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净利差

2018-08-02 01:24武佳琪焦高乐
关键词:净利市场化利率

武佳琪, 焦高乐

(西安交通大学 经济与金融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1)

2015年10月23日,央行正式宣布放开对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上限的限制,标志着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已经全面放开。利率市场化使得中国的商业银行在利率定价方面可以更加灵活,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商业银行将会面临更加严峻的竞争,其净利差水平将会不断下降,从而对商业银行以净利差为重要利润来源的传统经营模式产生一定的冲击,并给商业银行带来了一定的经营风险。从营业收入方面来看,存款利率的放开导致商业银行存款增速下降,在存贷利差收窄和存款增长乏力的双重压力下,商业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开始下降;从运营成本方面来看,利率市场化导致存款利率会逐步升高,同时银行理财产品和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存款的冲击,使得商业银行吸纳存款成本不断升高,所以商业银行的运营成本逐渐提高。目前,中国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依然是净利差收入,其运营效率的重要考核指标之一也是净利差收入,净利差同时也反映了整个金融市场的交易成本。对利率市场化背景下的商业银行净利差进行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有利于提高中国商业银行的整体经营效率;二是有利于改善中国商业银行的盈利结构;三是有利于增强中国商业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本文拟就此作以探讨。

一、文献综述

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国外相关学者对商业银行净利差相关因素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交易者模型和商业银行微观模型。最早的交易者模型[1]认为,净利差是银行用来转移潜在利率风险的风险溢价,并以美国商业银行1976—1979年的相关数据为样本,把商业银行看作一种中介机构,存款的总供给和贷款的总需求决定了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发现利率的波动风险、交易规模大小、资本结构和管理水平都对商业银行净利差有着显著的影响。之后使用交易者模型进行的研究中,伊夫蒂哈尔(Iftikhar)[2]的研究样本最多,包括76个经济体的1 300余家银行,发现在金融改革背景下,净息差会不断降低,进而影响银行的净利润;布洛克(Brock)等[3]主要侧重于算法方面,他们对不同计算口径的净利息边际(Net Interest Margin,NIM)进行了比较,提出了三组狭义和广义上关于NIM的测算公式,得出了更为有效的用来测算商业银行交易成本的公式,对净利差的计算方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之后又研究了净利差的相关影响因素及影响大小。使用商业银行微观模型进行的研究中,巴尔维德(Valverde)等[4]以欧洲国家的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发现表外业务对净息差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莫德斯(Maudos)等[5]以欧洲五个代表性国家1993—2000年的数据为样本,发现经营成本对净利差的影响非常显著;莫德斯(Maudos)等[6]使用墨西哥商业银行1993—2005年的相关数据,发现除了信用风险之外,银行的运营成本、垄断程度以及同业业务都会对净利差产生重要影响;多兰帝(Doliente)[7]则以东南亚几国为样本,发现资本充足率、利率风险、违约风险、资产流动性、市场结构和运营成本等因素都对银行净利差有显著影响。

国内学者近年来对商业银行净利差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的主要方法,大多是基于H-S的交易者模型或在其基础上进行拓展研究,大都认为市场垄断对净利差影响占比较大。其中,程茂勇等[8]将中间业务变量代入做市商模型中,认为市场垄断程度、中间业务收益、前期净利差以及运营成本都对净利差有着明显的影响,中间业务对净利差现阶段的影响不显著。刘莉亚等[9]对中国商业银行14年的相关数据进行研究,发现非利息收入和净利差之间存在相反的替代效应,并且在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裘翔[10]通过建立带有期限错配的银行净利差模型,使用2005—2012年中国商业银行的相关数据,进行数理推导并衡量商业银行的期限错配大小,得出商业银行的净利差会受到期限错配风险影响的结论。周开国等[11]运用H-S模型并引入资产规模、竞争结构、交易规模等因素进行拓展,使用中国商业银行8年间的相关数据,发现风险厌恶程度(股本占总资产的比例)、信用风险(贷款比例)、质量管理(成本—收入比例)、资产规模都对净利差有一定的影响。

在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基础上对商业银行净利差进行的相关研究中,魏洪福[12]对中国45家商业银行净利差及其合理水平进行了估算和比较分析,发现其基本处于合理水平,所能容忍的利差下降空间即使存在也非常有限。对净利差结构的分析表明降低商业银行的资产费用率以及提高其非利差收益率是对净利差进行调节的重要条件。林深[13]采用16家上市银行2003—2012年的数据,发现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国内生产总值指数增长率、消费者价格指数增长率、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率、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拨备覆盖率、流动性比例、非利息收入占比、成本收入比对净利差有显著影响。王欢等[14]使用中国商业银行2006—2013年相关面板数据研究发现,商业银行的净利差明显受到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影响,认为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应当根据自身的优势来进行相应的产品创新,并且要不断加强风险管理,进而更好地适应中国的金融改革。

