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开展现代学徒制的困囿与应对策略

2018-07-05 15:20黎栩郑遐
教育与职业(下) 2018年11期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应对策略高职院校

黎栩 郑遐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的特点,然后分析了现代学徒制的发展瓶颈,最后提出了应对策略:院校与企业合作,构建“双主体”育人模式;还原学生的双重身份;构建“双体系”校企课程结构;建立“双导师”制度;完善“双标准”考核评价体系。

[关键词]高职院校 现代学徒制 应对策略

[作者简介]黎栩(1981- ),男,湖南益阳人,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讲师。(广东 珠海 519090)郑遐(1980- ),男,湖南怀化人,汕头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广东 汕头 515078)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22-0042-03

为用人单位源源不断地提供实践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当前,伴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加速、经济发展提质增效、新旧动能转换向深层次发展,技能型人才逐渐走俏。针对这一现状,许多高职院校与企业深入合作,构建起现代学徒制的联合育人机制,致力于培养兼具扎实理论素养、全面专业技能和娴熟动手能力的实践型人才。但在种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下,一些高职院校的现代学徒制未能达到预期目标,在实际推行过程中也遇到了诸多难题。据此,本文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旨在促进校企深度融合、共同发展。

一、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的特点

1.校企深度合作。校企深度合作是构建现代学徒制的前提和基础。现代学徒制以企业用人需求为目标,以校企深度合作为基础,以学生(学徒)培养为核心,以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为形式,以教师、师傅联合传授为支撑,校企双方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专所长、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对学生(员工)的培养。现代学徒制把工作岗位的技能训练与学校课堂的专业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既重视对学生专业知识的灌输和全面素质的培养,也重视对学生从业技能的训练。因此,校企深度合作提高了实践型人才培养质量。

2.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在现代学徒制中,办学主体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一枝独秀”——高职院校单一主体办学,转变为“两翼齐飞”——院校与企业共同参与。这样一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就应该由校企双方根据自身实际,综合考量社会需求与行业发展等多重因素来决定。

3.学生通过自身劳动获取报酬,减轻经济负担。在现代学徒制中,学生的身份既是学习者,也是劳动者。既然是劳动者,那么参与生产实践就应该获取相应的报酬。尽管报酬的金额可能不会很多,但是这部分资金对于学生,尤其对于家庭条件不太好的学生来说,可以有效降低他们求学的经济压力。

4.充分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学校学习与企业岗位培训合二为一。对于学生而言,在尚未走出校门时,就通过企业的培养知悉当前的就业动态、就业需求,并可以根据用人市场的变化有针对性地提升自身的技能;对于企业而言,可以在培训学生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甄别,挑选实践动手能力较好的学生“为我所用”。

5.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现代学徒制实现了理论教育与实践提升的有效融合。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不再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授,而是主动参与生产实践,并将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疑惑及时地反馈给学校教师、企业师傅,从而获得更为直观全面的指导。这样一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了畏难情绪,提升了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二、现代学徒制的发展瓶颈

1.教育模式仍是学校本位。现阶段,很多高职院校推行的现代学徒制“不纯粹”,其中,最显著的标志是教育模式仍是学校本位。虽然高职教育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调学校与企业合作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合作开发课程、合作开展顶岗实习、实施订单式培养等,但是所有的一切几乎都是由学校组织,主体是学校,企业只是被动参与。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可以掌握一定程度的基本技能,但是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无法经受住市场经济的考验。

2.课程体系窄化,缺乏弹性。为使毕业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娴熟的实践技能,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设计应充分参考企业的意见和建议。但是,当前在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企业尚未取得与院校同等的话语权,处于被动、次要的位置,因此,课程体系设计基本沿袭旧模式。即便有的高职院校参考了企业的意见,也仅限于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少量的动手操作课程,与现代学徒制的要求相去甚远。长此以往,会打击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热情。

3.教师数量偏少,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目前,国内高职教育采用的是以班级为单位的教育模式,即教师和学生之间是“一对多”的关系,这一教育模式本无可厚非,但要推行现代学徒制,教师数量就显得捉襟见肘了。此外,很多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

