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铁货运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2018-07-11 06:02北京交通大学中国城镇化研究中心赵坚
中国公路 2018年12期
关键词:运输成本分工基础设施

文/北京交通大学中国城镇化研究中心 赵坚

对陆地幅员辽阔的国家来说,交通运输特别是公路、铁路货物运输在经济增长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由于熟视无睹,人们往往对交通运输的作用缺乏深刻认识,主流经济学理论因为不考虑空间维度,对交通运输的作用没有给出深入的理论解释。

图1 不考虑空间维度的供给需求曲线

福格尔的“反事实假设”

经济学围绕交通运输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进行过多方面的研究,最著名的可能是1960年代和1970年代关于铁路是否是美国经济增长必要条件的争论。美国经济学家福格尔采用“反事实假设”及计量历史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并获得1993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福格尔认为,铁路是美国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的命题,是基于铁路在降低运输成本上的重大作用。福格尔试图通过具体计算铁路降低运输成本所创造的价值,来检验铁路是美国经济增长必要条件的假说。为此,福格尔提出了“社会节约量”的概念,他推算出铁路运输产生的“社会节约量”不到GDP的5%。因此,福格尔认为铁路只是工业革命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一个前提条件。福格尔社会节约量理论模型的根本问题在于,他认为降低运输成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与其他产业降低成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没有本质的不同,铁路不过是降低运输成本的一种交通方式,因而不能把铁路看作美国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福格尔没有认识到铁路在扩大市场范围、促进专业化分工实现规模经济上的重要作用,没有把交通运输看作市场经济运行的硬件平台,偏离了斯密“分工受市场范围限制”的理论框架。

现代主流经济学假设了一个没有空间、时间、交易成本的理想世界,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起表面严谨的理论体系。对于新古典经济学设想的没有空间维度的理想世界,被部分经济地理学者讽刺,他们认为所有的人类活动——专业化分工、生产、交换、消费——都发生在一个针尖上(Dicken,1990)。

克鲁格曼的空间维度研究视角

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鲁格曼认识到经济学忽略空间维度的错误,他认为在国际经济学模型中,国家通常是一个没有空间维度的点,在表示国家之间的贸易时,通常也采用一种没有空间的方法:对于所有可贸易的商品,运输成本是零(克鲁格曼,2000)。克鲁格曼引入空间维度研究产业集聚问题,提出了更有说服力的理论。

运输成本对消费者和生产者都是一种为克服空间障碍必需承受的负担,它必然造成实际需求和实际供给的减少。如果用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表示,相对于不考虑空间维度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如图2所示,会发生向下和向上的移动。较高的运输成本使这种物品只能以较小的规模生产,这种物品的生产不可能存在规模经济,市场需求限制了企业实现规模经济的可能性,因为这种物品只能在邻近的运输成本较低的范围内销售。如果运输成本非常高,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根本就不会相交,该物品的生产处于自给自足状态,或者该物品根本就没有被生产出来。考虑空间维度的供需曲线如图2所示。

这里要特别强调交通基础设施对运输成本的决定作用,各经济主体总是分布在一定的地理空间范围上,没有良好的交通基础设施,运输活动的成本是极为高昂的。交通基础设施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运输费用,而交通运输的可达性和运输费用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不同区域自给自足的程度和参与国内(包括国际)大市场专业化分工的可能性,并同时决定了规模经济可能达到的水平。在公路、铁路等现代交通运输方式没有出现以前,或在交通基础设施不发达的地区,运输成本极高,从而减少了人们的运输需求和交易需求,高昂的运输费用会阻断市场供需联系,人们的经济活动只能局限于极为狭小的地理空间之内,只能采用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

图2 考虑空间维度的供给需求曲线

交通运输技术对货运成本的影响

在美国历史上,缺乏可以支撑形成国内统一市场的交通基础设施,曾经严重阻碍了美国经济的发展。正是美国从1850年代开始的大规模铁路建设和从1920年代(特别是1950年代)开始的大规模公路建设,使美国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铁路网和公路网,促进了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和专业化分工的发展,使大规模生产、实现规模经济成为可能。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运输技术进步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运输成本不断降低的过程,这导致了实际需求曲线和实际供给曲线不断向右移动,这同时是市场范围扩大的过程如图3所示。

图3中,用箭头表示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不断向右方移动的过程,就是市场范围扩大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发生机制是:交通运输业的技术进步降低了人们克服空间障碍的成本,即降低了运输成本,这使得市场范围扩大,需求曲线发生向右的移动。市场范围的扩大导致了专业化分工的深化。市场范围的扩大导致了杨格所说的产业间分工,实现了生产资本化或迂回生产方式的经济,或者说产业间的分工导致了规模报酬递增,使供给曲线发生了向右的移动。产业间分工或生产资本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各种新的交通运输方式不断出现,进一步降低了运输成本并导致市场范围的进一步扩大。

图3 交通运输技术进步导致供需曲线向右移动即市场容量扩大

但运输成本并没有进入主流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似乎最大化可以不受空间障碍的约束。新古典经济学这种思维模式的影响是广泛的,2005年最畅销的财经类科普著作《世界是平的》提出了碾平世界的10大动力,其中包括了政治制度、商业模式、通信和计算机技术等多方面因素,但这10大动力中居然没有提到交通运输技术进步的作用。交通运输业的技术进步和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是降低空间障碍,碾平世界最主要的动力之一。人们普遍认为进入WTO促进了中国出口的快速增长,但没有意识到大型集装箱班轮运输,降低了运输成本,使玩具、服装等产品在美国甚至比在中国还便宜,从而奠定了中国制造进入美国的基础。

一个生物学比喻有助于说明交通运输与国民经济的关系:交通运输系统类似于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交通相当于人体的动脉血管、静脉血管和毛细血管组成的管道系统,即血液循环的交通基础设施;运输则相当于血管中的血液流动,即在人体的各部分之间实现养分、能量和代谢废物的位移。交通运输与国民经济的关系也类似于血液循环系统与人体不同组织的关系,血液循环系统维持着人体所有的脏器及组织的生存和活力,没有良好的血液循环系统,那部分人体组织就会坏死;同样,某个地区没有良好的交通基础设施,该地区的经济就无法进入统一的大市场,资源就不可能得到有效的利用,人民就会长期陷于贫困之中。

猜你喜欢
运输成本分工基础设施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望加速
至少节省40%运输成本!这家动保企业跨界做物流,华南首家专注于水产行业的物流企业诞生
公募基础设施REITs与股票的比较
“分工明确”等十四则
工程项目施工准备阶段采购与运输成本控制研究
从分工层次来理解消灭“分工”
——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分析
“家庭的幸福需要彼此分工共同努力”
振动搅拌,基础设施耐久性的保障
新政府会计准则规范公共基础设施处理
基于降低铁路运输成本的铁路物流优化管理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