综上所述,现有文献存在以下不足:第一,大多数学者局限于研究净利差和其影响因素,针对中国经济金融现状并结合利率市场化改革而进行的研究较少;第二,相关研究大多数直接采用基准利率来度量利率市场化的变化,但是基准利率并不能完全反应实际利率和利率市场化的进程;第三,有学者已经构建了利率市场化指数,但是都基于某个特定的角度对利率市场化进行测度,研究方法和指标的选取过于简单。因此,本文同时考虑直接利率市场化和间接利率市场化两方面因素来构建利率市场化测度的指标体系,之后测算出利率市场化指数,将中国利率市场化过程分为四个阶段,进而利用固定效应变截距模型对影响中国商业银行净利差的相关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并基于实证检验结果结合中国商业银行现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二、利率市场化指数测度

(一)测度方法

目前,测度利率市场化指数的方法主要有二元法、分类别的二元简单平均法、三元法、分类别的多值简单平均法和分类别的主成分分析法,本文拟采用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根据问题的性质和要达到的总目标,将问题分解为不同的组成因素,并按照因素间的相互关联影响以及隶属关系将因素按不同层次聚集组合,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分析结构模型,从而最终使问题归结为最低层(供决策的方案、措施等)相对于最高层(总目标)的相对重要权值的确定或相对优劣次序的排定。层次分析法相比其他方法着重考虑相关指标的重要性,所以测度出的数值精确性和可靠性更高。

本文首先考虑直接利率市场化和间接利率市场化两方面因素来构建利率市场化测度的指标体系。一级指标设定为4项,分别为存贷款利率、货币市场利率、债券市场利率和理财产品收益率。根据一级指标所涉及到的具体内容,将二级指标设定为12项。其中,存贷款利率下设人民币贷款利率、人民币存款利率、美元贷款利率、美元存款利率4项指标;货币市场利率下设同业拆借利率、票据贴现利率2项指标;债券市场利率下设债券发行利率、债券回购利率2项指标;理财产品收益率下设现券交易利率、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货币基金收益率、信托产品收益率4项指标。

对上述指标,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其权重,并采取七级赋值法[15]进行赋值,将各指标的赋值与对应权重相乘之后再相加,可计算得到利率市场化指数值μ。具体赋值规则如下:μ=0表示“完全压制”;0<μ≤0.25表示“市场化程度极弱”;0.25<μ<0.5表示“市场化程度较弱”;μ=0.5表示“半市场化”;0.5<μ≤0.75表示“市场化程度较强”;0.75<μ<1表示“市场化程度极强”;1表示“完全市场化”。

(二)数据处理

本文梳理了1983—2015年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出台的全部政策和发生的重要事件,并将其分别归入上述4项一级指标中,之后再根据前文提出的赋值规则对每项指标进行赋值。其中,银行理财产品、货币基金、信托产品收益率3项指标分别从正式实施年度开始计算得分,其规模作为具体得分的重要依据。表1所示为利率市场化指标赋值结果。

(三)指标权重确定

按照层次分析法的原理,首先对4项一级指标分别构建判别矩阵,并对判别矩阵分别进行一致性检验。为了尽量减少主观因素带来的影响,本文对市场规模及利率体系重要性两方面进行综合研究,例如人民币的贷款总额是美元贷款总额的20倍,则认为人民币的贷款利率比美元贷款利率重要[16]。构造判别矩阵后,利用Excel函数进行计算,得出各指标的具体权重。

下面以存贷款利率下设的4项二级指标为例,列出其判别矩阵和一致性检验结果。判别矩阵表示一个级别中A指标对B指标相对重要性的比较,是将每两个指标相比,并不是将所有指标同时相比。判别矩阵的元素用1—9比例标度方法给出。比如,人民币存款规模是美元存款规模的14倍,故可以认定人民币贷款利率比美元贷款利率强烈重要(标度7);人民币贷款规模是美元贷款规模的16倍,故也可以认定人民币贷款利率比美元贷款利率强烈重要(标度7);而人民币存款利率和人民币贷款利率因其地位相当,故可认为其同样重要(标度1);美元存款利率和美元贷款利率同理(标度1)。将人民币存款利率、人民币贷款利率、美元存款利率和美元贷款利率分别用x1、x2、x3和x4表示,则可构建如下判别矩阵(见表2)。

