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羊角长鼓舞在奥尔夫教学法中的运用与探究

2018-06-27 10:13马丹温丽柔
报刊荟萃(上) 2018年6期
关键词:打击乐器

马丹 温丽柔

摘 要:将瑶族羊角长鼓舞的舞蹈元素融入奥尔夫教学法教育理念中,以“羊角长鼓舞”的动律为素材,结合目前最具影响力的奥尔夫教学法中,探究“原初性”舞蹈与“本土”音乐的结合,拓展奥尔夫教学法本土化研究方向的同时,为本地区民间舞蹈的传承开辟一条发展之路,两者相互借鉴,择核心之处,互为相结,传授与众。

关键词:即兴表演;动律形态;打击乐器

瑶族“羊角长鼓舞”在“朝踏节”仪式中表演,是广西贺州市钟山县两安瑶族人民祭祀祖先时所舞,历史悠久、渊源深邃。历经数千年的演变,“羊角长鼓舞”已发展为瑶乡具有代表性的集歌、乐、舞于一体的民间民俗舞蹈,曲调韵律多变,节奏明快,动作舒展大方、刚劲有力,其“原初性”动律感保留较为完整。奥尔夫教学法是一种先进而独特的集“唱、奏、动、听”为一体的音乐教学法,创立之初,是以节奏为基础,结合身体律动,将动作、舞蹈和语言联系在一起,选择“原本性音乐”作为其教学体系的标识,意味着其能与当地文化完美结合。

探究“羊角长鼓舞”在奥尔夫教学法中可用之处,一方面为傳统舞蹈的创新发展寻求多方位的传承之路,另一方面也可使得奥尔夫教学法在中国这个民族文化大融合的环境下,更好的服务于本土音乐。

一、即兴表演与随性演奏的碰撞

“羊角长鼓舞”广泛的在当地群众中流传,其风格特征主要包括民俗性、即兴性、自娱性、地区性、群众性、表演性,并随着社会改变而发展,时代的多样赋予其更多地的社会作用和舞蹈形式,即兴表演成为“羊角长鼓舞”发展的重要因素。即兴表演的呈现与奥尔夫教学法的教学理念不谋而合,其可概括为综合性、即兴性、亲自参与、回归人本、诉诸感性、从本土化出发、适于所有人等,这些基本原理作为教学理念贯穿于奥尔夫教学法发展过程之中,教学的目的在于让音乐随心而走,即使演奏成为真正随性的演奏,让学习者用心去感受音乐,用心去表达音乐。

即兴表演的风格特征与随性演奏的原理结合,使得舞蹈与音乐更加完美的结合,相互借鉴,传承与发展“羊角长鼓舞”这一传统舞蹈之时,创新与拓宽了奥尔夫教学法本土发展之路。

二、动律形态与节奏律动的结合之优势

众所周知音乐和舞蹈的表现方式虽截然不同的,但自古音舞不分家,音乐与舞蹈可相互配合。音乐通过声音来带给人们美的享受,舞蹈通过肢体的动作带给人们美感,这两者的结合就是听觉与视觉的双重享受。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两者结合更好地渲染出浓厚的艺术氛围,激发学生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促使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去学习音乐,掌握音乐的律动。

“动律形态”指羊角长鼓舞的基本动律与形态。在该舞蹈中,“颤”和“蹲”是其主要的动律形态,因为祭祀时一般都在庙堂里跳,所以舞蹈动律一般比较小,圆滑,动作轻巧,动作稳健易学,节奏变化不大。其舞蹈动作多以“屈蹲”为主,膝盖的承受压力较大,腿部与膝部跟着节奏上下形成“颤”的屈伸动律,每打一下长鼓、每跳一下步伐,腿部与膝部自然地“弹颤”,弹性感较强,若是连续的跳动,上下屈伸的腿与膝盖因随鼓点的变化而带动全身上下起伏。“蹲”是羊角长鼓舞给人直观形象,舞蹈时舞者膝盖一直保持着微屈的形态,由气息带动肢体下沉,形成上身微曲、膝盖微屈的体态动律,此动律形态贯穿整个表演过程中,动作节奏明确,简单易学。

“节奏律动”是奥尔夫教学法教学主要内容之一,节奏的重要性决定了教学环节的成败。在此教学法中学习音乐关键在于节奏的把握,节奏可单独存在,不受旋律影响。因此,奥尔夫强调从节奏入手进行教学过程,并且同时要结合身体动作的节奏来训练和培养节奏感,将身体的动作随着音乐的节奏而变化,突出表明“节奏律动”的重要性。

将简单明了的本土民间舞蹈的动律形态与教学过程中的节奏律动结合,其结合不仅能体现当地特色文化,而且符合奥尔夫教学法从本土化出发的原则。

三、“瑶族长鼓”可为奥尔夫教学法中的打击乐器

奥尔夫教学法过程中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打击乐器。在奥尔夫的教学中一般不用钢琴,小提琴等这种乐器,而采用精制的打击乐器。有固定音高能奏出旋律的,和无固定音高而起节奏作用的两类。如三角铁,木质音条琴,鼓等等,而瑶族“羊角长鼓舞”的道具之一就是瑶族长鼓。

首先,发挥打击乐器易可奏出节奏的特点,突出以节奏为第一目的的教学优势。在“羊角长鼓舞”中舞动过程中“长鼓”的使用除了作为道具的作用之外,更多地是串联整个舞蹈中的节奏,与奥尔夫教学法中打击乐器的作用相似,“瑶族长鼓”可作为奥尔夫教学中的打击乐器,成为本土化教学的一大亮点。其次打击乐器还必须音色鲜明、容易掌握,在使用过程中演奏者的技术负担基本为零,“瑶族长鼓”在羊角长鼓舞中其动作简单,易学宜用。然后,打击乐器的替换与运用,能够激发受众团体的打击乐趣,益于达到其存在的重要性,“羊角长鼓舞”可多样的运用在奥尔夫教学法中。

四、总结

将瑶族“羊角长鼓舞”动律元素提炼与奥尔夫教学法进行探索研究,既遵循了奥尔夫教学法的“原本性”原则,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号召下,探索少数民族文化,发挥奥尔夫教学法从本土化出发的特点,为音乐与舞蹈姊妹艺术进行跨学科研究,探寻一种新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演绎方式与传承视角。

参考文献:

[1]王丽新.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本土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2]张香君.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中国本土化的分析[J].大舞台,2011(01).

作者简介:马丹,主要研究方向:中国民族民间舞表演。

猜你喜欢
打击乐器
巧用打击乐器,让小学音乐课堂更高效
定音鼓在打击乐队中的作用
小学音乐课中打击乐器的“和谐之美”的分析
再议鼓类打击乐器的演奏技巧
巧妙运用打击乐器辅助低段音乐教学
满城汉墓出土的“铜铃”用途探讨
浅谈音乐教学中的节奏训练
音乐课堂中打击乐器的教学措施探讨
培养小班幼儿对音乐节奏的感受能力
我的音乐我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