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法处势 心境如一”
——涪翁草书章法艺术

2018-07-31 05:38赵享付陕西师范大学710100
大众文艺 2018年14期
关键词:单字怀素章法

赵享付 (陕西师范大学 710100)

一、涪翁生平

涪翁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北宋洪州分宁人士(今江西九江修水人),北宋著名书法家、文学家、诗人,两宋唯一的草书大家,学书五体,尤善楷、行、草,书风别具一格,个性强烈,涪翁好友李之仪将其分了等差:“然书法亦足耸动后世,固以人为重要,亦自能名家也。草第一,行次之,正又次之,篆又次之”与苏东坡、米芾、蔡襄四人齐名,后世称之为“宋四家”。工诗文,曾受教于苏轼,与秦观、张耒、晁补之并称“苏门四学士”。是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鼻祖。与苏东坡并称“苏黄”,著《山谷题跋》,有《豫章黄先生文集》、《山谷情趣外篇》。

涪翁一生坎坷,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生长游学期、仕宦积累期、人生成熟期” 。生长游学期:涪翁自幼天资聪慧,五岁便能诵读五经,明代周季凤《山谷黄先生别传》载“李公择见其架上书纷乱,抽取试之,无补通者,惊曰“一日千里””;七岁便能诗,到少年时聪明过人、风流倜傥的涪翁就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对重、王一路的草书情有独钟。嘉祐三年由于其父黄庶病逝于康州,涪翁开始游学淮南投靠舅父李常,这一时期涪翁开始接触并学习《瘗鹤铭》,是涪翁的第一个转折点和人生书学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仕宦积累期:涪翁二十三岁参加科举考试,取三甲进士及第,开始步入仕途,这一时期,因能接触大量内府藏书及历代名人字画和当世名人名家交流,为其后的书风大变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人生成熟期:涪翁先生自绍圣二年起,直至崇宁四年客死宜州,其间整整数十年,几乎都是被贬他乡和在奔波的路途中度过,但也是正因为这种颠沛流离的生活,涪翁在这数十年间的人生境界超迈而洒脱,书法创作不断取得新的成就,走向全面的成熟,最终成为名扬千古的一代草书大家。

涪翁先生作为宋“尚意”书风的代表书家,其学书五体,以草书最为著名,是两宋时期的草书大家,其草书作品不仅数量多,而且在魏晋南北后独树一帜,境界超乎寻常。其草书作品用笔圆转流畅、笔势飘动俊逸、形式姿态万千,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震撼力,是“法”与“情”的结合,“心”与“境”的统一。

涪翁草书作品丰富,但传世的作品目前仅能见到十九件,其余的只能在文献著录中得已提及。在传世的草书作品中:《公以道安帖》、《彼岸帖》、《草书千字文》、《熙宁帖》、《浣花溪图引》此五法帖为前期作品,其余的十一件:如《李白秋浦歌并跋》、《廉颇蔺相如列传卷》、《花气熏人帖》、《诸上座帖》、《李白忆旧游诗卷》、等每件作品都各有神韵,别具一格,为后世学习涪翁草书的不二法帖。

二、涪翁草书章法探究

草书的章法指作品中线结构的组织,包括单字中对点画的组织和单组字、轴线、整体的把控。一件优秀的作品章法它总是由具有一定形状、尺度的点画构成字,再由字连接构成组,从而各组之间构成一副完整的作品。任意一个点画都是作品的有机构成部分,从根本上讲,任意的点画的位置、形状等的变动都会对作品产生影响。正因为如此,草书与其它书体比较就显得没有一定的规律性,这对书家掌握草书章法布白特点增加了难度,但对草书创作在章法布白上的发挥提供了广阔天地。

古人有关草书章法的论述谓:“观其法象,俯仰有仪,方不中矩,圆不副规。抑左扬右,兀若竦崎,兽跋鸟跱,志在飞移,狡兔暴骇,将奔未驰;” “自唐以前多是独草,不过两字属连。累数十字而不断,号曰连绵、游丝,此虽出于古人,不足为奇,更成大病。古人作草,如今人作真,何尝苟且。其相连处,特是引带,尝考其字,是点画处皆重,非点画处偶相引带,其笔皆轻。虽复变化多端,而未尝乱其法度” ;“名手无笔笔凑拍之字,书家无字字叠成之行。黑之量度为分,白之虚净为布” ;“结字疏密须彼此相互乘除,故疏不嫌疏,密不嫌密也” 。

