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研究

2018-07-13 10:57齐福刚彭娟
高教学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开放实验室实践环节培养模式

齐福刚 彭娟

摘 要:研究生创新能力是研究生培养的核心,其中社会实践能力是工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重要环节。首先对我国当前工科硕士研究生实践环节培养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基于工科硕士研究生培养需求,从现有高校成功经验为例,提出了建设开放实验室、开设培训课程、筹措创新基金及建设创新实践基地等培养模式,这些也可为其他学科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工科研究生;培养模式;实践环节;开放实验室;创新基金

中图分类号:G643

21世纪是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国际竞争必将日趋激烈,而硕士研究生作为高等教育培养的高层次人才,将成为人才竞争的重要对象。特别是工科硕士研究生作为高校培养高层次工程人才的主要群体,其优劣与否直接关系到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发展高技术产业的步伐。以工科为特色的综合性院校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平台,其培养模式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的优劣[1]。

目前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一些高等院校仍然采用传统知识传输的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不能为用人单位造就与供给符合创新型开拓性的人才资源[2]。特别是在工科硕士研究生的教育上,更应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改革现有的培养模式,重视工科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利用企业、社会资源加大对硕士研究生的合作培养,逐步形成“多方共培”的新的人才培养体系,切实造就适合企业发展、国家需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实践性”工科硕士研究生,为国家培养高层次工程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社会实践能力养成是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重要环节

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指在实施研究生教育的过程中,为了实现培养目标和相应的规格质量,对作为受教育对象的研究生所采用的各种教育措施的总体方式,即在研究生的招生、课程教学、科学研究、社会实践、论文撰写和其他培养环节以及论文答辩等诸多方面采用的特定方式的总和。

由此可见,实践环节作为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基础理论的学习一样应贯穿研究生培养的始终,不断锤炼和提高研究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科研能力。由于工科研究生主要面向工程实践的特点,从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长远目标来看,实践能力的作用尤为重要。所以,在工科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和学习,更要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3]。

二、工科硕士研究生实践环节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工科硕士研究生培养与其他学科的培养有较大差异,除了要求有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知识外,还必须拥有独立从事科研实践工作的能力[1]。在研究生的培养上更强调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开发能力的提升,这样才能保证工科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相一致,所以工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中的实践环节显得尤为重要,但是,我国工科研究生實践环节的培养还存在较多的问题[3]。

(一)不断市场化的经济体系导致社会实践环境的弱化

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高校在培养硕士研究生过程中,主要依靠国家财政和自身的力量,企事业单位在市场经济运作过程中,追求利润最大化,不愿意将人力财力投入到非企事业员工的培养上,所以工科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很少有企事业单位积极主动参与其中;同时由于财力、物力限制,高校组织和学生自主参与企事业单位生产实践的机会也受到制约。即便有也是短期参与,不能够真正将社会组织作为长期实践基地来培养研究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二)研究生规模扩大,师资和经费相对缺乏

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张,各培养单位的师资力量和经费相对不足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导致了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跟不上学科的发展和研究生扩招,设备不足,空间不足,科研经费不足,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受到较大的限制[1]。由于国家财政投入有限,原本各高校的实验室、设备器材就缺乏,在扩招之后,这些硬件设施更显得难以充分满足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的需要。

(三)本科教育相对片面对硕士阶段培养的影响

目前,我国的本科教育与研究生培养上关系含混不清,侧重点不明确。很多本科生很早就在准备考研,由于在选拔上没有从研究生所需要的应变能力、动手能力、综合与创新能力方面素质出发,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研究生培养阶段本科化和学位论文平淡化、自主创新和独立研究能力相对不足的现象。

(四)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重理论轻实践

工科研究生培养主要是通过理论教学环节、实践环节和论文研究环节来培养的,其中的论文研究也是需要实践来论证。目前不少研究生培养单位很重视理论教学和论文研究,所以在课程设置中,围绕理论课进行设置,但实践课程却开设较少,对实践能力培养环节的规定也不够明确;另外一方面,工科专业的人文课程分量太少也不利于硕士研究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五)实践内容和形式滞后于学科发展

