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诵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018-08-04 09:57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刘良业
河北教育(德育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人品人格中华民族

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刘良业

好读书,勤读书,善读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宋真宗赵恒说得好:“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用书中“三味”来劝诫天下学子勤奋读书。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说:“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说明为学必先读书。现代著名作家沈从文则用“读书,是成本最低的投资,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说明读书的重要。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读书,他在多个场合强调领导干部要加强读书学习,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好学乐学。”并号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此,教育部制发文件,要求中小学生“诵读古代诗文经典篇目、诵读古代诗词”。经典诵读的方法,古已有之。早在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就用此法教授弟子。《论语・子路》篇就有“子曰:‘诵诗三百’”的记载。“文起八代之衰”的唐代文学家韩愈在《进学解》中,曾谈到自己读书时“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其实,在古代私塾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学内容都是通过诵读形式完成的。朱熹在谈到自己读书心得时说:“读书千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的古训,更是妇孺皆知。因此,培养学生诵读经典的好习惯,并指导他们正确的诵读方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高度重视经典诵读在培养学生人品、人格上的重要作用,在经典诵读过程中,始终把“传道”、“树人”放在第一位。

毫无疑问,经典著作是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是一个民族的不朽财富。譬如中华优秀经典文化,它沉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的根基,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因此,在开展诵读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经典所包含的这些深刻内涵,认识到经典文化对培养自己人品、人格中的巨大作用,使他们“愿学”、“乐学”。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经典诵读不是目的,它只是手段,是为了实现“传道”“树人”“育人”这个目标任务的一个手段。因此,在诵读时,我们一定要把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和民族精神,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培养他们的担当意识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放在第一位,把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人品放在第一位,把教会学生做人放在第一位,始终牢记古人先贤所说的:“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始终是第一位的。在诵读教学时,教师心中一定要记住这个目的,并一定要围绕这个中心去进行。否则,我们的经典诵读就会失去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第二,选取合适的经典诵读教材和合适的内容,合理安排诵读时间。

面对当今纷繁复杂、品种多样、质量高低不一的各种经典诵读教材,因此,选取合适的诵读教材版本和合适的内容,十分重要。

首先,所选取教材版本必须是正规出版社出版的读物——最好是国内知名出版社出版的规范教材:譬如人民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古籍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人民文学出版社、作家出版社等;一些小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或自编教材少选,不规范的教材或盗版的教材一律不选。

其次,选取“合适”的内容:一是所选内容应为名篇佳作,最好是经典作家的作品,特别是他们的代表作;二是所选内容应重点突出,点面结合,所选内容所涉及的“面”最好宽一些、广一些,尽量包含一些古今中外不同时期经典作家的代表作品——但以中国经典作家作品为主,这其中又以中国古代的、现代的经典作品为主,当代的少选;三是以定论的经典作品为主,一些存在争议或争议比较大的作品少选或不选;四是以选取一些有正面教育意义的作品为主,负面的尽量少选或不选;五是选取的内容要考虑到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需要和认知能力,内容宜精,不宜太多。

此外,还要合理安排诵读时间,时间安排得要科学、有连续性,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第三,选用优秀教师担任经典诵读教学工作,并做好这些教师的后期培训。

经典诵读,对教师的人品人格、人文素养以及知识储备的要求,是比较高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素质是做好经典诵读教学工作的关键因素。不可想象,一个心胸狭小、眼光短浅、素质低下、知识浅薄的教师能胜任经典诵读教学工作。因此,在经典诵读教学过程中,必须选用那些心胸博大、知识渊博、人品人格健全的优秀教师担任;同时,还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变化,加大师资队伍的培训力度,使他们的知识能得到及时更新。

第四,教给学生经典诵读好的方法和技巧,关键是指导学生做到“四心”“四到。”

对经典诵读而言,方法和技巧很重要:一个好的方法和技巧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关键是做到“四心”和“四到。”

所谓“四心”是指信心、恒心、专心和细心。也就是说,在经典诵读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对经典诵读的兴趣,使他们认识到经典诵读对自己人生、对自己未来健康成长的重大作用,树立他们诵读经典的信心;还要教育他们认识到:经典诵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如果没有恒心和毅力,是很难达到理想彼岸的。同时,还要认识到经典著作内容丰富,内涵深刻,古今中外差别较多。因此,在诵读时,务必做到聚精会神,专心致志。

所谓“四到”是指口到、眼到、手到、心到。经典诵读时,一是对经典要有恭敬心,做到口心一致,诵读时要庄重,坐姿要正,声音要大,发音要准,字不要读错,同时把握好节奏;二是要认真,眼睛一定要看书,切忌东张西望,以免犯一些不必要的错误;三是要发挥身心、手脑并用的合力作用,对待一些难点、重点,应该及时把它记下来,以便课后温习,特别是对待一些经典如诗词或散文之类,一边读,一边看,一边写,一边默记,效果最好。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在《认真学习语文》一文中指出:“读文章、写文章最好不要光用眼睛看、光凭手写,还要用嘴念。读人家的东西,念出来,比光看容易吸收。有感情的文章,念几遍就更容易领会。”叶圣陶老人的话,应该说是抓住了诵读的要害,是可以借鉴的。

总之,经典诵读是一件好事,但需要完善,需要规范,需要引导。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格素养,达到教书育人的效果:使经典诵读造福广大莘莘学子,造福千千万万家庭,造福我们的国家和民族。

猜你喜欢
人品人格中华民族
列宁的伟大人格及其当代意义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诗品出于人品
吃饭见人品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测你的人品还剩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