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六艺文化体验馆建设的模式研究

2018-07-23 06:19谭迎春
艺术科技 2018年1期
关键词:六艺传统文化创新

摘 要:本文主要探索了武汉“新六艺”文化体验馆的建设。本文从儒学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导入建设基本内容,阐述了新六艺的理念和宗旨、价值模式、组织模式、经营模式,形成文化品牌、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得出传统文化守正出新,文化体验馆的建设需要进一步整合资源、创新管理与经营机制。

关键词:六艺;传统文化;创新

1 传统文化的发展现状

1.1 国家重视传统文化

近年,我国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增设为法定节假日;全国“两会”期间,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也被多位委员提及,保护“精神植被”备受关注。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传统文化再次在钢筋水泥的城市文明中成为焦点。

1.2 武汉注重传统文化挖掘

武汉,拥有世界发现及保存最完好的商氏古城盘龙城;有杭州西湖六倍之大的城中湖东湖;有名闻天下的四大名楼之首黄鹤楼;有流传千年的知音地琴台。山水旖旎、人文厚重且坐据华夏腹地,水陆空交通四通八达,是武汉市发展旅游和文化產业的最好积淀。

武汉的文化产业集中于新闻出版、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文化用品与设备生产、文化用品与设备销售这五大支柱行业,正在着力发展软件网络、旅游休闲、广告会展、创意设计等新兴文化产业。无论是产业实力,还是人员素质及规模都稳步提升。

1.3 建立六艺体验馆正当其时

其一,政府重视,百姓喜闻乐见,传统文化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其二,当前武汉文化产业以制造和输出为主,特色鲜明的体验式的传统六艺体验馆目前没有。其三,武汉需要更鲜明的文化形式和内蕴个性。六艺体验馆从接待型向体验型的转变具有灵活的机制和广阔的市场,学生、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儒商,来武汉交流的海外人士以及一切爱好传统文化的人士,都可以成为体验型文化的客户。

2 建立六艺体验馆的价值

2.1 发挥六艺体验馆的育人功能

六艺体验馆建设后,礼、乐、射、御、书、数六大部分,让每一个环节都能凝聚和体现出传统文化真正的魅力,塑造内外兼修、德才兼备的谦谦君子。

2.2 体验:打造可触摸的文化

传统文化的概念大而无形,而建立六艺体验馆就是要为这种抽象的文化概念提供一种可触摸、具象化、体验式的现实载体,可以在相对有限的实体空间内,囊括传统文化精髓,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示传统文化精髓,切实增加参与者的了解度和亲近感。

2.3 传承华夏文化

守护传承,守望梦想。中华文明五千年弦歌不绝,在当代青少年中,践行古礼再成风尚。体验馆正是希望通过重拾文化信仰、回归智慧生活,将传统文化植入一个人的成长过程,滋养人们饥渴已久的慧识,延续中华民族文化命脉和精神命脉。

3 建设六艺体验馆的构想

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是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而今以六艺体验馆作为名称,指的就是以传统的文化技能为基础的体验型交流场所,它不狭义地特指各项才能,而是泛指传统文化的精神及能够与现代文化融会贯通的传统技艺。

