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2018-08-03 11:59赵德友
市场研究 2018年7期
关键词:特色时代

◇赵德友 曹 雷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党的十九大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节点上,站在时代和实践发展最前沿,运用宽广视野和长远眼光,对中国发展所处历史方位作出新的重大政治判断,为我们党认识当前、规划未来、制定政策、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进而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确定了时代坐标和科学依据。

一、科学判断历史方位的极端重要性

历史方位是指客观事物在历史进程中的前进方向和所处位置,方位决定方略。

(一)历史方位判断正确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重大胜利

毛泽东指出:“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根据。”鸦片战争后,由于列强的入侵,中国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但未能铲除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在中国的根基,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先进分子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中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了。刚刚诞生的中国共产党面临的革命形势是严峻的。列强入侵,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愈演愈烈,“打倒列强,铲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基于对当时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与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取得了北伐战争的胜利。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我们党吸取教训,在“八七会议”上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著名论断,创建了自己的军队,并根据当时特殊国情,确立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方针。

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内阶级矛盾则居于次要和服从地位,我们党在瓦窑堡会议上向各党派和社会各阶层发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倡议,大力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代表的无产阶级和国民党代表的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我们党根据新的历史方位制定新的战略,经过三年浴血奋战,推翻了国民党反动政府,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饱经战乱、国民经济完全崩溃,国际上受帝国主义的封锁、包围和破坏,战争威胁依然存在的基本国情,我们党提出首要任务是恢复国民经济、医治战争创伤,顺利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我们党作出“中国是一个大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落后,生产力不发达”的正确判断,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有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到“一五”计划完成,国民收入比1952年增长53%,钢产量比1952年增长近3倍,粮食产量达到1950亿公斤,比1952年增长19%。

1956年9月,党的八大提出“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是对当时历史方位作出的正确判断。遗憾的是,这个符合实际的判断并没有坚持下来,我们党遇到了重大挫折。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现了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拨乱反正,坚决批判和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重新标定党和国家所处历史方位,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召开,第一次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行了系统和精辟的论证,标志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十三大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二十一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的整个历史阶段。”十三大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总结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党的基本路线,邓小平又设计了中国经济发展“三步走”战略目标,开创了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深入分析国内外形势和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作出“我们党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的“两大转变”的重大判断,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伟大成就。十九大报告在科学研判当今时代世情国情党情社情发展变化的基础上,对我们党和国家所处的历史方位作出新的科学判断,确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推进党和国家对历史方位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二)历史方位判断错误导致党和国家事业徘徊受挫

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是在曲折中发展的,有顺利发展时期,也有走弯路受挫折之时,其间不时会有“左”倾或“右”倾错误出现,而每次错误的出现都与不能正确判断当时的中国国情和历史方位有关。

第一次国内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还处于幼年时期,对于我国历史状况、社会状况、革命特点懂得不多,不会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思想错误地认为资产阶级革命即将胜利,没有看到中国资产阶级中成分的复杂性,更没有认清大资产阶级的反动性,放弃了同资产阶级争夺革命领导权的斗争,导致大革命失败。

20世纪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连续发生以瞿秋白、李立三、王明为代表的三次“左”倾错误,急于超越民主革命,机械地照搬苏联经验,按照苏共“革命暴动要在大城市发动”理论,坚持“城市中心论”,反对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主张所谓“进攻路线”。“左”倾错误给中国革命造成严重损失,中央和红军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

新中国成立不久,社会主义改造刚完成,社会主义建设即将走上正轨时,由于对在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地区发展很不平衡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估计不足,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和中国经济的基本情况认识不够,尤其是在苏联喊出“15年内超过美国、共产主义已经不再遥远”口号后,我们党提出要使中国在15年或更短的时间内,在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方面超过英国、美国(“超英赶美”)。1958年,党的八届二中全会制定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总路线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否定了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盲目求快压倒了一切。

