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发展:历史学科工作室建设的方向与路径

2018-08-02 00:47徐金超新昌县教体局教研室
中学历史教学 2018年7期
关键词:个性化学科历史

◎ 徐金超 新昌县教体局教研室

近年来,成立各种工作室成了基础教育界的“时髦”,具体名称略有差别,大体以某一位名优教师为中心,吸纳一部分骨干教师或年轻教师,形成一个专业发展共同体。我也奉命成了历史学科工作室的负责人,如何带领教学水平比较高、在县域内有一定影响力的教师共同成长发展?如何发挥这一团队在区域教师成长中的辐射作用?我认为其支点是教师的个性化发展。

一、教师个性化发展是学科工作室运行的支点

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形势出发,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笔者认为工作室运行的关键支点是:历史教师的个性化发展。这主要基本三个方面的考量:

一是教育发展的时代趋势。当今社会一个显著特点是个性化,从饮食到服饰,从手机饰品到改装爱车,无不彰显着人们对个性的追求。教育也一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1]更确切地说,是“转变育人模式,促进学生全面且有个性发展的需要。”[2]因此,加大课程的选择性、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但是,与之相适应的教师个性化发展方面的探索却不多。

二是学科工作室的基本任务。本地政府对学科工作室的定位是集教学、科研、辐射等职能于一体的学科团队。总体目标是:深入课堂,解决学科教学中的关键问题;调研剖析区域历史学科的教学情况,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意见;打造学科核心团队,辐射全县。工作任务包括上课、命题、研究、课程开发等几个方面。要引领学科团队完成这些任务,当然要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优长。

三是工作室成员的基本现状。笔者领衔的学科工作室共有成员14名,大多获得过县级以上教坛新秀、学科带头人等荣誉称号,6人获得过市级优质课一等奖以上奖项,教学能力较强,并呈现“术业有专攻”的趋势:有的以课堂教学见长,有的以命题见长,有的成员以教学研究见长。即以课堂教学而言,有的讲述历史生动引人,有的分析问题鞭辟入里,各有自己的风格。针对这一现状,是补短板以促进专业能力的全面发展,还是扬长项以发挥成员的辐射作用呢?我倾向于以后者为主,主要是考虑到工作室成员已是比较成熟的骨干教师,作为区域学科建设的团队,应该将整体推进区域学科发展作为首要任务。

二、历史教师个性化发展的内涵分析

要着眼历史教师的个性化发展,当然要梳理历史教师个性化发展的内涵。笔者以为,历史教师的个性化发展包括三个核心的问题。

一是对教学内容的独到理解。历史教师对教育和教学的理解不仅基于教育教学观,也基于教师的历史理解,以及受此影响而形成的对历史教学的独特理解。 “历史学的研究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人性学的研究,因此,除了科学和人文价值的理想和精神而外的第三个方面,便是史家对人性的探微”。[3]对过去认识的不同既有时代的因素,而同一时代中也有个体的差异,所处的地位、认识水平、看问题的角度等因素都会影响人们的历史认识。历史教师也一样,既有贯彻落实国家课程标准之同,也会有缘于经历、学识、立场的历史理解之异,反映到教学中就会影响教学个性的形成。

二是对教学风格的个性追求。不同的历史教师可能擅长不同的教学技能,有的辩才无碍,把历史讲得生动活泼;有的可能口才不佳,但分析到位、善于组织和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有的倾向于讲授式,有的倾向于对话式,有的擅长学生探究活动的组织。基于此,历史老师会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和教学流程,综合起来表现为不同的课堂教学面貌,从而形成不同的教学风格。

马克思批评普鲁士的文化专制主义说:“你们并不要求玫瑰花和紫罗兰散发出同样的芳香,但你们为什么却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能有一种存在的形式呢?我是一个幽默家,可是法律却命令我用严肃的笔调。我是一个激情的人,可是法律却指定我用谦逊的风格。”[4]历史教学也应该倡导教师从自身的特点和长处出发,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当然,一个历史教师个性化的教学风格也可能是多面的,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年龄段可能会呈现不同风格。

三是对课程结构的独特建构。如果说教学风格主要是关于怎么教的问题,那么,课程结构就是教什么的问题。大学教授往往可以开设很多课程,例如,陈寅恪刚到岭南大学,就在中国文学系开设《白居易诗》课,又在历史政治学系开设《唐史》课。内行人一看就知道陈寅恪到岭南大学了。一位教授开设的独特的课程结构,是一个教师最主要的印记。

长期以来,中学历史教师只是执行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运用统一的教科书,完成统一的课程和教学任务,谈不上自己的课程结构。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课程的选择性越来越成为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也成为历史课程建设的题中之义。能否开发出独具特色的选修课程、形成自己独特的课程结构,是教师个性化发展的重要指标。

三、探索教师个性化发展的工作室运行机制

(一)合力与分兵相结合的发展平台

为了更好地发挥工作室成员的专业优势,做大工作室的成长平台,发挥辐射功能,工作室成立后不久,就着手开展工作室成员师带徒活动。笔者召集专业发展意愿比较强烈的青年教师向工作室成员拜师,由工作室根据专业志趣和地域相近的原则统一协调结对。通过师徒结对,把初中历史社会学科最活跃的力量组织起来。

