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要素听记在视唱练耳音乐实践中的运用

2018-07-11 07:34扈艺宝
乐府新声 2018年2期
关键词:和弦声部音乐作品

扈艺宝

一、音乐要素听记在音乐实践中的运用

视唱练耳既是一门基础音乐理论学科,同时也可当作是一种基础性的音乐技术训练手段。因而,可将其进行一定程度的扩张性发展,从而服务于实际演出排练及音乐素养的提高。

长久以来,表演者不能站在作曲家的角度上对音乐作品进行理解一直是提高音乐表现水平的瓶颈之一。以演唱者为例,不能从理性的角度从和声、副旋律等纵向织体对作曲家的创作意图进行理解,从而在自身对作品的认识上达不到“游刃有余”的水平,而限制了自身表现能力的发挥,而降低了艺术质量;以乐器演奏者为例,对于音乐节奏风格的把握是相当重要的,假如其对于某种节奏的风格中诸如每个音之间力度和时值等细微之差别不能准确地把握,则很容易出现音乐味道“不正确”的现象,导致音乐表现感觉的偏差甚至与作曲家想要诠释的意图大相径庭,这样同样会导致艺术质量的下降。

基于视唱练耳的专业特点,其恰恰可以通过训练来弥补如上不足,在表演者通过视唱练耳的手段对大量不同风格的调性音乐作品在功能、节奏、表情等诸多因素方面进行分析,并加以积累、传承,以形成自身良好的音乐把握能力。

待表演者有较扎实的音乐理解与把握功底之后,由于其已经对大量的音乐风格特点有了熟悉的印象,可以通过对经验的总结在原有对音乐诠释能力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在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身成熟的艺术表演风格,为自己的艺术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创造条件。

二、音乐要素的听记方法

音乐要素听记包括对作品旋律的进行方式、和声功能、节奏以及表情等的听记。各个环节相互影响相互交织,从而完成对整个音乐作品来进行视唱练耳技术上的反应。

(一)为听记而做的前期准备

在一般视唱练耳课中所能接触到的常规听觉练习有单音、音程、和弦、节奏及旋律这几个方面,音乐学习者通过在这几项练习中循序渐进地掌握一系列的听辨技能,打下坚实的基础,方能在之后的音乐要素听辨中得到技术上的强有力支持。

在此笔者将视唱练耳的学习分为三个阶段:幼芽儿阶段、小初考阶段以及高考与成人阶段。在“幼芽儿阶段”的音乐学习者普遍年龄偏小,通常在3-6岁之间,他们往往通过对某种乐器的学习而间接接触到视唱练耳这门学科。以学习钢琴为例,小朋友们在学习钢琴的时候通常被老师要求边弹边唱,这从客观上培养了学生对绝对音高的听辨能力。由于年龄及理解能力的原因,学生要求对音高做到口头阐述即可,而并不需要教师对音高进行过多的理论性讲解。这便是对乐音最佳的客观接受练习;第二阶段的练习便是小初考阶段,此时音乐学习者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对其相应地加入理论性的指导,从主观感受及客观听辨这两个方面进行练习,这样则会使学习的效率大大提高;第三各阶段是高考与成人阶段。这个阶段通常针对于艺术高考的学生。除钢琴弦乐等“童子功”专业之外,有相当一部分的专业生接触视唱练耳的时间是相当有限甚至是比较晚的。好多学生甚至到高中二年级,决定要报考音乐类专业高校的时候才知道有一门学科叫作视唱练耳。这是个比较尴尬而又真实存在的问题。音乐学习者并没有提早接触这门学科,从而造成这些学生的视唱练耳水平的普遍偏低。针对这种情况,除了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听辨练习之外,更重要的则是对其通过理论讲解的方式,让其尽量做到对音乐现象“由内而外”的掌握,而并非靠一些所谓的“听辨小技巧”耍小聪明而走捷径。这样会使学生在本科入学之后由于视唱练耳程度的限制而对此学科的学习越发吃力。由此可见,对不同程度不同阶段的学习者来讲,理论学习在视唱练耳听辨练习中的比例也是不一样的。