研究生规模的迅速扩大,使不少培养单位的工作疲于应付,对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实践环节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甚至忽略了它的存在。因此,实践环节的内容和形式,有的不能反映出学科的发展,有的甚至只是重复和延续本科实验教学内容,根本达不到研究生实践环节的目标和要求[4]。

三、基于工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的思路

由于目前研究生培养与社会需求的不完全匹配,且培养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必须寻求一种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来培养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使研究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学校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提升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研究生素质的全面提升,根据国家对研究生教育的总体要求,为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教育部从2003年开始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北京大学、重庆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向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5][6]。对于工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我们可以通过建设开放实验室、开设培训课程、开展品牌学术活动、统筹科学研究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筹措创新基金以及建设创新实践基地等几个方面开展工作[6]。

四、工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进措施和办法

(一)建立开放实验室,支撑学生科研实践,强化科学研究环节训练

为了解决扩招带来的硬件资源的供应不足等问题,工科院校可以围绕工科教学、科研和实践的需要,通过政府、学校以及国内大型企业合作建立开放式创新实验室,突破以前实验室建设依靠院系、依靠学科、依靠导师的模式,努力实现观念开放、时间开放、空间开放、资源开放为宗旨的实验室。重庆大学前期实践证明开放实验室的建立极大地提高研究生自主科研能力的提升,通过提供实验室,提供现代的科研设备产生了一大批具有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成果和科研项目成果[7]。

通过开放实验室的建设,打破了以导师为单位实验室的科研实践模式,通过以研究生团队在开放实验室自主研发、合作研发任务为牵引,整合多个导师参与团队指导中来,有效地整合了学校跨学科的师资力量,打破了专业、学科之间的界限鼓励研究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任务驱动式学习、研究性学习以及跨学科交叉学习和自主创新实践的学习方式,辅以跨导师的专家指导,跨专业的研究生技术小组支持,在具有综合性和学科交叉的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中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5]。

(二)开设技术培训,完善课程体系,强化工程技术课程设置

受工科研究生课程教育体系设置的局限,对新的技术课程的传授相对不足,特别是目前企事业单位工作中应用较多的工程技术及工具的引入和培训[8]。高校或者相关管理部门可以以创新实验室的技术、设备资源为依托,通过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技术人员开展系列短期培训,讲授国内外先进工程技术、工程实践中工具的理论及应用方法,使工科研究生在学校里面就能学习到企事业单位应用的技术理论及先进工具,同时可以在开放实验室进行实践锻炼,摆脱了实践内容落后于学科发展的矛盾,也进一步完善了现有工科研究生教育的课程体系[9]。

(三)开展特色学术活动,营造科研创新氛围,引导学生开拓创新

高校可以通过组织国内外著名专家系列讲座、学术沙龙、组织地区性研究生创新大赛、实施研究生访学计划、参加国内及国际科技竞赛等一系列的举措,全力打造集人文、科技、自然、社会全方位为一体的学术氛围,从而全面提高广大研究生综合素质,营造良好科研实践氛围,不仅扩大工科研究生的知识面,还有利于综合型工科研究生的培养,提升工科研究生的社会适应能力[10]。

(四)统筹科学研究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推动科学研究与社会实际相结合

工科研究生培养离不开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与在企业工作的工程硕士合作是将研究生参与企业生产实践的重要途径之一,单方面的学生联系企业、学校联合企业都存在一些弊端,学校可以按照学校培养效益、企业经济效益和学生成才效益三方共赢的原则,以产学研合作为导向,推动科学研究与社会生产实际相结合,充分发挥工学研究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锤炼各类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重庆大学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通过“企业零距离”等企业家论坛邀请企业的工程硕士到学校来交流创业及实践经验,以及企业对未来员工的要求,通过“科慧杯”等创业实践大赛,让工学研究生主动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同解决企业中的工程技术难题,即让工科学生了解企业、参与了企业单位的管理、研发活动,也让工程研究生科研能力得到很好的锤炼,最终实现了学校、企业和学生的三方共赢[7]。

