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在南京

2018-08-04 09:45经盛鸿
唯实 2018年7期
关键词:溧水苏南伪军

经盛鸿

1937年底,中共中央密切关注着侵华日军向南京发动的包抄进攻与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在深刻揭露与批判日本侵华战争“特殊的野蛮性”的同时,对南京地区与苏南敌后广大地区的抗日斗争,进行了深谋远虑的战略部署,演奏了一首威武雄壮的抗日游击战争进行曲!

一、中共中央在南京四周农村地区的战略部署与排兵布阵

中共中央在南京四周农村地区的战略部署是:一方面,令各级有关党组织迅速派遣各种人员进入日军占领下的南京城,建立与发展地下党组织,开展城市地下抗日斗争;另一方面,根据国民政府军队主力撤向皖浙赣山区导致苏南广大农村地区空虚的形势,指示新成立的新四军迅速从皖南向东挺进,首先在苏南广大农村地区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1937年12月14日,即在南京沦陷的第二天,毛泽东和当时正在延安的新四军副军长项英致电新四军军长叶挺,明确指示:新四军长江以南各支队可向东开,长江以北高敬亭支队暂留江北,不必北开,以便在该地准备沿江游击。1937年12月30日,毛泽东和张闻天、康生、陈云连发两电给长江局的陈绍禹(王明)、周恩来、项英、秦邦宪(博古)、叶剑英,其中一电是关于在长江南北作战部署的意见。

1938年2月15日,毛泽东致电项英、陈毅:“力争集中苏浙皖边发展游击战,但在目前最有利于发展的地区,还在江苏境内的茅山山脉,即以溧阳、溧水地区为中心,向着南京、镇江、丹阳、金坛、宜兴、长兴、广德线上之敌作战,必须建立根据地,扩大新四军基础。如有两个支队,则至少以一个在茅山山脉,另一个则位于吴兴、广德、宣城之线以西策应。”毛泽东与中共中央已经英明地认识到并指出了溧水等地区的重要战略位置和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建立根据地的有利条件。

1938年4月24日,毛泽东致电项英,再次指出了在溧水地区建立根据地、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新四军军部根据毛泽东的电示,从在江南集中的三个支队中,各抽调一个连的侦察人员,共计400余人,组成新四军先遣支队,以第二支队副司令員粟裕为先遣支队司令员兼政委,钟期光为政治部主任,先往苏南敌后实施战略侦察,为主力部队开赴苏南敌后抗日做好准备。

1938年4月28日,粟裕率新四军先遣支队,从皖南岩寺出发,越过宣城、芜湖公路封锁线,向苏南敌后挺进,进入南京近郊高淳、溧水、溧阳、句容、江宁、当涂间广大农村地区。

1938年5月4日,毛泽东致电项英,指出了新四军在苏南开展游击战争的战略计划。新四军军部根据中央电报指示精神,在粟裕率新四军先遣支队进入苏南后不久,先由第一支队司令员陈毅、副司令员傅秋涛率领所属第一、第二两个团,于5月12日从皖南岩寺出发,于6月初经高淳进抵苏南敌后,6月8日在溧水县境内的新桥(今溧水县晶桥乡),与先到该地活动的先遣支队胜利会师。

第一支队第一团傅秋涛(兼团长)、江渭清部,在京杭国道以西的江宁、溧水、小丹阳、当涂地区活动,后在溧水新桥地区,以大李巷为中心,在溧(阳)、溧(水)、高(淳)和江(宁)、溧(水)、句(容)边区建立根据地,团部设于大李巷村,所属部队分驻于云鹤山、杭村、经巷、南曹、大树下和毕家山等村庄。随第一团来溧的战地服务团第三大队一个分队七八人,在分队长余伯由带领下,同期到达溧水,驻于岗上村。第一支队第二团张正坤、刘培善部,直指茅山,展开于镇江、句容、丹阳、金坛等县。6月15日,陈毅率一支队部继续前进到宝堰前隍村。