3.1 “礼”的建设:礼仪庆典

(1)传统礼仪活动策划。包括满月礼、抓周礼、成童礼、成人礼(男子冠礼,女子笄礼)、拜师礼、谢师礼、寿礼、宴饮礼、祈福祭祀之礼等。

(2)汉服婚礼。提供专业的汉服婚礼、中式婚礼、古典婚礼、集体婚礼及其他婚典活动相关的策划及执行。

(3)节日民俗类。专门针对上巳节、花朝节、端午节、七夕女儿节、中秋节、重阳节、上元节、春节等传统节日的活动策划。

3.2 “乐”的建设:才艺体验培训

(1)组建楚风汉韵艺术团。组织承办大小型汉文化主题专场文艺演出。包括舞蹈队、雅乐队、朗诵队、戏曲队、话剧队、礼仪队等。每周有固定排练时间和排练内容。

(2)组织开展汉服文化周活动或汉服集体婚礼等,打造文化品牌。

(3)各类主题的祭祀、祈福、演艺、开业、会展、演艺等文化推广活动。

3.3 “射”的建设:青少年体能拓展

(1)开展射礼青少年体验活动。射礼要求体验者“内志直,然后持弓矢审固”,在“发而不中,反求诸己”中感受传统文化的谦和、庄重。

(2)与各中小学开展传统文化体验的广泛合作。比如,每年的春游、秋游,组织学生到六艺体验馆进行体验,开展六艺国学夏令营等活动。

3.4 “御”的建设:户外竞技

(1)楚商在六艺体验馆的体验游学。此内容主要是结合楚商的各类交流活动,让大家穿汉服体验汉礼,感受汉文化。

(2)楚商海外汉服体验游学之旅,把武汉的美誉远播到海外。

(3)旅游与讲学结合,提供楚商积累人脉的平台,讲学以书院现有的儒商教程,“御”主要体现企业老板的领导才能。

3.5 “书”的建设:国学经典

(1)定期开展经典诵读。琴、棋、书、画、诗、酒、花、茶等国学艺术的交流活动,并提供传统礼仪文化、国学启蒙、书法等相关培训课程。

(2)推出微电影《文化商人》,汉服六艺网络脱口秀节目。

(3)开辟《国学演义》《中国文化一千零一夜》栏目。进行相关剧本创作,在相关网络媒体平台播出。

3.6 “数”的建设:传统游戏

(1)传统民俗游戏和玩具类。开展“玩物养智”活动、拼图拼字、传统益智图互动游戏体验。

(2)投壶游戏。投壶则是古代士大夫宴饮时的高雅活动,体验者可以感受其中的从容、礼让。

传统游戏活动非常之多,结合以上的项目让客户在互动体验中感受到乐趣,益智养心,陶冶情操。

4 六艺体验馆的理念识别创新模式

4.1 六艺体验馆的功能

(1)宏观概念控制。第一,构——市场化经营模式之下的商业实体空间。因为体验馆提供“享受、体验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的休闲文化”的相关商业服务。第二,化场所——长期驻扎在武汉,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及极具地域特色的楚文化窗口。因为六艺体验馆强调并发展传统文化的中心地位,并占有在武汉建立实体机构而实现策略统领的先机。

(2)微观内容控制。第一,近期主要功能——开展六艺技能素质拓展课程体验。第二,中、远期功能——中小型文化展览、演艺活动、礼仪活动等以传统文化为特色的策划活动。形成突出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现代服务型商业实体空间。向大型商业、文化交流场所方向发展,辅以大型文化展览、商务会议、学术交流等内容。

4.2 六艺体验馆的服务宗旨

(1)跨地域文化传播与推广。一方面,依托武汉这一大的市场,以传播和推广传统文化为核心责任,逐渐扩大至湖北各地域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实现武汉与省内城市与城市间的交流;另一方面,通过六艺体验馆的实体平台,反向深入挖掘以湖北为核心的楚文化魅力及其相应地域文化生产力,实现文化对于城市的包装与经营,为湖北楚文化的建设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2)跨时间文化挖掘与传播。一方面,六艺体验馆将发挥湖北的教育资源优势,联合各高校国学社团、湖北传统文化研究机构开展文化研究与传承,保护并弘扬有时代魅力和地方影响力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六艺体验馆将致力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工作,寻找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结合点,形成有历史文化底蕴的现代商业体系。

4.3 六艺体验馆的概念模式

六艺体验馆是提供交流、康体、娱乐等服务的现代商业机构,“六艺体验馆”便是以提供传统文化的现代体验和交流为主的现代文化传播机构。

具体而言,六艺体验馆的概念模式存在商业概念和文化概念之分。

(1)商业概念。地方政府、企业的汉文化交流合作机构。六艺体验馆将与地方政府、企业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力主成为地方政府、企业的官方商业合作机构,提供以传播传统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与商业合作为特色的策划与执行服务。

策划、开发、推广、经营文化产品的品牌机构。当前,文化产品策划、开发、推广及经营存在巨大的商业空间。体验馆将利用其实体平台的优势,联合地方政府、企业,通过商业和文化手段增加文化产品的附加值,最終确立体验馆的品牌地位。

(2)文化概念。商业化的文化交流平台。在这里文化是明码标价的“消费品”,体验馆通过其商业价值的实现完成文化交流的使命。

传统文化元素会聚与交流的窗口。这里提供了一个固定的现代人体验传统文化的场所,是永远开放的传统文化窗口。

保护地方传统文化遗产的组织。这里将通过对传统文化商业价值的挖掘,以及在商业外的对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实现对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

5 结语

巍巍中华,五千年文明璀璨,三十年风云变幻,当中国市场经济经历高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条件极大改善,西方管理之术大行其道之时,随之而来的全球性经济危机、社会道德滑坡、精神匮乏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使中国传统文化精华日趋被重视,同时西方思想中众多问题的产生也使得全球各国在寻找新的思路以重构商业社会的价值观、管理思维,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和发展已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六艺体验馆这种全新的可看、可听、可触摸的传统文化体验馆的建设将丰富传统文化建设内涵,赋予传统文化建设鲜明的外显形式和特色展示。通过传统六艺的体验,打开一扇窗,礼敬中华传统文化、感受庄敬之美,将所学之“礼”融入现实生活,培养一个懂事明理、善于学习、自主独立、自信积极的翩翩有礼的君子,最终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参考文献:

[1] 蒋国保.儒家称“六经”为“六艺”考[J].中国哲学史,2006(4).

[2] 钱穆.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200-202.

[3] 刘思淼.浅谈“汉服”与中华礼仪复兴[J].青年文学家,2014(29).

[4] 乔舒亚·库珀·雷默.淡色中国[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6.

作者简介:谭迎春(1979—),女,硕士,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新闻传媒,汉服,中国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六艺传统文化创新
论马一浮对六艺论儒学经典体系的重建*
长沙市六艺天骄星城园学生作品展示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马一浮“新《六艺》论”论稿
马一浮的“六艺之教”在文献学上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