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集核心素养提升数学思维

2018-06-28 10:23李鹏辉
考试周刊 2018年55期
关键词:数学思维核心素养

摘要:随着人才竞争的日趋激烈和高智能化,在小学数学“四大领域”的课堂教学中,聚焦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思考,让学生受益终身,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应肩负的教育重任。

关键词:核心素养;数学思维;聚集

《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纵观那些在社会上有所成就的人无不是具有卓越思维能力的人,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聚焦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思考,让学生受益终身,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应肩负的教育重任。下面谈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浅显做法:

一、 在“数与代数”的教学中,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在小学阶段,“数与代数”大致包括了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式与方程、比和比例以及探索规律等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提供交流空间,让学生在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教学活动中通过合情推理和初步的演绎推理得出“定义、定律、性质、法则和规律”等,体验、感受、理解这些知识的来源和本质,从而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例如: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有这样的两道题。第1题是课本第15页的“你知道吗?”——《庄子·天下篇》中有一句话:“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意思是:一根一尺长的木棒,今天取它的一半,明天取它的一半的一半,后天再取它的一半的一半的一半……这样取下去,永远也取不完。同学们通过用线折一折并计算后发现:这根木棒是一个长度有限的物体,但它却可以无限地分割下去。

第2题是课本第107页的例2——计算12+14+18+116+132+164+…。通过引导同学们利用一个圆,在图中表示出每个加数,当这个过程无止境地持续下去时,所有的扇形就会把整个圆占满,从而很形象地得出结果:这些有规律的分数不断地加下去,总和就是1。

上述两题通过数形结合,很形象直观地诠释了“极限”的数学思想,使学生体会到什么叫“无穷接近”,大大地开拓了学生的思维。

二、 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创新精神所需的基本要素,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在认知图形、发现特征和运用知识等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例如:某些求图形面积的问题,若能想到用平移知识将部分图形通过转化以后再去求解,就会觉得方便简捷多了!

如图,在一个长方形的草坪上有两条等宽且互相垂直的长方形小路(长度单位:m),那么草坪的面积为多少m2?

此题初看似乎无法求解,因为这个草坪的面积被分割成了四块,也就是要求四个小长方形的面积,而且四个小长方形的长和宽还不容易找。但是,如果我们利用了“平移、转化”的思想后,就容易多了。因此,我让同学们用事先准备好的纸片摆一摆,先将草坪a和b向右平移2米,再把草坪a和c向下平移2米。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感悟:通过平移后就得到了一个完整的大长方形abcd,这个大长方形的面积就是我们要求的草坪的面积,即:(50-2)×(30-2)=1344m2。同时再次通过课件直观形象的演示平移过程,大大降低了学生的思维难度。使学生在“有形”的数学知识中,培养“无形”的数学思想方法。

三、 在“统计与概率”教学中,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小学以统计为主,概率为辅。统计与概率属于“不确定性”数学,其内容贯穿于整个小学阶段。因此,教學中,让学生产生统计兴趣,进而掌握统计方法、形成统计思想,学会处理各种信息,让来源于生活中的统计知识能更好地服务于生活。

例如:一年级学习《分类与整理》,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整理过程,能够用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分类的结果,感受用简单统计表记录分类结果的优势;二年级和三年级主要是学习《统计表》,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通过观察、思考、探究、发现等数学活动,了解单式、复式统计表的格式,能正确地填写表格;四年级学习《条形统计图》、五年级学习《折线统计图》、六年级学习《扇形统计图》,都是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能认会看各种统计图,了解各种统计图独自的特点和作用。纵观一至六年级学习的统计,旨在让学生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合理的分析,并能根据数据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从中掌握一些基本的统计知识,学会一些基本的统计方法,而概率的学习只放在了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可能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对确定的或不确定的事件能有条理地描述自己的思考,理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发展表达能力和推理能力,感悟随机之模型思想,积累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等数学活动经验。

四、 在“综合与实践”教学中,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综合与实践”是数学新课程改革中拓展的一种新的课程形式,每一册都安排了有“综合与实践”课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通过对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合理的整理与应用。在教学中,要参照学生的年龄以及个性特点,采用自主合作交流的形式,为学生留出更大的“数学思考”空间和学习自主性。

例如: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有一节综合与实践课《打电话》。“打电话”所使用的素材是学生所熟悉的,大多学生都有过通知多个人的生活经历,并在四年级已有过关于优化思想的学习。所以《打电话》这节综合实践活动课,旨在通过引导学生绘制网络图设计最省时的打电话方案,通过较简单的计算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学会运用“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解决问题。

总之,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用全新教学策略和手段,按照小学生认知规律,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通过学生在学习中的知识积累来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水平,促进学生从低级思维(了解、理解、运用)迈向高级思维(分析、综合、创造),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作者简介:李鹏辉,福建省龙岩市,福建省长汀县南山中心学校。

猜你喜欢
数学思维核心素养
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让小学数学活动绽放数学思维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