单音作为独立的乐音形式存在,对其的听辨则是最为基础的部分。对单个乐音的掌握与感知的水平直接会决定音乐学习者的综合素养。可见,迈出“单音听辨”这第一步是何等的重要。训练单音的方法有很多种,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应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一种方法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学生。普遍采用的练习方法有唱音阶、唱各个音级与A的关系等,逐渐加入变化音,循序渐进。

音程分旋律音程与和声音程两种形式。在练习时除对乐音的逐一听辨之外,更重要的则是对音程性质的掌握。对性质快速准确地识别还可以从客观上弥补对音准听辨能力的不足。当只能准确地掌握音程中的一个音时,运用已分辩出的性质可以将另一个音准确地记录出来。对单音程性质的识别可分为两个要素:一是判断音程是否协和,二是区分两个音的远近关系。掌握这两点要素则可辨别出音程的级数,即音程的度数。之后加入对音程色彩的区分,进一步判断出音程的“大”与“小”;对于复音程来讲则将其模唱在一个八度之内,然后再对其进行判断即可。

通常来讲,和弦的听辨对某些程度较低的音乐学习者来说是个“老大难”问题,尤其是对于那些在单音听辨上存在一定障碍的学生来说更是难以掌握的。因此,和弦性质的听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掌握和弦的性质相当于掌握了和弦的本质,在听辨练习中,往往只需要听出其中一个音,结合性质之后则会将剩余的音全部准确写出。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充分验证,学生在经过一定训练之后,对性质的掌握速度会远高于对和弦具体音高的掌握速度。并且通过对和弦性质的识别与掌握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对作品和声功能的听辨能力,为之后的和弦连接听辨与实际音乐作品的功能听辨提供便利条件。

节奏的听辨能力取决于音乐学习者对节奏的准确复述及对节奏型的快速识别这两个方面。通常情况下对节奏的复述是大多数学生能够做到的。教师在打出数个节奏型之后,学生一般能够准确地模仿出来,但对其在纸面上的阐述则显得稍有逊色。这就是因为学生对节奏型的“图像”掌握的不够熟练。将抽象的节奏通过听辨,在脑海中形成节奏型的图像,再通过手写具象地反映在谱面上,这一过程是需要努力练习的。学生可将常见的节奏型总结出来,将这些节奏型准确地连续地读出来,并不断在脑海中建立节奏型的图像,做到听与写的统一,从而提高节奏的听辨能力。

至于旋律听记,则需要与视唱结合练习,视唱可以提高旋律听记能力。旋律并不只是单音与节奏的集合,其中还蕴含各种乐音之间的关系。学生通过视唱,将旋律的音高结合调感逐渐形成内心听觉,使其从客观上对旋律进行感知,掌握在旋律进行中音与音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旋律听记水平。

(二)作品中旋律进行方式的听辨

旋律的进行方式又称旋法。对其进行听记,尤其在声乐作品中,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先将作品的旋律记录下来,才可方便于进行之后作品和声功能等要素的听辨。旋律好比一间房屋,功能、节奏与表情等要素相当于屋内陈设的家具。没有房屋则一切都是苍白的。然而对于作品旋律的听辨,就相当于视唱练耳课中的旋律听写,对具有一定素质的音乐学习者来说,应该是非常容易的。但其中还要注意对作品中变化音、离调以及转调等细节的处理。对此项内容进行练习,可遵照一些旋律听写教材或与专业视唱练耳教育者进行学习来完成。

1.独奏乐器演奏或独唱听辨

与视唱练耳课中常规的单声部旋律听写类似,只不过该练习不只运用钢琴作为听辨乐器,还可以运用不同乐器的独奏或声乐的独唱来进行旋律听写练习。此练习意在使学生建立除钢琴音色之外的听辨感觉。笔者在进行本科教学的过程中,经常遇到只能习惯于听辨钢琴音色的同学,一旦改变演奏乐器,就会使听辨速度大大降低,甚至根本听不出来。针对这一现象,将该练习加入到视唱练耳课中就显得很必要了。