接着,第二支队司令员张鼎丞率领所属第三、第四两个团,于1938年6月中旬从皖南分批出发,于1938年7月进抵苏南敌后。

二、新四军在南京江南地区农村的游击战争

这时,驻防南京与苏南一线的日军十分骄横,根本不把中国军队放在眼里。日军的骄横轻敌,给擅长游击战的新四军提供了机会。

1938年6月11日,粟裕接到新四军军部转来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的电令,要其所率之先遣支队破坏南京、镇江间铁路,以阻京、沪之敌,游击策应武汉会战。新四军军部指示,第一支队第二团调派两个连,加强先遣支队,在下蜀破坏京沪铁路。6月17日,粟裕指挥所部,在镇江通往句容公路上的韦岗伏袭日军,击毁日军汽车4辆,击毙日军13人,伤日军8人,缴获枪支等军用品。这是新四军挺进苏南敌后首战告捷,国人倍受鼓舞。蒋介石致电新四军军长叶挺:“所属粟部,袭击韦岗,斩获颇多,殊堪嘉尚。”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陈毅欣然命笔:“故国旌旗到江南,终夜喧呼敌胆寒。镇江城下初遭遇,脱手斩得小楼兰。”

1938年7月6日,新四军第二支队第三团一部在安徽省当涂与芜湖之间,伏击京(南京)芜铁路上日军运输物资之火车,击毁日军军车1列,缴获大批军用品。

1938年7月10日晨,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二团第二营(缺第五连)在南京汤山至句容公路上的新塘镇附近设伏,毙伤日军40余人,击毁敌汽车2辆。新四军无伤亡。地方武装伤、亡各1人。

1938年7月14日,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一团部分兵攻击南京近郊西善桥日军据点,“打了整整一个晚上,消灭了日军一个分队”,毙伤日军约20名,缴获步枪3支,南京城为之震动。

1938年8月12日夜,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二团为配合国民政府军第七十九军向苏南丹阳、武进的进攻,以主力袭取江苏省句容县城。此次战斗共毙伤日军40余人,缴获步枪2支、手榴弹2箱、子弹5000发,其他军用品若干。新四军伤亡10人。

1938年8月22日,日军为确保京(南京)沪、京芜铁路安全畅通,集中4500余人,在20余架飞机及坦克、大炮掩护下,分8路进攻安徽当涂县小丹阳、鸡笼山一带新四军。新四军第二支队以小部兵力进行阻击,主力在小丹阳对敌一路给予打击后,跳至外线,袭击当涂之敌和南京、江宁县陶吴镇等地日军。此次战斗共击毙日军20余人,击伤30余人,缴获喷烟筒60余个,军用品一批,并收复了小丹阳、薛镇、护驾墩、横溪桥、桑园铺、博望等地,粉碎了敌人的“扫荡”。

1938年8月24日,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一团一个营,在副团长江渭清指挥下,袭击南京东郊麒麟门,消灭伪军一个连。

1938年9月16日,新四军第二支队部分兵力捣毁了京芜铁路板桥车站,毙伤日军30多名,缴枪10余支。

1938年10月2日,新四军第二支队第三团第一、第八连在禄口击毙日军13人,击毁汽车1辆,炸毁轻机枪1挺、步枪8支,缴获伪军轻机枪1挺、步枪8支。

1938年11月26日,新四军第二支队侦察连进击南京雨花台守军,激战1小时,毙伤日伪军25名。

1939年1月8日上午7时许,侵占江宁县秣陵关、陶吴、小丹阳、谢村、横溪桥各地的日军,对驻江宁县横山地区的新四军第二支队第三团实施分进合击。日军几次发起冲锋,皆被新四军击退。激战至下午4时,日军仓皇溃逃。新四军乘胜将陶吴镇伪警备队全部俘获。此次战斗历时五个小时,毙伤日军50余人,俘伪军70余人。