表2 存贷款利率的判别矩阵

检验判别矩阵的一致性是指当有很多指标需要被确定权重时,矩阵内的初始权数会出现冲突现象,尤其是当判别矩阵的阶数很高时,我们很难直接判定出其一致性,因此就非常有必要进行一致性检验。一致性检验通常使用一致性比例C.R.来衡量。当C.R.<0.1时,判别矩阵的一致性可以被接受;当C.R.>0.1时,应拒绝判别矩阵的一致性,对其进行修正。上述存贷款利率判别矩阵的C.R.为0.07,表明其一致性可以被接受。

其他指标的权重求解均与以上步骤相同,故不再赘述。本文计算出的各指标权重如表3所示。

表3 指标权重计算结果

(四)利率市场化指数计算

将表1的指标赋值结果与表3的权重计算结果进行相乘并加总,可得到1983—2015年的利率市场化指数,其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在2015年末已经基本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政府已经解除对利率浮动的行政限制。具体来看,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图1 利率市场化指数的走势

第一阶段为1983—1995年,是利率市场化改革起步和试水阶段。该阶段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指数还较低,不超过0.15。央行的利率管制较为严格,利率市场化程度较低,仅在人民币贷款利率和银行同业拆借小幅放开。1986年利率市场化指数略有升高是因为央行允许开展同业拆借业务;1990—1995年间利率市场化指数又有所下降,因为央行对同业拆借利率进行了一定的约束,这个时期利率控制比之前更加严格。

第二阶段为1995—2000年,利率市场化改革速度明显加快。该阶段利率市场化指数逐步升高。央行在这个时期内共三次逐步扩大了商业银行贷款利率的上浮空间,并对外币存贷款利率的政策进行了调整。

第三阶段为2001—2011年,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阶段,也是一个缓慢放松利率管制的时期。该阶段利率市场化指数保持较为平稳的增长,央行主要是在贷款利率方面进行浮动调整,其他方面调整不大。

第四阶段为2011—2015年,是利率市场化改革冲刺阶段。经济增速正在放缓,为稳定经济和补充流动性,央行多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扩大存贷利率浮动区间,为商业银行创造宽松的信贷环境,提高了商业银行信贷投放能力,从而2012年利率市场化指数又逐步升高。2015年末,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指数达到了峰值。

三、实证检验

(一)模型构建

本文基于最优利差决定公式选择相关解释变量。商业银行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其净利差还会受到宏观经济环境和商业银行内部管理水平两方面的影响,因此,我们补充了与这两个方面相关的一些变量。在宏观经济环境方面,考虑到银行净利差主要是货币资金的净利差。当物价上涨时,会带来货币的贬值,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潜在风险随之增加,从而会增加一定的风险溢价作为收益的补偿,银行净利差也会提高,故将通货膨胀率也纳入商业银行净利差的影响因素中。在银行内部管理水平方面,成本收入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银行的存贷款管理能力,故将其作为反映银行内部管理水平的解释变量。本文以商业银行净利差(NIM)为被解释变量,最终选取利率市场化程度(IRL)、风险规避程度(ETA)、运营成本(COST)、交易规模(LNLO)、中间业务收入(NII)、信用风险(NLR)、通货膨胀率(CPI)、成本收入比(CIR)作为解释变量,并构建如下非线性回归模型:

其中,i=1,2,…,N,表示商业银行数目;t为时间跨度;α、β为模型待估计参数;ε为随机扰动项。

(二)平稳性检验

本文以中国25家商业银行2007—2015年的相关数据为研究样本,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以及Wind资讯。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方法主要有LLC检验、Breitung检验、Im-Pesaran-Skin检验、Fisher-ADF检验和Fisher-PP检验。如果变量是相同的顺序,不能直接用于协整检验,该序列必须采取差异或改变为同一顺序的平稳序列。本文统一采用Fisher-ADF检验,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说明所有变量原序列皆为平稳序列,可直接进行回归分析。

本文样本数据符合变截距固定效应模型,回归结果见表4。其中,模型1为前文构建的回归模型,模型2在模型1基础上加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成本收入比。未引入这两个解释变量之前,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风险规避程度和信用风险的系数并不显著;但是,引入之后这两个变量的系数均显著,所有解释变量的系数均能通过t检验,并且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从62.29%提高到了70.37%,模型得到了显著改进。这说明引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成本收入比非常有必要,它们对于解释商业银行的净利差不可或缺,因此下文均基于模型2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利率市场化指数对商业银行净利差水平影响最大,与净利差在5%的显著水平上正相关;其平方项对净利差的影响次之,并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负相关。风险规避程度、交易规模、信用风险、中间业务收入、成本收入比与净利差在5%显著性水平上负相关,运营成本、通货膨胀率与净利差在5%显著性水平上正相关。

