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乎意料之外”考释

2018-07-21 20:02黄晓珊
青年时代 2018年11期
关键词:语法结构古代汉语

黄晓珊

摘 要:生活中常常会看到“出乎意料之外”这种表达,乍一看好像没有什么问题,但是细细琢磨来就会发现它好像犯了“语义重复”的语病。在现代汉语范畴能够判定这就是一个病句;但是在古代汉语范畴,用不同的语法结构能够解释其合理性,并且在古代汉语中的确存在同义词组连用表达强调的现象,称作“语义复现”现象。最后,在应用“出乎意料之外”这个结构的时候需要明白它在古代汉语的范畴内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作中应该避免。

关键词:语法现象;语义重复;语法结构;古代汉语;语义复现

“出乎意料之外”这个短语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并不少见,有时候一眼扫过完全不会觉得有任何违和感,甚至也早已习惯了“入乎情理之中,出乎意料之外”这样的表达。但仔细琢磨来就会觉得“出乎意料之外”有些“不对”,但是具体又“说不清”。“出乎意料之外”似乎在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两个范畴中,有截然不同的解释。

在现代汉语范畴中,“出乎意料之外”大致可以诊断为两种“病”。第一是把它看作“出乎意料+之外”,其中“出乎意料”已经有“超出人意料的范围”的意思,再加一个“之外”显得多余,是得了“语义重复”的病。同时,有人认为[1]把“出乎意料之外”理解为“超出意料范围之外”,容易使人产生理解上的不确定性。更有人进一步提出[2],“出乎意料”和“出乎意料之外”的意思在逻辑上来说应该是完全相反的,因为“出乎”再加上“之外”反而等于“在内”了。第二,可以把“出乎意料之外”拆解为“出乎意料”和“意料之外”两个部分,二者随便取一个已经能完整地表达“超出原本预想的范围”这一意思,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句式杂糅”语病。

也有学者在提出异议[3],认为“出乎意料之外”没有语病。其中应该把“出”理解为“出现”,那么“出乎意料”就意为“某种情况的出现是人们预料到的”,也可作“出乎意料之中”。这样说来“出乎意料之外”也是顺理成章的了,即把它理解为“某种情况的出现是在人们预料之外的”。但我认为这种说法是不合理的,因为“出乎意料”的意思是约定俗成就是“人们没有预料到”,与该学者主张的相反;加之,若是强行把“出”理解为“出现”,那么“出乎意料”就不能够单用,必须加上“之外”或者“之内”才能表达完整的意思,这显然也是不符合现代汉语日常使用习惯的。

所以“出乎意料之外”在现代汉语范畴是一个病句是毋庸置疑的。但如果放在古代汉语领域,它却有合理之处。以下有三种猜想,一一分析论证。

第一,若把“乎”理解为介词,那么“出乎意料之外”也可等于“出于意料之外”,这样的用法出现于宋代周密《癸辛杂识续集上·宋彦举针法》:“邱尝治消渴者,遂以酒酵作汤饮之而愈,皆出于意料之外。”即是把“出”理解为动词“产生”,那么“出乎意料之外”或者说“出于意料之外”就可以理解為在古代汉语中很常见的状语后置结构,即“于意料之外出”,意为“某种事物或现象在人们预想的范围之外产生”。这样的结构在古代汉语的文献中比比皆是,此时的“于”作介词,介进方位或处所,如: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燕王拜送于庭前。(《荆轲刺秦王》)

“乎”也可作介词,意同“于”,多介进人物或对象: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论语》)

同时“乎”也可介进方位和处所,引导介词结构作状语:

楚人生乎楚、长乎楚而楚言, 不知其所受之。(《吕氏春秋》)

这种说法其实并不与上面说到的现代汉语中把“出”理解为“出现”而不符合使用习惯相矛盾。因为不同于现代汉语受到“成词”、“成语”的“束缚”,古代汉语更加追求字字落实,就像“可以”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完整的意思,表示许可或肯定,而古代汉语的领域中即要分拆成“可”和“以”来理解,意为“可以用来/凭借……的方法/手段”。同理,可以把它拆分为“出乎/意料/之外”来理解,而不必拘泥于“出乎意料”或“意料之外”是一个固定的四字短语。

但是这种说法也有明显的不足之处,就是理解记忆起来比较繁琐。即在“出于意料之外”或者说“出乎意料之外”结构中,将“出”理解为“产生”;而单独使用“出乎意料”的时候,将“出”的意思理解为“超过、超出”。虽然是可以说得通,但是未免有些不符合思维习惯。

