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缂丝作品设计与制作
——以张大千“八大山人鱼乐图”为例

2018-07-04 08:48黄紫娟袁晓蕾
现代丝绸科学与技术 2018年3期
关键词:梭子纬线后轴

黄紫娟, 袁晓蕾

(1.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苏州215009;2.江苏省丝绸工艺与材料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苏州 215009)

缂丝织造技艺历史悠久,从唐代出现,并在宋代达到了鼎盛,在元、明、清时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根据用途,缂丝分为生活用、观赏用和宗教用缂丝。书画缂丝属于观赏用作品缂丝中的一种。

1 书画缂丝的历史

在缂丝历史上,纯艺术的观赏性缂丝在唐代之前已经出现,而以书画为蓝本制作的纯艺术性缂丝作品出现在北宋时期,这主要与当时宋代的经济、科学以及人们的意识形态相关。首先,在宋代,人们更喜欢表现自然景物的山水、花鸟画,而非唐代时期的宗教画;其次,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缂丝技艺有所提高,因此当时的书画缂丝水平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从现存的作品来看,以花鸟山水为主,并出现多位大家,如朱克柔等,但是没有公认的宋代缂丝书法作品[1-5]。

元代缂丝继承宋代成就,当时扇面形式的书画作品非常流行,缂丝扇子多以此为蓝本制作,在25 cm左右的圆形扇面上缂织观赏效果好的图案,集实用和装饰于一身。虽然在元代模仿绘画的艺术缂丝继承宋代传统继续制作,但是观赏性缂丝数量减少[1]。

明代缂丝观赏品和实用品的种类大幅增加,织造技术进一步提高,在观赏性缂丝作品的细微繁琐之处以画代织,可以说是缂画结合[1]。

清代观赏性缂丝数量大增,尤其是乾隆时期摹缂乾隆皇帝的书法和绘画作品或为前人题字的作品占相当的比例[1]。

2 摹缂作品介绍

本文缂丝作品是以张大千的“八大山人鱼乐图”为篮本,进行摹缂。作品长47 cm,宽34 cm,游鱼若天马行空,无所依托,但却优游自在,生机盎然。整幅画面简洁灵动,敷色淡雅有致,反映了原作者自得其乐的心境。这幅图中既有绘画也有书法,且在色彩上主要以水墨色为主,除黑白以外,有不同色阶的灰色及红色印章。

3 制作流程

按照缂丝作品制作流程,主要分纹样稿件准备、经线准备、纬线准备、缂织、修毛等流程。

3.1 纹样稿件准备

3.1.1 确定作品大小

古代书画类缂丝一般根据原作将其外观描样在丝线上,而随着技术发展,现在可将作品图进行复印或者从网络上下载彩打。在本次缂丝书画制作中,首先将“八大山人鱼乐图”从网络上下载,原图大小为34 cm,而常用的缂丝作品一般小门幅作33 cm左右,因此本缂丝作品可以按照原作品进行缂织。由于缂丝织物正面朝下织造,因此打印前需要将图案进行水平翻转。根据客户需求,也可将作品放大或缩小,大作品则在宽门幅的缂丝织机上缂织,且后续的穿经等工序也随之改变,因此确定作品大小是缂织书画作品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3.1.2 描稿

将硫酸纸放在打印出来的图纸上,然后用水笔描稿,注意作品颜色变化的时候可以用虚线表示出来,方便后面画样。

3.2 经线上机准备

3.2.1 牵经线

根据作品的宽度,计算经线数。一般经密为24根/cm,作品宽度为34 cm,因此需要牵经线816根,可以适当牵多1~2根备用。根据经线数把经线牵出来,在牵的过程中分绞。注意丝线不要混乱。

3.2.2 穿翻头

翻头的作用和现代织机上的综框的作用相同,目的是根据组织、密度等要求把经线分组。大部分缂丝作品按照平纹组织进行织造,需要两块翻头板,穿翻头的方法和现代织机穿综方法中顺穿法一样,也就是奇数根经线穿入上翻头板(对应现代织机中的第一页综框),偶数根经线穿入下翻头板(对应现代织机中的第二页综框)。穿翻头需要两个人,一人在前,然后把翻头板放在一定高度的凳子上,后面坐一人。一人拿着一根经线,穿过翻头的环,然后另一个人将经线拉过去,注意在穿的过程中一根穿上翻头,一根穿下翻头,依次穿不能漏掉,如图1。