2.带伴奏元素的旋律听辨

在实际音乐作品中,旋律的出现往往伴随着伴奏或者其他声部的伴唱等等,从而形成了一定的纵向与横向的音乐思维。与单声部旋律乐器(长笛、黑管等)的独奏不同,因着多元素的增加会使作品变得丰满,更具可听性。这里所说的带伴奏元素的旋律是指交响乐中较为鲜明的主题或者合唱中明显的旋律声部。此种旋律比较容易“听到”,并不会过多地受其他声部或乐器的影响而使旋律弱化难以听辨。(见例1)

例1.

该作品为四声部合唱作品的片段,改编自德彪西钢琴曲《亚麻色头发的女孩》。听写时要注意类似五声调式的主题以及三拍子的节奏特点。在对此作品的旋律进行听辨的同时,还可以感受德彪西的和声特点,使单纯的旋律听写变成一种对音乐作品的“欣赏”,真正做到对实际音乐作品的实战操练。

3.重唱或重奏式的旋律听辨。

此种练习在于训练在多重声部的音乐作品中抓住某一声部,排除其他声部的“干扰”,完成多声部的旋律听写。与前者不同之处在于,此种练习中有多个声部在同时陈述的时候形成的一种独有的重奏或重唱状态,从而使听辨难度有一定程度的增加。(见例2)

例2.

该作品为《小星星》萨克斯四重奏片段。不难看出,每个声部都有自己的旋律,与其他声部交织,纵向与横向的乐思相互结合。由于演奏乐器均为萨克斯,故除音区之外,音色则是很相似的,这就容易造成声部听辨的混淆;由于移调乐器的缘故,在听写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谱号与调号的应用,书写的并非是实际音高,而是萨克斯的记谱音高,所以会进一步提高听写难度。这就需要学生在准确抓住某一声部的同时还要顾及移调乐器带来的记谱问题。

(三)作品和声功能的听记

功能是决定作品风格的诸多要素之一,因此对作品功能的识别与听记是在音乐要素中不可或缺的。功能的听记包括调性音乐作品的和声功能、和声布局与进行方式以及调性变化这几个方面的内容。

1.和声功能的听记

对于识别和声功能来讲,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和弦低音的听辨。虽然有相当数量的低音并非原位和弦的根音,但大多数情况下低音往往是功能的体现,所以对作品(尤其是流行音乐作品)低音的听辨显得尤为重要。而对于低音听辨来讲,则要抓住每一个功能或每一小节功能的进行。(见例3)

例3.

该作品为《祖国,慈祥的母亲》的片段。有些低音往往是以旋律线条出现的,这就要首先分辨出其主要的功能,将与其功能相配的低音听辨出来,然后再加以贯穿,否则将无法体现出听辨低音的真正价值。

而对于某些作品中,连续出现的所谓持续低音,则还是要将对功能内部的音的听辨放在首位。见谱例4中巴赫平均律第一首序曲的最后两小节。

例4.

按谱例可看出,这最后的四小节低音以主持续音来阐述,促进了主功能的稳定性,也是对主功能的扩展。此时,对该作品中除低音之外的分解和弦的分析则显得尤为重要了。

对作品和声功能的听辨是很多音乐学习者比较难以解决的问题。他们往往觉得对功能的听辨是何等的高深。其实不然,掌握好方法加以练习,就会取得很好的效果。无论是对和声功能低音或功能内部音进行听辨,都要本着对和声功能色彩性的理解,而不是纯粹的“听音练习”。针对这一能力的练习,则要由浅入深。方法可分为被动听辨与主动练习两种。

