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问题导学法的运用浅探

2018-06-28 10:23赵祥燕
考试周刊 2018年55期
关键词:问题导学重要性初中数学

摘要:初中数学问题导学法的运用,具有引导性、规划性和情境性的特点。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当积极运用问题导学法,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而在问题导学法的运用过程中,教师应当遵循问题情境创设—积极引导思考—拓展互动等关键环节,促进良好初中数学教学效果的实现。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导学;重要性;对策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社会背景下,教师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夯实,还应当强化学生的能力培养,如数学思维能力、探究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问题导學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教师通过层层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对于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问题导学法的运用,有助于改变学生长期被动接受知识、被动思维的教学现状,实现“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贯彻落实,有效地促进初中数学教学的改革,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一、 初中数学问题导学法概述

1. 问题导学法的内涵

所谓问题导学法,核心要义在于“问题”“导学”两点,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提问的模式,有效地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问题导学法的运用,更加强化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有效地凸显了“自学为主、探究为主”的教育思想。在问题导学法的作用之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模式,具有引导性、情境性和规划性的特点。

2. 初中数学问题导学法的特点

结合初中数学问题导学法的内涵我们知道: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最大的特点在于引导性,同时具有规划性、情境性等特点。首先,引导性。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进而得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问题导学法的运用,具有引导性;其次,规划性。问题导学法的规划性,主要体现在教师在设置问题的过程中,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具有针对性、层次性的问题,能够有效地启发和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效率的提升;第三,情境性。问题导学法的情境性,主要在于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身临其境,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 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的重要性

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显得非常的重要,具有如下积极的意义:

1. 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教师往往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基础知识的传授上。而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可以有效地改变这样的教学现状,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这对于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有助于改变传统学生长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现状,变被动思维为主动思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

2. 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提升

在现代教育背景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的基本要求。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问题导学法的运用,教师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够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自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升。

三、 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法的运用对策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应当积极运用问题导学法,夯实学生数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提升初中数学教学的效果。

1. 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实现初中数学问题导学法的有效途径。在问题情境的创设过程中,教师可以紧密结合“翻转课堂”教育理念,实施有效的教学:首先,教师应当加强学生课前预习的指导,通过布置预习任务、检查预习效果等方式,要求学生在课前认真预习,了解教师教学的内容,这样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有的放矢,同时有助于教师提高教学的难度;其次,在学生预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结合教学内容,设置相宜的问题,问题的设计应当符合以下几点要求:问题应当具有启发性;问题应当契合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的方式必须灵活多变;问题具有一定的思考价值。满足这几点要求的问题设计,能够实现问题导学方法的教学目标,同时环环相扣的提问模式,能够形成很好的问题情境,最终实现好的初中数学教学效果。

2. 积极引导学生思考

初中数学问题导学法的运用,以学生的思考为核心。但是,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并非无所事事,而应当强化自身的主导作用。例如,在学生“启而不发、问而不答”的时候,教师如果再沉默不语,那整个课堂教学将会处于一种比较尴尬的状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显得非常关键,教师应当通过层层追问的形式,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分析问题,构建问题解决模型,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数学问题;第二步:巧妙地点出问题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找出问题解决的办法;第三步:指导学生构建数学模型,最终实现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目的。

3. 拓展互动,巩固学习效果

拓展互动是问题导学法运用的关键一步,同时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巩固数学学习知识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在初中数学问题导学法的运用过程中,在问题情境创设、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之后,就进入了拓展和互动环节。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后习题的方式,来考核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和学习程度,这个过程学生应当自主完成,对于不懂的知识,教师再通过引导、最终解决问题,进一步拓展和补充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问题导学法的运用,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而在问题导学法的运用过程中,教师要遵循:问题情境创设—积极引导思考—拓展互动等环节,实现有效的初中数学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朱琴.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N].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2).

作者简介:赵祥燕,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第四中学。

猜你喜欢
问题导学重要性初中数学
“0”的重要性
论七分饱之重要性
幼儿教育中阅读的重要性
高三化学复习教学中“问题导学案”的有效实施
读《边疆的重要性》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