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追求高速度,以高指标、浮夸风、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使国民经济遭受巨大损失。工业上,提出“以钢为纲”口号,号召全民炼钢,提出钢产量1958年要比1957年翻一番。1958年底,我国钢产量达到了1108万吨,但由于技术水平不够,炼出大量的废铁,造成极大的浪费。农业上,提出粮食产量1958年要比1957年增产80%,达到3500亿公斤左右。在不切实际目标的刺激下,造成农作物产量严重虚报浮夸,“卫星”放得一个比一个高。“大跃进”违背客观规律,扰乱了国民经济秩序,严重破坏社会生产力,造成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消费和积累之间比例严重失调,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受到重大损失。

在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三面红旗”的指引下,提出要“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全国各地搞起了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追求“一大二公三纯”。到1958年10月底,全国原有的74万多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改办成2.6万多个人民公社,农村基本上实现了人民公社化,人民公社规模空前扩大。在人民公社里大搞平均主义,混淆了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界限,混淆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界限;否定了按劳分配原则,推行平均主义分配方式,严重挫伤了集体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经济的发展遭到了重大损失。

1966年,由于错误地估计国际国内阶级斗争的形势,从夸大国际帝、修、反和国内资产阶级的力量发展到混淆敌我界限,把人民内部矛盾夸大为敌我矛盾,继续沿用了过去大规模疾风暴雨式群众性斗争的旧方法和旧经验,意识形态领域的批判运动逐渐发展成矛头指向党的领导层的政治运动。一场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爆发了,给党和国家事业带来难以估量的巨大损失。十年间,国民收入损失达五千亿元,还大幅度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失去了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从不讳疾忌医,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具有极强的自我修复能力。”人民之所以信任和拥护中国共产党,历史之所以选择中国共产党,最根本原因是我们党在历史紧要关头,能够一次次力挽狂澜,敢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认清历史方位,依靠并带领人民,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

二、进入新时代的基本依据

中国共产党是顺应时代潮流问世的,也是在把握时代脉搏的历史进程中发展壮大的。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时代特点、直面时代课题,是我们党自成立以来积累的一条宝贵经验。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须从当代中国实际出发,这个实际就是“新时代”。

(一)经济社会发展辉煌成就是物质基础

改革开放40年,特别是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物质基础。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举旗定向、把舵定航,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干事创业、克难攻坚,“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五年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1%,远远高于同期世界2.5%和发展中经济体4%的平均增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破解经济结构不合理问题。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深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召开38次全体会议,推出1500多项改革举措,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大批重点科技成果领跑全球。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贫困人口减少6800多万,贫困发生率由10.2%下降到3.1%,城镇就业年均新增1300万人以上。强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森林面积增加1.63亿亩。全力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二)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是核心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前提。经过改革开放40年发展,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在需求和供给两侧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从供给侧看,再讲“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不符合实际。中国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都大幅提升,位次不断前移,GDP和人均GNI分别从1980年的世界第11位和第164位前移至2016年的世界第2位和第93位,我国已经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进出口总值由1978年世界第29位前移至2017年第1位。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空前提高,很多方面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甚至很多方面位居世界第一、第二。一些产品已经从引进、模仿、跟跑步入到领跑阶段,中国高铁、核电、风电、特高压变电器等领域质量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在世界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中国有220多种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2016年全球粗钢产量为16.285亿吨,中国粗钢产量为8.084亿吨,占比为49.6%。我国的科技实力也得到突飞猛进的提升,2016年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2%,2017年中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升至第22位,成为唯一进入前25名集团的中等收入国家。太空技术、深海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电子商务技术领跑全球,神舟飞船、长征火箭、天宫、天眼、悟空、墨子、蛟龙、大飞机等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

