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表达与交流”教学策略研究

2018-06-27 10:13姜世泽
报刊荟萃(上) 2018年6期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策略

摘 要:在高中语文“表达与交流”的教学中,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明确自己的教学任务,清楚立场,要保证我们的教学是需要策略和方法论的,而非随意性地跟着感觉走。

关键词:高中语文;表达与交流;教学策略

在高中语文“表达与交流”的教学中,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明确自己的教学任务,清楚立场,要保证我们的教学是需要策略和方法论的,而非随意性地跟着感觉走。

一、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认识“表达与交流”

首先,我们教师自身得明确的是,“表达与交流”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即只有自己表达清楚了,才能保证下一步“交流”的顺利开展。

以表达与交流在某种程度上出现“断裂”问题为例,实际上就是谈话者“我”所表达的内容和“你”的回应是对接不上的,不在一个层面,出现“尬聊”的状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肯定是在“你”“我”双方:“我”们都无法准确表达自己想要的意思,也无法准确理解别人的意思。但是,其实这只是表象,问题的根本实际上在于“我”们在逻辑思维层面未能形成良好的“表达与交流”机制,而这个机制需要较长时间段的训练方能完成。对于学生来说,这个训练主要是通过语文课堂得以实现的。“语言即思想”是台湾史语所创始人傅斯年一生都在强调的观念,笔者对此深感认同,认为语言表达就是个人思想的外显,因为选择何种知识结构就是思想在“作祟”,这里的思想就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三观,我们教师到位的认识是正确引导学生的前提。

其次,“表达与交流”能力是可以培养的。高中阶段是学生各种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因为有了监督机制以及陪伴,我们可以集中地、集体性地培养学生的某些行为习惯,如

“表达与交流”能力。近几年微信上层出不穷的各类“21天习惯养成法”和“打卡学习法”实际上就是使用了这个原理。其实,这些都不过是我们正常学校教学的一个社会化而已。然而,我们的问题在于因为习惯,所以漠视。我们的语文教学有着良好的“表达与交流”传统,但是因为习以为常,所以已经将之刻板化,模式化了,甚至出现了形式主义作风。我们在这条路上走了太远,却忘了出发的目的。

其实,只要我们谨记“表达与交流”的目标,简而言之就是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发挥到最佳状态,最后实现一个学会好好说话,会说既不违背于自己的本心,也不伤害别人的话的理想状态。

二、持之以恒而后方成大事:坚持“表达与交流”

我们培养学生的“表达与交流”能力是个需要横向的时间积累和纵向的“慢动作”整合。按照周敏博士的分类法,我们可以把知识元分为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方法性知识、价值性知识。其中前三个体现的是知识的工具性,而后一个则体现的是知识的人文性。厚积薄发才是一个正常的“表达交流”状态。而这个“厚”就是我们不断地积累完整的知识元的过程。从我们高中语文教师能宏观把握的时间来看,最多是三年。在这三年中,我们的“表达与交流”能力的培养必须要分阶段,有步骤。其实按照当前教材中的步骤走是相对客观和科学的。以5本教材的时间为一个大周期,以每学期一本教材的时间为小周期,借助5本必修“独立安排”的20个单元作文,引导学生共同探讨相关20个话题,借鉴20种写法,经历20次双重转化(第一重是现实生活、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的过程;第二重是作者由此产生的观念、感情通过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过程)。而纵向的“慢动作”整合则是指一个人的三观的形成是无数个知识元内化于思想,再通过某个表达和交流的点喷发出来的过程,即厚积薄发,颇有“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的意味。随着时间推移,旧知识与个体不断内化的新的知识不断发生整合,最终通过“表达与交流”发现变化和进步。因此,我们一定得重视时间的持续性,并持之以恒。

另外,坚持“表达与交流”的效果也并非一天两天就能看出来的,或者说短期内看不出明显效果。就像在父母的眼里,孩子永远都是孩子,长不大。但是,让一个几年不见的邻居突然见到孩子,就会明显感受到他的变化。观察者的视角不同,心情不同,观察结果是不一样的。况且,“表达与交流”本身就是潜移默化的学习和成长过程,像家长一样守护孩子的老师感受不到学习后给孩子带来的明显变化是正常的,只要我们认真地坚持下来这个教学的过程,让“表达与交流”内化于学生的思想和血液中,即使现在学生没有太大的变化,但相信在将来的某一天,它必然以一种别的形式喷发出来,让孩子受益。因此,先坚持去做,在做的过程中不断反思、总结和调整计划,坚持到底。否则就会变成老百姓所戏谑的那样:“還没有种麦子,就想着怎么去收麦子”,贻笑大方。

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析“表达与交流”

仔细分析,我们能发现“表达与交流”是有着内部的逻辑关系的。就拿第一册中的“立意与选材 ”来说,他的口语表达要求是“朗读”。自然,我们要选择的朗读对象是那些“立意与选材”优秀的文章。通过朗读别人的文章,我们才能知道什么样的文章才是优秀文章,进而培养审美观。而学生作为有思想的个体,也会在朗读的过程中内化一些知识,这些知识就会变成学生思想和审美的一部分,进而组成其三观的基础元素起作用。其他的内容也是同理,在操作过程中的具体思想是不一样的,但是指导思想都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总之,作为教师,同时也作为学习者,我们不要再点点滴滴的知识点上寻找这样做的意义,我们更应该需要把握好大方向,始终牢记自己及学科的出发点,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就像我们说不清学这些具体的死的语文知识有什么用,就像我们不明白为什么一定要按时吃一日三餐,但是我们知道我们吃过的饭喝过的谁现在已经变成了我们的骨头、肌肉和血液,支撑着我们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周敏.语文课程的“动姿化”知识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5月.

[2]王晨.高中语文“表达与交流”部分的知识分析.天津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3月.

作者简介:姜世泽,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教场小学。

课题项目:课题类型:白银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号:BY【2015】G057。

猜你喜欢
高中语文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基于网络交际情境下高中语文写作学习任务群设计的应用初探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识字写字结合教学策略探析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三项教学策略
基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作文教学策略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引导”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