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观念在辛亥革命评价中的运用*

2018-08-02 00:47马维林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
中学历史教学 2018年7期
关键词:辛亥革命袁世凯资产阶级

◎ 马维林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

关于辛亥革命评价,基本上是成功与失败的二元论主导,即既成功了,又失败了,然后从成功和失败的角度去阐释其含义,这非常容易将学生引向不分主次的“辨证”,丧失历史评价科学性和方向性。事实上,革命的发生和革命的结果从较长时段来观察,其如何演进都不是人为的任意选择,评价一场革命也不能仅仅从当时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孤立地判断,而是要以更开阔的视野,跨越历史时空,从更长的历史进程进行审视。笔者认为,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应跳出成功失败的二元论调,应回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情势和世界历史进程去理解辛亥革命的价值,从辛亥革命以来中国社会反侵略、求民主、近代化的进程中来评估这场革命的意义。正如梁启超认为:“历史之所以要常常去研究,历史所以值得研究,就是因为要不断的予以新意义及新价值以供吾人活动的资鉴”。[1]历史评价本质上是对历史价值的认识,是在特定的时空语境下,对史事进行的价值判断和意义阐释和发掘,这就需要运用时空观念,将辛亥革命置于具体的时空语境下进行考察,引导学生建构辛亥革命中重大事件与社会环境之间复杂互动,建立对这场革命结果的科学评价。本文具体以辛亥革命评价中的三个问题来阐述时空观念在辛亥革命评价中的运用。

一、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什么要对袁世凯让步

持辛亥革命失败论的学者和一线教师的主要观点是:辛亥革命的果实落入袁世凯手里,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辛亥革命失败了。因此,判断辛亥革命是否是失败,要看袁世凯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是否有合理性,历史具体时空语境下革命的时机是否成熟,革命有没有更好的选择。

1.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是情势之需。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接受了袁世凯的南北议和的倡议,对袁世凯做出让步,这是因为资产阶级组成的革命力量的相对弱小,袁世凯本身的实力非常强大,他受到出于自身利益考虑的帝国主义的支持,成为各方都接受的能稳定局面的人物。辛亥革命爆发后的形势发展,远远超出各方面的预料。一方面是各省纷纷独立所制造的大厦将倾的形势,另一方面,作为革命的对立面——帝国主义、部分立宪派和旧官僚以及封建势力都异常强大(见图1),革命面临着南北战争、帝国主义干涉等多种威胁。正如孙中山1911年从海外回国途中在与胡汉民、廖仲恺谈话中指出:“革命骤起,有不可向迩之势,列强仓促,无以为计,故只得守其向来局外中立之惯例,不事干涉。若我方形势顿挫,则此事正未可深待。戈登、白齐文之于太平天国,此等手段正多,胡不可虑?”[2]因此,对于革命党人,为了实现其革命目标的选择是如何尽快恢复秩序,维护并尽最大可能扩大革命成果。如果革命势力非常强大,有足够的把握迅速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并战胜袁世凯,抵住帝国主义的压力,能够迅速稳定秩序,巩固革命成果,当然是最好的选择,这样就不需要“南北议和”,也不需要对袁世凯让步。但当时如果资产阶级革命势力没有这样的实力,革命就需要做出更理性的选择,因此,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并非失败,而是当时革命情势之需。

图1 :辛亥革命爆发后面临的形势图

2. 革命与妥协都是实现革命目标的手段

革命采取何种方式,取决于如何在特定的时空语境中实现革命的目标。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担负着反对封建专制、实现民主共和的使命。但在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够充分,资产阶级自身的力量有限,对帝国主义干涉中国革命的担忧,资产阶级以及广大民众希望尽快恢复社会秩序的愿望等等共同构成了中国革命的复杂局面。革命派领导人黄兴当时曾致书袁世凯:“明公之才能,高出兴等万万。以拿破仑、华盛顿之资格,出而建拿破仑、华盛顿之事功。”[3]英国政府致电驻北京公使朱尔典说:“我们对袁世凯怀有很友好的感情和敬意……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使在中国建立起来的贸易获得进展”。[4]可见,对于革命派做出让步,推举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又岂是一句“软弱、妥协”所能详尽?审时度势,在暴力革命后最大程度地恢复社会秩序,一定程度上的让步,争取更大的民主政治成果在当时的中国是无奈的也是理性的选择。正如列宁所说:“对于一个真正的革命家来说,最大的危险,甚至也许是唯一的危险,就是夸大革命性,忘记适当地和有成效地运用革命方法的限度和条件……不能最冷静最清醒地考虑、权衡和检查一下究竟应该在什么时候、什么环境、什么场合采取革命行动,应该在什么时候、什么环境、什么场合转而采取改良主义行动,那他们就最容易为此而碰得头破血流。”[5]当时的资产阶级承担着推动中国社会在世界性与现代性变革潮流中不断前进的使命,但革命未必一帆风顺,往往要经历反复。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大革命都经历了反复的过程。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把查理一世推上断头台和邀请荷兰执政威廉回国都是革命的手段,这是由不同国家、在不同历史阶段阶级力量的对比和所面临的内外形势等状况共同决定的。在辛亥革命爆发后,资产阶级审时度势,采取适当妥协的手段,确保革命在低烈度的状态下进行,避免了大规模战争对社会的破坏,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可以说,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对时局做出了恰当应对。

