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的中国世界》看赛珍珠双重民族身份认同

2018-07-12 08:12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温州325035
名作欣赏 2018年15期
关键词:赛珍珠身份困境

⊙马 俊[温州大学人文学院, 浙江 温州 325035]

一、引言

当今社会,全球化趋势蔓延至世界各个角落,随之而来的是频繁的人口迁移与流动,因而各种思想碰撞、冲突不断,人们或多或少面临着“流离失所”的困境,对自我身份认同的思考成为不可逃避的难题之一。“身份认同是主体对自己的身份、角色、地位和关系的一种认识与定位,人们对自我的定义来源于身份认同,因此身份认同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当前各种文化相互交流渗透,使得主体在身份认同过程中遭遇认同困境,其中由美国黑人运动领袖杜波依斯提出的“双重意识”在探索身份危机问题时具有代表性。该理论用以反映非裔美国人在白人主导社会身份认同中产生的心理冲突问题,同时它对研究被主流不容的少数群体的身份认同问题具有借鉴意义。

赛珍珠在中国被当作外国人,在美国也被主流群体排斥,故“双重意识”尤适用于探索其身份认同。众所周知,赛珍珠在华生活长达四十一年,深深融入到中国老百姓的生活中。她在《我的中国世界》中阐述:“我在一个双重世界长大—— 一个是父母的美国人长老会世界,一个小而干净的白人世界;另一个是忠实可爱的中国人世界。”生于美国,尚在襁褓便被父母带至中国,“在讲英语之前先学会了讲汉语,所交的第一批朋友也都是中国孩子。”长于中国,因此心中很早就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复杂身世决定了她不能简单认同自我,一生在不同世界间流浪漂泊,试图寻找与定位自我,在此过程中不可避免陷入身份认同困境。自传是身份的书写,《我的中国世界》是赛珍珠晚年对自己生平的详细回忆,可被视作研究其身份认同的良好文本。本文仔细研读其自传,探索其身份认同,以期更深入了解她及挖掘导致其复杂身份认同的深层原因。

二、赛珍珠的民族身份认同及困境

赛珍珠身世特殊,是因她生于美国却长于中国,关于中国的书写使她声名鹊起。时至今日,到底该把赛珍珠归为中国作家还是美国作家,中外文学界各抒己论,一度存在皆不认可她的局面。赛珍珠的出生地和白人血统决定了她美国公民的身份,而在中国的成长岁月和与中国的血肉联系使她心灵上更靠近中国。生活于两个民族的缝隙间使她对身份产生焦虑,从而有意识构建身份,但由于其双重意识,陷入了身份认同的困境。为进一步了解赛珍珠,本文主要以时间和空间为线索,具体阐释她在人生不同阶段对自己中国人和美国人的身份认同,以及陷入的困境。

1.赛珍珠的中国人身份认同及困境赛珍珠对自己中国人身份认同源于童年,童年是身份认同的关键时期,此阶段其身份认同处于稳定状态。后经历义和团运动、母亲的病逝、中国政局的变化等,使她对中国人的身份认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而陷入身份认同困境。赛珍珠整个童年在中国度过,幼年时期,并不认同自己的白人身份,比起美国人,认为自己身上更多体现的是中国人的特质。例如,自传中赛珍珠回忆到尤爱中国传统节日,而这些节日父母从未参与;父母由于卫生原因从不允许她吃街边小贩的零食,而她认为自己是中国人,中国人不会被这类细菌感染;以及在自传中花了大量篇幅回忆中国各地美食,足以体现了她身上中国人“民以食为天”的特质等等。同时她坦言从未意识到自己与周围的中国孩子有什么区别,现实世界是中国,美国仅仅是父母口中描述的梦幻国度。童年时期的赛珍珠在情感上更倾向认同自己为中国人,但她清楚地知道自己并非中国人。即使在与中国伙伴一起玩乐时,她隐约察觉自己与周围的不同,此外父母会时刻提醒她美国人的身份。

