,精心筹备,合理利用资源。对校内现有资源要合理配置,避免重复建设,最大限度提高资源利用率。第二,在校园建设中淘汰高能耗设备的使用,采用节能设施和再生能源技术,发展太阳能产业,建立污水处理、中水回用、雨水收集系统,利用可再生能源为师生生活提供方便。要改革资源利用规则,建立资源的用能定额,有偿使用制度,倒逼师生节约意识和环保理念的形成。第三,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提升管理效能,在校园管理中利用物联网技术精准节能。建立“建筑节能监管平台”,实时精准监测校园不同区域的水、电、气、暖等使用数据,严防‘跑冒滴漏现象发生。同时可以将预约、抢单、派单等共享经济模式移入高校后勤管理中,提高服务效率。第四,高校人口密度大,產生的生活垃圾多,应当建立完善的生活垃圾处理机制,给师生养成生活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做到废物循环利用。

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高校的生态文明建设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引领示范、人才培养、技术服务的重要作用。高校应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切实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责任,为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奉献才智体现价值。

基金项目:本文为陕西省高等教育管理重大问题研究课题“陕西高校落实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对策研究”(编号:2016ZH16J)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陆林召.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意义及实施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2).

[2]刘丽娟.论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高效生态文明建设[D].合肥:安徽大学,2012.

[3]姜春云.偿还生态欠债——人与自然的和谐探索[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

[4]潘岳.生态文明知识读本[M].北京 :中国环境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高校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