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阴阳和胃”针法干预失眠60例

2018-07-06 12:01邓陈英胡秀武黄平刘航刘建武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阴阳显著性针刺

★ 邓陈英 胡秀武 黄平 刘航 刘建武

(1.南昌市洪都中医院 南昌 330008;2.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南昌 330006)

失眠,古称“不寐”“不得卧”“目不瞑”等,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的一种病症[1]。随着社会竟争加剧,人们工作、生活、学习等各方面的节律加快,失眠发病率呈上升及低龄化趋势,失眠已严重影响了人类身心健康、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目前对失眠的治疗主要停留在人工合成的镇静、催眠药、褪黑素药阶段,然而这些药物容易产生耐药性、成瘾性、戒断性反应。针灸在治疗失眠上有着独特的优势,疗效稳定,且其简便、安全、无毒副作用被誉为“绿色疗法”,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接受。

基于对“胃不和则卧不安”理论的认识,我们采用“调阴阳和胃”针法治疗失眠症,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均来源于2016年2月—2017年2月期间南昌市洪都中医院针灸科门诊且明确诊断为原发性失眠患者,随机分为“调阴阳和胃”(观察)组和“辨证选穴”(对照)组各60例,无病例脱落,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病程、中医证型、睡眠率、PSQI各因子评分及总分、ESS、SAS、SDS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学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失眠的诊断标准[2]:①患者主诉为失眠;②社会功能受损;③上述情况每周至少出现3次以上,且持续时间不少于一个月;④排除各种神经、精神和躯体疾病导致的继发性失眠。

1.2.2 中医学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治疗失眠的临床试验指导原则》的标准[3]:① 有失眠的典型症状:入寐难,易醒,醒后难以入眠,连续时间超过3周,重 者彻夜难眠,睡眠不足5小时;② 反复发作史。

1.2.3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第九版《针灸学》中失眠的辨证分型[4]。

1.2.4 失眠程度分级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标准:① 轻度:睡眠时醒或不稳,晨醒过早,但不影响工作;② 中度:睡眠不足4小时,但能坚持工作;③ 重度:彻夜不眠,难以坚持正常工作。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者;②性别不限,年龄在20~70岁之间,并且病程在 1 个月以上者;③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治疗前评分≥7分者;④未使用安眠药物或已停药1周以上者; ⑤愿意配合,坚持按计划疗程治疗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者。

1.4 排除标准 ① 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者;② 环境与外在因素所致的暂时性失眠,由器质性病变、精神疾病、药物引起的失眠;③ 有严重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疾病,及精神病患者;④ 哺乳期的妇女及孕妇;⑤ 有自发性出血倾向者;⑥ 已接受其它有关治疗,可能影响本研究的效应指标观测者。

1.5 脱落标准和剔除标准 ① 不能配合治疗方案的安排及相关要求;② 患者因各种原因不能坚持治疗中途要求退出的受试者;③ 治疗过程中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者。

2 观察方法

2.1 观察指标

2.1.1 睡眠效率值 简称睡眠率,采用国际统一公式:

2.1.2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 PSQI的特点是将睡眠的质和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评定,十分明确具体,简单易行,信度和效度较高。是目前临床评价失眠的国际通用指标,反应受试者一个月内睡眠状况。为排除催眠药物的影响,本实验只观察表中催眠药物外的6个成份。各成分按0-3分计分,6成份计分之和即为总分,得分越高,睡眠质量越差。

2.1.3 Epworth困倦量表(ESS) 用来半客观评定患者的思睡状态。共24分,6分以上提示瞌睡,>11分以上提示过度瞌睡,>16分以上提示有危险性的瞌睡。

2.1.4 自评焦虑量表(SAS) 用于过去1周焦虑程度的自我评定。反映受试者焦虑的相关症状及其程度和变化。

2.1.5 自评抑郁量表(SDS) 用于过去1周抑郁程度的自我评定。反映受试者抑郁的相关症状及其程度和变化。

2.2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结合PSQI积分减少率而制定:痊愈:睡眠时间6小时以上;PSQI积分减少90%以上,3个月未复发;显效:明显好转,睡眠时间增加3小时以上;PSQI积分减少60%~89%;有效:症状减轻,睡眠时间增加不足3小时;PSQI积分减少30%~59%;无效:治疗后失眠无明显改善或反加重,PSQI积分减少不足30%。