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赛珍珠两个世界出现了裂痕。“回想过去,我现在可以看出,义和拳失败之后,我的变化是多么大啊!我的几个世界不再交织在一起。这几个世界的差别变得非常明显。我是美国人,而不是中国人。”往昔关系密切的伙伴开始疏远她,周围亲切的邻居不再友善,而她更是被称为“小洋鬼子”,这些都让年幼的赛珍珠两个世界开始崩塌,情感上更加倾向于美国世界。1914年母亲病重,身在美国的赛珍珠面临艰难抉择,是继续留在美国,还是回到中国?最后,她顺从心意,决定回中国照顾母亲。此次回归,赛珍珠发觉周围甚是陌生,自己纯美式的生活习性使得她与中国世界开始有了隔阂,与中国之间的联系完全建立在母亲身上。其后母亲过世,婚姻不幸,爱女心智发展迟缓等重重打击让赛珍珠几乎无法承受,中国已不再是她记忆中那宁静美好的儿时乐园,而母亲心心念念却无法魂归故里的美国则成为她情感上的优先抉择。后来中国当局政府驱逐所有在华外国人,她一度生命遭到威胁,再也无法在华安然度日。尽管对中国依然有深厚感情,但中国将她植于这片土地上的根彻底拔除,深思熟虑后,最终她决定离开中国。

长于中国,即使语言、生活习性和精神思维和中国人无异,但在中国人眼里,赛珍珠依然是美国人。由于其典型的西方人外貌特征,她不可避免被中国人称为“洋鬼子”,尽管她视自己为中国人,但中国人固有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观念将她拒之门外。再者,当时中国文学界基本上认为她关于中国的描述片面虚假,甚至是恶意丑化中国形象,鲁迅、茅盾、江亢虎等知识分子的观点对其在中国的接受现状产生消极影响,而赛珍珠无比希冀中国知识分子能够认同她。最后,赛珍珠回美后无数次希望返华,晚年她积极促进中美交流,但中国政府出于各种考虑拒绝了她的访问,她在困惑不解中溘然长逝,终生未再回到中国故乡。简言之,正是中国关闭了对她敞开的大门,出于对在华现状的不满,她选择投向美国的怀抱。综上,多重复杂原因使得赛珍珠在认同自己中国人身份时陷入困境,最终她更倾向美国世界,选择扎根于美国。

2.赛珍珠的美国人身份认同及困境不同于童年时期的无法抉择,成年后的赛珍珠已经成为独立个体,更偏向给予她归属感的美国,行为和精神上选择认同自己美国白人的身份。她对自己美国人身份的认同经过两次裂变:其一,大学求学期间出于适应环境的需要主动认同;其二,中年在华一无所有后回美被迫认同。在父母的建议与安排下,青年时期的赛珍珠返美求学。大学是她正式踏入美国世界大门的标志,大一结束后,赛珍珠与同龄女孩基本无异,大二时期真正融入美国大环境,直至大三几乎完全美国化。至此,赛珍珠似乎已经完成了自己美国人的身份认同,但她一直在焦虑,真正成为美国人的愿望看似实现,又察觉到这只是暂时现象。人至中年后,由于当时中国特殊的政治历史背景,母亲的病逝,不幸的婚姻,以及在中国不被理解的无奈等,割裂了她与中国的血肉联系。因此,赛珍珠失去了在华所有,不得已选择扎根美国,人生的最后阶段主要以美国人的身份度过。

