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阳光照进阴霾的心灵

2018-07-09 11:22杨启春
教师·上 2018年6期
关键词:问题学生民族团结

摘 要: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作为学校和教师,促进各民族团结得从学生抓起,每位教师必须站在国家的高度,站在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繁荣的高度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教书育人,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身处少数民族地区的一名教师,要做好每一位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工作,特别是少数民族“问题学生”的教育和转化工作,教师要用自己的爱心、耐心、恒心和责任心教育好每一个少数民族“问题学生”,为民族团结和国家繁荣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

关键词:民族团结;教育案例;问题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2-25

作者简介:杨启春(1979—),男,云南禄劝人,高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作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

一、案例简介

学生李某,男,12岁,彝族,现就读于云南省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民族小学六(1)班,该学生学习成绩位居班级中下水平,几乎每天早上都迟到,学校早餐基本赶不上,家庭作业时好时坏,偶尔不做或漏做,作业书写潦草;上课东张西望、心猿意马,很少举手回答问题,有时还做一做小动作;课间很少与同学们一起玩耍,偶尔玩耍也容易玩出矛盾,一有矛盾就出手打人,平时与老师交流也较少,看到老师便躲躲闪闪。

该生出生于彝族家庭,从小在彝语环境中长大,家庭日常交流都使用彝语,接受、运用普通话的能力比不上其他学生。该生家庭经济条件不是很好,迫于生计,母亲在昆明打工,两个星期回家一次,平时忙于工作,很少打电话和孩子交流。父亲在家打杂工,平时都在工地,回家时间也不固定,时早时晚,有时到学校来接李某,有时让李某独自回家,再加上父亲文化程度低,李某的家庭作业几乎独自完成,父母从未顾及。李某晚上也不按时睡觉,有时他爸爸还硬带上他参加酒局、饭局等活动,凌晨还不回家,导致李某睡眠严重不足。

李某家离学校很远,每天早上5点就得起床,由父亲开车送他到学校,平均睡眠时间不足7小时,他的身心随时都处于疲惫状态,早自习就打瞌睡更是家常便饭。

二、案例分析

基于李某同学的以上不良表现,父母有不可推卸的监护和教育责任,李某本身是个很聪明的学生,一、二年级时的成绩几乎名列前茅。据了解,自从父母各在一边打工以后,他学习成绩和道德品质就开始直线下滑,一直到今天这种局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父母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不够重视教育问题,父母与孩子之间缺乏沟通交流。李某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缺少家庭的温暖,长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导致不能健康发展,同学之间人际关系紧张。

(2)父亲对李某管教不严,放任自流,听之任之,李某不良行为长期得不到约束,再加上李某自我控制能力差,从而导致贪玩任性,学习不主动,不完成作业,玩手机游戏成瘾。

(3)母亲长时间不在身边,父亲陪伴的时间又少得可怜,导致李某的想法、需求无处诉说,长期以来就形成了孤僻的性格,很难与其他同学正常交往,不愿吃半点亏。他从小的语言环境是彝语,对普通话的影响较大,有时表达出来的语言,总会被一些同学嘲笑,导致他的内心非常自卑,故而越来越不敢开口,越来越不愿开口。

(4)社会的负面影响。社会不良信息的引诱也是李某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大街小巷里或明或暗的网吧、报纸刊物对色情暴力毫不避讳的宣扬、成人之间的谈话所表露出来的扭曲价值观等都是对李某思想造成冲击的重要原因。

(5)教师方面的原因。在学校里,李某总是一个问题学生,教师对他的关注很少,他在教师那儿得不到适时的关爱、温暖和表扬,便逐渐产生失落感。加上教师平时对他受到的“民族语言歧视”情况没有了解,没有及时地解决此问题,给他造成一种误解:老师、同学都看不起我。他便表现出一些反常的行为来宣泄自己,如一有冲突就打架,欺负小同学、叛逆等。