三、应对策略

1.院校与企业合作,构建“双主体”育人模式。长期以来,高职教育为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先后推出了一系列注重提升学生应用能力、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但由于育人主体是院校,所以即便这些模式都强调院校与企业、社会联动发展、联合育人,但最终都会演变为院校在台上唱“独角戏”、用人单位在台下充当“看客”,育人效果可想而知。笔者建议,院校与企业合作,构建“双主体”育人模式。第一,校企构建联合育人机制,明确双方共享利益、共担风险的原则。当前,企业在现代学徒制的构建与实施过程中只是简单参与,表现为让学生到企业进行劳动,只考虑自身的生产实际,没有育人思维,导致很多学生在企业只是充当廉价劳动力,自身收获甚微。第二,院校应在广泛调研、全面对比的基础上,慎重选择合作企业。一方面,考虑目标企业的经营范围是否与院校自身的办学宗旨、专业情况相吻合,确保学生在进入企业跟随师傅学习时能够更有针对性;另一方面,实地考察企业是否具备实施现代学徒制的硬件条件、人才資源等,确保学生进入企业后不会因为设备设施的缺乏而耽误自身发展。

2.还原学生的双重身份。在现代学徒制中,学习者既是学生,又是学徒,且以后者为主。还原学生的双重身份要做到:

其一,院校改革招考政策,转变准入门槛。目前,高职院校主要有两方面生源,分别是中职生和高中生。院校招生自主权有限,考试形式相对单一。高职院校应争取更多的招生自主权,尤其要争取从企业直接招生的权利。此外,现有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制度也要进行创新。在采用原有理论考试的基础上,出台在职人员就读高职院校的招生考试新标准,推行“注册招生”制度,让企业骨干技术工人有学历提升、素质提高、技术发展的机会,让更多已工作的人具备学生身份。

其二,深化校企合作,完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并非创新之举,但在之前的实施过程中,个别企业会通过不对等条款限制学生进入企业,造成学生学习效果不佳、就业率低下。为了保险起见,高职院校应与企业建立深度合作机制,将招生与签订预就业合同相结合,实施驻企式工学结合,开展半工半读的顶岗实践与学习相结合的培养模式,让学生尽早融入企业,尽早成为“企业的人”,解决学生的学徒身份。

3.构建“双体系”校企课程结构。在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中,完善的课程体系应包括两部分,即侧重基础与理论的学校课程和强调应用与实践的企业课程,且后者的地位更为重要。针对企业课程薄弱的現状,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借助“双主体”育人模式,开发侧重工作本位的企业课程教材。在教材的编写和研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校教师、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等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二是在确保与学校课程衔接的前提下,企业课程更加凸显“职业性”“高等性”。具体来说,企业课程的完整内容应包括企业产品(服务)的设计、生产(提供)、营销、售后以及文化等诸多方面。三是企业课堂多样化、灵活化。只要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提升且符合企业用工特点的教学方式,企业课堂都可以而且应该采用。

4.建立“双导师”制度。在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中,导师为学生提供思想引导以及学习和就业指导。优秀的师资队伍是现代学徒制能否有效推行的关键。如何从师资层面确保现代学徒制取得既定的育人目标,本文提出建立“双导师”制度。学生一进校就为其配备专职导师。导师的责任是指导学生规划职业生涯,引导学生职业成长,关爱学生个体发展,为学生尽早进入职业岗位培养一种超前意识。同时,在学生进入企业开展实践性学习时,为其配备实践导师,全面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选择一部分业务能力强、有责任心和上进心的优秀企业员工担任学生的企业实践导师,他们主要向学生传授在实际工作中总结得出的“内隐性”知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少走弯路。

5.完善“双标准”考核评价体系。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是现代学徒制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笔者以为,建立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相适应的“双标准”考核评价体系十分必要。第一,考核评价体系应坚持“学业标准”与“学徒标准”相结合的原则。针对企业课程的实际内容,结合行业发展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与时俱进地制定相应的“学徒”考核标准。第二,根据“学徒”的定岗,参照岗位职业标准,要求学生参加有针对性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避免出现考证与实际工作岗位相脱节的现象。第三,国家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加快出台现代学徒制的国家标准,完善现代学徒制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欧阳丽,何文娟.校企协同试点现代学徒制的研究与实践——以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5(6).

[2]杜启平,熊霞.高等职业教育实施现代学徒制的瓶颈与对策[J].高教探索,2015(3).

[3]贾文胜,潘建峰,梁宁森.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构建的制度瓶颈及实践探索[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1).

[4]平先秉.保障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运行的正式与非正式制度设计[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7(1).

猜你喜欢
现代学徒制应对策略高职院校
现代学徒制在创新型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用
筑牢洪灾后的舆情“堤坝”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