2.3 治疗方法

2.3.1 观察组 取穴:申脉、照海、神门、三阴交、百会、中脘、天枢、关元、足三里、内关。

操作方法:患者午前就诊时,申脉、神门穴行捻转补泻之补法,百会穴行迎随补泻之补法,照海、三阴交行捻转补泻之泻法,从而达到补阳泻阴的作用;午后就诊时,照海、三阴交行捻转补泻之补法,申脉、神门穴行捻转补泻之泻法,百会穴行迎随补泻之泻法。从而达到补阴泻阳的作用。中脘、天枢、关元、足三里、内关穴施以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每15分钟行针1次。

2.3.2 对照组 选穴:参照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新世纪第九版《针灸学》[4]中的针灸处方:主穴:申脉、照海、神门、三阴交、百会为主穴。配穴:肝火扰心配风池、行间、侠溪;脾胃不和配丰隆、中脘、足三里;心脾两虚加心俞、脾俞、足三里;心肾不交配心俞、肾俞、太溪;心胆气虚加心俞、胆俞;

操作方法:申脉、照海、神门、三阴交、百会穴的操作方法同观察组,其余配穴按证型的的虚实施行补泻手法。

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2个疗程结束后评估疗效,3个月后随访疗效。

2.4 资料整理与统计 将所得数据资料输入SPSS19.0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 研究结果

3.1 2个疗程结束时比较临床疗效 PSQI评分,睡眠率,ESS、SAS、SDS积分。见表1-6。

表1 两组治疗前后PSQI各因子评分及总分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相比,▲P<0.05,#P<0.05;与 观察组相比,﹡P<0.05。

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治疗前后PSQI各因子评分及总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均有改善失眠患者睡眠质量的作用。两组治疗后组间PSQI各因子评分及总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提示在改善失眠患者睡眠质量方面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睡眠率比较(n=60) %

注:与本组治疗前相比,▲P<0.05,#P<0.05;与对照组相比,﹡P<0.05。

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治疗前后睡眠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均有提高失眠患者睡眠率的作用。两组治疗后组间睡眠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提示在提高失眠患者睡眠率方面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ESS积分对比(n=60)

注:与本组治疗前相比,▲P<0.05,#P<0.05;与对照组相比,﹡P<0.05。

表4 两组治疗前后SAS积分对比

注:与本组治疗前相比,▲P<0.05,#P<0.05;与对照组相比,﹡P<0.05。

表5 两组治疗前后SDS积分对比

注:与本组治疗前相比,▲P<0.05,#P<0.05;与对照组相比,﹡P<0.05。

由表3、4、5统计结果表明:两组治疗前后ESS、SAS、SDS积分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均有改善失眠患者嗜睡状态、焦虑状态以及抑郁状态的作用。两组治疗后组间ESS、SAS、SDS积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提示在改善失眠患者嗜睡状态、焦虑状态以及抑郁状态等日间机能状态方面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表6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对比(n=60) 例

注:与 对照组相比,﹡P<0.05。

经统计学分析:两种方法治疗失眠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两组痊愈率、总有效率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提示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3.2 远期疗效观察 见表7-8。

表7 两组治疗结束时与治疗结束3个月后的 PSQI各因子评分及总分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结束时比较,◇P﹥0.05,※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8 两组治疗结束时与治疗结束3个月后的睡眠率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结束时比较,◇P﹥0.05,※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由表7、表8统计结果表明:观察组治疗结束3个月后的睡眠率、PSQI各因子评分及总分与治疗结束时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观察组针刺法在改善失眠患者夜间睡眠质量和日间功能状态方面具有持续性,远期疗效稳定;而对照组治疗结束3个月后的睡眠率、PSQI各因子评分及总分与治疗结束时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对照组针刺法在改善失眠患者夜间睡眠质量和日间功能状态方面随时间的推移其临床疗效逐渐降低,远期疗效不稳定。两组治疗结束3个月后的睡眠率、PSQI各因子评分及总分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观察组远期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4 讨论

本临床研究将符合本课题纳入标准的120例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观察组针刺法和对照组针刺法对失眠患者进行治疗。采用国际统一睡眠效率值、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价量表(PSQI)、Epworth困倦量表(ESS)、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作为观察指标,观察每组治疗前后各项观察指标的变化以及随访3个月后各项观察指标的变化。

通过表1-6的比较提示:两种针刺方法均能改善患者夜间睡眠状况及日间机能状态,但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由表7、表8统计结果表明:观察组的远期疗效稳定,其临床疗效具有持续性;对照组远期疗效较差,其临床疗效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降低。表明观察组针刺法干预失眠的远期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针刺法。

本研究表明,观察组针刺法通过“胃和”使阴阳气机升降有序,元神潜藏,夜安而寐。不仅能改善患者夜间睡眠状况、提高患者日间功能状态,并能调整患者焦虑、抑郁等精神状态;且疗效稳定可靠。其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针刺法。

