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音乐活动中的“观与察”

2018-06-27 10:23吴丽媛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叶儿同伴动作

吴丽媛

摘 要:本文旨在阐述如何有效进行音乐活动中的三个不同层面的“观与察”,它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学生对教师的观察,以及同伴间的相互观察。教师只有通过不同层面的“观与察”,科学地进行观察并诊断课堂,把握科学观察的方法,让观察的价值最大化,才能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获得更丰富的音乐体验,提高其音乐能力。

关键词:音乐活动 观 察

辞海中这样解释“观察”一词:观即看,察即细看。“观察”是指有目的地用感官来考察事物或现象的方法,是对某个对象、某种现象或事物有计划的知觉过程。常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有效的观察,需有明确而具体的观察目的,以及关于所观察对象的一定预备知识,对客观事物的分析和综合能力,记录和整理材料的具体方法等。(摘自《辞海》第六版0632页)[1]

本文的“观与察”是指音乐活动中的观察,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学生对教师的观察,还有生生间、同伴间的观察。教师对学生细致入微的观察可以及时捕捉到学生的感受和反应,从中可以准确地获得教学效果的反馈,同时还可以发现一些独特的学生反应,这些反应能给予教师一些重要而有价值的信息与提示,从而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甚至引起教师向更深层面的思考,以此帮助学生很好地体验音乐。[2]

而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教师的行为可以直观地体会、领悟到音乐中的种种信息,使感官体验强烈起来,长此以往,能让他们的感觉越来越敏锐。

观察同伴的行为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可以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提高音乐能力。[3]

而据笔者观察,平常大多数音乐课堂中,在以上三个层面的观察上存在以下共性问题:

一、教师对学生反应“熟视无睹”

因为很多教师的关注点是教学内容的完成和教学环节的进行,而忽略了学生反应。如此,环节和内容只是“走”了一遍,学生并没有获得真正的音乐体验。

二、教师“读”不懂学生的反应

因为教师总站在自己的教学层面去看、去想学生,没有从学生学习实际出发,如此就捕捉不到真实的学习反馈,学生的心就不能和教师的心贴在一起。

三、教师“忘记”引导学生观察教师、观察同伴

因为教师没有在思想上意识到这两方面观察的重要性。如此,教学就会失去一个又一个能让学生的心和音乐、和同伴、和老师发生碰撞擦出火花的机会。

而,这个三个层面的“观与察”在音乐活动中都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如何有效地从这三个层面进行“观与察”呢?

第一个层面:教师对学生的“观与察”

做好这个层面“观与察”的前提是,教师对每个环节的预期效果要了然于心。如:学生能听音乐用三个动作敏锐地表现出高、中、低三个音区的音高变化。有了這个前提教师就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观察。

一、观其“形”

“形”即动作、动态。学生在音乐活动中会有各种动作与动态,这些动作与动态能反应出学生参与活动获得体验的程度及“活动”本身带给他们满足感与愉悦感的程度。因此我会在课堂上用心地捕捉学生的动作形态。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步 —— 观反应

当教师给出音乐指令后,观察绝大多数学生的反应。如果相当一部分学生表现吵闹,说明教师的指令中没有具体要求或者没有活动规则,也可能是学生不感兴趣,不符合学生的喜好。如果教师给出的音乐指令,学生反复多次都达不到要求,那就说明教师提出的要求太高,不符合学生已有经验,这个经验包括认知经验与音乐经验。当教师给出音乐指令后观察其反应很专注、很投入,那么教师就可以放心地进行后续的教学活动。

第二步 —— 观过程

学生要获得音乐经验,他一定是经过活动过程的,这个过程是透过他的行动反应出来的,所以观其形的第二个做法就是要 “观过程”。

比如,一年级学生 体验“音的高低”时,教师创设“摘苹果”的情境,即教师在钢琴的不同音区、用不同节奏型弹奏5 3,学生听到音区变化迅速用身体动作表现:当学生听到教师弹奏高音区旋律时(小字三组和小字四组)孩子们的动作是跳起来去摘“高处的果子”;如果听到中音区旋律(小字一组和小字组)则双脚站稳摘“自己附近的果子”;如果听到教师弹奏低音区旋律(大字组和大字一组)弯腰甚至蹲下来捡“掉落地上的果子”。[4]

此时教师要仔细观察学生的反应是否敏锐,听到音乐后的表现如何,从而调整教学环节。第一次弹奏后学生的反应:大多数孩子初听教师弹奏的音乐是要间隔一些时间后跳起来、蹲下或站直“摘果子的”,还有一小部分学生并没有真正听出音区的变化,此时如果教师“察”觉到了这个教学现象,肯定会再重复刚才的教学活动,反复弹奏多次,至于反复几次依然要根据孩子们的过程反应。如果孩子的听觉变得越来越敏锐,越来越愉悦,并且真正体验到了三种不同音区音高的变化,有一种强烈的满足感、愉悦感,那么教师就可以继续下面的活动。[5]