涪翁在草书的章法上,就打破约定俗成的规律和常规。在其不同的作品中,涪翁都有其独特的见解和表达方式,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卷》和《诸上座帖》中两个“也”字,在不破坏草书结字的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涪翁在草法上进行了适当的创造和变化。再如涪翁在处理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呼应时,也处理得惟妙惟肖,在其草书《诸上座帖》中,我们就也能明显看到这种组合(“枯”与“实”组合)之间的变化,涪翁在处理上“反其道而为之,即不均匀,又不平直”,而是“错错落落、松松紧紧、曲直疏密、变化无穷”。在其作品中章法消除了“平均主义”,增加了虚实、大小、疏密、轻重等组合关系,也正因此成就了涪翁一代草书大家,也成为了涪翁草书的一大特色。下面我们将从“单字间距、行间间距、“行轴线与行外轮廓线”、“单组、多组、整体组合块面探究”三个方面来对涪翁的草书章法特点进行系统探究。

1.间距

一件优秀的草书书法作品是一个有机的文字组合体,从单子字的形状到单字的间距、行间间距。再到整行整篇的组合,单字起着至关重要的“经济基础”作用,古人在书论中就有这样经典的论述:“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违而不犯,和而不同,….”。单字与单字之间的间距,和行与行之间的间距构成了草书创作中的“灵魂—节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涪翁的草书作品中,这一点是其书法艺术中的一大特色。

纵观北宋以前的草书大家,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在处理单字与单字之间的关系时,他是一个递进的过程,从二王草书到盛唐“癫张狂素”可以说是一个大的进步,发展到宋代,涪翁将这种关系处理得更加理性化。

在王羲之的《十七帖》中,可以看出,单字与单字之间的间距基本上是等距的,同样在唐代怀素的《论书帖》中,我们同样能看到其相似的单字与单字间距等距。这种单字与单字之间的间距从某种意义上讲,对这个篇幅的节凑感的营造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再观涪翁的草书《诸上座帖》,他完全摈弃了这一个弊病,同王羲之《十七帖》和怀素《论书帖》相比较。单字与单字之间的间距不等均化,在特点上有“疏”有“密”,正所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单字与单字间距,在涪翁的笔下处理得可谓不拘一格,随心所欲,但也正因如此,这也成了涪翁的一大特色,它在继承和学习前人的基础上可谓大变其风,别具一格。

在上述我们谈到单字与单字之间间距的问题时讲到的“普遍等均化”问题,在这里行与行之间的间距也同样存在。但更为重要的是,行与行之间的间距变化更能够表现其作品的跳跃性。以王羲之的《十七帖》和怀素的《论书帖》为例,在这两件作品中,他们的一个共同点就是行与行之间的间距的等距的、均等化的。再观涪翁的草书作品《诸上座帖》,我们就能明显感觉出来,涪翁在处理行与行间距时,表现出来的灵动性和跳跃性,涪翁的草书在处理行与行之间间距时同样摒弃“等均”这一规律。

总而言之,涪翁草书在间距上(单字间距、行间间距)的特点就是变化代替规定俗成的“等均”,以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疏密关系来营造强烈的、跳跃的、起伏的、草书优美的节奏感。

2.轴线

轴线是书法本体研究中重要的研究方法,特别是在草书的章法的研究中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支点,借助其轴线图我们能够清晰的看到轴线图与“行气”之间、节奏感、乃至整个创作情感的关系是密不可分分的。对于一件草书书法作品的形式构成和情感构成,我们常常会对它的得与失有所感触,但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有时我们也只能用“意会”来敷衍。涪翁草书在创作的构成和情感构成上都有着与前人不同的特点,这里我们主要从“单字轴线构成、行轴线构成”来分析涪翁草书艺术特色。

邱振中先生认为:“轴线是字结构上的一种辅助线,它把一个字结构分成分量相等的两部分,同时标示出这一结构倾斜的程度,单字轴线清楚地表明了字结构的运动趋向”。借助辅助线的方法,我们进一步分析涪翁草书轴线艺术。纵观涪翁的草书,我们发现他与前贤的草书最大的区别在于单字轴线、单字与单字的轴线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如盛唐时期草书大家“癫张狂素”就与其有着很大的区别,在张旭的草书作品《古诗四帖》和怀素草书作品《自叙帖》它们的单字轴线都居于正中间,如果将其单字与单字之间的轴线相连接的话,会出现平行或者重合状态。而再观涪翁的草书作品《诸上座帖》,我们能够明显的看出他们单字、单字与单字之间轴线的变化。涪翁的单字轴线一般都是左右变化的,如果将其连接到一起,就会出现“相交”而不是像怀素和张旭那样出现“平行或重合”现象。

