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与高考复习策略

2018-08-01 02:25安徽张祖良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18年3期
关键词:江南地区大运河江南

安徽 张祖良

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自战国时期到中唐时期的经济重心所在区域,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至长江流域,这是中国古代经济空间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高考重点考查的内容。

一、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也是江南经济逐渐开发的过程,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江南蛮荒之地

先秦、秦汉时期,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相对落后,我国经济重心位于北方黄河流域的关中地区,该地区土壤肥沃,有先进的水利工程和生产技术。而江南地区当时的情况则是:“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果窥赢蛤,食物常足。故窳偷生,而无积聚,饮食还给,不忧冻饿,亦无千金之家。”由此可见,当时江南地区人口稀少,生产与经济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低下。

2.江南初步开发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长期战乱,特别是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公元 311 年),致使大批北方农民南迁至江南,南迁的过程中也带去了先进的工具和技术,这些人与南方越族杂居,共同开发了江南地区。南朝时期,江南地区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良田,开始推广小麦种植,牛耕得到普及,水稻种植技术有了提高,江南经济开始赶上北方,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同时经过北魏孝文帝改革,黄河流域的经济得以恢复,经济差距缩小,南北经济联系逐渐加强,为隋唐时期的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3.经济重心南移开始

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大运河的开通使得“南粮北运”得以实现,这也导致了北方地区的经济开始依赖江南。唐中期,北方经历了安史之乱(公元755 —763年),生产遭到严重破坏,而南方政局则相对稳定。同时因战乱,使得北方人民不断南迁,带去了先进的工具和技术,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4.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北宋末年发生靖康之变(公元1127年),金兵南下攻克开封。因南宋的首都南迁至临安(今杭州),使得南宋朝廷不断重视对江南地区的发展,南方经济大大超过北方,形成“苏湖熟,天下足”的局面,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5.经济重心地位的巩固

元代政治中心北移至大都,兴修大运河,成功把政治中心与南方经济重心连在一起。明代时,在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苏杭地区首先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得到巩固。

二、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①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

②北方人民为了躲避战乱而大批南迁,带去先进的工具和技术,并补充了江南地区的劳动力。

③南方统治者比较重视经济发展,如采取兴修水利、劝课农桑等措施,加快了南方的开发。

④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三、经济重心南移的特点

1.在国家经历战乱时,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最明显,如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变。

2.北方劳动人民带去先进的工具和技术,代表了当时最先进的生产力,这也是江南经济开发的根本原因。

3.政治中心的南移,如东晋建康、南宋临安等,有力地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四、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1.人口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民族融合,使南北方的人口布局趋于合理。

2.江南经济的开发,促使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南北经济联系加强,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3.农业重心的南移推动手工业、城市商业重心的南移,同时也推动了文化重心的南移。

4.经济重心的南移影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从以汉唐时期北方陆上丝绸之路为主演变为以宋代南方海上丝绸之路为主。

五、高考真题

1.(2015·全国Ⅰ卷·26)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 ( )

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

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考点】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影响

【解析】材料反映了宋代东南沿海地区的民间崇拜得到了朝廷认可,实质是随着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其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故C项正确;明清时期实行海禁政策,故A项错误;对“妈祖”“临水夫人”的崇拜受到朝廷的认可,并不能说明整个社会女性地位的提高,故B项错误;朝廷只是认可民间崇拜,不能说明统治思想和民众观念一致,故D项错误。

【答案】C

2.(2015·全国Ⅱ卷·26)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 )

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

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

【考点】中国古代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解析】经济重心的南移主要是指农业重心的南移,与坊市制度无关,故A项错误;南方地广人稀,北方人口南迁,促进江南经济开发,与土地集中无关,故B项错误 ;北方人口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是江南经济开发的主要原因,故C项正确;经济重心的南移是海外贸易的前提,而不是海外贸易促进经济重心南移,故D项错误。

【答案】C

3.(2015·全国Ⅱ卷·27)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 ( )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考点】南方经济重心与北方政治重心的区域联系

【解析】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时,国家政治已经统一,故A项错误;北方政治重心依赖南方经济重心的稻米等作物,大运河“南粮北运”,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故B项正确 ;“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政治重心虽然北移,但此时经济文化重心仍在南方,故D项错误。

【答案】B

4.(2017·全国Ⅱ卷·26)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 )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考点】中国古代江南经济文化的影响

【解析】“唐中期国家统一”的说法并不准确,其言下之意是唐中期之前国家未统一,故A项不正确;由南北方皆有喝茶习俗一事无法得出“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故B项不正确;茶叶是我国南方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古代北方的饮茶习俗也是自南方传入的,“茶叶”代表的是经济,“饮茶习俗”代表的是文化,C项正确;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D项不正确。

【答案】C

六、高考备考策略与试题演练

从近三年高考全国卷来看,每年高考题都会涉及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或江南区域经济的发展,而且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既有文字式的选择,也有图表式的选择。因此在高考备考中对该考点要重点进行关注,同时加大对此类题目的训练,备考策略如下:

①重点讲清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基本概况,树立正确的时空观。

②重点讲清中国古代农业重心的南移与手工业、商业、文化重心南移的关系。

③重点讲清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与元明清时期政治重心北移的关系。

④重点讲清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与南北方文化习俗相互影响并逐渐融合的关系。

⑤重点讲清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与南方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繁荣的关系。

【试题演练】1.东汉后期和唐朝前期黄河、长江流域县城数量表(单位:座)

时间区域东汉后期 唐朝前期黄河流域 765 669长江流域 342 611

此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

A.唐代版图的不断扩大

B.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C.中央集权的不断完善

D.北方战乱人口的减少

2.南北方人口对比表(单位:万人)

时间区域公元742年 公元1080年北方 3000 1000南方 2000 2500

由此表呈现的变化可推知 ( )

A.唐代疆域辽阔、人口众多

B.区域经济状况的差异性

C.宋代局部统一、疆域缩小

D.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如下图所示

隋朝的运河系统,以东都洛阳为中心,于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开凿通济渠,直接连接黄河与淮河的交通,并改造邗沟和江南运河。大业三年又开凿永济渠,北通涿郡,连同公元584年开凿的广通渠,形成多枝形运河系统。

元朝运河开凿的重点段一是山东境内泗水至卫河段,一是大都至通州段。至元三十年(公元1293年),元代大运河全线通航,漕船可由杭州直达大都,成为如今京杭运河的前身。

——据谭其骧等《中国历史地图集》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1.B 2.B

3.观点:元朝大运河与隋朝大运河的差异性。

论述:魏晋以来,江南经济得到初步的开发,而隋朝时由于地区人口的过度增长以及生态环境的恶化,首都长安开始依赖江南的稻米。为了解决“南粮北运”问题和巩固统治的需要,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通余杭。“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元代政治重心北移至大都,为了解决大都的“南粮北运”问题,元朝大运河东移,南北相对平直,缩短了南北距离。

由此可知,由于经济重心南移,政治重心北移,导致了元朝大运河与隋朝大运河有很大的差异性。(此题具有开放性,答案多样,回答合理即可)

猜你喜欢
江南地区大运河江南
大运河,行走山东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
小编有话说①
小编有话说②
小编有话说①
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女性服饰时尚消费状况
论明代江南民间书坊的勃兴及其社会意蕴
江南地区传统木构建筑半榫节点受力性能研究
考古者眼中的隋唐大运河 湮没的辉煌
遇见“大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