在主动练习当中,首先可以自己在某一调性内构成几个简单的功能的连接,如:T-S-D-T,等此类的功能进行,体会不同功能在此调性中所产生的效果。就好比诗词中的绝句一样,这几个功能会带来“起承转合”的感觉。T和弦起到呈示的作用,S代表展开,D表示进入高潮,继而回到T对整个功能连接进行收束。

在掌握基本和声功能的色彩后还需要将其进行多次的转调,体会效果,以至于最后对这些功能在不同调性中效果的把握。完成此项练习后,则可相应加入较复杂的功能,然后再对其进行分析,继而在听觉上达到对一些常见功能的理解与感知。

主动练习还可以通过本科和声学这门课中所涉及的谱例甚至是课后作业进行练习。很多学生在本科对和声学这门学科进行学习时只是一味地根据所掌握的技法来做题,而忽略了这门课程的真正意图。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所写出的和声题的味道,没有任何内心听觉的介入,和声逐渐变成某些学生考学的工具,而并不能将其做到真正地为己所用。笔者在学习和声学其间,教师叮嘱说一定要将写过的作业用钢琴弹出来,仔细体会和声功能的效果。按此方法练习,果然对之后作品和声功能的听辨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即兴伴奏亦是练习和声功能的有效方法。学生在进行上述训练之后可以准备一条视唱曲,先对其进行简单的和声编配,然后加入少许织体进行伴奏练习。在练习中,学生可以体会通过自己主观加入的和声功能感觉。并且在此过程中还可以将所编配的和声功能进行替换,通过相同旋律不同和声的加入来对各个功能的和弦加以进一步的认知。笔者在视唱练耳教学实践中有选择性地将专业与键盘专业的学生加入即兴伴奏的练习,让学生在掌握基本伴奏音型的前提下对简单的旋律编配和声功能。每位同学的编配都有其独有的特点,针对其特点加以讲解规正,从而使学生在提高和声功能感觉的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即兴伴奏的能力,达到综合音乐素养的提高。

被动练习,即通过实际音乐作品进行听辨练习。可以先找到和声功能进行比较简单的作品,可能只有T、S与D和弦。认真体会这几个功能的色彩,并将其反应在键盘上,可以随着实际音乐作品的音频同时演奏出来。格鲁克的歌剧《奥菲欧与优丽狄茜》中的选段“世上没有优丽狄茜我怎么活”为例,可进行实际音乐作品的旋律听写以及和弦功能听辨的综合练习。在进行功能听辨时,对作品低音部分的听辨是非常重要的。结合旋律声部,不难判断出功能的大概走向,即T-D7-T-S-D-T。此种练习有别于带有谱面的常规练习,意在脱离总谱,单凭作品的音响来进行听辨。这样可以使音乐学习者的注意力完全地放在音乐中,摆脱谱面对其的客观影响,完全凭借自己的主观感觉来分辨和声的功能,使学生的功能感觉得以在实际音乐作品中加以操练。

2.其他有关和声功能方面的听记

除片断和声功能的听记之外,对于和声布局与进行方式以及调性变化这几个方面也是应注意的。和声布局与作品的结构有关,例如传统作品中的半终止、阻碍终止以及补充终止等。所以,在对此项进行听辨时则还要注意对作品结构的判断与划分;调性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作品功能的听辨。在转调之后则不能按照原调性的功能纪录。所以,转调的位置亦要区分准确。

(四)作品节奏的听记

作品的节奏亦是决定作品风格的要素。节奏包括速度、基本节奏型、逻辑重音,根据作品节奏风格,甚至每个音的细微力度差别都需要注意。故在对节奏进行听记时,除常规节奏型外,还要注意节奏型中每一个音的细节是否有变化。此种情况在爵士风格作品中尤为突出。

作品的节奏往往是伴随音高进行的,所以不但要求对节奏型进行熟练掌握,还要使其结合在横向的旋律与纵向的和声中。学生可以通过对某段旋律进行节奏练习,即在有音高的情况下写出旋律中的节奏。此种训练相对旋律听辨则显得较为简单,但却是一种极为必要的练习方式。不加入音高而只对节奏型进行单纯的听辨并不能全面地锻炼学生的节奏听辨能力,因为音高的介入会使原本单一的节奏变得起伏,富有张力。通过此种练习会使学生更加容易地对音乐现象进行描绘阐述。