在行轴线方面,涪翁的一大特色就是折线状或曲线状居多,尤其明显的就是轴线曲线的变化上,涪翁可谓是起伏变化大、折线折点交叉多两个方面。在行轴线的对比上我们延长单字轴线,使相邻的单字轴线相连会出现两种情况,第一种就是一般常态如王羲之草书作品《十七帖》、怀素草书作品《自叙帖》、张旭草书作品《古诗四帖》那样行轴线都是居中或者呈现直线状的。而涪翁在行轴线上的变化正与他们

传统法“背道而驰”,整体上涪翁的草书行轴线的变化较为丰富可以说是首创也是一大特色。在草书作品《诸上座帖》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这一变化,他善于将轴线的变化处理成曲线或者折线状。给人以一种千变万化之感,从而导致整个整体章法上的跳动感和韵律感,使行气之间的连贯性更加突出和流畅。

总之,在行轴线的变化上,涪翁可谓千古第一人,他开创了曲线的轴线章法特点,将变化融入到行气之间,在抒发自己强烈的情感的同时,又给予了草书章法艺术以新的语言表达方式。

3.块面组合

书法是时空一体化的艺术,草书本是一种便捷式书体,自产生以来,都是以简直、流畅为宗旨,浓缩笔意,以“意“造型,由于这一特性,草书也必然打破汉字空间结构原本的模式,历代的草书大家崔瑗、杜度、张芝、王羲之父子(二王)、以及盛唐时期张旭和怀素等他们都是结构造型、块面组合的大师。唐代草书大家张旭、怀素可以说是将草书艺术发展到了巅峰,但是他们的主要特征是强调时间上的急速,在空间上主要是量的积累,而在空间块面组合上质的提高注意不够。张旭、怀素,在作草时,往往不太注意笔法的变化尤其是在空间位置的经营和块面组合上。固存在着很多的雷同的笔势和块面,空间结构模式每每重复。这个现象我们在怀素的草书作品《自叙帖》和张旭的《古诗四帖》中很清楚的感受到。整体上,他们只存在着枯实的变化和浓淡的对比,基本上整篇都是一个大块面。

而涪翁正是在这个层面上大大丰富了草书艺术的内涵,涪翁草书在块面的组合上更是追求各个关系之间的巧妙组合。大起大落的块面成了涪翁草书的一大特色,而在此中涪翁又将多种元素融合进来,例如字的松紧、墨的枯实、行间的穿插避让等,可以说这是一个绝妙的空间组合、是一个整体而又有机的纸上空间。

唐人草书在一行之中往往是一泻千里,给你以一 种势不可挡之势,但是涪翁的草书如《诸上座帖》总是以不断改变的块面组合来造就奇特的空间跳跃感。涪翁刻意的将粉碎的空间进行组合,作品中的空间结构超过了时间的节凑而居于主导地位,这是对唐人草书的一个修正或者说是一种发展。观涪翁草书时,它总能给人以一种千变万化、神奇绝妙的空间组合,尤如音乐大师的美妙交响曲,摄人心魄,使人激动不已,久久不能忘怀。总的来说,涪翁草书全面调动了单字间距、行轴线线、块面组合等多种有机体于一体,将笔法、墨法、结字、空间组合全面组合,体现了书法家主体的精神状态,在中国书法史上是最具有现代艺术特色的一种创新追求。

三、涪翁草书章法影响

涪翁草书自成一格,大开大合、从心所欲,诚可谓享誉宋代,泽被后世,而这一风格的构成因素则集中体现在其独特的结字和笔法上。具体而言,笔画上流畅圆转、气势磅礴(尤其体现在长线条中);结字上表现的则是:“合与张、曲与直”的强烈对比。可以说,后世书家对涪翁书法的取法也集中体现在这两方面。浓缩了涪翁独特书风,在影响方面涪翁不仅在当时影响广泛,宋二帝(徽宗、高宗)极力推崇,宋四家之一米芾称其为“描”字,而且对宋以后特别是对明清书家影响尤为显著。

明清书家在学习取法涪翁者,可分为两类:一是取法得行者;二是取法得神者。后世书家中,明沈周应该算是最为肖似的一位。其工诗、善画、解文墨,学习涪翁既能把握黄字的结体特征,又能将“山谷笔法”表现得异常充分。其作品《化须疏行书卷》就是学习黄字章法(笔法、字法)的典型代表,呈现的是黄字一派面目,如将其和黄字并置,亦几难辨。在此作品中不但在结字上保持黄书原有的“辐射状”,而且在黄书极具个性的“山谷笔法”取舍上,也是照搬学习,极力表现点、长撇、平捺等笔画,都充分展示了“山谷笔法”的鲜明特征。