从需求侧看,再讲“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已经过时。人民群众的温饱、小康问题解决以后,物质文化生活比较充实,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趋多样化、泛在化、多层次的特点。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年代国人结婚“三大件”变迁就可以看出人民的需求和生活质量在不断升级。20世纪70年代的自行车、手表和缝纫机,改革开放初期的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20世纪90年代的电话、电脑和电冰箱,2000年以后的住房、汽车、旅游,到如今人民不仅满足于物质生活,而且更加注重精神生活。人民群众对于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要求越来越凸显、越来越强烈,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这种变化,也符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只讲“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已经不能真实反映人民群众变化了的需求。

面对新的社会需要,供给体系还有许多差距,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凸显出来,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三)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是国际佐证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愈来愈紧密。中国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已经深深地融入世界,同外部世界的交融性、关联性、互动性不断增强,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过了40年发展,特别是十八大以来的卓越努力,中国的国际地位、国际作为和国际话语权得到了极大的提升。2016年中国GDP和人均GNI分别是2012年的1.31倍和1.28倍,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30%以上,超过美国、日本和欧元区贡献率的总和,位居世界第一。货物进出口总值稳居世界第一,对全球贸易增长贡献率超过10%。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举办APEC北京峰会、G20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建立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推进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巴黎气候峰会亮明“中国态度”,以行践言积极促成《巴黎协定》生效等。这一系列重大主客场外交举措表明,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化的引领者、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重要推动者、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倡导者。

(四)新思想是理论创新标志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重大政治判断的理论标志,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时代发展,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以及国防和军队建设各个领域,系统完整、逻辑严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十九大将这一思想写入党章,实现了我们党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重大任务

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重大政治判断,是根据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需要提出来的。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承载着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夙愿和梦想。1894年,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在创建兴中会时首提“振兴中华”。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我们共产党人的目的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1990年,邓小平在会见泰国正大集团董事长谢国民时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集中力量搞四个现代化,着眼于振兴中华民族。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升到“中国梦”的高度。

从党的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党的十九大报告着眼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对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到2050年中间的30年作了新的战略规划,描绘了新的路线图,制定了新的时间表。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设想的“三步走”战略相比,十九大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词之差蕴含了深刻的战略目标转变。实现中国从“大国”到“强国”的巨变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追求的目标、所承担的任务、所作的战略安排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初期或推进过程中的各个时期相比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三、进入新时代的主要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重大政治判断,既不是凭空产生的,更不是一个简单的新概念表述,而是具有丰富深厚的思想内涵。

(一)“三个意味着”意义重大

十九大报告用三个“意味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意义作出了精辟概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这表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踏上了强国的新征程。一百年前,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1921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一经成立,我们党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我们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又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新的伟大革命,破除阻碍发展的一切思想和体制障碍,成功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今天,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正行进在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社会主义从开始作为一种思想提出到今天,已经有500余年的历史,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发展的过程,经历了辉煌,也有过曲折。以《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标志,科学社会主义既经历了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开辟的凯歌高奏,又遭遇过苏东剧变、苏联解体的严重曲折。就在许多人对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前途命运担忧疑虑之时,邓小平坚定地告诉人们“只要中国社会主义不倒,社会主义在世界将始终站得住。”十八大以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迅速增强所带来的重大国际性影响,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日益浓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意义进一步显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事实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是对“历史终结论”的有力驳斥,社会主义中国日益走近步入国际舞台中央,是对世界社会主义力量的巨大鼓舞,是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大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二战结束后,西方主流舆论把资本主义视为走向现代化的最佳模式,奉新自由主义模式为圭臬,把非西方模式视为异类加以否定和打压,并企图将发展中国家引向新自由主义的西方之路。认为发展中国家只有按照西方的发展模式、模拟欧美国家的经济起飞路径,才能斩断贫困与落后的因果链条,实现现代化。但现实是,那些被迫采纳了西方模式的发展中国家,党争纷起,战祸不断,社会动荡,人民流离失所。西方民主价值遭遇的重重危机与中国道路的成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引发了国际社会对西方制度的反思。中国的快速发展,促使国际社会从全球的视角审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意义。历史和现实都不可辩驳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我们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中国奇迹,打破了所谓“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错误认知;用和平发展的中国方案,打破了西方“国强必霸”的强权逻辑,彰显了现代化道路中国逻辑的强大生命力和亲和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表明人类走向现代化的道路绝不是唯一的,各国的发展道路应由各国人民根据自己的国情作出选择,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三个意味着”,从中华民族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和世界发展的命运三个维度,勾画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参照坐标。

