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罗与林语堂:寻找内心的天堂

2018-07-28 20:11林中花
神州·下旬刊 2018年7期
关键词:享受自由精神

林中花

摘要:美国超验主义文学代表人物,大卫·梭罗,以《瓦尔登湖》闻名于世。此书记录了作者在瓦尔登湖边独居的生活经历,向读者呈现了沉浸大自然间的宁静心态与精神享受;著名文学家林语堂先生在其作品《生活的艺术》中乐天旷达的心态与闲适之道也予人启迪;二者呈现的思想,对于今日的社会均具有十分深远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闲适;精神;享受;自由

一、大卫·梭罗:遗世而独立

19世纪上半叶,美国正在蓬勃地发展工业,“比任何国家都迈着更快的步伐前进”,但与此同时,拜金主义盛行,对于金钱与物质的渴望远远超于生活本身。而梭罗毅然成为时代潮流的逆行者。在《瓦尔登湖》一书中,梭罗运用大量的描写,为读者描绘出一幅清晰明丽的画卷,如“…yet this pond is so remarkable for its depth and purity as to merit a particular description.”他把瓦尔登湖当作自己的家园,对纯天然、毫无杂质的湖面寄予纯真的爱慕与向往[1]。这是一片能够逃离尘世间名利与世俗的天堂,远离物质生活的无谓争夺,取而代之的是净化心灵的美好享受。

鸟儿是孤独的,因为它忙于自己的工作;太阳是孤独的,因为它不停地给地球送去温暖。对于梭罗来说,遗世独立是他给这个世界呈现的姿态。随着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快节奏的生活步伐,对追求物质享受的趋之若鹜成为常态。而梭罗选择了逃离。尽管他的态度不被世俗认可和欣赏,但他依旧把身体和心灵投入到山水之美的欣赏之中。他愿意作为一名隐士,坐看夕阳西下,云卷云舒。生活不应该被物质享受充斥,不应被无止尽的忙碌填充,不应被焦虑和压力击垮。适当的时候不妨驻足停留,平日里那些不曾留意过的稀缺之美,或许能给我们带来精神上的饕餮盛宴。

这种闲适之美,能够教会人们以更广阔的心态和心境来面对现实生活中的起起落落,荣誉与挫败,从而体会到生活带来的真正的愉悦,用智慧引领生活之道。正如梭罗在《瓦尔登湖》的“结论”中指出的一样:“他自己的生活越简单,宇宙的规律也就越显得简单,寂寞将不成其为寂寞,贫困将不成其为贫困,软弱将不成其为软弱[2]。”

二、林语堂:豁达而自由

林语堂先生说:“一切国哲学家不知不觉中认为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要怎样去享受人生?谁最会享受人生?”在他的作品《生活的艺术》中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他大力赞扬苏东坡、陶渊明等先人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林语堂将大自然比喻为疗养院,“If it can cure nothing else,it can cure man of megalomania”。物質文明已经将人类最真实的面目掩盖,回归大自然,卸下伪装,回归最真实的状态,会使人的心境变得愈发强大。一花一草,一石一鸟,对于林语堂先生来说,是具有“精神上的治疗功效”,是治疗一切俗念和灵魂病患的场所。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是陶渊明先生对于美好田园生活的描绘。而实现这种悠闲的生活状态,远离喧嚣的闹市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一个恬静的心境和乐天旷达的心态。“Those who are wise wont be busy,and those who are too busy cant be wise.The wisest man is therefore he who loafs most gracefully.”于是林语堂先生大力强调亲近大自然、从中感受闲适与快乐,以求号召人们注重物质生活的简朴与精神世界的丰富。

事实上,林语堂先生写这本书的初衷,是想要批判资本主义文明中过于讲究物质和效率的现象,往往忽略了生活本身。但是在今天的中国,也有非常深远的借鉴意义。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逐渐加快,经济发展令世界瞩目,但人们的生活步调却越来越快。越来越多的人为了追逐功名利禄,宛若行尸走肉。富裕的生活不一定可以给予快乐,能够享受快乐的人,不一定个个都是有钱的人,但是这些懂得享受的人在生活中却都是“富翁”[3]。因此,林语堂先生也在提醒着后人,不能以牺牲精神享受的代价,换取物质生活的自由。

三、结语

梭罗和林语堂两位大家,饱含对于生命的热忱,在他们的思想中均散发着一种情趣与热力。在他们的心里,都有对生活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已然筑建了一个曼妙的天堂,让他们的精神世界更具沉甸甸的重量。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两位并不是号召大众完全摒弃现实生活,而是希望不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漫长地追逐华丽的物质生活上,而应回归生活的本质,注重精神上的享乐,领悟生活中的闲适之道。

参考文献:

[1]图雅,高娃.论瓦尔登湖的象征意义[J].海外英语,2014(11):207-208.

[2]任涛,彭家海.寻找内心深处的“瓦尔登湖”[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3(03):59-60.

[3]丽燕.“生活的艺术”与“诗意地栖居”——论林语堂闲适哲学的生态学价值[J].浙江学刊,2005(01):135-138.

[4]陈艳玲.享受人生——论林语堂《生活的艺术》的人生哲学[J].名作欣赏:小说论丛,2015:123-125.

[5]包颖.达观智者的诗情人生——论《生活的艺术》中林语堂的人生哲学[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02):34-37.

猜你喜欢
享受自由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拿出精神
美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情法共奏让写字插上隐形的翅膀
“享受”孤独
美国垄断不了“自由”“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