二、辛亥革命的果实真的被袁世凯窃取了么

当袁世凯得到了孙中山推举其为大总统的明确表态,同意迫使清帝退位、赞成共和等条件,袁世凯在迫使清帝退位后当上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因此认为“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失败了”。这是以谁当上了新的政权的统治者为标准来判断一场革命的成败,没有看到辛亥革命对整个近代中国历史进程产生的重大推动作用。

从辛亥革命进一步发展的成就看,其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沉重打击,对帝国主义在华的利益都形成了根本的动摇。清政府被推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颁布,宪政思想影响深远,民主共和观念为大家所接受,帝国主义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稳固地维持其在华利益。“辛亥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的功绩,则有时被淡化或忽略了。”[6]对于辛亥革命的结局,学者廖大伟评价到:

辛亥革命在实行暴力的同时,实际上对分寸、阶段的把握还是比较准确,……应该说革命党人基本做到了保持清醒、审时度势,有原则斗争,同时也有理性适度的妥协让步,而这一切的转换全取决于实力以及实力的转换。[7]

对于资产阶级革命派,面对敌对势力,自然可以批评其缺少彻底革命的勇气,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对袁世凯缺乏清醒的认识。但资产阶级这些“软弱”说到底是因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本主义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而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过于强大这种情势所决定的。应该看到,辛亥革命的爆发极大地加快了中国革命的进程,在较短的时间完成了革命对旧秩序的破坏和打击,其程度是以往革命所无法比拟的。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发生激烈的社会革命,将皇帝赶出皇宫的事情时而发生,但历史依然在王朝更迭中缓慢向前。而武昌起义爆发 (1911年10月10日)至孙文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1月1日)和清朝灭亡 (1912年2月12日) ,仅仅经历了短短4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推翻清政府这个洋人的朝廷,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任务,革命形势席卷全国,清朝统治土崩瓦解。这是辛亥革命当时最大的果实,这个果实任何人都无法窃取,这个果实也符合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所追求的三民主义的要求。如果说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那也仅仅是辛亥革命后的统治中国的权力,并非革命果实本身。从辛亥革命产生的影响看,其留给后来历史的宪政思想、民主共和的观念都极其宝贵。“辛亥革命更以暴力推翻了帝制,代之以民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8]辛亥革命并非只是打落了一顶皇冠,而是开辟了中华民族振兴的近代化希望之道路。

三、辛亥革命未能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学者瞿骏认为,辛亥革命是“城市里的革命”、“洋世界”的革命和“口岸革命”,农村的封建生产关系并未受到真正的冲击。这并不是辛亥革命失败的注解,恰恰说明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革命任务的异常艰巨,不能幻想、苛求一场革命能彻底的解决。鲁迅的作品《阿Q正传》中有一段描写,可以加深我们对当时中国农村革命现状的了解。

未庄的人心日见其安静了。据传来的消息,知道革命党虽然进了城,倒还没有什么大异样。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官,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

可见,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由于封建势力的异常强大且根深蒂固,中国广大农村的生产关系并未发生根本的改变,革命还远没有渗透到中国的广大乡村。苛求革命在当时有一个彻底的解决,即彻底地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简直是乌托邦式的革命幻想,是超越历史发展阶段不切合实际的天真想法。历史选择并非由一个理想化的愿望所决定,任何事后的讨论都应该回归历史现场,观察其发生的原因、进程及其影响,而不应脱离具体时空作臆测与推理。[9]从中国当时的国情出发,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资产阶级是无法完成的,这是由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所决定。资产阶级的局限决定了他们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中国革命应该由新的阶级来完成,这一历史任务落到了无产阶级的肩上。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势力顺应历史潮流,以“联俄、联共、扶助农工”这一新三民主义思想,积极与共产党进行合作,共同推动国民大革命运动。‘乡村里的革命’、‘土世界’的革命和‘内陆革命’逐渐得到实践,中国最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辛亥革命无疑开启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这一伟大进程,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前后相继,波澜壮阔,共同书写了中国革命的壮丽篇章。

人类生生不息的历史进程赋予特定的历史时空以意义和价值。评价历史事件,理解历史意义,需要以马克思唯物史观为指导,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出发,去探寻历史规律,获得对历史事件的全面把握。“历史知识不是由对显露出来的历史现象的叙述构成的,而是由对内在的蕴藏于历史现象之中的历史本质的揭示、诠释构成的。”[10]对于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需要回到现场,建立历史事件的联系,洞察本质,也需要立足今天,面向未来,将辛亥革命的评价置于由过去、现在和未来三者构成的价值时空中,让辛亥革命的意义在中国现代化、民主化的进程中得以充分敞现。

【注释】

[1]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年,第145页。

[2][7]王建朗,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27、2页。

[3](美)石约翰著,王国良译:《中国革命的历史透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41页。

[4]《英国蓝皮书有关辛亥革命资料选译(上)》,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60页。

[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575-576页。

[6]步平:《在时空背景下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近代史研究》2011年第4期。

[8]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316页。

[9]王建朗:《如何看待近代中国的革命与改良》,《光明日报》,2017-02-17。

[10]周祥森:《历史本质理性解释与历史显像感性描述——关于新时期史学方法论史研究的若干思考》,《社会科学论坛》2013年第4期。

猜你喜欢
辛亥革命袁世凯资产阶级
张培爵之死:袁世凯一手制造的血案
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
1920—1927年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认知及影响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
毛泽东对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批判汲取
军阀袁世凯的三次背叛行动
袁世凯的军事顾问坂西利八郎
辛亥革命在军事上的成功与不足
第一支资产阶级军队的创建者——克伦威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