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对策探析
——以陕西省蓝田县曳湖镇为例

2018-07-21 01:41
关键词:儿童心理监护儿童

平 娜

(西安文理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西安 710065)

近年来,留守儿童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尤其是处于低经济群体低社会地位的农村留守儿童,其较差的社会生存环境、较低的家庭经济收入、较落后的教育体制都制约着农村留守儿童的发展。

以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曳湖镇为调查点,我们通过查阅档案、访谈、座谈、问卷调查和心理测量等方式对留守儿童本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学校的管理人员和老师进行调查,以此为基础探讨留守儿童生活环境及学校教育对其心理发展的影响。期待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农村留守儿童最终的心理问题及其所引发的成长方面的问题原因,从而引导个体克服心理障碍,顺利完成学业,成功步入社会。

一、留守儿童概念及监护类型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有一方或者两方外出,而其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从而不能与父母一起共同生活的儿童。[1]

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可分为四种:一是单亲监护。即母亲在家照看孩子父亲外出打工,或者父亲在家母亲外出打工,家庭责任基本都由另一人承担。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可能会单方面地缺失父爱或母爱,这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了一定的影响。[2]二是隔代监护。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负责照顾。在隔代监护模式下,大部分孩子都会受到祖父母的溺爱,并且由于年龄相距太大,同时老人的思想观念落后、受教育水平低,在与孩子沟通上存在很大的代沟,致使留守儿童不能从祖辈那里得到较好的教育和成长。三是上辈监护。这是把孩子托付给亲人或朋友的一种监护模式。此模式下,监护人对孩子缺乏天然亲情归属,易使孩子产生寄人篱下的孤独感。并且,此类监护人很难把握管教尺度,因此缺乏对孩子精神上的关心和帮助,而多数只限于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这样就增加了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机率。四是同辈监护。他们由比自己年长的哥哥姐姐照看,而此类监护人本身自己就不成熟,所以无法引导好留守儿童。五是自我监护。留守儿童自己监护自己,此类监护模式一般多见于初高中的农村留守儿童,他们大多数选择寄宿于学校。

三、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现状及成因

此次我们以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曳湖镇为调查点,对留守儿童本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学校的管理人员和老师进行调查,以此为基础探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基本现状。

(一)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现状

我们通过调查发现,性格孤僻、沉默寡言、不愿与人交流、焦虑紧张、对外界事物的抵触感、自卑、情绪不稳定是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的基本现状。所以当他们遇到一些麻烦事情的时候,就会显得非常的柔弱和无助。

从留守儿童的居住生活环境与其朝夕相处的陪伴者来看,与父母双方都陪伴在身边的儿童相比,他们欠缺得太多,留守儿童心理发展受外在环境与其自身内在特点的影响。

由于长时间地离开父母,留守儿童就会因为这种家庭的不稳定产生孤独感和对外界事物的抵触感。同时因为没有父母可以沟通,多数儿童会长期焦虑、沉默寡言。而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意志薄弱、缺乏自制力、很容易冲动或失控。[3]没有父母在身边及时管制,没有可靠的倾诉对象,多数的留守儿童会选择把想说的话都压在心里,所以就引起了对很多事物认识、理解和价值上的偏离,造成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

(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成因

从留守儿童的家庭和学校环境为主要考察点进行分析,研究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家庭环境对留守儿童心理的影响

留守儿童在其特有的生存环境下由于亲子亲合弱带来情感缺失。在对父母双方都在家和父母有一方外出的孩子提出“遇到困难是否首先向父母求助”这一问题中,可以看出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遇到问题比父母在身边的孩子更少向父母求助。在遇到困难时会忽略了父母,转而求助于小伙伴或者老师。他们给父母打电话,他们寻求更多的是一种情感安慰,但因为多数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的频率基本在一周到一个月之间,因此这并不能解决问题本身。以下是我们对一百位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频率所做的调查(见表1)。

