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小儿淋证方剂用药规律探析

2018-07-26 05:49唐琪琳
中国中医急症 2018年7期
关键词:栀子小便方剂

唐琪琳 年 莉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

淋证是指小便频数短涩,滴沥刺痛,欲出未尽,小腹拘急,或痛引腰腹的病证。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篇对本病的症状作了形象描述“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1]。根据其临床表现不同,又分为热淋、石淋、血淋、膏淋、劳淋等,常见于西医学上的泌尿系感染、泌尿系统结石等,好发于女性,其中婴幼女患病率亦较高[2]。由于大多数患儿不能准确描述尿道不适感,体征及临床表现亦不如成人典型,容易导致治疗延迟。如果急性期得不到有效的治疗,亦会造成病情迁延,若迁延至成年可发展为严重的肾脏疾病,甚至最终导致慢性肾功能衰竭[3]。本文通过梳理《中华医典》光盘中所有治疗小儿淋证的论述,收录治疗小儿淋证的方剂,建立小儿淋证方剂数据库,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再运用中医理论对所得的统计结果进行剖析,探讨其治疗小儿淋证的证治规律,以期能为现代中医对儿科淋证的遣方用药和创制新方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以“九五”国家重点电子出版规划项目、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的 《中华医典》(第5版)[4]为数据库,符合以下录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小儿淋证方剂均采用。录入标准:1)选择主治中具有“小儿淋”“小儿诸淋”等字样且功效明确,方名完整、药物组成、方源详细完备者;2)给药途径为内服;3)药物剂型不限(汤、丸、散、膏等)。排除标准:1)方剂相关资料不全者,如药物组成不详,主治证候不明确等;2)方名不同而组成相同的方剂不予累计,方名相同而组成不同的按不同方剂计;3)单方不予收录。

1.2 数据清洗 1)药名规范:中药的名称因时代不同、地域差异、书写不规范而有差异。为求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在统计前有必要将不同名称的药物作统一规范。本文的中药异名规范是以《新世纪(第2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药学》[5]和《中药别名速查大辞典》[6]为准。例如芎统一为川芎,赤芍药统一为赤芍,山栀子、栀子仁统一为栀子等。2)药物分类:本文的药类规范根据为《新世纪(第2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药学》[5]。

1.3 资料处理及数据分析 参照上述的纳入和排除标准,最后统计出符合要求的治疗小儿淋证的方剂是101首,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软件,进行药物统计和组方规律分析,采用改进的互信息法和复杂系统熵聚类法[7]进行聚类分析,和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法[8]进行提取组合,发现新方。

2 结 果

2.1 用药频次分析 整理收集古代治疗小儿淋证方剂101首,其中包含129味中药,进行药物频次统计后,得到使用频次在10次以上的药物有19味。见表1。

2.2 基于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的组方规律分析 运用关联规则对所录入的处方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在“组方规律”中将支持度个数设为6(此数值表示至少在6首方剂中同时出现),得出肾结石的常用药对及药物组合,按频次由高到底排序列表(见表2~3);同时分析得出药物关联规则(表4)及药物组合关联规则的网络化视图(图 1)。

表1 儿淋方剂中出现频次10次以上的药物(%)

表2 儿淋方剂中出现频次10及以上的药对

表3 儿淋方剂中出现频次8及以上的3味药物组合

表4 儿淋方剂中支持度为6%的药物组合的关联规则(置信度>0.600000)

2.3 基于改进的互信息法的药物间关联度分析 依据本文所筛选的治疗小儿淋证方剂的数量,根据不同参数提取数据的预读和经验估测,设置其相关度为8,惩罚度为6,进行聚类分析后得到方剂中两两药物间的关联度,见表5。

图1 治疗儿淋常用药物组合关联规则网络化视图(支持度6%、置信度0.5)

表5 基于改进的互信息法的药物间关联度分析(关联系数>0.035000)

2.4 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的药物核心组合分析 见表6。在改进的互信息法的药物间关联度分析结果的基础上,设置相关度为8,惩罚度为6,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法演化出核心组合,共计4个。

表6 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的儿淋核心药物组合

2.5 淋证的4首新处方 见表7。在以上核心组合提取的基础上,利用无监督熵层次聚类算法进行新处方分析,得到治疗小儿淋证的4首新处方。

表7 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的儿淋新处方

3 讨 论

中医认为小儿淋证产生的内因主要责之于先天禀赋不足,正气虚弱,脏腑娇嫩,外邪趁虚入侵,蕴结下焦而致淋;外因主要为小儿使用尿布不当或席地嬉戏致下阴不洁,秽浊及湿热之邪上侵膀胱,膀胱气化失司,发为淋证。小便热痛者为热淋;湿热煎熬津液日久而成砂石为石淋;湿热蕴结下焦,灼伤脉络,迫血妄行而成血淋;湿热下注阻络,脂液不循常道,小便浑浊而为膏淋;素体阳虚或寒邪侵袭下焦,寒凝气滞,气血不通,致小便涩痛,发为寒淋。小儿为纯阳之体,小儿的泌尿道感染多见于热淋[9]。其病因病机是湿热蕴毒侵入下焦,热结膀胱阻遏气机所致。中医治疗淋证主要以清热利湿通淋为大法[10],根据淋证分型的不同,兼以凉血、排石、温阳等。

