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质量发展推动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2018-08-04 09:45刘兴远
唯实 2018年7期
关键词:江苏高质量发展

刘兴远

从现在起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大考”进入最后冲刺阶段。江苏高水平全面建成一个贯彻新发展理念、体现“强富美高”要求、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既具备完全有把握实现的充分条件,也面临着不少挑战。打好打赢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攻坚战,必须聚焦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的要求,思想再解放、改革再出发,找准切入点、瞄准突破口,用高质量发展的过硬成果,书写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的精彩答卷。

一、深刻认识高质量发展引领高水平小康的意涵

“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全面小康”是发展过程与发展目标的有机统一,建成发展水平更高、群众获得感更强的全面小康社会,高质量发展是内在要求,也是根本途径。

从要求看,高质量发展就是要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准,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变成现实。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顺应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必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发展质的提升中实现量的有效增长,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江苏已彻底摆脱短缺经济,人民生活明显改善,衣食住行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由解决温饱问题到总体小康并正向全面小康迈进的重大转变。2017年全省恩格尔系数为27.8%,居民生活整体上处于相对富裕状态。因此新时代对发展的追求不再是“有”与“无”,而是“好不好”“富不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特点,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与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相比,江苏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愈益凸显,破解这“两不”问题,需要有更高质量的发展。

从途径看,高质量发展就是要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推进全面小康建设提供强大动力。目前支撑经济高速增长的内外部环境已发生深刻变化,生产要素低成本的吸引力、驱动力明显减弱,工业化进程中学习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后发优势加速递减,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经济增长的矛盾突出。“人口红利”逐步消失,2017年江苏劳动年龄人口为5856.7万人,比2010年减少132.7万人;占总人口的72.9%,下降3.3个百分点。劳动力成本明显上升,2017年全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79741元,比2000年增长6.74倍,年均增长12.8%。源头创新不足,江苏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中总体上处于中低端,工业增加值率仅23%左右,与发达国家35%至40%的水平差距甚大,不少核心技术与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制造业发展还面临中高端制造业向发达国家回流、中低端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双重挤压。传统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制造业、房地产和基础设施投资增长空间缩小。因而必须变革发展动力,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追赶”,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泉,推动江苏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进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保障。

从任务看,高质量发展就是要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推进经济强省建设,筑牢高水平全面小康的根基。2017年江苏GDP总量达8.59万亿元,连续十年居全国第2位,居全球经济体第15位。江苏拥有门类齐全的生产体系,具有完整的制造业生态链。2017年江苏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34014亿元,占全国工业增加值比重达12.1%;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15.5万亿元,居全国首位。但突出的问题是大而不强、大而不优,无论是产业结构、需求结构,还是竞争力和创新力,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相比都有不小差距。传统产业仍占很大比重,科技含量高、质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不多。反映产业发展层次优劣的加工贸易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2017年江苏为41.7%,比广东、浙江分别高出3.4个、33个百分点。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充分,2017年江苏服务业增加值占比为50.3%,而2015年世界平均水平达69%。对投资的依赖度偏高,2016年江苏资本形成总额占GDP比重为42.8%,而2015年高收入国家仅为21.4%。要进一步提升实力和竞争力,由“大省”转“强省”,就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追求质量效益之强、竞争力之强。

从方向看,高质量发展就是要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为开启全面建设现代化新征程打下坚实基础。国际经验表明,成功从中等收入体进入高收入经济体的国家,普遍是在经历高速增长阶段后实现了经济发展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高。如最早实现工业化的欧美发达国家和日本,二战以后以“亚洲四小龙”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进入高收入阶段的基本经验都是将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作为增长引擎,推动技术进步和激发创新活力,同时深度参与国际分工,加快经济转型。根据潜在增长能力预测,未来几年江苏经济仍将保持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速不成问题。江苏与处于现代化前沿国家的差距,本质上体现在生产力水平的差距,具体体现在技术水平、产品质量、生态环境、社会文明的差距。2017年江苏全社会劳动生产率2.68万美元/人,远低于美国9.9万美元/人、日本7.61万美元/人、欧元区6.86万美元/人的水平。只有通过推动高质量发展,解决好一系列结构性问题,真正进入高收入行列,并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依然保持强劲动能,才能为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打下牢固基础。