由于缺乏强有力的管教,农村留守儿童的人际关系混乱,社会适应问题严重。一些道德品行不良的少年、违法犯罪少年更多的是来自于父母不在身边、监护存在严重问题的农村留守儿童。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一位年仅13岁的初中生,家里只有年迈的奶奶在照顾他,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很少有时间回来。由于缺乏正确的管教,在当地可谓是“名人”。通过我们对该校老师和同学的访问得知,这位初中生经常伙同其他一些有不良嗜好的初中生打架斗殴、欺负同学,有时甚至是强抢小学生的东西,并恐吓对方,不许告诉父母和老师。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我们找到了这个学生并进行了交流。当我们问到为什么要和其他学生欺负别的同学时,他说:“如果我不凶一点的话,他们就会欺负我,我不要被他们欺负,所以,我要让他们都怕我,这样就没人敢欺负我。”我们继续问道:“你为什么会觉得别人会欺负你呢?”他说:“以前,他们总抢我的东西,还说我是没人要、没人管的孩子。”可见,外在环境对留守儿童心理会产生重大影响。

表1 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频率调查表

2.教育环境对留守儿童心理的影响

农村比较落后的基础设施建设、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较弱的义务教育普及都影响着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缺失、自信心和人际关系等身心发展问题。留守儿童往往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感到迷茫。由于学校、家庭的教育衔接度存在缺陷,学校做不到面面俱到,处于青少年期的留守儿童溺水、触电、打斗等伤亡事件频繁发生,留守儿童伤害别人和自身被伤害时有发生。四川一位13岁的留守儿童,自己被侮辱后怀孕,在临产前一直没有被发现,这充分说明监护人对被监护儿童缺乏最基本的的保护意识教育和安全教育。

重要的是处于青春期的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受一些传统伦理纲常的束缚,抚养人和监护人很少对留守儿童进行青春期的相关教育。当留守儿童青春期到来面临生理剧变的问题时,常常陷入尴尬或迷惑的处境。

高中学龄阶段农村留守儿童终止学业情况令人堪忧。从我们的调查中可以看到留守儿童进入高中学龄阶段,辍学率与小学初中相比更高;高中入学延迟现象严重,部分人因为家庭贫困终止学业或辍学在家。

因为在义务教育体制的保障下,农村留守儿童在小学和初中学龄能有效地完成义务教育,但进入高中学龄阶段后不再是义务教育,留守儿童初中毕业就直接去技校或高职学习,而更有甚者直接辍学回家。义务教育法在我国要求6岁儿童必须入学,有的地区可推迟到7周岁,这就表明,14或15岁孩子就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15或17岁则应处于高中教育阶段。一旦终止学业,这些儿童将会受父母外出打工经历的影响,与其他孩子相比他们有更加便捷的途径进入社会流动人口中,转换成“新生代农民工”[4]。

3.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小结

大部分留守儿童长期离开父母,缺少亲人的关怀,他们的内心便慢慢筑起了一堵防备的心墙,往往把同学、老师的关怀都拒之“墙”外,性格孤僻、沉默寡言、不愿与人交流。当留守儿童步入少年逆反期,厌学违纪、攻击、不服管理、放任自流、赌博、拉帮结派等现象突出。若长此以往,必定会对未来的成长造成不利的影响。

三、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应对措施

留守儿童基于其特殊的家庭环境和生存环境,容易产生心理困惑、心理不适,影响其学业和社会交往等。他们需要国家政策支持、社会群体关爱,更需要父母与学校的及时沟通,形成“政府、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格局,从而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环境、提供良好教育,促进留守儿童成长。

(一)国家政策支持体系

我国非常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出台了诸多保护留守儿童的政策,旨在使留守儿童体会到国家的关怀,同时享受到国家经济发展的成果。

全国妇联2008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我国有农村留守儿童约5 800万人,其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留守儿童约3 000多万人。[5]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学校教育、生活居住安全、个人情感等方面得到了保障后,他们的父母才可以在外安心工作,孩子才有可能成才,才能进一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1.加强农村教育机制改革,增加留守儿童受教育机会

