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课程中人文教育的实现途径

2018-07-24 10:51侯彩凤
魅力中国 2018年2期
关键词:人文教育渗透策略高中地理

侯彩凤

摘要:高中地理是一门同大自然、同人类社会有着广泛联系的学科。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行,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作为社会人,既要有科学精神的指引,以避免走入迷信的歧途,又要有人文精神的引导,避免走入冷漠无情之境。在学科教学中,都应该既有人文精神的体现,也要有科学精神的渗透。地理作为科学为主的学科,应当有人文精神的渗透。

关键词:高中地理;人文教育;渗透策略

在人文精神的引导下,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发展观,能够提高自身的素质,发挥人文主义精神的作用,促进我国社会更好地进步与发展。对学生的精神与人格进行培养是人文精神的价值所在,也就是使学生在行、意、情、知等方面得到综合自由的发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博览群书,广泛涉猎多学科的知识,高地理教材中蕴含的人文历史知识比较多,地理教学当紧扣教学内容,挖掘地理课的人文知识,有意穿插一些生动的人文历史知识教学,能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促进地理知识的掌握。

一、人文精神培养的方式概述

人文精神的培养,是能够提高人们文化素养、完善人格以及实现自身社会价值的培养过程,究其根本,属于人性教育范畴,而培养过程的核心就是人文精神。在素质教育广泛开展的过程中,将人文精神培养深入到学生内在已经成为目前的主要需求。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健全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品质,完善他们的人格。在这些方面,人文精神培养恰好与其存在共通之处。但是,人文精神的培养不同于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不是简单通过课堂学习与课后复习就能够完全掌握的,所以在高中阶段的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必须坚持真实化、科学化的培养方法,方便学生吸收相应内容,并使其成为自身行为的一部分。

二、人文精神培养存在的问题

在目前的高中地理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人文精神培养方式存在实践性与操作性不足的问题,这是人文精神培养中所有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第二,人文精神培养过程中没有可以参照的系统规范与评价体系。第三,在大多数学校,人文精神培养声势浩大,但缺乏实践行动,且没有引起教师与学校的充分重视。第四,与人文精神培养相关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方式上不具备灵活性,也没有体现创新性。第五,高中阶段正是学生集中精力提高学习成绩的时期,大部分学生将学习的重心放在文化课上,没有对人文精神的培养形成足够的重视。第六,人文精神的培养需要家庭与社会共同完成,然而目前家庭与社会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影响力,导致人文精神培养得不到有效支持。

三、人文精神培养问题的产生原因

(一)应试教育造成的影响

教師容易受到高考影响,较少应用实践性教学与发现式教学。在地理学科的学习中,大部分学生将学习时间花在备战高考上,认真学习重点知识,提高考试成绩,能够接受到的人文精神培养有限。例如,当学习到自然环境等相关问题时,教师应组织学生到学校所在区域内的工厂进行调查,了解工厂在生产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污染情况,使学生提高对环境污染危害的认识。但是由于时间有限,教师未能阻止相应活动,无法提升人文精神培养效果。

(二)学生没有对人文精神培养形成认识

高考重点是对学生的文化知识进行考察,却无法检验学生的人文精神。由于社会就业压力,所有学生将学习重心放在高考准备上,因而忽略了人文精神培养的内容。

四、人文精神的具体培养对策

(一)营造良好校园环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学校需要对学习资源进行开发,积极开展创新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例如,在进行“旅游资源开发”课程内容教学时,可以组织学生对生活的环境进行实地考察,以多种形式搜集与旅游资源相关的资料,并对本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措施。这项实践活动能够有效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他们的注意力暂时离开课本,关注校外的环境资源。为了保证培养活动顺利进行,学校必须为学生提供相应硬件设施,包括教具、实验室等,保证活动能够在这些硬件设施的支持下顺利进行。

(二)对教学模式进行改进与创新

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在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时,要保证教学能够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面向学生的个性发展、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面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想要全力推动素质教育发展,就需要给予学生群体足够的重视,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根据他们身心发展特点,满足他们不同的学习需求。与此同时,还需要注重对学生探索精神与参与精神的培养,使他们具备信息收集、整理能力,以及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地理教学案例能够促进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为学生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突出了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对自己形成正確的认识,培养自身的优良品德,将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

(三)建立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

人文精神培养教学改变了原有的说服式教育,在进行课堂教学时,需要有适当的教学情境配合。只有建立这种教学情境,学生才能具备更高水平的人文精神。情境教学必须以知识教学过程为基础,通过引入与地理课程相关的真实情境,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参与性,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提高自身的学科专业知识与人文素质。与此同时,这种教学情境给予学生足够的知识迁移空间,有效弥补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不足的问题,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组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发展能力的提升

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按照开放课堂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实践是认知的前提条件,认知必须以实践为基础。进行实践活动能够在改造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以保证有效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并推动认知的不断发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可以通过开展课外活动,将课堂学习的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巩固课堂知识的目地。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人文素养的培养任重而道远,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既要关心学生的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过程,更要关注人文精神的养成,使学生真正提高其人文素质,实现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整合。

参考文献 :

[1]朱超平,王新生等.地理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J ].中国科技信息,2011,12

[2]陈刚.地理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J ].求知导刊,2015,5

猜你喜欢
人文教育渗透策略高中地理
中学音乐教学中德育的渗透策略探析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古诗词人文教育浅析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
探讨如何构建高中地理双动两岸的教学模式
论师愉生悦的诗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