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拉法配合温针灸对肩周炎患者疼痛及肩关节功能改善疗效分析

2018-08-01 06:45陈星高文飞
新中医 2018年8期
关键词:外展牵拉肩部

陈星,高文飞

1.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伤科,河南 郑州 4500002.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河南 郑州 450000

肩周炎临床主要表现为关节活动障碍、肩关节周围疼痛,因此又称肩关节周围炎。该病好发年龄为50岁左右,并多发于体力劳动为主的群体[1]。目前,国内治疗肩周炎的传统方法为针刺运动疗法和推拿手法,治疗多以止痛、舒筋通络为主,临床疗效不一。牵拉法治疗肩周炎是一种传统的推拿手法,可以扩大关节的活动范围,加快局部血液循环,舒经通络,从而减轻患者疼痛程度[2]。该方法通过改变力学感受器实现治疗效果,即当牵拉的力度作用于感受器时能够抑制痛觉效应,减少使机体产生疼痛的物质,从而起到止痛效果[3]。笔者临床中采用牵拉法配合温针灸治疗肩周炎,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肩关节活动度及功能变化,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2月在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肩周炎患者共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男20例,女20例;平均年龄(51.23±5.25)岁;平均病程(6.96±3.98)月。对照组男18例,女22例;平均年龄(50.18±3.36)岁;平均病程(7.66±3.96)月。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审理批准,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诊断标准

1.2.1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中相关标准拟定:长期慢性劳损,风寒湿邪及气血虚亏导致;体力劳动者最为常见,病程缓慢,患者年龄多在50岁左右;主要临床表现为肩关节周围组织疼痛,夜间加剧,并且疼痛随着劳作程度和天气变化明显变化;肩关节周围组织肌肉受损,影像学检查多数患者检查结果正常,部分患者出现骨质疏松。

1.2.2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全国第二届肩关节周围炎学术研究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5]中相关标准拟定:患者年龄多在50岁左右,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病程缓慢,影响患者睡眠质量;主要表现是患者肩关节活动受限,最明显是不能外旋;肩关节周围肌肉有压痛点;患者后期出现肌肉萎缩;影像学检查显示:肩关节正侧位与肩外展上举夹角小于140°。

1.3 纳入标准 符合以上中西医诊断标准;肩周炎病程在12月之内且病程缓慢;患者未患有影响本次研究的其他疾病;影像学检查多数呈现正常状态;患者知情并同意参与本研究。

1.4 排除标准 部分混合性肩痛者,其疼痛由颈椎病或其他疾病引起;有肩关节化脓性关节炎、骨肿瘤等骨关节疾病的患者;伴有代谢系统疾病影响到本方案治疗者;依从性差,无法遵从本治疗方案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给予传统温针灸治疗。操作:患者取坐位,让患者暴露其患侧肩关节部位,先进行探穴,用拇指按压肩周穴位,找到明显酸痛的位置,然后对要刺针的部位进行常规消毒,选用规格0.3 mm×40 mm的针具针刺肩贞穴及肩前,当患者感到酸痛后,对患者行泻法,使肩关节周围出现针感;选用规格0.3 mm×50 mm的针具针刺肩髎、肩髃穴,当患者感到酸痛后行泻法,使针感继续沿肩关节周围传导;选用规格为0.3 mm×40 mm的针具针刺阿是穴,有酸痛感后行泻法,使针感沿肩关节周围传导。刺入深度均在1~1.2寸之间。取艾条(杭州华东医药集团有限公司生产)将其剪成3 cm左右的长段,点燃艾条并放置于针灸针上,进行温针灸法,待艾草燃尽,再燃1柱后起针。

2.2 治疗组 温针灸治疗同对照组,之后加用牵拉手法治疗。操作:①患者取坐位,医师双手置于患者的肩部,用反向力牵拉患者肩关节,施加力度由小到大,在活动范围最大处牵拉动作稍暂停,时间约3~5 s;②患者取坐位,让患者将患肢置于自身身后,医师两手握住患者肘关节和患侧肩部,用反向力牵拉患侧肘关节,施加力度由小到大,在活动范围最大处牵拉动作稍暂停,时间约3~5 s;③患者取坐位,医师扶住患侧肩部及握住患腕,被动后伸至最大限度稍作停顿;④患者取坐位,医师扶住患侧肩部及握住患腕,被动内收至最大限度稍作停顿;⑤患者取坐位,医师扶住患侧肩部,将患肩抬高至90°被动内收至最大限度稍作停顿;⑥患者取坐位,医师坐在患者患侧,让患者肘关节保持屈曲90°,两手放在患肩及患者肘关节处,使患肩内旋至最大限度稍作停顿;⑦患者取坐位,医师坐在患者患侧,患者将患侧肩关节最大程度外展,并令患者肘关节保持屈曲90°,两手分别置于患肩及患者肘关节处,使患肩外旋至最大限度稍作停顿。旋外受限着重选①⑤⑥,后伸受限着重选①⑤⑥,外展上举受限着重选②③④⑤,前屈受限着重选①⑤,内收和旋内受限选①⑤⑦。

以上治疗均每天1次,治疗6天后休息1天,14天为1疗程,共治疗2疗程。

3 观察指标与统计学方法

3.1 疼痛评分 应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评分,通过直线的10个端点进行疼痛值评估,最右表示难以忍受的疼痛,最左端代表没有不适感,让患者在其中自行标出。分为以下4级:重痛:7<痛值≤10;中痛:4<痛值≤7;轻痛:1<痛值≤4;无痛:0≤痛值≤1。