二、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

江苏从发展乡镇企业实现“农转工”到发展外向型经济实现“内转外”,再到发展创新型经济期望实现“量转质”,一直走在不断提升发展质量的道路上。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非常接近实现目标,正展现出清晰可见、令人鼓舞的“强富美高”新江苏现实模样。

發展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全面小康“高”的特征更加明显。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经济总量连跨新台阶。1978年全省GDP仅有249亿元,2017年达到8590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累计增长81.5倍。2017年全省人均GDP突破10万元,达到10.72万元,按汇率折算为1.59万美元,位居各省区第一。根据世界银行划分标准和结构性指标的变化,综合判断,目前江苏发展水平正处于由上中等收入阶段向高收入阶段攀升的过渡期。产业结构实现“二一三”向“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由1978年的27.6:52.6:19.8调整为2017年的4.7:45.0:50.3。2017年,江苏有4家企业进入《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47家企业位列“中国企业500强”。经济发展质态不断提升。2017年江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024元,与2012年相比年均名义增长9.3%;分城乡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622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58元,分别年均增长8.7%和9.6%;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由2012年的2.37:1下降到2.28:1,是全国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2017年江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10360亿元,占全国比重达13.8%,连年居全国首位。2017年江苏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8172亿元,与2012年相比年均增长6.9%。就业比较充分,城镇新增就业连续13年每年超百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3%左右的较低水平。

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增强,全面小康“全”的基础逐步夯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全面小康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协调发展。“法治江苏”“平安江苏”建设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保持和谐稳定。江苏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绩效和群众安全感满意率位居全国前列,被公认为全国最安全的省份之一。2017年,江苏公众安全感达96.5%。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持续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2017年全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6.7%,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比2012年提高9.6个百分点;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9.3%,超过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2017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4000亿元,占GDP比重达5%。卫生机构拥有病床数由2012年的33.3万张增加至2017年的46.5万张。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提升,环境污染治理成果显现。2013—2017年,江苏单位GDP能耗累计降低28.1%,节约和少用能源0.8亿吨标准煤。2017年全省PM2.5年均濃度为49微克/立方米,较2013年下降32.9%。发展的协调性增强。2017年全省城镇化率68.8%,比2012年提高5.8个百分点。居民高低收入组收入之比由2013年的9.04:1缩小到2017年的8.02:1。2017年全省超过60万人口脱贫,人均年收入超过6000元。实施“1+3”重点功能区战略,2017年扬子江城市群、沿海经济带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77.7%和17.1%,江淮生态经济区生态优先的发展导向确立,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向纵深发展。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动力转换加快,全面小康“新”的动能持续集聚。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2017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6.8万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42.7%,比2012年提高5.2个百分点。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1%,以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代表的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2%以上。新一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2015—2017年新能源汽车、物联网和云计算、新能源产业销售收入年均分别增长21.5%、14.7%和13.7%,均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速。符合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方向的新产品不断涌现,2017年工业机器人、3D打印设备、新能源汽车、服务器分别增长99.6%、77.8%、59%和54.2%。传统产业与信息、智能技术加快融合,2017年全省工业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达57.9%,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网上零售额增长49.8%。2017年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1.7%,比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高29.5个百分点。创新创业迸发活力。2017年全省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2年的56.5%提升至62%;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2.5件,是2012年的4倍。2017年全省96.4万人成功创业并带动就业409.3万人。

三、实现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在亮眼“成绩单”的背后,江苏发展中一些深层次问题特别是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较突出,决胜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面临不少难点、痛点、堵点,实现高质量发展仍然存在诸多瓶颈制约和严峻挑战。

在产业方面,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在全球产业链中,江苏制造业整体上尚处于“微笑曲线”的中低端,研发、设计等环节缺乏核心竞争力,虽有一大批行业排头兵企业,但有“高原”没“高峰”,优质企业数量不多,产业发展制高点掌控不够,世界一流企业和国际知名品牌更少。在信息化引领方面,缺少像华为、腾讯、联想、阿里巴巴等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2017年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显示,在全国164家独角兽企业中,84%的独角兽企业聚集于北上杭深,江苏仅占7席,与制造业大省的地位不够相称。属于原料或者中间产品的工业品比重较高,2017年主要用于汽车、电气、精密仪器等制造的高附加值钢材占比仅为22%。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偏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为1.06%,难以支撑在竞争力上的突破。2017年江苏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等与广东基本相当,但体现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意识和实力的PCT专利申请量仅为4590件,而广东达2.68万件。现代服务业是产业发展的“短腿”,“枢纽经济”“总部经济”发展质量不高。