“调阴阳和胃配穴法”是在“胃不和则卧不安”理论基础上创立的具有调节人体昼夜阴阳节律、调和脾胃、安神利眠的针刺方法。脾胃居于中州,为气机阴阳升降的枢纽,脾胃和则阴阳气机升降有序,元神潜藏,人得安寐。脾胃不和,则心肾、跷脉阴阳相交无力,通道阻塞,阳不入阴而失眠。“胃不和则卧不安”中“胃”实则包括胃、脾、大肠、小肠。现代医学中,又将肠系统称为“腹脑”或“肠脑”,是人体中除颅脑之外的第二大脑,其脱离中枢神经系统支配而独立活动[5]。几乎所有中枢神经系统中的递质均存在于肠神经系统中,诸如与睡眠密切相关的5-HT、苯二氮卓脑啡肽、内啡肽等脑肠肽,肠道是其富源地。在失眠的临床调查中,患脾胃病者约占13.6%[6],68%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和50.2%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存在睡眠障碍[7]。胃肠疾病引起失眠的这种因果的关系,可概括为“胃不和则卧不安”[8]。

“调阴阳和胃配穴法”选用胃之募穴、腑会中脘,大小肠之募穴天枢、关元,胃之合穴、下合穴足三里,四穴合用共凑和胃安神之功。有研究表明[9]电针“足三里”可使胃电活动增强,同时胃活动的增强与相关脑肠肽含量增加有同步效应。百会、神门、内关、三阴交具有安神利眠之功,王慧等[10]观察针刺百会、神门穴对失眠大鼠脑干5-羟色胺的影响,认为脑干组织中的5-HT参与了失眠过程,针刺百会、神门穴能通过调节脑干组织中的 5-HT含量从而起到调节睡眠的作用。申脉、照海为八脉交会穴,分别通于阳跷、阴跷脉,阴阳跷脉主阳动阴静,司眼睑开阖而调节睡眠[11-12]。“调阴阳和胃配穴法”以顺天时调节阴阳为法则,根据患者午前、午后就诊时阴阳所主之旺时之不同,分别施以“补阳泻阴”或“补阴泻阳”之针法,使患者机体恢复正常的昼夜阴阳节律变化[13]。

“调阴阳和胃配穴法”是遵循“胃不和则卧不安”理论而创立的针法,通过“和胃”使脾胃气机的升降有常,进而促使全身阴阳气机升降有序,卫气运行井然有序,能正常出入于营阴,阴阳交感开合运动如常,五脏六腑功能协调,神能进行节律性运动,最终达到“昼精而夜瞑”。其作用机制

在于同时调节大脑、腹脑与睡眠有关的神经递质,提高了大脑与腹脑调节睡眠的协同作用,使失眠患者恢复“昼精夜暝”的状态,为失眠症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李岩,高权国.浅谈不寐的病因病机[J].中医药信息,2007,24(2):5-6.

[2]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18-119.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186.

[4]石学敏.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28.

[5]田在善,吴咸中,陈鲳.有关“腹脑(第二脑)”之说[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5,11(5):454-457.

[6]Fass R, Fullerton S,Tung S,et al.Sleep disturbances in clinic patients with functional bowel disorders.Am J Gastroenterol,2000,95(5):1 195-2 000.

[7]师冉.浅谈《内经》之”胃不和则卧不安”[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 31(4):280.

[8]汪文丽,刘建武,陈立国.“胃不和则卧不安”理论在针灸治疗失眠中的运用[J].中国针灸,2014,34(12):1 228-1 230.

[9]常小荣,严洁,易受乡,等.电针足三里对大鼠胃电及脑肠肽的影响[J].中医药学刊,2004,23(2):220-240.

[10]王慧,陈天琪,王嫣.针刺对失眠大鼠脑干5-羟色胺的影响[J].江苏中医药,2011,43(1):88-89.

[11]刘建武.“二二六时间针刺法”治疗顽固性失眠症80例[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4,16(5):42-43.

[12]刘建武.“二二六时间针刺法”治疗顽固性失眠症120 例临床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5,5(6):17-18.

[13]杨来福,刘建武,和青松.“调阴阳五脏配穴针刺法”治疗顽固性失眠症[J].中国针灸,2013,33(7):591-594.

猜你喜欢
阴阳显著性针刺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本刊对论文中有关统计学表达的要求
基于显著性权重融合的图像拼接算法
法于阴阳
阴阳泛函
论朝医体质学的阴阳论
一种基于词袋模型的新的显著性目标检测方法
图像序列的显著性目标区域检测方法
针刺联合拔罐治疗痤疮50例
针刺治疗糖尿病前期3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