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正确消费观的培养

2018-07-14 17:53唐洁
新校园·上旬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校园网贷思政教育价值观

唐洁

摘 要:大学生从学习压力大、环境比较单一的高中进入大学,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加上互联网的发展,树立大学生正确消费观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近几年,一种以学生为目标的校园网贷频繁出现,由此引发的悲剧引起监管部门的关注。本文解读校园网贷在高校内迅速发展的原因,揭露大学生消费观存在的问题,从高校视角出发,围绕大学生正确消费观的培养,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理财意识培养、信用教育、金融知识教育、国家奖助政策解读、校园环境治理等方面提出培养大学生科学价值观的建议。

关键词:价值观;校园网贷;思政教育;奖助体系;信用理财

根据网络借贷的概念范畴,校园网贷是民间借贷的校园网络版,网站或App作为一个中介平台,为资金提供方和需求方提供信息匹配,并对其身份及交易信息的真实性进行审查,主要以高校在读大学生为目标客户提供相关借贷业务。正是校园网贷的出现以及由此频发的校园网贷悲剧,让高校重新审视了培养大学生消费观的问题。

一、校园网贷在高校内迅速发展的原因

1.互联网金融进入大学生的生活。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国内以大学生为目标市场的网贷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在高校出现,多达百余家,除诺诺磅客、人人分期、趣分期、爱学贷、名校贷、我来贷、优分期、闪银等,京东和淘宝也分别推出针对大学生的信贷业务。细分这些种类繁多的网贷大致有三类:一是单纯的P2P贷款平台,如名校贷、我来贷等;二是学生分期购物网站,如趣分期等;三是京东、淘宝等电商平台提供的信贷业务,如京东白条、蚂蚁花呗。需要说明的是,京东白条、蚂蚁花呗都是根据消费者的消费信用规定限额。

2.校园网贷通过“线上+线下”途径迅速进入大学生生活。高校大学生接触校园网贷的途径有多种:线上的App推广、线下在高校校园内配备校园经理、校园附近的App推广活动等,有些甚至利用学生校外兴趣班培训机构和毕业生实习公司推广App交付学费和培训费。

二、校园网贷折射出大学生价值观问题

1.高校消费观培养有待加强。媒体曝光的恶性校园网贷事件层出不穷:有的大学生因陷入校园网贷而给自身和家庭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不得不终止学业;有的学生甚至为此付出了生命代价。网络借贷不仅有着高额的利息,平台还加收其他费用,如服务费、账户管理费、财务管理费等。高校大学生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却无法看清恶性校园网贷的真实面目,一方面跟校园网贷这一新颖的形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另一方面,与高校对科学消费观的培养过于薄弱密不可分。

2.大学生的理财意识薄弱、金融知识欠缺。据网贷之家调查数据显示,校园网贷平台年化借款利率普遍在10%~25%之间,校园消费网贷平台的利率加上服务费在20%~30%之间,而信用卡的账单分期等额本息还款利率在16%左右。金融搜索平台融360调查表明,37%的平台有较为明确的费率,63%的不明确;表示逾期后果以及逾期费率的平台占比为64%,逾期费率不明确的平台为36%;而在明确逾期费率的平台中,逾期后每日费率在1%的平台占比高达55.56%,逾期后每日费率最高的是3%,占比为5.56%。而校园网贷利用大学生理财意识薄弱、金融知识欠缺这一特点,通过虚假宣传其利率低、混淆其费率问题,模糊其逾期费用,从而对大学生进行鼓动消费,推出一系列优惠活动和鼓动性广告语,为大学生埋下陷阱。其中不乏利用混淆月利率和年利率的概念,虚假宣传贷款的利率低从而吸引在校大学生。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平台要求学生交付保证金,而保证金产生的利息对学生不做说明,故意隐瞒,并通过口头承诺等无法律效力的方式向学生宣称全部还款后将退还保证金。