3.2.3 穿竹筘(套筘)

筘是织机上把纬纱推向织口并控制织物经纱密度和幅宽的机件,竹筘是由竹子做成,丝线从竹筘的筘片间缝隙穿过,通过控制竹筘筘齿的密度和每个筘齿中穿入的丝线数来控制密度。本作品中每cm的筘齿数为24个,每个筘齿穿入1根经线,因此经密为24根/cm。

穿好翻头之后穿竹筘,也需要两个人配合,一个人在竹筘前,一个人在后,后面的人拿一根钩针,穿过竹筘片,然后勾上一根经线,穿过来。注意穿竹筘时候不能空筘,让每根丝线都穿过筘片,如图2。

图2 穿竹筘

3.2.4 嵌后轴经和拖经面

嵌后轴经,把穿入筘中经线经过打结后,分别均匀嵌在后轴上。

拖经面,把已经穿入筘的经线全部长度经过木梳梳匀顺后卷到后轴上。在绕的过程中,需要两个人配合,一个人绕后轴,一个人梳经面。绕后轴的过程中,需要加入硬纸板,放在经面下方一起绕到后轴上,这样保证一圈圈经线用硬纸板隔开。

3.2.5 嵌前轴经和撬经面

嵌前轴经把筘前一端经线经木梳梳理后嵌在前轴卡槽里。现在已经改用乳胶将经线粘在前轴上,等乳胶干后、经线通过前后轴上好,再用捎桥棒将前、后轴捎紧(绷紧)。

3.2.6 箸踏脚棒和梳经面

在两片翻片下面各用绳子结上踏脚棒,将翻片上挂在机头上,下系在踏脚棒上,这样并列两根踏脚棒,脚踩踏脚棒即分出上下两层经面,形成梭口。

在上好的经面上经脚踏开口穿纬,纬线通常由大梭子引纬。由于经面开始不均匀,必须在穿纬后用竹筘打纬;脚踏脚棒,经线再次上下分层形成梭口、穿入纬线、竹筘打纬,反复几次后,经面呈现均匀、平整状态,可以进行下一步骤。

3.2.7 画样

经线下放有撑样板,将前面描好的稿放在撑样板,用毛笔或水笔把纹样描在经面上,按样织造。也可用磁铁,经线上和稿子下分别放好,用来固定稿子再进行画样更为方便,如图3。

图3 画样

3.3 纬线准备

配色摇线,依照画稿配好色线,把需要的色线分别摇在移筒(纡管)上,然后根据样子色彩把移筒装进梭槽,即可织纬。

在“八大山人鱼乐图”中,只有不同程度的灰色和黑色及印章的红色,在配色时候,需要进行劈线和拼色。劈线即将原来的花线一分为二,然后把它绕在移管上(纡管),即粗细为原来花线的一般;拼色即拿两个刚才劈好的线的移管的线头结在一起在摇线机器的针上打结,然后拉出一段,摇摇线机,这个过程是加捻,然后再绕一起。在“八大山人鱼乐图”中,需要拼色6个,加上黑色和地的颜色及印章的颜色,一共9色。大梭子需要一个用来装地部的纬线,小梭子9个。

3.4 缂织

3.4.1 打地

首先要确定地的长度,从乐字最小面到作品最下面大约2.5 cm,加上装裱时候2.5 cm,所以打地需要5 cm。

工具需要大梭子和大拨子,脚踏踏脚棒,梭口打开,右手打入梭子,左手大拇指轻轻压着大梭子上的线,右手用大拨子打纬;脚踩踏脚棒,梭口打开,左手打入梭子,右手大拇指含着大梭子上的线,左手用大拨子打纬。往复,一直打地共5 cm左右。

