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服装专业实施产教融合的改革实践

2018-07-25 02:41江学斌
纺织科学研究 2018年7期
关键词:产教服装实训

江学斌

东莞市纺织服装学校 广东东莞 523700

1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阐述了深化产教融合的任务、要求和标准;教育部等六部委印发的《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对校企合作的方式、促进措施、监督检查等做了明确规定。这些要求,将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升为国家教育改革和人才资源开发的基本制度安排,抓住了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之间的主要矛盾,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

纺织服装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服装生产加工基地和消费国。随着互联网、智能制造、新零售、网红经济等对服装行业的渗透,服装产业已成为融合制造、零售、管理、设计、文化、时尚、科技等各种因素的“大时尚、大消费”行业。职业教育的宗旨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型、技能型人才。中等职业学校服装专业承担着为服装产业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使命。

东莞市纺织服装学校是全国较早开设服装专业的中职学校,近年来启动服装专业教学改革,依托产业办专业、进行课岗对接、开展生产性实训,以工作室为载体开展产学研合作,进行深度产教融合,取得了较好的人才培养效果。

2 以价值链接为核心,依托产业开设专业,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

产业是专业生长的土壤和“营养液”。东莞市虎门镇是全国服装名镇和东莞商贸流通重镇。东莞市纺织服装学校依托虎门镇重点规划发展的产业,将学校的发展融入到产业的发展中,从宏观层面上实现产业与教育的融合。学校服装专业建设了全国中职服装专业最全面的专业群,涵盖了数码印花设计、服装设计与工艺、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服装表演、服装营销、陈列设计、针织工艺、饰品设计、服装电子商务等多个专业方向,满足了虎门产业的多种需要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学校现有服装专业学生近千人,电子商务专业学生1200人,学生对口就业率超过80%。

3 课程对接岗位,为学生高质量就业提供技能包

服装设计工作室学生郭诗莹获“中孚达杯”金奖。

课程是专业建设的核心。产教融合的核心是职业学校的课程和企业岗位对接,即将实际工作岗位环境转换为教学环境,将岗位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工作技能、工作规范乃至岗位素养等转换为教学内容,设计成为课程,在仿真环境下,开展理实一体的课程教学。课岗对接的深度决定了产教融合的深度。

2014年,东莞市纺织服装学校开展了物流专业市场调研行动,2016年,又启动了服装和电子商务专业市场调研。这两次调研都是在专业的管理咨询公司指导下,由专业教师对东莞市代表性企业进行深度调研,形成了相关的岗位能力报告与需求。根据报告优化了教学计划、课程开设、实训室建设、实训教学等培养环节。2015年,学校尝试引入企业课程,与以纯公司共授《服装跟单制单》课程。2016年,学校和企业合作开发服装销售课程,形成了《服装销售“九连环”》和《服装店长实战》两门课程。《服装销售“九连环”》着得导购人员培养,从售前准备、迎接顾客、了解需求、商品介绍、顾客体验、连带销售、异议处理、现场成交、售后服务九个环节来培养优秀导购人员。

为将企业的先进技术、先进工艺、先进管理等岗位技能引入教学之中,学校还通过合作开发、委托开发、课程外包等模式,与行业企业开展课程开发方面的深度合作,确保职业教育课程走在前沿。李军老师的《女装成衣设计》已经再版,针织科组与企业共同研发的毛针织服装技术系列培训教材定于2018年秋季由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

4 推行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式培养模式,将产教融合落实到技能训练之中,培养学生多元技能融合基础上的专业化

实训教学是职业教育特有的教学模式。传统的实训课受限于教师的专业技能、受限于学校耗材经费的投入、受限于学校设备更新的周期,学生实训的“作品”更多停留在虚拟仿真的层次,离真正的“产品”和“商品”尚有一定的差距。为帮助学生学到真正的职业技能,学校通过引企驻校、引校进企、校企一体等方式,吸引优势企业与学校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开展生产性实训,实现深度的产教融合。