在富民方面,居民增收还需加力。一是居民收入水平虽然在全国相对较高,但与经济增长的耦合关系还不够强。2011—2017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物价因素后的实际年均增速为8.1%,而同期人均GDP年均增长8.6%,居民收入增长总体上滞后于经济增长。从城乡居民收入看,2000年以来城镇居民收入实际增速仅在2002年、2005年超过人均GDP增速,农民收入实际增速仅在2011年、2012年和2017年超过人均GDP增速。二是长期存在的经济增长“含金量”偏低、劳动者报酬占比不高现象虽然逐步有所改观,但仍然相对偏低。2017年江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GDP之比为32.7%,低于全国43.5%、浙江45.7%、广东40.7%的水平。2016年江苏劳动者报酬占初次分配的44.3%,低于浙江46.9%、广东49.2%的水平。三是居民收入结构不合理,来源渠道相对单一。2017年江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为4656元、4625元,分别比浙江低39.3%、33.1%;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为5620元、680元,分别比浙江低8.0%、5.3%。这两项收入逊于浙江,折射出江苏在民营经济活跃度、民众创新创业积极性、居民投资意识等方面存在差距。

在领域方面,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教育、医疗、养老等诸多领域公共服务供给规模不足、水平不高,且资源配置不均衡、均等化程度较低,总体短缺与局部浪费现象并存。教育均等化水平还不能让人民满意,中小学课外负担重、择校热、大班额、入园难、农村教育资源匮乏等难点问题普遍存在。医疗服务方面,优质医疗资源短缺、分布严重失衡,80%的三级医院集中在地级以上城市,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依然存在。社会保障方面,受老龄化、社会保险待遇刚性上调、社会保险扩面空间收窄等多重因素影响,社会保险基金面临压力,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流动性、可持续性等有待加强。基础设施存在短板,如铁路建设与经济大省的地位不相适应,目前全省铁路营运里程2791公里,位居全国第22位;每百万人口平均拥有铁路35公里,位居全国第30位;现有高铁里程846公里,除枢纽城市徐州外,苏中、苏北其他市都还没有通高铁;江北地区干线、江南地区城际铁路网尚未形成,过江通道尤其是铁路过江通道能力紧张。

在区域方面,南中北发展差距较大。得益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政策措施的实施,江苏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逐步好转,但实质性方面的差距仍在扩大。一是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明显。2017年苏南人均生产总值15.05万元,分别为苏中、苏北的1.41倍、2.24倍;对苏中、苏北的绝对优势由2010年的3.21万元、4.97万元,扩大到2017年的4.39万元、8.34万元。二是民生水平差距明显。2017年苏南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6万元,分别为苏中、苏北的1.46倍、1.92倍;城镇化率76.4%,分别比苏中、苏北高10.7个、14.4个百分点。三是科技创新能力差距明显。2017年苏南研发支出占GDP比重达2.8%以上,比苏中、苏北分别高0.3个、0.9个百分点。四是县域发展水平差距明显。2017年昆山人均GDP达21.21万元,相当于灌云的4.67倍;张家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2万元,相当于泗洪的2.37倍;江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5万元,相当于灌南的2.24倍。五是区域间增长格局出现分化现象。苏北经济增速在连续多年快于苏南后,势头开始放缓,2017年低于苏南0.2个百分点,对全省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减弱。

在环境方面,生态文明建设短板突出。生态环境质量虽然总体改善,但仍处于负重前行、爬坡过坎的“艰苦攻坚期”,大气、水、土壤等污染问题依然令人忧虑。产业结构偏重。2017年全省重化工业比重达72.1%,约2/3的重化工产能集聚在沿江两岸。污染排放总量大,单位国土面积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5倍,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居全国前列。全省煤炭消费总量达2.7亿吨,居全国第五位。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不高。受颗粒物、臭氧及二氧化氮超标影响,13个设区市环境空气质量均未达二级标准,在全国74个重点城市中总体处于中等偏下水平。水环境质量总体处于轻度污染,太湖治理形势依然严峻,部分主要入海河流水质下降。全省重点环境风险企业超过5000家,长江江苏段分布有700多家化工企业、117个化工码头,2017年载运危化品船舶近12万艘次、危险货物吞吐量达1.72亿吨,饮水安全保障压力增大。全省化工企业中相当一部分处于中低端,沿海化工园区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四、以高质量发展推动高水平小康的关键路径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节点日益临近,必须聚焦江苏“六个高质量”发展任务精准发力,有效破解难题,加快补齐短板,让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成色更足、底色更亮。