与其中国人身份认同类似,她美国人身份认同历程同样坎坷曲折。回美后,赛珍珠察觉到美国实际情况与自己所想有所出入,这也造成了她认同的困境。青年回美求学后,由于长期生活在中国,起初她与周围同龄人言行举止、精神思维无一相通,被当作“奇人”“怪物”。即使赛珍珠并不擅长向他人倾诉,但自传的字里行间充斥了她与周围格格不入而产生的孤寂。出于适应环境的需要,赛珍珠选择主动认同自己美国人的身份,结果也只是表面暂时成功构建。母亲的病重使她再次回到中国,说明赛珍珠身上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德——孝道,这来自家庭教师孔先生儒家经典的熏陶。此外,其美国人身份认同危机还体现在对基督教和儒家的立场上。正如当年诺贝尔授奖词所言:“她对中国农民生活的丰富和真正史诗般气概的描述,以及她的自传性杰作。”赛珍珠分别为父母而著的《放逐》及《奋斗的天使》描述了美国传教士及妻子在华传教经历,赛珍珠在自传中提到当年评委之一西尔玛·拉格洛芙便是因为这两本传记决定投她一票。作为传教士的女儿,她对传教活动始终保持着怀疑的态度,因为她知道白人在亚洲的行径,此时体现了其中国人的身份,对中国人的境况感同身受,因而选择为中国人发声。由于其双重意识,赛珍珠的实际行动与传统意义上的传教士又有着极大区别。其后被指派在华传教时,她开始对传教使命立场动摇,认为传教士过于宣讲教义,而忽略了中国人的实际需要。一方面,她依然保持着传教士的教条和态度;另一方面已发现在华传教活动失败的原因。同时她心态上体现了儒家“士”的人格理想,为社会不公现象打抱不平,竭力帮助所需帮助之人。值得一提的是赛珍珠与我国平民教育实践家宴阳初的深厚友谊,二人高度重视平民教育的重要性,宴阳初用实际行动推崇平民教育,而她选择用文学创作呼吁美国帮助中国进行平民教育建设。这些与赛珍珠身上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理念紧密相关。

美国是赛珍珠的出生地,也是赛珍珠的祖国,对赛珍珠意义非比寻常。回到美国后,她对自己美国人的身份认同同样陷入了身份认同困境中。大学求学期间,赛珍珠对美国人漠不关心除自己以外的世界的状况困惑不解,晚年回到美国后,无法适应没有哲学的美国,认为即使是中国农民也饱含智慧。而她本人也一直没有被祖国认同,尤其是美国文学界对她能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事实大肆诋毁,因此她一直被美国文学界主流所不容。加之赛珍珠的大部分创作以中国为主题,后期诸多社会实践皆是致力于中美相互理解、文化共融的伟大事业,但由于当时中美政治意识对立,赛珍珠更是被列为头号亲共分子,被自己本国敌视。晚年的赛珍珠决定扎根美国,说明她最终倾向于自己美国人身份,但她一生挣扎于中西两个世界的夹缝间,其双重意识造成她认同任一身份时都会产生焦虑。

三、结语

赛珍珠“身处中国却非其中一员,身为美国人却依然不是它的一员”,其民族身份认同呈现双重意识现象,因而在认同自己中国人或美国人身份时陷入困境。其中国人身份认同困境主观原因主要表现为异族的外貌特征,客观原因是卷入历史潮流之中,被中国人排斥。另一方面,她在认同自己美国人身份时陷入困境,主观上是她根深蒂固的中国式思维,而客观上是因为特殊政治意识形态对她及美国的影响。总体而言,赛珍珠更偏向认同美国人的身份,但依然对中国感情深厚,将中国视为自己的父国。

从对身份的焦虑,到有意识地去认同身份,最后完成身份认同,赛珍珠复杂的身份认同在21世纪尤其能引起共鸣。她的身份认同与建构,对那些由文化冲突而产生焦虑和身份认同危机的移民群体有借鉴意义。在全球化大背景下,辩证思考赛珍珠身份认同,有助于他们分析引发变化的因素,定位自我,从而更加从容地应对全球化浪潮。

猜你喜欢
赛珍珠身份困境
易孺詞律觀探微兼論四聲詞之困境
赛珍珠与徐志摩的“生死缠绵”
赛珍珠:我在镇江有个家
跟踪导练(一)
困境
赛珍珠受到钱钟书斥责原因探析
21世纪中国赛珍珠研究述评
跟踪导练(三)(5)
妈妈的N种身份
身份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