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通时空 勾连图文 感知历史
——以高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为例优化时空观念

2018-08-02 00:47吕准能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中学历史教学 2018年7期
关键词:时空历史教学

◎ 吕准能 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一、贯通时空:注重时空观念的养成

法国史学家布罗代尔立足于历史时间范畴,建构了与之相匹配的历史空间理论,把时间和空间看作不可分离的研究领域,有助于解读历史。郭子其老师强调“历史时间常常是与历史空间交织在一起,形成时空因素,利用特别的时间和特别的空间可以认识特定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历史意义。时间和空间是认识历史的两只眼睛。”[1]最新的《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把时空观念列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首位,正如张耕华教授所言“无论是史事的认知,还是史事的评价,其结论能否成立,都需要考量其时空定位是否准确。”[2]时空观念要求将认识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解读。

不可否认,历史地图在教科书和地图册中的分量不少,还时常受到高考命题者的青睐。罗燕媚老师曾对高一新生的时空观念进行过抽样调查[3],调查结果或许带有一定的共性,这也是历来教学和考试不可忽略的软肋和短板。因为,“时空观念既是学生认识过去,感知历史人物、事件的必要前提,又是理解历史变迁、把握历史与现实联系的框架性认知依托。”[4]对此,鲁东海老师组织了扬州市历史文心读书会,把时空观念作为第一阶段的阅读和研究主题,联系特定的时空开展教学,并组稿形成了四篇文章发表在《中学历史教学》2018年第3期上。在此,笔者试图致力于时空观念的落地生根,进而勾连历史图文信息,以有助于学会感知与评说康熙帝在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的成败得失。

二、勾连图文:梳理康熙帝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史实

古人在学习历史中注重"左图右史",至今依然颇有启迪。诚然,历史地图可谓是用线条描绘的历史信息,用专门符号勾勒的过去,蕴含了历史变迁的轨迹,成为了诠释和认知历史的一条捷径。况且,历史地图中的点、线、颜色、符号使无形的史实反映在图上,使抽象变为直观。可以说,历史地图以人类的活动为特定展示对象,思接万载,视通万里,更具有表现力和想象力的优势,可谓简约而不简单。正如施如怡老师认可的“历史地图是教学设计中最常用的图像史料,它的最大证史价值在于培养学生形成准确的时空意识……同时,历史地图也能够作为串联整堂课的线索,使教学的主线更清晰。”[5]

在康熙帝一课的教学中,因史实头绪纷繁,时空因素复杂,加之考试要求较高,许多史实很容易混淆甚至误解,使不少师生颇为棘手。针对本课的教学疑难尤其是纠结的时空错位,并基于我校高二选修历史的学情,本文不妨梳理固有的时间演进和空间顺序及历史逻辑,以重新加以整合和呈现。

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生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卒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 享年68 岁,为清朝入关后第二代皇帝,也是我国在位时间最长的帝王。康熙帝14岁开始亲政,继位后的康熙初年面临巨大危机,主要表现为(见下图)。

(1)中央与地方或民族分裂势力之间的矛盾:诸如三藩割据西南,郑氏割据台湾,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在西北叛乱。(2)中华民族与外来侵略势力之间的矛盾:有沙俄入侵我国东北的黑龙江流域。(3)民族之间的矛盾:满汉民族矛盾尚未平复,与蒙、藏之间的关系需要弥合等。这是对年轻皇帝极大考验的多事之秋。

16岁的康熙帝在铲除鳌拜专权后,首先要消除三藩之乱。清王朝曾论功封赏,敕封明军降将吴三桂等,在西南拥兵自重合称 “三藩” (见下图),这严重威胁了清朝统治和国家统一。1673年,康熙帝决定“撤藩”,又亲自指挥平叛,大胆起用汉将、重用绿营,从1673到1681年历时八年终于平定了三藩之乱。

因西南兴兵祸及十省,使刚刚恢复的社会经济惨遭破坏。康熙帝随即注重缓和满汉民族矛盾,尊重各民族文化传统,崇尚儒学,尊奉孔子(亲书“万世师表”),并恢复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既缓和了阶级、民族矛盾,又加快了满族文化的发展。继而在内蒙古设立了“木兰围场”,作为围猎、避暑、练兵,处理民族事物的特殊场所,从而稳固了北边大局。

接着,他全力解决由明末荷兰殖民者的侵扰造成的台湾问题。1662年郑成功驱逐了荷兰侵略者,维护了中国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一方面有利于台湾的开发;而另一方面郑氏依然与清政府分庭抗衡,逐渐形成为了割据势力。1681年,郑克塽即位,康熙帝抓住有利时机,派施琅率领水军攻占澎湖迫使郑克塽投降。随后1684年设立了台湾府隶属福建行省。由此,加强了台湾和祖国内地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东南海防。

随着南方局势稳定后,康熙帝把目光转向东北。当时,沙俄不仅侵占了我国黑龙江流域,还支持噶尔丹分裂祖国,显而易见,击败沙俄成为了当务之急。康熙帝亲自东巡,制定方略,提出筑城屯田、派兵永驻的战略方针。1685年,康熙帝组织了两次收复雅克萨之战。再运用军事外交双重手段,迫使俄国接受中方谈判建议。直至1689年双方签定了《尼布楚条约》(见下图),作为签约一方的清朝第一次使用了“中国”国号。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都是中国领土,维护了东北边界一百多年的稳定。