本研究通过分析古代医家治疗小儿淋证的方剂,借助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研究儿淋的中医常用治疗药物,以及方剂的配伍规律。其中关联算法分析的用药频次结果显示,滑石、木通、茯苓、甘草、车前子、泽泻、栀子、黄芩、冬葵子以及赤芍等,是中医治疗儿淋的最常用药物。其中滑石味甘淡,性寒,具有利尿通淋,收湿敛疮、清热解暑的功效,为治疗各型淋证之要药,《神农本草经》中最早记载其具有“利小便,荡胃中积聚寒热,益精气”的功效[11];木通甘淡利尿,其性沉降,尤清膀胱、小肠湿热,功专清热利尿、通淋止痛;茯苓味甘而淡,甘能补,淡能渗,药性平和,祛邪兼扶正,利水而不伤正气,为利水消肿之要药[12]。淋证日久不愈,或过用苦寒疏利之品,易耗伤中气,用茯苓亦能健脾补中。甘草炙用补脾益气,可用于淋证气虚证;生用清热解毒,能用于淋证热毒证。车前子甘寒滑利,性专降泄,善通利水道,《本草汇言》记载其“能散、能利、能清”。泽泻气味俱薄,淡渗利湿,入肾、膀胱经,利水渗湿效果较强,且无伤阴之虞。栀子苦寒通降,清泄三焦之火,渗利膀胱之湿热,导热从小便而出,且可凉血止血,为治疗膀胱湿热之要药,《药性论》言其能“利五淋,主中恶,通小便”。黄芩性味苦寒,清利心与小肠邪热而有利尿之效,正如《药性论》曰其“治五淋”,《滇南本草》言黄芩“上行泻肺火,下行泻膀胱火”。赤芍苦寒,入肝经血分,苦降寒凉,善泄血分瘀热,清热活血止痛,可用于湿热淋证,《神农本草经》言其“除血痹、利小便”。诸药合用可疏通水道,调达气血,清热化瘀,促进小便通利,则淋证自除。

根据药物频次的整体分析发现,当归、石韦、瞿麦、生地黄、灯心草、肉桂、淡竹叶、海金沙、蒲黄、熟地黄、牡丹皮的用药概率亦较高,说明清热凉血、温阳补肾、通淋消石之法亦贯穿于小儿淋证的治疗当中。结合以上高频药物,故能推断在儿淋的辨证论治中的药物优先选择。如膀胱湿热证的淋证,治宜清热化湿,利水通淋,可选滑石、木通、车前子、栀子、瞿麦、生地黄、黄芩、生甘草、灯心草,此组合为八正散加减[13];血淋者,可再加入当归、生地黄、淡竹叶以补虚凉血止血,有导赤散之义[14];石淋者治宜清热化湿,通淋排石,药物选择石韦、滑石、冬葵子、瞿麦、车前子、海金沙、金钱草,该方为石韦散[15]加减;脾肾阳虚证的淋证,治宜健脾补肾,温阳通淋,药物选择为附子、肉桂、熟地黄、山药、白术、茯苓、泽泻、牡丹皮、黄芪、党参,此方为金匮肾气丸加减[16]。同时在临床上还需根据患儿的体质不同选择相应的配伍药物。另外由以上高频药物的使用可以推测,古代小儿淋证的发病以热淋、石淋、血淋、寒淋较为多见。

因网络图具有直观的表现形式[17],故从图1中可以看出滑石、木通、茯苓、栀子与诸药联系紧密,4药在方中出现频率较高,均为清热通淋之要药,更能体现出清热利湿通淋在治疗小儿淋证中的重要性。从熵方法聚类挖掘出的可能为隐性规律的3味药的核心组合来看,温阳散寒、行气化湿药的使用也不容忽视,因为若过用苦寒、清利之品,耗阴伤阳,伐肾败胃;又湿热下注膀胱,气机阻滞,易致水道不利[18],所以核心药物中的生姜、木香、枳实配伍可温阳散寒,理气化湿,使气机宣畅,小便通利。另外通过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算法得到4个新处方,其中前两个处方为八正散的核心药物组成,第3处方为六味地黄丸“三补三泄”组方中的“三泄”组合,第4处方为温阳理气祛风药物的配伍组合,故以方测证,这些新处方所主证候有湿热内蕴、阳虚气滞之异,符合小儿淋证的临床辨证分型。这为新药研发提供了参考依据。

总之,本文利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平台,对古代治疗小儿淋证的用药规律进行数据挖掘研究,有助于客观、科学地总结临床医师治疗本病的处方经验,对中医药治疗小儿淋证有一定的积极推动作用,但是应用数据分析方法得到的组方规律还需临床的进一步验证,数据挖掘方法亦有其不足之处,今后还需结合中医药理论与临床实践进行全面分析与综合评价。

猜你喜欢
栀子小便方剂
蒙医药清瘟杀黏类方剂组方的知识发现研究
中医医案方剂多维相似度算法设计与探索
基于信任模型的中医药方剂相似度计算方法
《金匮要略》黄芪类方剂探析
为什么人紧张的时候就想小便呢?等
大便便和小便便
栀子(赵润怀 摄)
栀子金花丸中3种成分溶出度的比较
找棵树
少年情怀,栀子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