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怎样读书
——写在第23个世界读书日

2018-08-04 09:58河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李景生
河北教育(德育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读书

河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李景生

说起读书实乃令我汗颜,书之浩瀚,仿若星辰,我才读了几本,岂不是坐而论道,班门弄斧?然读书之道,古今中外名人大家有许许多多精辟良言可资借鉴,不揣鄙陋,仅将所感所悟,聊述于此,以励吾辈。

一、众里寻“他”

当今,书籍数量浩如烟海、品质良莠不齐,如何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书呢?首先要善于请众人开列书单。当我们涉猎某一不熟悉的领域时,要多听一听前辈的意见,多看专家点评、名家推荐。大多数情况下,大多数人评价的好书好文,是值得一读的。其次要注意查找书的简介、片断和书评。管中窥豹,一叶知秋,从片言中了解作者的风骨,作为看与不看的依据。最后要借时间之手,筛无用书。所谓的经典名著都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当年三联书店《情爱论》一书,连续多次印刷,发行了120万册,令人咂舌。因此奉劝诸君:买书前一定要多看看版权页,版次几何,印数几何。

人穷其一生,精力是有限的,在卷帙浩繁的书海中必须择其善者而读之,其不善者而弃之。将心爱之书藏于斗室,暇时留连其间,摸摸这本,翻翻那本,或高声朗诵,或低回品味,陶然忘机,如痴如醉,胜过商贾数钱,此乐何极?

二、多维并举

不同的阅读会带给人不同的收获,“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我们既要从游历中阅世事沧桑,也要在广泛的阅读中觉悟人生之旨趣。夏丏尊先生指出:“吾人于专门职业之外,当有多方之趣味。军人只知军人之事,商人只知商人之事,彼此谈话至无共同适当之材料,其苦何堪?为将来之教师宜注意及之。酱只有酱气者,必非善酱;肉只有肉气者,必非善肉;教师只有教师气者,必非善教师也。”我一直以此为座右铭,坚持“读书不肯为人忙”,力争多接触各种类型、风格的图书,在这样宽泛的阅读中,发现自己的兴趣、培养自己的习惯,且随意性多,带着目的读书的情况则不多,被逼读书的情况更是几乎没有。

当然,生命有限,书是读不完的。读尽平生未读书,只是豪言而已,没人能做得到。我们要做书的主人,而不是要做它的奴隶。因此不同的书,可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我们要根据书的内容,分别用浏览、细读、选读、精读、专读或研读的方法来对待。那如何了解书的内容呢?这就需要在读书之前多看前言、后序。从一篇序里,往往可以窥见文章最精彩之处,而且言简意赅,可省去不少时间和气力。例如《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文译者的序就写了40余页,看完之后,全书脉络已了然于胸。这个方法,不亚于让天下人代我们读书,然后我们择优读之,岂不快哉。

三、眼到手到

何谓手到?胡适说:“就是要劳动劳动你的贵手。读书单靠眼到,口到,心到,还不够的,必须还得自己动动手,才有所得。”例如,翻查字典及参考书,做读书札记等,都要动手。他常说:“发表是吸收知识和思想的绝妙方法。”这里说的“发表”,不是说在报刊发表文章,而是说把自己接受的信息和思想,经过整理和组织,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那种知识思想方才可算是你自己的了”。

马未都先生谈青年人如何读书时,指出在阅读的同时,要画下重点、佳句,写些眉批,做些重点笔记。甚至可用颜色来区分重点的强弱,或是区分关键词与佳句等,这些都有助于将来复习或搜寻资料。这些笔记是给自己做的,自己能看懂就行。笔记可以记得极其简短,实际上是一个索引,看到两个字,哦,他说的是这个观点。或者再加个页码,在这本书某页,日后要引用,要深入思考,把那本书拿来翻到那一页,就行了。但这些都是些模糊零碎,都算不得我们自己的东西。那如何将这些零碎系统化呢?我倒有一法,推荐给诸君,那就是胡适先生提出的“发表”,写读书笔记。摘录一些书上的东西,写一点自己的感受与思考,这可以帮助我们记忆、总结,还可以帮助我们思考。前人的经验值得吸取,泛泛读过是不可能做出严肃学问的。