(二)“五个是”描绘了新时代的基本特征

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97年来奋斗、创造、积累的重大成就。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极大激发了中国人民的创造力,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极大增强了社会活力,极大提升了我国国际地位,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社会主义在中国展现出强大生命力。进入新时代,我们党治国理政第一位的任务,就是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团结带领人民奋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篇章,让社会主义在中国展现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这个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十九大报告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具有很强的战略性、前瞻性、针对性。到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从世界发展史看,中国要用100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现代化路程,这种转变不但速度、规模超乎寻常,变化的广度、深度和难度也超乎寻常。因此,坚忍不拔、锲而不舍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必然要求和历史任务。

这个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把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发展的目标和归宿,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重大任务就是更加关注人民对美好生活新的多样化需求,更加关注社会公平正义,更加注重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着力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治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着力使全体人民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着力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新进展。

这个新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戮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新中国的成立,为民族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为民族复兴注入了强大生机活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惊天动地的奇迹,中华民族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在新时代,凝聚起全体中华儿女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接续奋斗、砥砺前行,我们就一定能够到达民族复兴的光辉彼岸,中华民族必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这个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当今世界,中国人民的梦想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在新时代,面对国际格局和国际关系的深度调整,面对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人类需要应对许多共同挑战的外部环境,我们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牢牢把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追求,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正确义利观,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历史上,中国曾为人类文明作出过卓越贡献。在新时代,中国一定能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人类的繁荣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三)“变”与“不变”寓意深远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同时,十九大报告又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变与不变”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质量互变规律的具体运用。

“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们党在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基础上,在长期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过程中,从社会性质和发展阶段上对我国国情所作的全局性、总体性判断,是我们党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

十九大再次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要求我们继续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认清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长期性、艰巨性,提高想问题、办事情决不可脱离实际的自觉性。十八大以来,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但是我们要看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和根本任务并没有改变。尽管2016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过11万亿美元,与美国经济总量18.57万亿美元相比差距在逐步缩小。但中国人均国民收入只有8000多美元,美国是4万多美元,美国是中国的5倍多。所以要看到新时代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历史总长河中,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任重道远。

“中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虽然2010年以来中国GDP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位,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但没有改变中国是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人均GNI仍排名世界九十位左右;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但人类发展指数在188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九十位;中国劳动生产率仍与美国有相当大的差距;按照世界银行最新标准,2016年中国人均GNI为8260美元,已经进入中高等收入国家行列(见附表)。但比世界平均水平10299美元低2039美元,是世界平均水平的80.2%,为世界人均GNI第一的挪威(82330美元)的10.0%,是美国(56180美元)的14.7%。

附表 2016年世界银行中低高收入国家划分标准

虽然中国减贫成就巨大,但脱贫攻坚任务依然繁重。2015年末,中国还有832个贫困县,5630多万人生活在中国现行贫困标准以下,相当于南非(5591万)一个国家的总人口,与英国(6564万)和法国(6690万)总人口接近;981万贫困人口需要异地搬迁,相当于比利时、匈牙利或瑞典的总人口。

清醒认识和把握“变与不变”,才能在与时代同行中既不割断历史、又不迷失方向,既不落后于时代、又不超越阶段。

四、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

十九大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确立了新时代新的指导思想,郑重宣示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出了新时代的战略新部署,明确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新要求。全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有更高的目标追求、更佳的精神状态、更足的创新劲头、更充实的工作作风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创造无愧于新时代的新成就。

(一)目标追求要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十九大擘画了新时代宏伟蓝图,制定了新时代远大奋斗目标——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这一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面对一个空前广阔的伟大时代,整个世界正在我们面前铺开;面对一个空前激荡的伟大时代,风云际会中孕育无数机遇与挑战;面对一个空前厚重的伟大时代,我们必须盯紧目标、跟紧时代、肩负使命、锐意进取,为共同理想和目标团结奋斗,奋力谱写“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新篇章!