(五)作品中表情的听记

与节奏听记的某些要点类似,作为决定作品的要素之一,表情方面的听记亦不可忽视。没有表情亦是没有音乐。此方面的听记重点侧重于乐音乐器及人声方面。与噪音乐器听记重点相类似,要注意音乐中每个音的强弱变化。但其与噪音乐器的显著区别之一在于“音长”,也就是时值。在这种前提下,长时值音在持续过程中的音量变化则决定了音乐细节表现的完美程度。特别是在速度较慢的音乐中,对于长时值音的处理则更需细腻。

除此之外,对于旋律当中气息的标注也是不可或缺的。不同的分句方式及呼吸方式对于阐述同一条旋律来讲,所产生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无论在器乐演奏还是声乐演唱中,不恰当的“呼吸”会给旋律所阐释的风格带来瑕疵甚至错误。

三、对于音乐要素听记在实际音乐实践中的运用

以声乐演唱者为例,在初期练习中,第一步涉及到的就是旋律听记。此环节中除了音准、时值外,最需要注意的就是强弱和呼吸的记录,这决定了音乐整体性处理的准确程度。然后是和声功能方面的听记。在和声听记时,一定要注意节奏型和功能位置的准确程度,并在和声功能记谱中以特殊标记的形式记录每一个位置的特殊重音及渐强、减弱变化处理。听记结束后,对乐谱进行整理分析,特别是对和声进行的研究。往往和声进行的色彩决定了音乐情绪的发展方向,遇到特别常用的与特殊但富有色彩性的和声进行方式要着重注意,因为要在常用的元素中做到“不平常”的表现,和在没有接触经验的情况中做到出色的表现是最困难的,对此类情况的处理一定要仔细研究,积累经验。

当听记作品的能力达到一定高度后,需要进行一定尝试性的音乐实践与创新发展。这时就进入了“二度创作”阶段。也就是将听记过程中许多别人的方法加以总结性的贯通后,形成自己的风格的过程。比如尝试不同的强弱处理方式会带来什么样的情绪变化,不同的节奏重音变化会带来什么样的风格转变。

在这样的二度创作之后,则又进入了下一个阶段——结合和声进行和节奏风格经验进行一定的“即兴”创作活动。同样以声乐演唱者为例,在间奏过程中加一小段符合作品风格及情绪的独唱旋律,可以带有炫技性特点或者衬托性特点;或者为原来的旋律配写多声部性质的合唱或副旋律。当演唱者这个过程中的表现达到游刃有余的状态时,他的音乐处理能力及音乐理解能力一般已经具有相当水平了。

若在乐队排练的情况下,每个成员在都经过这样的训练之后,可以对音乐产生带有共性的理解,则可以极大地增强乐队成员间配合的默契程度。同时结合每个人对音乐产生的新的想法,并在集体交流中迸发出新的火花,从而为音乐作品添加新的亮点。

结 语

综上所述,音乐要素听记在实际音乐实践中的运用会对音乐的处理产生较大的作用。视唱练耳作为一种辅助性的训练手段,在音乐学习者从事音乐实践当中有着重要意义。故将其恰当地运用到各种音乐实践中,会全面促进音乐表演者音乐素质的提高,使其在纵向思维、对音乐色彩的把握与理解、对作品的二次性创作以及自身音乐素质的形成与积累等方面的能力得到质的飞跃,从而来更加完美地阐述音乐。

[1]杨立梅.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M].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李妲娜.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和弦声部音乐作品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属七和弦解决在配和声中的应用研究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常用的六种九和弦
现代音乐中常用的吉他和弦及图表
梅花
——为混声四声部合唱而作
图力古尔及其音乐作品浅析
多声部视唱训练
二声部合唱教学之初探
苦练和弦勇闯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