3.2 肩关节活动度评估 各活动度的正常值:水平外展:0°~40°,水平内收:0°~130°,后伸:0°~60°,外展上举:0°~180°,前屈上举:0°~170°。

3.3 肩关节功能评分 肌力(最高25分):分为6个等级,每个级别相差5分;疼痛(最高15分):分为4个等级,每个级别相差5分;日常生活能力(最高20分):分为2个部分,每个部分10分;关节活动范围(最高40分):分为4部分,每个部分最高分10分。

3.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4.1 疗效标准 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标准拟定。治愈:肩部疼痛消失,肩关节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复;好转:肩部疼痛减轻,活动功能改善;未愈:症状无改善。

4.2 2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见表1。治疗后,2组患者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评分下降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

4.3 2组治疗前后肩关节活动度变化比较 见表2。治疗后,2组患者肩关节前屈上举、后伸、外展上举、水平外展、水平内收情况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治疗组上述各个项目改善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

表1 2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s) 分

表1 2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s) 分

组 别对照组治疗组t值P值n 4040 t值19.73310.651 P值0.0040.002治疗前7.32±1.057.16±1.140.7110.524治疗后4.04±1.822.15±1.394.6310.009

表2 2组治疗前后肩关节活动度变化比较(±s) °

表2 2组治疗前后肩关节活动度变化比较(±s) °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②P<0.05

组 别治疗组(n=40)对照组(n=40)时 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前屈上举79.36±17.74150.95± 15.77①②69.97±17.79130.17± 15.25①后伸27.61±4.7248.35± 5.46①②27.55±5.0867.79± 3.35①外展上举80.61±22.72160.35± 11.46①②77.55±10.48127.79± 15.35①水平外展16.61±4.7230.35± 5.46①②15.55±2.4821.79± 3.35①水平内收59.61±16.72117.35± 5.46①②58.55±14.4896.79± 3.35①

4.4 2组肩关节功能评分 见表3。治疗后,2组患者肩关节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肩关节功能评分升高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

表3 2组肩关节功能评分(±s) 分

表3 2组肩关节功能评分(±s) 分

组 别对照组治疗组t值P值n 4040 t值11.24120.992 P值0.0090.003治疗前49.55±8.4852.61±9.722.1340.681治疗后76.79±11.3585.35±10.463.3840.014

4.5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4。治疗后,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7.5%,对照组为72.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4 2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5 讨论

中医学认为,肩周炎一般发病人群为50岁左右,大多是因为年老,正气衰弱,气血不足,人体筋脉所得到的滋养缺乏,或者是遭到外部伤害,或感受风寒湿邪,致气血凝滞,经络痹阻,不通则痛。临床治疗以行气活血、温经通络止痛为法。针灸法治疗肩周炎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本次治疗中所选取的主要穴位均位于肩背部,其深层次分布着支配肩关节活动的重要的肌肉、神经,是肩部的肌腱、肌肉和韧带的附着处和薄弱点,这些穴位亦是肩周炎常见的压痛点和痛点。所以,针灸能够改善肩关节周围血液循环,促进肩关节周围致痛物质的循环吸收,改善患者肩部新陈代谢,缓解患者的肩背部肌肉痉挛。根据患者病情,风寒型患者加针灸合谷、风池以除湿祛风;瘀滞型加内关、膈俞以活血化瘀。近年来,人们观察发现,温针灸疗法能够化瘀止痛、扶正祛邪、温经通络,用于治疗肩周炎疗效显著[6~7]。而温针灸艾条燃烧时,所产生的热力通过灸针传导至患者穴位,并不断连续刺激穴位,将能量源源不断的输入到患者机体内部,可为患者细胞新陈代谢提供能量,从而能够修复患者受损的免疫系统,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8]。牵拉法治疗肩周炎是一种传统的推拿手法,可以扩大关节的活动范围,加快血液循环的速度,舒经通络,可减轻患者疼痛程度[9~10]。该方法可通过改变力学感受器实现治疗功能,即当牵拉的力度作用于感受器时能够抑制痛觉效应,减少使机体产生疼痛的物质,从而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

临床上,关节活动受限和疼痛是肩周炎的最主要的症状。本次观察发现,治疗后2组患者疼痛VAS评分,肩关节前屈上举、后伸、外展上举、水平外展、水平内收情况及肩关节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且治疗组上述各个项目改善较对照组更显著。提示牵拉法配合温针灸治疗肩周炎,能够更好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肩关节的活动度及关节功能,从而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外展牵拉肩部
外展悬吊式悬雍垂腭咽成形术治疗重度OSAHS的疗效分析
舒芬太尼在剖宫产术中对寒战和牵拉痛的预防作用
3个“15秒”缓解颈部不适
肱骨外展动作中肩袖生物力学的有限元分析
不同牵拉技术在预防运动损伤中对不同运动能力即时效应的研究进展
四个小窍门轻松缓解肩部疲劳
四个小窍门轻松缓解肩部疲劳
主动分离式牵拉与本体感受性神经肌肉促进法牵拉对肩关节柔韧性影响的比较研究
儿童乒乓球启蒙训练中肩部损伤与预防
肩部巨大包块同时伴毛鞘癌及鳞癌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