三、高校应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消费观

校园网贷不断退出市场从一定程度上净化了大学生消费环境,然而高校作为育人机构,应从本质出发,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消费观,现归纳出以下几点建议。

1.高校应重新审视大学生思政教育引导机制。虚荣心、拜金主义等思想影响当代大学生正确消费观的培养,面对这一现象,高校必须对大学生做出正确引导。根据当代大学生公民道德素质现状调查分析结果来看,学生在校受影响大小依次排列为:专业课教师、辅导员、思想政治教师。其中,专业课教师对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影响为57.6%。而近年来高校教师在课堂上的不良言行被频频曝光,不乏言论反动、提倡读书无用论者。因此,高校应重视专业课教师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影响。为了引导高校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高校应调整引导机制,将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三者有机结合,形成统一的思政教育引导机制,为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

2.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信用教育。据2015年全国大学生信用认知调研报告显示,超过四成贷款大学生有过逾期情况, 八成大学生不了解个人征信报告, 近六成高校学生缺乏信用知识。从国家的生源地贷款到校园网贷,大学生整体的信用认知现状不容乐观,大学生的信用教育工作迫在眉睫。而校园网贷所引起的恶性影响会严重影响学生的个人信用,学生一旦不能及时还本付息,借款学生未走出校门就会背负不良信用记录,甚至面临法律诉讼风险。2016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和最高人民法院等44个部门联合签署《关于对失信被执行人实施联合惩戒的合作备忘录》,针对失信被执行人提出了55项惩戒措施,包括对乘坐飞机、出境、从事民商事行为、享受优惠政策、担任重要职务等方面进行限制。因此,大学生要意识失信带来的不良后果。联合惩戒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说明信用越来越重要。基于社会发展对信用的要求,面对大学生信用教育缺失这一事实,高校应积极传播信用知识,普及诚信教育,从而引发大学生对信用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3.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理财意识和金融知识的教育。2015年全国大学生信用认知调研报告表明,超过一半的大学生每月资金完全没有盈余的占50.84%,23%的大学生经常感到资金短缺,只有15%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没有资金短缺的情况,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大学生的理财意识淡薄。从自我调控方面而言,大学生较中学生在自制水平上有所提高,但仍处于可塑阶段,抗外界诱惑能力较弱。校园网贷平台看准大学生这一特点,做虚假、夸大、隐瞒的宣传,诱导学生进行盲目、冲动消费。为此,高校应注重对大学生理财观念的教育,加强大学生金融知识的学习,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使其对新型金融产品有基本的辨别能力。

4.高校资助工作应助力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消费观。现阶段,我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奖助体系,通过“奖、贷、助、补、减、免”等途径为高校大学生经济问题提供政策支持,包括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高校助学贷款、生源地贷款、提供勤工岗位、开通入学绿色通道等途径。然而,除了国家奖学金是面向所有大学生,其他均仅限于贫困生的申请,包括助学贷款。从国家资助对象的数据来看,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每年的资助人数分别是5万、51万和340万;除助学以外,现行的高校助学贷款和生源地贷款也只是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大学生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的不足。不难看出,國家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工作极为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年)规划纲要中也再次强调了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由于贫困生备受关注并由此滋生的“贫困温床”现象不容忽视:一方面,学生为了获得资助和贷款机会,只能通过出示相关贫困证明;另一方面,奖助比例的不均衡也一定程度上引导大学生形成重助轻奖的观念,由此产生的道德责任问题与高校资助育人的目的背道而驰。高校应在国家资助政策的指导下,结合高校自身的特点,制订合理的奖助规定;将培育大学生道德责任、感恩意识,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育人目的融入高校资助政策之中,为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消费观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史洪波.当代大学生公民道德素质现状调查分析[J].经济师,2010(5):104-105.

猜你喜欢
校园网贷思政教育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校园网贷”对高校学生管理的思考
校园网贷风险及其防控对策探析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唏嘘着悲情的担当:60万“校园网贷”一条命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