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2018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2020年是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十三五”规划完成之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始之年;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年;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年;2035年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之年;2050年是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年。

要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标。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和动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长期坚持的行动指南。进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必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学懂悟透蕴含其中的新理念新论断新观点新要求,做到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学好用好蕴含其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以更高的境界、更强的本领、更优的作风、更好的精神状态,肩负起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光荣使命。

要与新征程“两步走”战略目标对标。伟大事业在承前启后中推进,伟大目标在接续奋斗中实现。十九大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并在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的基础上,作出“两步走”战略安排。在这“两步走”中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基础,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跃升,两者既紧密衔接又环环相扣,“两步走”战略安排使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更加清晰完整。进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我们只有深刻把握“两步走”的发展脉络和实践逻辑,始终与新征程“两步走”战略目标对标,咬定青山不放松,保持各项战略、工作、政策、措施的连续性和前瞻性,才能一步接一步,连续不断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

要与习近平总书记勤政爱民的工作作风对标。习近平总书记既有老一辈革命家优秀品格的完美传承,又有勤政爱民、好学实干、开拓进取及其丰富阅历塑造而成的优良品格。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以来,恪尽职守、夙夜在公、胸怀天下。习近平总书记用脚步践行了走遍全国所有深度贫困地区的承诺,68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3.1%。习近平总书记的勤政为民情怀,为我们立起了高山仰止的时代高峰,树起了做人做事的精神旗帜。进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榜样、为标杆,做到坚持勤政为民。树立正确的利益观,一心为公,执政为民,廉洁从政,不谋私利,摆正个人利益与党和人民利益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始终坚持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视名利淡如水,看事业重于山,做人民的公仆;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做到心里装着群众,万事想到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做个“勤快人”,勤学习、勤思考、勤下基层、勤听民意;做个“干事人”,勤干事、多干事、敢干事、会干事、干成事。每日三省吾身,时常把人民群众供在心中敬一敬,把人民利益的标尺放在心中量一量,以自己最大的智慧、力量、心血,做出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业绩。

(二)精神状态要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前提”“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97年来,中国共产党一路前行,从胜利走向胜利,从辉煌走向辉煌,就在于一直保持着一种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这种“精气神”从来没有变过、永远也不会改变。实践证明,开创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支撑。没有伟大精神支撑,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就无法燃起燎原之势;没有伟大精神支撑,万里长征便无法一步步走向胜利。正是因为有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无数革命先烈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抛头颅、洒热血,为建立新中国奉献自己的生命;也正是因为有这种精神,我们才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毅然决然推进改革开放,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富了起来,但是在西方腐朽意识形态和封建沉渣思想影响下,社会上和党员干部中出现了信念迷茫、理想淡化、价值观扭曲、精神萎靡不振、奢靡之风等突出问题。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改变精神面貌切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党风“清了”、政风“实了”、民风“纯了”,“干事创业迎来了新的春天”。

如今,中国人民不仅站起来、富起来了,我们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一个国家更加富强、人民更加幸福的新时代!进入新时代,我们需以全新的精神面貌迎接新时代!