注:***、**、*分别表示在1%、5%和10%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

(三)不同类型商业银行对比分析

为了进一步研究利率市场化改革对不同类型商业银行净利差的影响是否异同,本文将25家商业银行分为5家国有银行、12家股份制银行和8家城市商业银行三个类别分别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

在国有银行回归结果中,利率市场化指数及其平方项的系数分别为2.963 1和-0.911 0,都没有通过系数显著性检验。这表明利率市场化改革程度与国有银行净利差之间呈现非线性的倒U型关系,但这种倒U型关系相对较弱。交易规模的系数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这主要是由于国有银行成立时间均比较早,各种经营业务规模都较为稳定,其交易规模很难再有大规模的扩张或收缩,因而对净利差产生的影响不大。信用风险的系数也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这主要是由于国有银行是国家金融业的主力军,与国家和政府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国家出台的一些相关政策,国有银行会积极进行相关金融扶持,其资产业务也以与大中型国企合作为主,利率定价相对较低且波动较小,因此能够获得比较稳定的净利差收入。

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指数的绝对值都比国有银行对应变量的系数的绝对值大,且在5%显著性水平上显著。说明利率市场化指数和这两类银行的净利差之间呈现出明显的倒U型关系。中间业务收入与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净利差均呈正相关关系。这说明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非传统业务发展程度不及国有银行,它们对净利差的依赖性依然很强。信用风险与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净利差在5%显著性水平上负相关,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高风险资产占比越大,净利差也应该越大,与预期不符,是因为股份制银行与城市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不高,不能有效控制和管理风险,资产管理质量不高,投资组合不成功,因而利润减小。

表5 不同类型商业银行回归结果

注:***、**、*分别表示在1%、5%和10%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结合中国商业银行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国内经济环境,通过构建利率市场化指数来衡量中国利率市场化,利用固定效应变截距模型对影响中国商业银行净利差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利率市场化指数与中国商业银行净利差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利率市场化进程对中国商业银行的净利差具有明显正效应,尤其是对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等中小型银行的影响较为显著;运营成本和信用风险两个因素对中国商业银行净利差的影响较大。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商业银行应提高经营效率以降低运营成本,实施全面成本费用管理。应立足于自身网点众多、人才资源丰富、信誉良好等优势,在加强风险管理和风险隔离的前提下,积极开展投资银行、融资租赁业务、私募基金等中间业务,充分挖掘客户多方面的金融需求,提高对客户针对性服务的能力,为客户提供更加个性化和专业化的金融服务,推动商业银行实现从传统的“融资中介”向“金融服务中介”转型,弥补净利差收窄带来的影响,挖掘新的利润增长点,从而尽快摆脱依靠做大存贷款规模的传统发展模式。建立有效的经营管理机制,精简业务流程,压缩非必需成本,加强对员工的业务培训,提高其工作效率和业务水平,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设备等先进的技术手段,精简商业银行的柜员和客户经理人数,降低用工成本。在对企业发放贷款时,要严格执行国家提出的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对不合规的企业和不受政府大力支持发展的企业要谨慎发放贷款。对企业发放贷款前,要对企业进行现场调查,深入研究企业财务状况和产品的生产销售情况,在充分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后续还款能力之后再放贷。发放贷款后,商业银行更要持续追踪发放资金的真实用途,确保信贷资金的正确流向,确保信贷资金不被挪用。同时要随时关注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对经营状况出现异常的客户要提高警觉,必要时可提前限期压缩退出,避免产生更大损失。

第二,政府决策部门应注重培育完善的金融市场,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在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应着重考虑商业银行的变化对整个金融业的影响,促使商业银行公平竞争,减少行业垄断行为,银行业相关监管部门应积极探索有效的金融监管办法,防止银行间由于过度和无序竞争带来的道德风险。应优化金融生态竞争环境,建立健全良好的法律制度和管理机制,优化金融市场资源配置,推动金融市场健康发展。同时,利率放开并不等于“放手”,而应以市场化手段去管理,建立严格的风险监管标准和风险管理体系,提高金融机构运行效率。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监管部门应鼓励商业银行发行货币基金、理财产品等多种替代性金融产品,使消费者有更多的金融产品选择权。

猜你喜欢
净利市场化利率
为何会有负利率
试论二人台市场化的发展前景
离市场化还有多远
负利率存款作用几何
负利率:现在、过去与未来
口子窖2019年前三季度净利12.96亿元
泸州老窖2019年上半年净利27.5亿元
解读玉米价格市场化改革
青岛港上半年净利实现两位数增幅
“泛市场化”思想根源及其治理:评《泛市场化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