师徒结对指导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关注课堂、命题磨题和问题研究;主要形式是听课评课、专题研讨、专业阅读和项目研究,从而组成一个师徒携手发展的共同体和工作小组。工作室的有些活动是全体工作室成员及带教的青年教师参加,有些活动则由一到两个小组分头开展,做到有分有合,有合作、有竞争,并要求各小组结合自身优势和特点确定发展思路,把共同体打造成个性化发展的平台。

(二)体悟与共享相结合的阅读机制

专业阅读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对于历史教师而言。但是,阅读是比较个性化的行为,学科工作室在专业阅读方面的作用何在?笔者以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阅读氛围的培育。在相对比较浮躁的当下,教师群体的阅读习惯并不算很好。工作室推出“书目推荐”“名著共读”“阅读分享”等系列阅读活动,致力于培育良好的阅读氛围。

二是阅读收获的共享。定期组织阅读分享会,要求工作室的每个教师将近期专业阅读的收获分享给大家。为此,我们专门开设了“阅读分享”的作业,包括版本情况、内容简介、教学参考价值或体会等内容。“阅读共享”的机制,既可以督促团队成员不断阅读,又可以分享各自的阅读收获。

三是阅读转化的交流。阅读要成为教师个性化成长的阶梯,还要实现阅读的教学转化,将阅读的收获运用到教学之中。学科工作室组织开展“阅读的教学转化”专题交流活动,主要是两个内容:一是相关成员以小讲座的形式介绍“阅读如何启发教学或者直接应用到教学中的”;二是阅读某一种或几种书基础上的课堂教学展示。这种阅读交流活动,既是老师们对阅读和教学探索的一次反思,也给其他老师提供了示例,对于推动专业阅读的深化是有很禆益的。

(三)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教学探索

历史教学要达成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要求,这是每个教师需要完成的“规定动作”。但是,在此基础上,历史教师还可以有一些自己的“自选动作”,即在自己特别有心得、特别有研究的课程内容上做一些拓展。从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个人特长出发,探索富有个性的教学方法和富有个性的课程内容,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既是工作室的总体导向,也是每一位工作室成员的专业追求。学科工作室致力于倡导个性化的教学探索,主要提供三个平台:

一是研究课的探讨活动。主要是围绕教学研究课题和项目,开设研究课。既是研究问题,又是探索个性化的教学方式。笔者自己就围绕《史证教育的课程价值及实现路径》的课题开设了多次研究课,如《经济重心的南移》一课,以“学会质问,这样说有证据吗”为主题,从“找证据之农业篇”“找证据之手工业篇”“找证据之商业篇”三个角度以不同的形式来组织教学。

二是同课异构的交流活动。以师徒组成的工作小组为单位,就某一规定内容开展同课异构的活动。工作室倡导两个方向:一是根据自己的教学特长设计教学,二是根据自己的教学研究探索教学。强调同课异构不是教学比武,不追求课堂教学的完美,而是要上出个性,为教学研讨提供话题。

三是选修课程的介绍活动。开发个性化的选修课程和拓展性课程是教学个性形成的较高要求。如笔者开发了《文化新昌》,工作室成员蘧院菊开发了《跟着歌曲学历史》,都体现了自己的特色。这方面的活动虽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通过介绍各自开发的选修课程来展示教学个性,将是一个重要的方向。

(四)统一与多元相结合的评价导向

初中的工作室团队已经建成了7个小组,所以拟对各小组进行团队考查,尝试建立统一与多元相结合的考核方案,以引导工作室成员的个性化发展。

一是统一的评价指标。包括两大块,一是平台,包括“专业阅读”和“研讨活动”两部分,二是成果,包括“个人成长”和“影响辐射”两部分。例如,“专业阅读”部分的考核要求是:“团队成员均完成指定的专业阅读任务(一般为每学期2种),并参与阅读交流”为第一级,赋10分;“除指定专业阅读任务外,每个团队成员自主阅读专业书籍或刊物1种以上”,为第二级,赋15分;“团队成员均完成指定的专业阅读任务,且完成读书报告1篇以上(以团队为单位)”,为第三级,赋20分。

二是多元的评价指标。包括“关注课堂”“命题测量”“教学研究”“课程开发”四个方向,这四个方面是并列关系,每个方面赋分20分,各个工作小组结合自身实际选择其中一至两个方向重点突破,当然,也可以各个方面全面发展。例如,在“命题测量”方向上,每学期的考查指标如下:“通过团队磨题,提交原创综合题1题”为第一级,赋10分;“通过团队磨题,提交原创综合题1题,提交命题过程的总结和反思”为第二级,赋15分;“团队协作命制1份原创试卷,并提供命题思路”为第三级,赋20分。如果这一小组命题比较薄弱,则可以在“关注课堂”或“教学研究”的方向上努力,也可以得到相应的考核赋分。

总之,教师的个性化发展是一个值得持续推进的目标,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题中之义。学科工作室既要关注学科教师的团队成长,也要为学科教师的个性化发展提供平台和助力,这方面的探索才刚刚起步,尚有赖于实践的进一步深入和理论的进一步提升。

【注释】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2010年7月。

[2]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2012年6月。

[3]何兆武:《对历史学的若干反思》,《史学理论研究》1996年第2期,第40页。

[4]马克思:《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7页。

猜你喜欢
个性化学科历史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超学科”来啦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同桌宝贝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