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野下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2018-07-11 08:24马树民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公冶长爱鸟鸟语

马树民

《鸟语》是一篇语言生动、富有童趣、文质兼美的散文。在解读教材之前,我反复地朗读这篇课文,留給我最深的印象是:情与趣的结合,爱与情的渲染。文中处处透露出“我”与鸟、鸟与“我”之间和谐相处之情;而且写得有趣,文中的小故事、作者对鸟语的猜测与表达,都为文章增添了趣味性。如果没有作者对鸟儿的爱,就不可能懂鸟语;没有对鸟儿的喜爱,作者也不可能写得这么有趣、这么美好。

如何让学生体会到这样的情、这样的趣、这样的爱呢?我在设计时主要以文中的一个感叹句“鸟儿的确是我们的好朋友哇!”为主线,来设疑:小作者为什么会发出如此的感叹?然后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鸟对话,读中感悟,获得启示,升华情感。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爱鸟

新课开始,借助多媒体播放“百鸟争鸣”的场面,以此把学生领进鸟儿的世界,面对如此热闹的场面,学生怎能无动于衷。于是,他们也像鸟儿一样情不自禁地叽叽喳喳议论开来,此时的情绪表达是他们的主观所需,鸟儿的形象美已把学生心中的“爱鸟情”激活。

二、质疑问难,引发对话——知鸟

在学生对鸟儿已有“好感”的基础上,教师绘声绘色地讲述公冶长的故事,使鸟儿的魅力倍增。“我多想做一个通晓鸟语的‘公冶长啊!”此时也成为孩子们的心声。“鸟儿”真能表白?我们能否听懂?他们带着问题、带着猜想、带着向往走进文本,进行自主、有效的对话。

三、读中感悟,启发性灵——懂鸟

小孩子天生都有很强的好奇心和表现欲,他们对课文中的人、事、物都会产生自己独有的感受和想法。我创设让他们表现的空间,即:听后可把自己的收获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呈现出来。在这种“有我之境”中,让孩子们尽情地渲染着,多角色、多层面地触摸语言、揣摩语言,教师只是作适当点拨。

四、课后观察,拓展延伸——护鸟

学生在上述课堂教学活动中,对鸟儿的喜爱之情已默默地渗透到他们的心中。我首先让学生写一条爱鸟护鸟的公益用语;随即布置课后观察任务:仔细观察你喜爱的鸟,抓住特点,写写它的样子和叫声。爱鸟之情化为实际行动,既升华了情感又付诸了实践。

整堂课的教学似乎进行得一帆风顺。但是,中间也出现了学生的三次质疑,着实让我心惊胆战,生怕答不上来而当场“出丑”。审视我的教学设计,还是过多地考虑了自己怎样“教”,却忽视了学生如何“学”如何“问”。下面我把这个过程记录下来,并作如下反思:

课堂上,我班学生与我进入文本进行对话。我班学生好问,多次出现我答不上来的尴尬情景。

学生问题1:老师,书上说:爷爷见我呆愣愣地跟树上的鸟儿说傻话,便在一旁提醒我:“听,布谷鸟叫你勤劳刻苦呢!还不赶快上学去,愣着干啥?”我听了立即背起书包,向学校跑去。作者为什么会“呆愣愣”?为什么会忘了去上学?

我听了也变得“呆愣愣”了,但马上镇定地布置学生再读课文,从文中寻找答案。然后师生讨论,找到了答案。

生A:这样写表达了“我”已经沉浸在与布谷鸟的倾心交流中,我已经完全沉醉了,忘记了自己,忘记了还要上学。

生B:除了鸟儿,不,此时的“我”也是一只翩翩飞翔的鸟儿 。情景交融,人鸟相谐。

生C:我从句子里感受到,没有喜爱之情,是达不到这样境地的,这也是文章感人之情之所在,趣之所在。

我听后频频点头。

学生问题2:读了“据说喜鹊是报喜之鸟,总是给人们预报喜讯,乡里人都很喜欢它。所以,尽管它的嗓音并不出众,听到它的叫声,人们仍倍感亲切。”“喳喳,喳喳”,那不是分明在说“喜事到家,喜事到家”吗?老师,我心中有个问题:喜鹊真的会报喜讯吗?

我思考了一下,说:在这里,不管鸟语是否真的如此,也许无法验证,但对于它传出的“信息”,人们“听懂”了,理解了它的“言外之意”,而且“我”也听出来了,所以总是盼着喜事快快降临。这总能给人以希望和安慰,给生活增添不少乐趣。整段文字依然表达了“我”对鸟儿的喜爱之情。

学生问题3:老师,课文中关于“公冶长”的故事是真的吗?我国现在有这样懂鸟语的人吗?

学生的问题真多,我顿了一下,先表扬了他,然后说:公冶长,历史上确有其人,但故事是不是真的,我也无法确定,这只是一个美好的传说。公冶长是孔子的学生,复姓公冶,名长,也是孔子的女婿,传说他懂鸟语。关于第二个问题,我思索了一下,这个问题想请大家带回去,查查资料,据说我国现在也有“中国鸟王”,你查到了资料,咱们到课外阅读交流课上进行交流,好吗?

教学反思: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所以教师应还给孩子一双充满探索欲望的眼睛,让他们以主人的眼光去观察这个世界,体验生活的乐趣。在学生学习的舞台上设置广阔的空间,使他们主动观察、提出问题、合作探索,成为舞台的主角;教师要用热情地微笑、耐心地等待、巧妙地指点、热烈地掌声去引领,并把“课内”的问题,引向“课外”,提高小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由“不敢问” 、“不想问”、“懒于问” 转变到“勤问”、“善问”、“乐问”,从中体验到“质疑”的快乐,真正体会到“学”与“问”的重要性,真正成为会学习的小主人。这也是学生终生受用的重要的“核心素养”之一。

【作者单位:苏州市相城区黄桥实验小学 江苏】

猜你喜欢
公冶长爱鸟鸟语
鸟语
听鸟语
解读《论语》
我们都爱鸟
公冶长识鸟语
我想有个爱鸟节
爱鸟的人
鸟语者
爱鸟
鸟语缤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