康熙年间,西北漠西蒙古的准噶尔部崛起后,其首领噶尔丹在沙俄支持下引兵内犯。1690年,康熙帝马不停蹄,三次御驾亲征,分兵合围,通过乌兰布通和昭莫多等战役击溃了噶尔丹势力,最终噶尔丹兵败自杀(见下图)。

乌兰布通战役胜利后,康熙帝在多伦与内外蒙古首领会盟,正式接受全体喀尔喀蒙古贵族和喇嘛的臣服,加强了对外蒙古和新疆地区的控制。与此同时,康熙帝册封达赖、班禅等四大活佛,分掌蒙藏地区的喇嘛教务,而四大活佛直辖于清廷,多头并举,因而理顺了蒙藏的纠葛,加强了民族团结。

三、感知历史:优化核心素养的尝试

众所周知,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历史时间和地理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将史实置于历史进程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更为有效的解释。李惠军老师呼吁从长时段、远距离、宽视角出发,并倡导“在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要有俯瞰历史的高度,纵览历史的宽度,要有跨越时间、空间、领域、视角的眼光。”[6]由此,在高二人物模块的教学中,如把康熙帝进一步放在纵向的古代中国君主专制时代和横向的当时中西方世界逆转的时空大背景下考量,同时打破原有模块与专题的套路,来参照和评说康熙帝这个人物,会让人豁然开朗。正如郭建强、杨建老师所指出的“应该有意识地将历史事物按照时间或空间的顺序重新排列,发现其中的时间逻辑和空间逻辑;知道历史事物的阶段特征和地域特征;知道教科书中的历史年代、分期及划分的依据。”[7]

康熙帝生活在17后期和18世纪初(1654—1722年),可用一连串史实来佐证,1673—1681年平定“三藩”之乱、1681—1684年收复台湾、1685—1689年反击沙俄侵略(雅克萨之战和签订《尼布楚条约》),再到1690—1696年平定准噶尔部叛乱等,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刚好从西南、东南到东北最后是西北的逆时针走向。加之康熙帝又极其勤勉,缓和了一系列民族矛盾,还举办了许多文化和水利工程,如此恩威并用,文治武功不容低估。

正如余伟民教授强调的“时空关系的处理是历史教学的关键性环节……如果忽略时间的线索,就变成了各个不同地域空间和各种历史事件的随意和简单组合……”。[8]再譬如引导同学们从纵向的知识罗列来看,整合中国古代三位政治家秦始皇、唐太宗和康熙帝以及孔子,进而回顾并对比秦、唐、清三代的疆域地图。显然,康熙帝开疆拓土,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与反对外来侵略相结合,从时序上也一目了然,环环相扣,从而巩固了清朝的统治,维护了祖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巩固了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而有助于明确清朝前期是现代中国版图最终奠定的时代。(见下图)。

再从立体的知识渗透来看,应结合必修Ⅰ专题一的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明废丞相、设内阁、清设军机处、清朝的边疆政策)、专题二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台湾军民反割台斗争、左宗棠收复新疆);必修Ⅱ专题一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必修Ⅲ专题一的(八股取士、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选修6遗产模块的长城(康熙帝拒修长城)、故宫(重修太和殿),布达拉宫(派满汉工匠进藏扩建)等。

另外,还可就从横向的世界历史中西方大逆转来看,康熙帝在位时期的中英两国社会状况,逐一比照康熙帝与克伦威尔。康熙帝强化君主专制,大兴文字狱,厉行海禁,都悖逆于日新月异的近代世界趋势;而彼得大帝大胆拿来西方文明,厉行改革。由此,康熙帝没能把握住机遇,反而延误和错失了向近代化迈进的良机,这着实让人唏嘘不已。

总之,时空观念的落实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教学与备考中不容小觑。鉴于此,我们“高中历史教学,尤其是高三历史备考学习,既要以时序为经,把握历史知识的纵向联系;又要以时段为纬,中外关联,感悟不同地域、民族、国家和社会各层面的之间共时性历史知识的横向联系。”[9]

【注释】

[1]郭子其:《培养学生历史时间意识的教育价值》,《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6年第7期。

[2]张耕华:《历史教学中的时空问题》,《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8年第2期。

[3]罗燕媚:《“师生共读”对提升高中学生时空观念素养的有效性研究》,《中学历史教学》2018年第1期。

[4]王德民、赵玉洁:《要素遴选与层次细化:历史核心素养体系构建探讨》,《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6年第9期。

[5]施如怡:《用图像证史、让证据说话》,《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6年第5期。

[6]李惠军:《大格局与精细化》,《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6年第10期

[7]郭建强、杨建:《高考试题的“变”与“不变”:用学科素养理论还原试题本相》,《中学历史教学》2016年第9期。

[8]余伟民:《历史理论与历史教学:上海市高中历史教科书的世界通史观》,《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1年第11期。

[9]刘松柏、陈辉:《古今要贯通、中外要兼顾》,《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5年第11期。

猜你喜欢
时空历史教学
跨越时空的相遇
镜中的时空穿梭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玩一次时空大“穿越”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新历史
时空之门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