3.4.2 缂织作品

缂织时候需要9个不同的梭子,不同颜色的纬线分别装入小梭子;另一个工具是小拨子。脚的动作和打地相同。在缂织的时候可以先左边的地部分,然后在需要再换线缂织。由于缂丝不通梭,所以遇到不同颜色时先不织它,即“先留其处”,回过头来再织,这是缂丝与其他织物的区别所在。“杂色线”是指各种色彩的纬线,因为是小面积纯手工穿纬,所以与其他织物的“织”不同,在这里用“缀”。 缂织好一种颜色需要绕一圈打结,否则在修毛时会出现大孔隙。

3.5 修毛

作品完成后,将作品铺平,用剪刀把正面的毛头修剪干净,修剪后缂丝织物图案两面相同,如图4。

图4 修毛

4 主要技法

除了缂丝常用的结、掼、平缂等技法外,大量采用戗色和搭梭技法,并在缂织印章时候采用子母经技法。

4.1 戗色

戗是指两种以上的色纬相邻相靠,即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彩配合缂织的技术,称为“戗色”。在实践过程中,艺人们根据不同图案,灵活使用相应的戗法,本作品主要戗色技法为长短戗。

长短戗,以长短不同的各色丝线,根据物体生长的特点无规则地织出自然的效果。在本作品中,鱼身色彩存在不同灰度,根据画作上色彩通过不同颜色的纬线与经线交织的面积变化、纬线长短不用而形成晕色的效果。由于缂丝是平纹组织,经线是细的本白色生丝,纬线一般比经线粗,因此在视觉上产生色彩空间混合的效果,且以纬线颜色为主,自然晕色。

4.2 搭梭

搭梭:当两种色线相邻或遇到垂直线时,因双方不相交接而有裂痕,所以在每隔一定距离处,让两边的色纬相互搭绕一次,绕过对方色区内的一根经丝。这样既能不留织纹痕迹,又能避免竖向裂缝过长,形成破口。在本作品中,有较多的书法,字体部分与地部分在织造时搭梭技术普遍使用,例如字体部分出现一定长度的垂直线时,将黑色纬线与地部分的1~2根经线交织或者地部分的纬线与字体部分的1~2根经线交织形成搭梭,这样裂口较小,方面下机后装裱。虽然裂口也是缂丝织造“通经断纬”形成的一个特点,犹如类似刀刻的形象,但裂口太长影响织物牢度。

4.3 子母经

在缂织印章或字体碰到垂直线时,为了防止出现裂缝,增加织物的张力,在本作品中采用双子母经的方法缂织。采用白色和红色两种梭子,红色梭子按照画样在织造时穿一梭,与两根经线交织,白色梭子通穿纬线时跳过墨样两根根经,让红色梭子挑穿。如此原地往复,则形成无竖缝双子母织造法。子母经技术在印章技术中使用的比较多。

5 结语

书画类缂丝属于观赏性缂丝,也是纯艺术类缂丝。在摹缂作品时,需要根据作品的特点,表现作品的精气神。在制作时,其流程与其他缂丝作品没有大的差异,主要有纹样稿件准备、经线准备、纬线准备、缂织、修毛等流程。在缂织水墨绘画作品时,纬线通常采用不同色阶层次的黑白灰花线,技法上大量采用戗色和搭梭,在缂织印章时采用子母经技法。缂织书画类作品,需要灵活运用技法,以达到还原原作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朴文英.缂丝[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

[2] 缪秋菊.苏州缂丝文化技艺保护与传承探析[J].丝绸,2013(2):76-77.

[3] 王姝画.论苏州缂丝的现状和发展[J].美术教育研究, 2012(6) :22-22.

[4] 李险峰.苏州缂丝技艺文化及传承的调研与探索[J].美术教育研究,2015(9):42-43.

[5] 郜莉.苏州缂丝的现代传承与发展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4:54-59.

猜你喜欢
梭子纬线后轴
泥水式盾构掘进运输电机车组后轴密封结构优化
一种塑料圆织机
一种塑料圆织机
油梭子
向前!向前!
《艺术:北纬30度》神奇纬线 串起文明起源
“经线(子午线)”“纬线”“经度”“纬度”探源お
立井平衡钢丝绳使用寿命分析
日本NTN公司推出减小动作角并减重30%的后轴驱动轴
复合管注塑机自动检测装置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