第二种猜想即是把“出”理解为动词“超过、超出”,此时的“外”作补语,补足动词“出”。这种“谓语(+宾语)+之+补语”的结构在古代汉语文献中也可见,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例句中“之”作为补语标志,作用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得”,而“深”则补足动词“求”,意为强调古人探求学问十分深入细致。同样,也可用“外”来补足动词“出”,《说文·夕部》:“外,远也”,那么“出乎意料之外”也可以理解为强调某事物或结果远远地超出原来的预想,“外”是一个程度副词,表示程度高或者深。

当然,这只能停留在“猜想”阶段。因为并没有发现其它古代汉语文献的实例有应用“外”作为“出”的补语的,没有文例支撑则没有说服力,所以仅放于文中用于展现一种“另类”的思考方法。

第三种猜想是最易于理解,也相对合理的,即把“出”还是理解为大众所普遍接受的“超过、超出”,“之外”也理解为“超过、超出”。这样的结构在现代汉语中是个典型的“语义重复”语病,但是在古代汉语中却比比皆是,姑且把它称之为“语义复现”[4]。

“出乎意料之外”,被认为是病句的有一类说法是“出乎”和“之外”语义重复,但同样古代汉语文献中也有这样的例子,如:

a诸父老皆曰:“平生所闻刘季诸珍怪,当贵,且卜筮之,莫如刘季最吉。”(《史记·高祖本纪》)

b魏其失窦太后,益疏不用,无势。诸客稍稍自引而怠傲。唯灌将军独不失故。(《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其中句a 中“莫如”和“最”同义,这个分句要么是“莫如刘季吉”,意为“没有比刘季更吉的了”,要么是“刘季最吉”,两者都是表达最高级的意思,但却同时用在了一个句子里,其实就是为了强调“吉”这个结果。句b中的“唯”和“独”也是同义词同时出现,同样可以拆分为“唯灌将军不失故”和“灌将军独不失故”,但作者两者连用,并非赘余或语病,而是表达强调的作用。

由此推测,“出乎意料之外”,同义的“出乎”和“之外”连用,也可理解为表达强调,即不仅仅是“没有预料到”,而是“远远地超过了原本的预想范围”。

“出乎意料之外”被认为是病句还有一类说法是“出乎”和“之外”相加,反而意思是“在意料之内”了,颇有点双重否定则意为肯定的意味。但古代汉语中不乏双重否定依然表否定的例句,如:

a於是悉禁郡国无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平淮书》)

b赵文、赵造、周袑、赵俊皆谏止王毋胡服,如故法便。(《史记·赵世家》)

其中句a“禁”和“无”都是表达否定的意思,但整句话的意思却并非双重否定等于肯定,而是依旧禁止“郡国铸钱”,其连用两个否定词,是为了强调国家将铸钱权收归国有政策的力度,严厉打击私铸钱币的现象。句b“止”和“毋”同样是表达否定的含义,但是整句话的意思是前面几个臣子进谏希望赵武灵王不要推行“胡服骑射”的政策,连用两个否定词,是为突出他们反对呼声之强烈。两者连用两个否定词是为了加重否定的语气。

由此推测,在“出乎意料之外”的表达中“出乎”和“之外”虽然表面上相矛盾,但是理解上应该认为是强调“超过预料的范围”这个结果,而并非“负负得正”,变成“在意料之中”。

最后,古代汉语的语法规则与现代汉语还是有相当大的差别,“出乎意料之外”在古代汉语的范畴内有一定的合理性,所以成为人们习以为常的用语不是没有道理的。但应该明确的是,虽然“出乎意料之外”有一定合理性,但其形式上在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下的确存在语病,所以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作中应该避免使用,以免引起误会。

参考文献:

[1]李國英.从“出乎意料之外”谈语法规范[J].语文学刊, 2006(13)

[2]邵明德.“出乎意料”和“出乎意料之外”[J].新闻记者, 1986(2)

[3]黄瑞云.“出乎意料”与“出乎意料之外”[J].语文教学与研究, 1986(12)

[4]李迎新.《史记》语义复现分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2)

猜你喜欢
语法结构古代汉语
“一带一路”国家古代汉语课程调查报告
如何学习掌握古代汉语词义*——何九盈先生《古汉语词义丛谈》评介
对师范学校古代汉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探讨
初中英语主谓宾简单句的掌握和拓展
长沙方言中的特色词尾
浅析古代汉语的名词动用
培养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
古代汉语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提升学生在古代汉语课堂中参与性的应用对策
对海外古代汉语教学语言问题的思考
——以美国古代汉语教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