把贯彻新发展理念作为核心要求,坚持走“三个第一”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对照高水平全面小康标准,江苏发展“蛋糕”还应做得更大更好。着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汽车及新能源汽车等万亿级主导性产业集群,以及人工智能、下一代网络、纳米材料等千亿级先导性制造业产业集群,同时大规模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促进传统优势产业焕发生机。目前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主要是创新能力和人力资本不足,应把创新的着力点转到更加注重基础研究、原始创新,集聚创新型人才,形成一批标志性的科技创新成果,在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上用功发力,让江苏制造技术更先进、制造更智能、产品更高端、品牌更响亮。

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要抓手,着力推动“三大变革”。必须牢牢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优化提升供给体系质量是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要注重发展先进制造业,不断增加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支持具有核心关键技术、自主品牌的优势企业发展壮大,提高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有机结合,降低各类交易成本特别是制度性交易成本,激发企业主体活力,提升要素配置效率和企业运行效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重点在“破”“立”“降”方面做文章,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推动化解过剩产能,改善市场供需关系。大力培育新动能,加快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推动经济新旧动能转换,持续激活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把补短板强弱项作为关键环节,全力打赢“三大攻坚战”。江苏发展既有总量短板也有结构短板,既有区域短板也有领域短板,既有硬设施短板也有软环境短板。要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既要防“黑天鹅”,也要防“灰犀牛”。把控制企业杠杆率和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作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重点,着力解决经济债务化的问题。引导资金“脱虚向实”,鼓励普惠金融、科技金融、绿色金融,为实体经济提供高效率金融服务。要综合施策,推进精准脱贫政策落地生根,抓好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创业扶贫,既“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战略思想,聚焦治气、治水、治土“三大战役”,从源头上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高质量,努力还老百姓一个“蓝天白云、繁星闪烁”的生态环境。

把提升发展的含金量作为根本目的,抓牢做实“三个口袋”。居民收入、企业利润、政府收入“三个口袋”是否充实是衡量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准,也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优化产业结构,完善劳动力市场制度,改善劳动者的技能,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把创业作为群众致富的最大潜力,优化创业服务环境,以创业带动就业;推动形成合理有序的工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健全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使劳动者有更加满意的工资收入。把投资有效益、产品有市场、企业有利润作为基本遵循,加快推动转型升级,不断加大创新投入,创新产品供给,降低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保障改善民生需要有一个合理的财政收入,要努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通过发展实体经济来优化存量税源,通过发展成长性强、市场前景好的高新技术产业来拓展增量税源。

把优化体制机制作为有力保障,倾力营造“三大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创新体制机制,同时用好“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打造政府和市场“双强引擎”,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一是营造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持之以恒推进“放管服”改革,使群众少跑腿、信息多跑路,真正做到审批更简、监管更强、服务更优,为市场主体添活力,为人民群众增便利。二是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充分发挥市场作用,通过促进市场竞争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建立以企业信用监管为核心的市场监管机制,探索构建广泛有效的个人诚信体系,有效维护市场秩序,净化市场环境,保障公平竞争。三是营造和谐共享的社会环境。全面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提升公共安全保障力,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安定、安心的社会环境。

把提振干部干事创业精气神作为制胜法宝,贯彻落实“三项机制”。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做好顶层设计又要建立落实机制,有效地调动和保护干部的积极性、创造性。江苏要在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全国前列,各级干部必须解放思想,肩负起“为全国发展探路”的使命,从发展理念、产业体系、改革开放等各个方面进行深刻变革,根除因循守旧、为官不为、盲目自满等思想观念,破除既有的运行模式影响和路径依赖,消除“不能高质量发展”“不会高质量发展”的思维方式。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制定的鼓励激励、容错纠错、能上能下“三项机制”,运用高质量发展监测评价考核指标体系,把目标定准定实、把干部考准考实、把结果用准用实,提振各级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形成激励担当作为的良性机制,以此引领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江蘇省统计局副局长)

责任编辑:高 莉

猜你喜欢
江苏高质量发展
对“高质量发展”的四个追问
推进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水韵江苏
水韵江苏
水韵江苏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区域发展篇
图说江苏制造
图说共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