可见,观察学生的“形”是多么的重要,孩子们的表现就是接下来教学环节的答案,如果教师缺乏“观察”,那么教学容易成为一种流程、一种形式,孩子们便难以获得深入的音乐体验。

二、察其“神”

“神”即神情、神态,很多时候人的内心活动是通过神情即面部表情体现出来的,观察学生的神情就是捕捉其内心世界。

如:在体验“音色”时,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音乐活动——模仿不同人物的音色向大家歌唱问好(旋律为大三度音程5 3)。教师面带微笑,轻轻地以温柔的音色歌唱(5 — 3 — | 你 好 )先向学生问好,一部分学生通过观察捕捉到了这样的信息,也面带笑容轻轻地、温柔地向教师问好(5 — 3 — |您 好 ) 此时,如果教师悉心观察一定会发现,不是所有学生都面带微笑以温柔的声音歌唱着向自己问好,还有一部分学生很茫然,因为他们没接收到教师的“信号”,这时,活动需要反复,教师发出的信号也需要增强,同时对茫然的那些学生教师要更集中地将信息传递给他们。

如此,在反复中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能以面带微笑、以温柔的音色歌唱着向教师问好。

三、观其“情”

“情”即观察学生的情绪、情感,观察音乐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情绪、情感,尤其是中低段学生,多数时候他们的情绪情感都是外显的,可以带给教师很多信息,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就像是一面镜子,他们的反应就是教学的真实情况,根据学生的反应随时调整教学环节。

第二个层面:学生对教师的“观与察”

音乐活动是孩子们在音乐中进行的美妙之旅。在旅程中,教师处处以动作、歌唱、演奏、神情向学生发散各种音乐和情感信息,学生能否接收到这些信息,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体验程度。因此,在音乐活动中教师要不断提醒学生观察教师。方法如下:

一、观师“形”

即学生观察教师的动作、动态。其前提是教师的动作、动态要饱含音乐、情感、能量,要能辐射到每一个学生。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步——教师现“形”

现“形”即教师充满音乐美感地示范,将音乐、情感、能量传递给学生,使学生有“物”可观可察。

比如,教师演唱《落叶》,

1=D 2/4

5 5 3 3 │ 2 2 1 │ 5 5 3 3 │2 2 1 ll

叶儿叶儿 都黄了,一片 一片 往下 飘。(此音乐材料选自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编《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实习课教程 小学一年级 上册》)

身体和手臂舒缓地左右摇摆,同时用“hu”的长音模拟秋风:hu—|hu—|接着边演唱歌曲第一句边双手五指张开作叶儿在风中抖动,唱第二乐句时手臂和身体随着歌声慢慢往下,直至尾音处手刚好轻轻落地,代表叶儿飘落到地上。

此时教师的“现形”饱含了风的形象、落叶飘落的形象、温柔的音色、旋律的高低。

第二步——适时引导

在叶儿落地的这一刻,教师轻轻地问:“叶子在干什么?”学生说:“叶子落在地上。”教师追问:“怎么飘落的?”并马上演唱第二乐句,同时身体和手臂作叶儿飘落的动作以引导学生进一步地细致观察。然后,示意学生边歌唱边用手臂和身体表现叶儿飘落。在歌声停止的一瞬间教师继续追问:“叶儿在什么时候落在地上?”并再次唱起第二乐句,重复上面动作,以强调出叶儿在结束音落地,给了学生进一步观察的时间和机会。当学生对教师的动作、形态有了如此细致的观察,他们的歌声美了、姿态美了。

这样的适时引导,使学生思想集中,观察敏锐,久而久之能增强其音乐的敏感度。

第三步——讨论评价

讨论和评价也是“观与察“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因为有了讨论与评价,使大家不同程度的观与察有了彼此激发、彼此补充的机会。

比如,在进行《美丽的黄昏》的卡农二声部音乐活动时,大家围两个圈,边唱边行走。里圈同学演唱一声部,外圈同学演唱卡农二声部,当里圈同学唱到第一个“叮——咚——”时慢慢蹲下等待,直到外圈同学演唱到“叮——咚——”时也蹲下去,大家再同时结束,演唱好相互评价后再交换。(此音乐材料选自人音版小学三年级上册。)

