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探索历史高效课堂*
——以《社会习俗的演变》一课为例

2018-08-02 00:47东莞市东城第一中学
中学历史教学 2018年7期
关键词:婚礼策划历史

◎ 苏 丹 东莞市东城第一中学

一、课例研究背景—美丽设想

近年来,高效课堂研究此起彼伏,笔者认为:高效课堂,应该是学生通过四十分钟的课堂学习,既有知识的收获,更有课堂之后的思考。是一种对历史学科持续学习能力的提升和核心素养的点滴养成。

情境教学,作为当前比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强调教学过程中,通过视频引入法、图片展示法、角色扮演法等方法,制造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的一定的态度体验,实现理解,养成学科思维意识。虽然情境教学法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但课堂效果往往不理想,情境展示的热闹化和表面化,犹如过眼烟云,基础知识尚未落实,更谈不上核心素养的培养了。

初二的历史教学,课时少、任务重,怎样在有限的时间,既能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养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又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为此,笔者决定将情境教学和高效课堂结合起来,打通情境教学和高效课堂的关联,优化教学方式,有效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目标的达成。

二、课例研究过程—上下求索

(一)初始阶段——困惑重重

社会生活史是研究人们生活方式、生活习尚及生活状态演变过程的专门史。它属于社会史范畴,不仅构成了特定历史时期或特定民族的文化样式,更是学生最易走近、也最易引起共鸣的历史。

在准备《社会习俗的演变》一课时,我决定采用情境教学法。为了让学生回到历史的现场,真正走近那段历史,走近那段生活,我在课前布置给他们一个任务单,让他们设计一个情境:“策划一场20世纪初期的婚礼”。

听说要策划婚礼,学生兴趣倍增。于是,我开始放心地等待学生精彩表现的课堂了,自己只对这一课的内容作了一些简单的总结:

当我兴致勃勃地走进我充满期待的课堂时,学生的婚礼策划完全走了样,一组同学把婚礼策划变成了传统婚礼和民国婚礼差别的演讲稿:

传统婚礼

民国婚礼

另外两组同学则把婚礼策划变成了举行婚礼,40分钟的课堂转瞬即逝,我没有时间总结,学生也没有时间反思,连最起码的教学任务都没有完成,更何谈高效课堂?

课后我问学生这节课的收获,学生很随意地描述到“了解了20世纪初期的婚礼仪式和今天差不多,仅此而已”。很明显,这节情境教学课是失败的,学生没有掌握基本知识,更别说能力的提升了。我开始认真地反思,觉得问题主要出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情境设计的任务单过于简单,很多学生并没有真正明白情境设计的目的,也不明确情境设计的方向和内容。

第二,对学生的情境设计缺失了评价环节,使得学生虽有兴趣,但是动力不足。

(二)改进阶段——效果初现

明确了问题所在,依据课标要求,我重新布置了情境设计的任务单,做了一个情境设计项目表格:

20世纪初期的婚礼策划案(新郎和新娘身份:留洋归来的新青年)

同时,我吸取了第一次上课失败的教训,明确把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小组,提前告知评价方式:组织一次婚礼策划招标会,中标的那组同学,将在班级张榜表扬,如下:

课前,学生开始认真地准备,查阅了大量的资料,积极研讨策划方案。课堂上,四个小组的同学都展示了他们的策划案,其中有一个小组策划得非常全面、细致,更重要的是符合史实。

20世纪初期的婚礼策划案(新郎和新娘身份:留洋归来的新青年)

之后,我对每一个小组的精彩之处都给予了表扬,总体上来讲,这是一节非常成功的情境教学课,但是这样的课堂高效吗?学生的准备大部分是在课堂之外完成的,课堂上只不过是一个展示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到底收获了什么呢?尤其是对于初二的学生,学习任务繁重,不可能八个学科全部在课外花费大量的时间。因此,笔者认为,高效课堂应该是学生通过四十分钟的课堂学习获得更多更好的东西,课堂上的四十分钟高效才是真正的高效。

(三)完善阶段——有效结合

第三次授课时,我进一步调整了方案。这一次,我没有在课前布置任务单给学生,而是在课堂上将情境设计的任务单布置下去,并要求学生在10分钟内阅读完课本并完成婚礼策划案。开始的5分钟,整个班级鸦雀无声,学生都在认真地阅读课本。接下来的5分钟,各小组开始积极讨论,我观察到,有的学生积极翻阅课本,有的学生认真填写表格,有的学生出谋划策,整个课堂气氛融洽而协调。10分钟后,各个小组代表分别走到讲台前来展示他们的成果,因为刚刚策划完成,印象深刻,所以他们在介绍策划案时,条理更加清晰,表达更加流畅。剩下的10分钟时间,我展示了如下材料,来突破本课的重点——近代社会生活和习俗变化的原因。

新的生活观念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它是一定的社会政治生活环境和经济环境以及特殊的文化基础在日常饮食起居中积淀和选择的结果。在民国初年,在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吹拂下,在发展社会商品经济大潮的鼓励下,模仿西方成了一股新潮,甚至成了革命不革命、进步不进步、保守不保守的一个重要标志。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与观念变迁》[1]

我要求学生先阅读这段材料,找到分析近代社会生活和习俗变化原因的突破口,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小组讨论探究。学生很快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外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内因:

1.政治:政治变革的推动,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

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思想:思想观念的变革,如对民主、自由、平等、共和思想的追求。

可能有老师会质疑,这场婚礼策划案既没有涵盖本课的所有知识点,更不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的确是这样,但是在策划婚礼之前,学生认真地阅读了课本,相应的基础知识学生已经自己掌握,这在课后作业的习题训练的效果上可以证明。这个设计,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更养育了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素养。

三、课例研究结果—点滴起步

虽然这不是一节公开课,也不是一节比赛课,只是一节常规课,但是我们教学的本真不就是上好每一节常规课吗?通过对《社会习俗的演变》这一课的反复打磨,一节节课的不断改进,我初步实现了“情境教学”与“高效课堂”的有效结合和学生核心素养目标的达成,收获良多。

第一,用好情境教学。虽然情境教学是学生喜欢的,能很好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教学方法,但绝不能滥用,要用得科学,用得恰到好处。情境设置必须要符合历史的真实,可操作性一定要强,不能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第二,创新学生评价体系。这也是课堂高效的关键。比如本课笔者所采用的“张贴特色表扬榜”,学生觉得新鲜,也有挑战,所以更乐于参与课堂,提高了课堂的参与度和有效性。

第三,设计好任务单。这也是课堂高效的保障。课堂节奏紧凑性和有效性取决于任务单设置。让学生在课堂上每一分钟要做什么都很清晰,这样他们才会有紧迫感,不论看书还是讨论都不会拖沓。

第四,树立课堂高效的理念。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能在课堂上解决的问题坚决不留在课外。同时我们要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培养和提升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作为一名历史老师,我一直坚信,学生学习历史,获得的不单纯是知识,更是一种历史持续学习能力的提升和核心素养的点滴养成。笔者的探索还处于初级阶段,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注释】

[1]薛军度、刘志琴:《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与观念变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153页。

猜你喜欢
婚礼策划历史
本刊特别策划
本刊特别策划
本刊特别策划
为什么我们需要一场婚礼
新历史
本期策划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竹幼婷:那些年我参加过的婚礼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