学校先后引进香港卡蔓服饰、东莞毕升印刷、广东宏洋数码、东莞俏迪服饰等企业,共建实训车间。在开展实训教学时,由企业提供生产任务、技术指导、产品标准,由教师带领学生完成实训任务。这种模式不仅解决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问题,还养成了其时间管理、品质管理、流程管理、社会交流和情感技能等职业素养意识。由企业提供的生产任务具有时效性、多样性的特点,改变传统实训课单调重复的模式,符合当代年轻人追求多变的学习特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我学习成效都得到了提升。

为了让师生感受一线的职业环境,学校与东莞格润科技、虎门百达连新电商公司、虎门大莹服装电商产业园开展“厂中校”、“园中校”校企合作模式,将学校教学前置,与企业用工深度融合,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实现了产教无缝对接。

5 以项目合作为载体,创新工作室培养模式,开展产学研合作,提升产教融合品质

职业教育的高层次发展不仅体现在紧跟产业,还要能引领、提升乃至培埴产业。东莞市纺织服装学校开设名师名匠工作室,以工作室为平台和企业开展项目合作,为企业提供技术、产品、人才多层次服务,解决了中小微企业技术和人才战略问题。

工作室作为一种自由开放的教学模式,工作室只是教学过程的载体,通过这一载体,教学内容、教室以及实习实践最后合而为一,这样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封闭的压抑的形式。在这种模式中,以完成技术项目为目标,在专业老师的主导下,向学生传授专业基础知识,指导学生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同时融入生产环节,完成教学实践任务、培养学生所需专业知识技能,使教学与实践达到完美的结合。建立教学实践研究和实体创业的教学、科研统一的教学班组机制。

东莞市纺织服装学校开设有服装设计、陈列设计、平面设计、饰品设计、工业设计、版型设计、艺术摄影、模特造型等多个工作室,工作室主持人有企业历炼和较高专业水准,服装设计工作室主持人张允浩在真维期担任产品经理多年,陈列设计工作室主持人付凯峰获首届世界橱窗设计金奖。

工作室学习以研发新产品为逻辑起点,以个案方式布置作业。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灵活组成工作小组(一般以5人~8人为一组)。在规定教学时间内,共同完成学习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定期与学生展开讨论和交流,督促完成进度,教学方式具有灵活开放式的特征。在设置课程学习目标和组织课程内容方面,也可以设计工作任务为导向,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

工作室既可以自主根据市场来研发新产品或新方案提供给企业选择,也可以根据企业要求进行定制开发。只要产品或方案被企业采纳,企业都愿意奖励参与人员。目前,学校工作室与虎门多家企业开展合作,工作室学生的专业技能、市场意识、独立思考能力、创业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得到了大幅提升。其中服装设计工作室成员尹白雪、郭诗莹、李聪等参加由中国设计师协会举办的服装设计大赛中,与专业大学院校学生同台竞技,获两金一银的优异成绩。

6 产教融合共铸强师队伍,“五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产教融合的基础在专业、核心在课程、关键在师资。将教师的专业能力转化成企业所需的职业能力、将企业的实践能力转化成学校所需要的培训能力,是产教融合师资建设的关键所在。东莞市纺织服装学校对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标准内涵进行了丰富,提出职业学校教师应符合“五师型”标准,即学校教师、岗位技师、心理咨询师、职业规划师和企业培训师。学校通过引进、培养、与企业(包括职业培训机构)合作等多种方式,制订并落实专业教师企业实践计划,构建了一支符合现代职业教育要求的“五师型”教师队伍。学校先后与广东师培中心、社会培训机构合作开展“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心理学B证”“NLP教练技术”“TTT”“职业规划管理”“流程管理”等课程培训,并将教师每期培训撰写的培训体会结集成《正向的力量》系列。

通过产教融合进行专业改革,服装专业建设成效显著。学校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针织工艺专业为广东省重点建设专业,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跻身广东省“双精准”建设专业。李军老师《中职服装专业实践教学》获首届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是全国唯一一个服装类教学成果奖,其本人获评广东省特支教师,是东莞职业教育唯一入选者。付凯峰工作室承担了全国中高职服装陈列师资培训任务。服装专业与以纯集团开展了现代学徒制试点,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中高职衔接。近五年来,学生参加专业技能大赛获省赛一等奖26人次、国赛二等奖3人次。学生对口就业率达80%以上。

猜你喜欢
产教服装实训
让人心碎的服装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现在可以入手的mina风高性价比服装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