文征明,字衡山,长洲人。其学习涪翁草书章法主要体现在体势上仍保留有涪翁的遗韵,而在书写速度、线条的畅达度等方面较涪翁都有很大的不同和发展,对“山谷笔法”的取法,相对更模糊,以“轻快”代替了黄字的“艰涩”这显然取决于其活学活用的结果,其草书《七言试卷》可以明显看到这种消融与发展。

在这一点上,一代草书大家祝枝山与其极为相似,其草书成就最高,草书直追怀素、涪翁,被称为“明代草书第一人”。祝枝山主要学习到黄字的“点”画的运用,在其代表作《廉颇蔺相如传草书卷》中可以明显看到,在结字、用笔、章法等方面实为一脉相承。

沈周、文征明、祝枝山在学习取法涪翁的过程中,虽多能在一定程度融合自己的个性,然都保持了涪翁书法的基本体势和章法,另外还有一些弃行而重侧重神者,他们在继承黄字风韵的同时,又体现出强烈的自家面目,代表书家有徐渭、陈淳等。

徐渭是明代极富创造性的书家,诗书画皆能。自谓“书法第一”。晚年极具个人面目的大草,恣峙狂杨,形成了其典型的“青藤体”是晚明浪漫主义书风的杰出代表。徐渭行草早年曾学涪翁,且将黄字的风韵从深层次内理上消化在自己的个性书风之中。其草书作品《七言绝句》,现藏上海博物馆,表面咋看,似与黄书无太大关系,但细品之,就会发现和涪翁的草书的章法在气息和情趣上极为相似,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徐渭在性情上更极富个性更奔放一些。这种“化法”而非“直接取法”正是徐渭一直以来坚持的创造的艺术主张。

陈淳为文征明门人,善草隶,与徐渭并称为“青藤白阳”。其行草书《山居杂赋卷》明显有涪翁结字和“山谷笔法”的痕迹,同样,作品展现的又完全是个人的独特书风。

此外清代朱耷、郑板桥,近代李瑞清、吴昌硕、齐白石等大家都曾得到涪翁草书章法的沾即。

四、结语

涪翁在书法上创造了独特的艺术语言,草书、行书、楷书、手札行楷书都形成了独特风格,这里以草书章法为例,其作品章法对当代书法创作起着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就章法形式来看,当代青年书家对涪翁书法的学习时比较直接的,多在结字、笔法、上取法涪翁某一法帖,或者糅合涪翁不同法帖的形式语言。在当代书法展览作品中,取法“二王”“宋四家”是较为常见的现象。但是,取法苏、米者较多。大概苏字字形偏扁,小字大篇幅,整体有文气,便于糅合二王一系诸家笔墨语言,故追模者最众。相对而言涪翁书风最为个性,笔法多提按律动,内涵深厚;尤其是草书,字形中宫收紧,四面开张,笔画主次分明,如长枪大斧,穿插争让,形式感突出,境界难求,作品形态个性突出,学习起来也就难入难出,学习起来比较难以控制。但也正因为如此,当代人喜欢挑战、喜欢表现个性,这也自觉不自觉的受其草书大开大合气象的吸引,吸引人们往这一方面继承学习发展。

走进涪翁,犹如高山仰止,期望征服后的美不胜收;犹如步步攀岩,犹如蜀道之难。作为二十孝子之一、江西诗派的开山之祖,宋四家之一的黄涪翁其书法个性特征,或显而易见,或润物无声。对当世和后世都有着积极深渊的影响。从当代书法发展现状看,取法涪翁草书章法形式的模仿和借鉴者可谓成一时之热风,我们对研究涪翁的草书章法,能够更全面、细致地指导学习者更好地把握涪翁草书的内在精神和外在形式。更好地指导我们涉足草书领域。如今的时代,正是个性化的时代,在各行各业都体现了这一形态。表现在书法方面就是大草的兴起,大草不仅表现了书家的个性独特的审美情趣,而且能够表现时代的精神,尤其是在如今展览的时代,追求形式和展厅效果的情况下,对涪翁草书章法的借鉴就更为普遍了。例如在线条、笔墨、布局上的应用都有向正大气象的大草方向发展,这也正是这个时代的一个侧面反映,体现了当代书家个性化发展、欣欣向荣的社会气象和蓬勃朝气的时代精神。

猜你喜欢
单字怀素章法
詞作章法的藝術辯證法講究
质地
怀素芭蕉练字
书僧怀素的籍贯
《汉字的特点与对外汉字教学》读后记
论计算机字库单字的著作权保护
字体侵权的认定及民事责任的承担
多一分不平凡
联谜考徒弟
怀素芭蕉练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