四、张弛有度

“文武之道,亦张亦弛”,读书要认真、用功,也要注意劳逸结合,方法得当。简单地效仿前人未必好,带着强烈功利心的苦读也未必理想。读书的“战术”是该快则快、该略则略、该等则等,不要因为某些地方看不懂而过分停留。看外文或古文书籍时,若不影响理解不要总是查工具书,这会阻碍你感受书的整体性,减少阅读的趣味与效果。遇见实在读不懂的书,就一定要偷懒,等等再读。我手头有一部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几年前就买了,可看来看去,总是没能突破前100页,渐渐就旁置了。后来,先是读了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对中国的历史脉络有了一定了解。又读了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以及其它作品,从“大历史”观的角度,对中国历史有了些思考。再后来读了孙皓晖先生的小说《大秦帝国》,开始反思一些历史事件。最近又读了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学会了用辩证的思维去分析历史。前几天再翻《历史哲学》时,就觉得容易多了,一气儿看下来,像看小说一样津津有味。

因此,读书读不懂,十之八九是自身资质还未到此。此时,切莫硬往下读,生吞活剥,要试着从入门读物开始,循序渐进,渐入佳境。

五、经常“卖弄”

书读完以后,要和人交流,经常去“卖弄”。这有助于我们将书的内容跟自己的思想相融合。因为,给人家讲的时候,我们会不知不觉地加进自己的思考,至少会加进自己所强调的内容。读书最大的收获是开发心智和思想。如果读完一本书,我们的认识与作者完全一样,就会让自己的头脑变成跑马场,任他人践踏。读书在于求真,既不能先入为主,又不能六神无主。要在多读中通过比较分析逐渐形成自己的观点。同时,交流的意义还在于碰撞,观点、看法对不对,偏不偏,有没有误解,别人是怎样想的?通过交流互动,观点碰撞激发,不仅能开阔视野、避免狭隘,还能产生出更新锐的观点,更精辟的见解,择善而从。

这个意义更大,能促进“跨境”融合,甚至能够大到开创新学科、创立新学派的程度。

六、读思结合

读书大忌在于读而不思,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习的同时要有自己的思考,不要读死书。既要勤学,又要善思,这样才能实现读书的意义。朱熹说:“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强调读与思同样重要。关于读书与思考,伏尔泰、布鲁诺、爱因斯坦也有过类似的论述,可谓英雄所见略同,足以证明,读书离不开思考,思考有助于我们对所读之书理解得更深刻、更透彻。

我们这里所说的“思考”,像在风中煽火一般,必须始终不断地煽动,才能维持火焰不熄;思考时,必须要对思考的对象发生“兴趣”,不断地刺激它,并且要持之久远,不可懈怠。因此,培养思考的习惯要从解释我们身边的生活开始,要对周边的日常生活有好奇心,要多问为什么。比如家里的状况,亲属的谋生之道,怎么会有人下岗;家庭在这二十年来的变化,这种变化怎样发生的,和大社会有什么样的关系;大学应该学什么,今后要干什么,为什么大学生会就业难等。要从日常生活去学会思考、学会思想、学会解释。善于从否定中,找到我们前进的方向,为我们灵魂的生成确立牢固的根基。

读书之法,因人而异,关键在于发觉兴趣、培养习惯。让我们每一个有志或有兴趣读书的人,都能自觉地力戒浮躁,避开冗繁琐碎,抵御各种诱惑,静下心,沉下身,耐住寂寞,有计划地读点自己喜欢的书,真正掌握点有用的知识,体尝品味读书的乐趣。

猜你喜欢
读书
郭初阳:读书真的太有意思了
春日读书正当时
读书使人进步
少年读书正当时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读书
读书的好处
读书
我们一起读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