1939年1月18日,新四军第二支队第三团由支队副司令员粟裕率领,从高淳与当涂交界地区出发长途奔袭芜湖日军飞机场附近的伪军据点官陡门。21日凌晨4时新四军抵达官陡门,冲进伪军据点。此次战斗,全歼守敌300余人,其中俘57人,缴获机枪4挺、长短枪70余支。

经过约1年的艰苦奋斗,新四军在南京、镇江、句容的三角地区,站稳了脚跟,以茅山为中心分别创建了溧高(包括溧水、溧阳、高淳县境一部,也称阳溧高)、江当溧(包括江宁、当涂、溧水县境一部,也称横山)、江溧句(包括江宁、溧水、句容县境一部,也称江句)等若干块抗日游击根据地。这些地区,地处茅山山脉及其邻近地区,虽离南京不远,但地势偏僻,地形复杂,群山环抱,树木掩蔽,物产丰富,人口密集,农民吃苦耐劳,抗日爱国热情高涨,是建立抗日游击战争根据地的最理想的地方。这些抗日游击根据地后来发展成为中共领导的茅山抗日根据地。

1939年6月21日,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陈毅在《茅山一年》的总结中说:“我们经常有一个部队在南京、镇江、句容间三角狭窄地区,敌人动员千余进行二十三次的围攻,我们仍然留在该地坚持。有时候整星期不到民家,完全露营,半夜才到民家燒饭吃,这就大大提高人民对游击战的信心。1939年8月20日,项英分别致电中共中央与第三战区,建议由陈毅统一指挥第一、二支队,获得批准。1939年11月7日,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成立,陈毅、粟裕分任正、副指挥。1939年12月19日,陈毅在茅山地区的建昌圩主持召开了中共苏皖区第一次代表大会,成立苏皖区党委,以吴仲超、谭启龙为正、副书记,下辖苏南、苏皖、苏北三个特委,健全了各级党组织。1940年2月,邓振询继任苏皖区党委书记。

从1939年开始,到1940年初,新四军军部与江南指挥部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不断派部队分批出征,一部分东进江阴、苏州、常熟地区,由谭振林指挥,在沙家浜和阳澄湖四周地区建立根据地;一部分进入长江以北,由陈毅、粟裕指挥,建立了苏中、苏北与淮南、淮北抗日根据地。留在茅山地区的新四军第二支队由罗忠毅、廖海涛指挥,协同苏皖区党委与地方武装,继续进行对日伪的作战,还要与国民政府第三战区的部队进行各种形式的斗争。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中共中央决定在盐城重建新四军军部,陈毅任代军长,刘少奇为政委;同时撤销东南局,建立华中局,以刘少奇为书记。苏南的新四军部队整编成新四军第六师,谭振林为师长兼政委,下辖两个旅:在茅山与溧水、溧阳一带活动的新四军部队,整编为第六师第十六旅,罗忠毅为旅长;在苏南东路一带活动的新四军部队,整编为第六师第十八旅,江渭清为旅长。1941年5月,成立中共江南区党委,以谭振林为书记,邓振询为副书记,主要领导江南地区的党组织。

1941年11月28日,新四军第六师第十六旅在溧阳塘马战斗中,遭受严重损失,旅长罗忠毅、政委廖海涛牺牲。11月29日晚,十六旅旅部的剩余人员和中共苏皖区党委领导机关,转移到溧水白马桥地区,与在李巷、经巷一带活动的四十六团团部会合。11月30日,新四军第六师师部电令四十六团团长黄玉庭、政委钟国楚,分别代理十六旅旅长和政委。12月,第六师师长谭振林从苏中渡江南下,到达十六旅旅部驻地李巷地区,兼任十六旅旅长,任命钟国楚代理该旅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在溧水地区的李巷、经巷一带,从思想上、组织上整顿十六旅部队。为实行党政军一元化领导,1942年5月,江南区党委改组为苏南区党委,江渭清为书记,邓振询为副书记。1943年1月13日,第一师第二旅王必成、刘培善部,奉新四军军部与华中局命令,从苏中渡江南下至溧水白马桥地区,与第十六旅会师,两部合编,番号仍为第六师第十六旅,王必成为旅长,江渭清为政委。