(五)设立创新基金,整合优秀导师资源,强化科研能力培养

为了进一步促进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提升硕士研究生科研成果质量,高校或者相关管理部门通过设立研究生创新基金、创业基金,通过对科研项目的财力、人力的保障,同时可以通过利用学校或者区域的优势学科为平台,鼓励研究生个人或者研究生团队自由申请,从而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自主创业能力。研究生创新基金的设立,不仅缓解了研究生科研经费不足的压力,激发了研究生科研创新热情,而且促进了研究生自由宽松科研氛围的形成,进而推动了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产学研的有效结合。目前,国内很多高校都设立研究出创新专项资金,主要包括研究创新基金、创业基金、优秀博士基金等[5][11],取得了较为喜人的成绩。

(六)搭建创新实践基地,构建社会实践平台,培育“多方共培”研究生培养新体系

建设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是近年来许多高校在研究生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它为研究生自主进行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物质环境和机制保障, 大大增加了研究生的实践机会, 训练了他们的创新技能, 激发了创新热情[6]。重庆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湖南大学等许多985高校相继建立了高水平的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12]。创新实践基地通过自身发展,与众多企事业单位之间建立联系,并通过建立创新实践分基地,从而建立创新实践基地与企业,创新实践基地与学校科研院所,学校与企业,学校与科研院所共同培育的“多方共培”体系,拓宽硕士研究生科研实践平台,使企事业单位参与到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上来,并由创新实践基地安排企事业单位需要的管理、技術、研发等高层次人才,参与企事业单位管理,技术研发,提升研究生科研实践能力,从而减少硕士研究生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这种创新基地的模式已经在全国高校以及主管部门推广,以湖南省为例,截止到2015年,共批准建设了106个省级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13]。

五、结束语

总之,建立开放实验室、开设技术培训课程、开展学术活动、筹措创新基金及建设创新实践基地等对工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特别是实践能力环节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指向作用,是对工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进的一种探索与创新,并通过实践检验在课程体系完善、科研能力培养、社会实践环节的保障、论文撰写的引导和扶持方面具有显著的成效,是研究生培养模式改进与创新的系列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袁奕峰.工科研究生创新教育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4.

[2]潘剑波.基于大工程观的工科研究生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12):46-50.

[3]唐志军,吴笑峰,席在芳,等.面向实践创新能力的工科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J].山西科技,2015(5):91-93.

[4]贾宇坤,罗建斌,李健.基于工程实际工科研究生培养方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42):235-236.

[5]侯映霞.我国高校研究生创新团队建设的研究[D].重庆大学, 2007.

[6]谢丹,马永红,王悦.中国高校研究生创新基地建设效果研究与建议[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7(1):108-112.

[7]王奕.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的构建与思考[J].重庆与世界,2012, 29(2):48-51.

[8]章英才,王俊,梁文裕.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与创新人才培养[J]. 高教论坛,2011(12):87-90.

[9]刘魏巍,董洁霜.研究生“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上海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专业为例[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8(3):276-280.

[10]杨胜,方祯云,蔡金清.研究生创新团队的协同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5):44-47.

[11]翟亚宁.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科技基金评估研究[J].科教导刊, 2015(12):46-48.

[12]王悦,冯秀娟,马齐爽.研究生创新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探索——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1):16-20.

[13]刘芳,彭耿.湖南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的分布及其优化[J]. 高教论坛,2016(3):107-110.

猜你喜欢
开放实验室实践环节培养模式
导游学实践环节授课模式探讨
面向复用的软件学院实践教学模式
开放实验室的思考与实践
开放实验室物联网安防系统设计
开放实验室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环节有效途径探析
高校开放实验室智能管理系统的设计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