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狗

2018-08-04 09:56郗文倩
河北教育(德育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景公走狗爱狗

○郗文倩

中国古代百戏

走狗,本意就是指猎犬,又指纵狗行猎。一般认为,古代驯养的猎犬就是现如今的中华田园犬,俗称土狗、柴狗、草狗、笨狗。土狗个头不是很大,嘴短额平,与狼外形相似,皮毛土黄色为多,汉代画像石以及出土的陶俑里都能看到,可见千百年来血统的延续。这种狗一般对主人十分忠心,尽心竭力,但却也有个性尊严,很少对主人任性撒娇、贱皮耍赖。对生活条件也不挑剔,有干吃干,没干喝稀,干的稀的都没有,饿几顿也不要紧,可谓勇敢坚强、吃苦耐劳。土狗训练得好,是行猎的好帮手,再不济,也可看家护院,总之,挺省心。

土狗协同狩猎,最早的记载发生在战国,那时,训犬狩猎已很成气候了,还有些快犬都是有名有姓的。如《战国策》谈及一种叫韩子卢的快犬,对狡兔穷追不舍,“环山者三,腾冈者五,兔极于前,犬疲于后”,终至双双力竭而死。家有好犬,自然倍加爱惜,人犬之间有着深厚情感。据《晏子春秋》讲,齐景公的一条“走狗”死去,景公极为难过,“令外共之棺,内给之祭”,意思是下令棺木敛葬,还设祭致奠。晏子听说后赶紧跑去劝谏,认为当前鳏寡孤独尚得不到抚恤,对一只猎犬如此厚遇,消息传到社会上,让大家情何以堪?倒惹得人们议论纷纷,说君王爱狗胜过爱人。景公听了点头,忙命厨师烹制狗肉,用以招待群臣。不厚敛也就罢了,烹煮吃掉,如今爱狗人士也有点不能接受。不过这结局也许是古人怕后人跟着学坏了,特意补充的“光明的尾巴”。

一种玩意儿流行,很多人参与其中、乐在其中,就定会有人专门琢磨里面的道理,一些理论指导、技术法门之类的书籍也就应运而生了。

怎样的狗才能入选“走狗”,有没有一些技术要领?这一点,传世文献很少谈到,毕竟走狗赛马等等都是有钱有闲阶级的专利,正史不贬斥已经不错了。不过,还是有些线索透露出来。《汉书·艺文志》是一部最早的图书目录,里面相书类里就有《相六畜》三十八卷,六畜一般指马、牛、羊、鸡、犬、豕(猪),都是与人们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可见当时已经有了成熟的饲养经验。只可惜,这些书早就失传了。不过最近这些年,陆续出土了一些汉代竹简,里面就有《相狗方》《相狗经》之类。比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相狗方》,内容涉及狗的头、眼、喙(嘴)、颈、肩、胁、膝、脚、臀等诸部位以及筋肉、皮毛、起卧之姿、奔跑速度等,有一套规则,并且幼狗和成狗还各有标准,已经很系统了。

骑一匹健马,带几只训练有素的快犬,与挚友亲朋在旷野林间纵情,驰骋田猎,不管获多获少,想想都觉得是件令人心驰神往的乐事。《史记·李斯列传》记载秦相李斯获罪,被判腰斩、诛夷三族。他和儿子从咸阳监狱中被带出来押赴刑场,途中,他回过头对儿子叹息道:“唉!我还想和你一起,牵着黄犬,到上蔡的东门外去追猎狡兔,可惜呀!再也没有机会了!”说罢,父子抱头痛哭。后来“东门黄犬”就成了为官遭祸,抽身悔迟的典故。

纵马畋猎、趋犬围捕,说到底都是和自然打交道,和动物打交道,是最能放逸身心的,也自有一套自然法则在,这当然是有别于官场的生活体验,也就难怪李斯至死念念不忘。

人类整体是逐渐走向教化文明的,生活日渐便利轻松,人们也更多正襟危坐。身体则日渐靡弱,精神上也就失去很多酣畅淋漓的朴野之气。王世襄曾写过一文曰《獾狗篇》,详细讲述老北京人训狗捉獾的技法,以及一系列习俗乐趣。他引身边玩儿家荣三的一段话:“想看咬獾这个乐,不能走不行,不能跑不行,怕受累不行,怕冷不行,怕老婆不行,胆小怕鬼不行,不能捱渴捱饿不行,不能憋屎憋尿不行。不能熬夜不行。怕磕了碰了不行,没有耐心烦儿不行,不会用心琢磨不行。”可见是要付出身体代价的,当然,也能在此获得人们对身体精神上的自信。只可惜,如今的犬只大多只有成为宠物才有存在的可能性,纵狗驰骋怕终究是个梦了。

猜你喜欢
景公走狗爱狗
千虑一得
不知不识
上博竹书《景公疟》再探
“走狗”原是中性词
小议“走狗”
爱狗人士高速 拦车妥吗?
过度爱狗的亲,你病了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