三、案例反思

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而言,学校对他们的教育本来就是一个难题,如果少数民族学生再出现“问题”,那么对教师的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更是雪上加霜。作为班主任,一定要站在民族团结的高度对少数民族“问题学生”开展有效的教育,让这些所谓的“问题学生”迅速回到正常的轨道上来。

(1)与家长接触、沟通、协调,形成教育合力。针对李某的教育转化,我先后进行了五次家访,与其家长通过二十余次电话,透彻地了解了李某的家庭背景。在与其父母的交谈中,我发现李某父亲对李某是百般的娇惯和纵容,平时又疏于管理和陪伴,一出现问题随便说一说了事,也不是很严肃。鉴于这种情况,我坦诚地与家长分析了孩子出现问题的真正原因:孩子获得父母的关爱和照顾太少,孩子出现问题,家长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现在问题出现了,应想办法寻找对策教育好孩子,转化他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和思想。经过我三番五次的劝说和沟通,李某父亲终于狠下决心:要与老师配合,多关心孩子、陪伴孩子,与孩子多做心理上的交流,监督孩子早睡,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同时,我也会加强对全体学生的教育,让他们体会李某的心理,设身处地地理解他的内心,满足他对爱的渴求。最后,我成功地和家长意见达成一致,形成了有效的教育合力。

(2)爱心感化学生和耐心教育学生。我隔三差五找李某谈心,并与他如朋友般地聊天,走进他的内心世界,潜移默化地感化他。教育“问题学生”还需要有良好的耐心。“问题学生”的思想、心理、行为习惯已造成偏差定式,要转变并非易事,况且转变过来也会经常反复。为此,在转变“问题学生”的过程中,我们要充满信心和耐心。此后,因为他违规违纪问题出现而需要教师出面解决的频率不断下降,最后转化为偶尔出现。

(3)积极捕捉闪光点,及时表扬强化。面对问题学生,教师一味进行批评、训斥,往往会适得其反,恰如治理洪水问题,往往是越堵越大。因此,我们要转变教育方式,寻求“问题学生”的闪光点给予及时表扬。这种表扬可以是劳动过程中的积极肯干,可以是课堂上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的表现,可以是帮助一次同学,可以是主动捡起一点垃圾……久而久之,这个学生就真地变好了。我班学生的“向师性”严重,老师对李某的评价会直接影响同学们对该生的评价,老师经常鼓励他,也慢慢改变了同学们对他的片面了解与评价。

(4)遇到冲突,坚持冷处理。虽然李某在很多方面有了很大进步,但他依然不能像其他学生那样在集体中快乐地学习和生活,他的情绪波动仍然很大。遇到这种情形,我大多时候采用冷处理的方式,等到他情绪稳定了,再找个恰当的机会与他交谈,问题自然而然地解决了。

(5)防止反复,耐心引导,循循善诱。“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对李某的尊重和关爱,逐渐消融了他内心的“坚冰”,我开始慢慢地喜欢这个学生。我时刻观察他的情感、思想和态度,用关爱和教育相结合的方法,去唤醒他内心的灵魂,使其树立自信,消除自卑,用热情和温暖鼓励他满怀信心地学习和生活。

四、结语

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和社会稳定,这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所在。要努力发扬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光荣传统,这是我们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推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重要保证。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一名教师,一定要兢兢业业地站在自己的岗位上,教育好每一个少数民族学生,用自己的爱心、耐心、恒心和责任心做好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教学工作,为民族团结和国家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梁家莲.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J].中学教学参考,2015(6):86.

[2]童 佳.一名“调皮学生”教育转化案例[J].现代交际,2016(5):1.

[3]黄连花.走出阴影,健康成长——小学生心理疏导个案[J].小学科學(教师论坛),2011(10):176.

猜你喜欢
问题学生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跟党走
民族团结之歌
转化“问题学生”,做智慧班主任
正本还需清源
浅谈问题学生的转化
坚持“四个着力” 推动民族团结进步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
关于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创民族团结和谐之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