2010年党中央、国务院审议并通过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纲要》从国家教育发展的高度、从教育公平普惠性的角度,提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体现了此问题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5]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儿童接受教育的学校、政府应给予有力的支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普及义务教育,并积极组织课外学习,开阔他们的视野。留守儿童成长中的适应焦虑以及人际关系障碍的存在是必然的,但是根据儿童发展的适应性,家长和老师需要共同发挥其积极的引导作用。

除了义务教育外,还应鼓励他们继续读高中大学。社会应给予这些儿童更多的关注、支持和帮助,企业可以进行定向培养等。积极联合各大高校,组成战略帮扶,进行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在农村设立长期教育基地和教学点,在儿童寒暑假空档期给予教育。

2.加快经济发展,增加留守儿童父母当地就业机会

农民工流出地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落实各项支持外出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便利条件。留守儿童家长之所以要选择外出打工,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当地经济落后,找不到可以养活家庭的工作。所以政府应加强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根据当地的气候以及地理优势,大力发展农业产业,还可以引进企业投资办厂,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另外,相关部门也应该重视农村务农培训工作,开发农村实用人才,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政府还应给予资金上的支持,使一些优秀的务工农民运用在大城市学到的技术和能力,回乡开办现代化小型企业,为农民发家致富创造条件。据了解,曳湖镇已经引进了核桃种植产业和山羊养殖产业。政府推出了诸多的利好政策,鼓励在外务工人员回乡发展,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留守儿童的数量。

(二)社会群体关爱体系

2016年2月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发〔2016〕13号),对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进行安排和部署。《意见》中提出要及时发现报告和救助保护处于困境的农村留守儿童,各社团联盟、各共青团、社会各界福利组织要积极开展留守儿童关爱工作,加强对留守儿童的保护力度,加强未成年人社会保护试点工作等。[5]

农村留守儿童在社会上是一个弱势群体,他们从小得到的关爱比其他人少很多,在如今这个倡导平等的社会里,关爱留守儿童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我们还应发动社会力量,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爱护和帮扶。

首先,当地可建立“留守儿童之家”并设立“亲情电话”,为留守儿童的家庭给予免费电话享用政策。同时也可以定期组织留守儿童温馨之家的活动,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在家的父母为留守儿童解决平时生活中遇到的困惑,或者帮助他们进行行为引导,增强他们对个人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

其次,可以广泛开展志愿者活动、优质教育下乡、大学生三下乡等活动,带动社会给予留守儿童广泛的关注,对他们的生活、学习、情感等方面进行帮助。比如每年一度的寒暑假支教等活动,专门进行留守儿童专题保护。还可以举办城乡儿童手拉手、城市家庭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结对子等活动,让孩子在交流互动、互相帮助中共同成长、进步。倡导社会团体、爱心企业捐资助学,助力留守儿童成长成才等等。

再次,当地政府还应对所管辖区的留守儿童给予细致管理,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及本人台账,针对性地分类帮扶。我们此次调研在曳湖镇冯家村村委会发现了一本特别的档案,档案中对留守儿童的个人信息、家长信息、家长打工地点和回家次数、目前监护人的情况、联系电话等都有详细记录[6]。通过这份档案,村委会可以对每位留守儿童进行更全面的身体和心理保护,如果发现儿童患病,即刻带孩子进行治疗;并且村委会可以定期与孩子们进行交谈,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心理辅导,更好地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三)家庭学校互通体系

父母需要加强与孩子的联系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生活学习状态。可采取电话、视频及写信等方式,互相切入对方生活。家长要对孩子的学习、生活及做人进行指导,帮助孩子解决心理和生理困惑困难,而不是仅提供金钱和生活上的保障。家长还应定期与监护人及老师联系沟通,了解孩子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关心指导,要与孩子多进行思想交流和心理沟通,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学校也要加强教师的培训,要求教师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变化,更要及时与孩子沟通,发现问题要及时教育并指导。

猜你喜欢
儿童心理监护儿童
爱与职责——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思考
护娃成长尽责监护 有法相伴安全为重
整建制接管改造COVID-19重症监护病房的实践与探讨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究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儿童监护机器人设计
我国成年监护制度之探讨与展望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国内留守儿童心理弹性Meta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