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邓小平曾说“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如何,直接影响到工作和事业进展的快慢、好坏。新时代新征程中,我们要在使命面前不懈怠、不放松,在困难面前不退缩、不动摇,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以饱满的热情、强烈的激情积极投身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去,干出一番成绩、成就一番事业。

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面对前进中的各种困难,面对严峻复杂局面的常态化,我们既要牢固树立底线思维,把可能遇到的风险挑战估计得更充分些,把应对的政策措施谋划得更周全些,又要激发一往无前的斗志,保持争创一流的干劲。只要我们天天在状态、时时有激情,就没有翻不过的“火焰山”,就没有跨不过的“流沙河”,就一定能够在排除万难、战胜挑战中取得主动、赢得未来。

始终保持克难攻坚的精神状态。天下艰难际,时势造英雄。近代以来,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在抵御外侮、救亡图存的斗争中涌现出一批英雄人物,他们克难攻坚、勇往直前的精神品质,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进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我们要始终保持克难攻坚的精神状态,以不解决问题不罢休的韧劲和毅力,摒弃畏难情绪,勇挑重担,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勤奋,砥砺奋进谱写新时代新征程的华丽篇章。

始终保持时不我待的精神状态。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千帆竞发勇进者胜。始终保持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是干好事业的强大动力。我们必须树立“等不起”的责任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紧迫感,快马加鞭、狠抓落实,紧盯目标任务,对标卓越一流,以更敏锐的思想、更敏捷的行动,抓紧每一天,奋发求作为,将宏伟蓝图一步一步变成美好现实,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新业绩。

(三)创新劲头要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

正是由于创新,中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首款按照最新国际适航标准研制的干线民用飞机C919翱翔蓝天;正是由于创新,被誉为“中国天眼”的FAST射电望远镜落成启用;正是由于创新,首艘国产航母下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就像撬动地球的杠杆,总能创造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迹。”

不建设无以图存,无创新难以致强。十九大擘画了新时代的宏伟蓝图,开启了新征程,我们要主动作为、自觉而为,以一种“想做事而且要做成事”的意志、一股“敢为人先舍我其谁”的气度,敢闯敢试,开拓奋进;以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投入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

始终保持锐意创新的勇气。创新是干好工作的动力之源。破解发展难题,化解风险挑战,实现弯道超车,离不开大胆探索、锐意创新。进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我们要勇立时代潮头,自觉摒弃小进则满心态、怕苦为难情绪、等待观望意识和墨守成规思维,敢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要始终坚持用创新的思路、改革的办法,勇于抓住一切时机,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要始终站在改革创新的最前沿,做勇于创新的先行者。牢固树立进取意识,以不畏困难的勇气、迎难而上的豪气、化难为易的锐气,敢闯敢试,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打破思维定式,掌握发展主动权,在破解难题中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光明前景。

始终保持敢为人先的锐气。凡成大事者,必有敢为人先的锐气。敢为人先,就是敢于打破阻碍前行的条条框框,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毛泽东在青年时就写下“河出潼关,因有太华抵抗而水力益增其奔猛;风回三峡,因有巫山为隔而风力益增其怒号。”革命、建设和改革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从胜利走向胜利,就是有着一种勇往直前、敢为人先的锐气。锐气是成就事业、铸就辉煌的基石。惟有保持敢为人先的锐气,才能把后发化为优势;惟有保持敢为人先的锐气,才能化腐朽为神奇。进入新时代,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需要我们始终保持敢为人先的锐气和韧劲,迎难而上,稳扎稳打,趟过深水区,开辟一片新天地。

要始终保持学习创新的智慧和方法。创新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根本动力,只有创新才能把握现在、赢得未来。创新离不开学习,学习是创新的“初级阶段”,学习是创新之源泉和基础,学习推动创新,创新开创未来。习近平总书记郑重指出“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进入新时代,我们要善于向书本学习,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学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从前人和领袖的思想中不断吸取营养成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还要善于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不断丰富知识体系。同时要立足实际,扎实工作,耐得住性子,受得了清贫;抓工作要敢于沉下去,面对困难敢于突破常规,克难攻坚、奋力崛起,在新征程的伟大事业中不断取得成就。

“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从不等待不思进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将更多机遇留给善于和勇于创新的人们。”创新是一场没有终点的寂寞长跑,重拾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进取精神,激荡敢为天下先的昂扬意气,我们方能不断开拓创新的境界,丰满民族的创新魂魄。进入新时代,我们一定要从“要我创新”变成“我要创新”,以更加主动的矫健步伐走在创新驱动的大道上!进入新时代,我们一定会将创新变成中国的新风尚,成为每个国人心中的火苗,一起为灿烂的中国梦熊熊燃烧!