在这个音乐活动中孩子们就会通过观察发现问题,诸如“有些学生没有及时演唱”“一声部演唱到‘叮咚时有同学没有蹲下”“演唱卡农声部的同学多演唱了一个‘美妙的钟声”等,发现这些问题后教师就要给他们机会讨论,让他们评价,讨论与评价最终的目的是他们对活动的规则更清晰,歌声更富有情境,给教学带来一个又一个惊喜。

二、察师“神”

即观察教师的神情、神态。很多时候教师的神情神态就是音乐信号,当学生能捕察教师的神情、神态时,那么他们就接收到了丰富的音乐信息。因此引导学生察教师的“神”很有意义。

如,要求学生边聆听《春》(此音乐材料选自人音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边以不同的动作表现不同的主题旋律时,教师站在每个学生都能观察到的明显位置,请学生和教师一起以动作、眼神与其分享每个主题旋律带给他们的感受。其实,这样的分享是相互的,学生在传递的同时一定会观察到教师的神情、神态的变化,从而捕捉到教师所发射的音乐信号。因此,在每个主题旋律第一遍即将结束处,教师势必要以夸张、明显的神情、神态提示学生做好力度变化准备,因为,每个主题旋律都有重复,且重复时进行块状的力度减弱是这首乐曲的重要特征之一。

其实,引导学生察师的“神”,很多时候是给学生创设察“神”的机会和空间。在这样的机会和空间里,学生的心和教师的心就会贴得很近,和音乐亦如此。

第三个层面:学生对同伴的“观与察”

观察是一面"镜子",同伴间相互地观与察能让学生直接感受到同伴的表现,并迅速对自己的表现做出判断。如此能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因为,同伴的力量是强大的。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对同伴进行观与察呢?

一、听其“声”

即听同伴的歌声、拍击身体发出的声音、演奏乐器的声音等。音乐活动中经常会有大家一起唱、奏、动,要让学生从中学会聆听同伴的声音,观察他们发出这种声音的状态,以便进行自我对照、自我调整。

从学会“听其声”到“听其声”成为一种自然反应,是学生音乐能力发展的体现,在这样的聆听、评价、调整中,不仅使他们获得了更多的音乐经验,也使他们越来越敏锐,越来越有音乐美感。

二、观其“态”

即观察同伴的神态、动作。身体动作既能表现各种音乐要素,还能表现音乐的组织形态,因此动作即音乐。而神态很多时候则是音乐情绪、情感的反应。引导学生观察同伴的神态、动作,是引发了学生互相观察的氛围,这种氛围可以使他们的音乐体验和音乐情感互相感染、互相激发。

三、察其“感”

“感”即全身心地感觉同伴的种种表现,这样的“感”是对的音乐的整体感觉。记得著名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在他的著作中强调:“在音乐学习过程中,不是能使学生说‘我知道而是‘我体验到。”由此可见,感觉到了是多么的重要。

例如,在体验《摇啊摇》(人音版三年级上册第一课)这首歌的乐句时,教师示意学生唱乐句、用脚步行走表现乐句、再用球传递给同伴。在这些音乐活动过程中,学生全身心感受身边同伴的表现,有些学生通过观察同伴的反应后马上调整自己的表现,反复几遍后你会惊喜地发现绝大多学生都能很有乐感地表现出乐句有起伏、有方向、有強弱。

学会这样观察的意义在于让学生模仿同伴的音乐感觉,能激励自己,同时提高自己的多感参与能力与联觉能力,更能满足学生听到音乐后想与同伴交流的强烈欲望。

做好这三个层面的“观与察”,可以让教师透过学生在音乐活动中的种种行为反应,得到最真实的教学反馈;可以让学生获得最广泛的音乐信息;可以让课堂闪烁出最靓丽的音乐风景。最终,可以让音乐走进教师和学生的心灵。

总之,当教师把心放在音乐上、放在课堂上、放在孩子身上,细致的“观与察”就无处不在。

今后的音乐教学中,我将在“观与察”上继续探索,相信我将会收获到一个又一个惊喜。

参考文献

[1]杨立梅,蔡觉民.编著《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1月版.

[2]格雷珍·希尔尼慕斯·比尔著 杨力译《体验音乐—美国音乐教育理念与教学案例》人音出版社2009年9月版.

[3]沈毅 崔允漷主编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10月版.

[4]徐寅.论内心听觉在钢琴教学中的实践[J]. 戏剧之家. 2015(07).

[5]程蕴.内心听觉在钢琴教学中的意义和培养分析[J]. 艺术教育. 2014(04).

猜你喜欢
叶儿同伴动作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南瓜
动作描写要具体
寻找失散的同伴
相约钓鱼身亡 同伴应否赔偿
叶儿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
消失了的存折
雨 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