(四)工作作风要实

天下之事,务实为要。社会主义不是喊出来的,是实实在在干出来的。改革开放40年创造的奇迹,靠的就是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干事创业贵在“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号召我们“发扬钉钉子精神”,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滚石上山”的工作作风投入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不断书写新成绩新辉煌。

曾几何时,社会上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普遍存在,调查研究走马观花、蜻蜓点水,热衷于“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面子工程”,说起来“头头是道”、实则“高举轻放”,表面上“忙忙碌碌”、实则“原地空转”。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痛下决心,力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强调以求真务实为导向,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号召大家立足本职、埋头苦干,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用勤劳的双手、一流的业绩成就属于自己的人生精彩。

十九大为我们绘就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蓝图,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唯有实干,才能“难者亦易矣”;唯有实干,才能啃下改革“硬骨头”、打破利益藩篱,更好地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

树立务实重干、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我们只有扑下身子、干出样子,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才能得到群众认可。特别是全体党员和公务员要带头做开拓务实的“实干家”,善察实情、多办实事,脚踏实地、解决问题。要力除“庸懒散”等不良风气,坚持“崇德修身、为官有为”,把心思和精力全部用在工作上,围绕十九大确定的宏伟目标,细化工作措施,狠抓工作落实,努力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树立敢于担当、敢作敢为的工作作风。大事难事面前见担当,困境逆境之中显本色。能否直面矛盾、担当责任,是衡量一个人责任心、事业心的重要标准。敢于担当者,必能临危难而果敢,敢于亮剑、敢于出招。进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自我加压、勇于负责,坚持问题导向,树立“知其难为而为之”的担当,面对困难与危险,敢于“亮剑”,以胸怀“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推动各项工作不断前进。

树立善解难题、务求实效的工作作风。“政善治,事善能。”一个人既要有干事的热情和愿望,还要有会干事、干成事的能力和实力。我们要多学勤思、凝聚智慧,在工作作风上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把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落到实处,培养“雷厉风行、当机立断”的刚性执行能力;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问题为导向,提高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能力;要有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夙夜在公、念兹在兹、励精图治的敬业和实干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我们艰苦奋斗,需要我们爱岗敬业,需要我们拼搏奉献,更需要我们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以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精神干好每一件工作,在实干中破解难题,在实干中把握机遇,用实干点亮梦想的荣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进入新时代,全体党员、全体公务员都应该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保持和发扬求真务实作风。认真践行“三严三实”,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树立正确的事业观和政绩观,办实事不图虚名,求实效不做虚功,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业绩,使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进入新时代,全体党员同志、全体公务员、全体中国人民只有将求真务实落到实处,践行到底,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我们才能离民族复兴的梦想更近一步,才能真切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推开新时代的大门,面对更美好的未来,怎能不心潮澎湃?新时代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新时代的伟大征程已经开启。但是,我们更需要的,是催动奋进的步伐,找准前行的节奏。既要看到光明前景,也要看到任重道远;既憧憬美好未来,也不畏百转千回。只有这样,才能以最大的决心、做最充分的准备,在复兴之路上争取更大的胜利。进入新时代,我们要响应新时代的呼唤、匹配新时代的气质、不辜负新时代的使命,勇做新时代的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锐意进取、苦干实干,大踏步走向充满希望的未来!

猜你喜欢
特色时代
特色种植促增收
壮丽七十载奋斗新时代
壮丽七十载 奋斗新时代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特色小镇党建怎么抓?
“特色小镇”看“浙”里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