以溧水大李巷为中心的抗日游击战争根据地,包括溧水李巷、经巷、里佳山、白马桥等地,长期成为中共苏南区党委、新四军十六旅旅部、苏南行政公署的驻地,成为苏南党政军首脑机关和新四军主力部队的驻地,成为中共党政军在苏南领导抗日斗争的指挥中心和后方基地。

在这期间,第十六旅及地方武装多次对日伪军进行反“扫荡”、反“清乡”的作战,并与国民政府第三战区的部队多次发生武装冲突。南京周边地区形成日伪、中共与国民政府三方面较量的极其复杂、极其严峻的形势,地区狭小,环境险恶。1943年4月,新四军军部“陈毅、张云逸等军首长来电指示,苏南根据地的发展方向应在南京周围地区,十六旅应转入敌后分散活动,把主要注意力放在敌后反‘扫荡、反‘清乡上面”。十六旅精简机构,分散活动,“到南京的大门口打游击”。南京周边地区是日伪推行伪化政策的“模范区”,十六旅的主要对手是伪军、伪自卫团和伪乡保长。苏南区党委、十六旅和苏南行政公署的各级干部,包括县委书记,都动手做伪军工作,取得积极的成果,如溧水县委书记曹明梁亲自将生重病的钟国楚送到中山庵伪自卫团团长刘士诚家养病。

1943年10月,日军集重兵2万余人,向苏浙皖边区发动大规模战役行动,国民政府第三战区部队后撤,第十六旅乘势从南京周边地区尾随日军南下,向溧武公路以南、宣城长兴公路以北的新沦陷区进击,恢复和发展了苏南根据地,苏南区党委和第十六旅旅部机关重回溧水里佳山一带,溧水、溧阳地区再度成为苏南敌后中共党政军指挥中心。到1944年底,苏南新四军主力和地方武装已经发展到12.7万人,民兵2.4万人,自卫队14万余人。

1945年1月,根据新的形势,新四军第一师师长粟裕奉军部与中共华中局指示,率第三旅渡江至苏浙边,与第十六旅会合,组建苏浙军区,粟裕任司令员,向南挺进天目山,开辟苏浙皖边区根据地。1945年2月,中共溧高县委、溧高县抗日民主政府暨溧高地方武装,归属中共苏南一地委、苏南第一行政分区和苏南第一军分区领导。中共苏南一地委驻地在李巷。

三、新四军在南京江北地区农村的游击战争

1938年以后,新四军主力部队先后进入长江以北的淮南与苏中、苏北地区,发动民众,相继建立淮南与苏中、苏北抗日根据地。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驻防淮南根据地的是新四军第二师,其前锋直达与南京城区一江之隔的浦口、江浦、六合及安徽滁县、来安、和县一带。

1941年4月17日,驻扬州日、伪军700多人,携带大炮及掷弹筒、轻重机枪等,偷袭正在六合金牛山一带修整的新四军第二师第四旅第十二团。该部新四军官兵,奋勇反击,近战肉搏,共毙伤日军200余人、伪军300余人,生俘日军2人、伪军30余人,缴获大量武器弹药。

《滁州历史大事记》记载:“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1月5日,驻滁新四军某部在津浦铁路东葛至乌衣段埋设地雷,炸毁日军车一列,铁路中断。”

津浦线是日军连接华东占领区与华北占领区的交通大动脉。四河子据点位于南京浦口车站和滁州乌衣车站之间,即今滁州市来安县汊河新区一带。这里和南京仅隔一桥,镇上都是南京的企业。日军为了保护铁路,防备新四军攻击,在铁路两旁拉设了铁丝网,烧掉了铁丝网附近的所有民房。但铁路两侧500米之外,便是新四军的活动区域。四河子据点只有6名日军,每次出巡,都有命悬一线的恐惧。从1941年10月22日至1942年2月28日,新四军在这里发动游击战,炸毁铁路和日军列车,切断津浦线,就有五次之多。

新四军在南京城下几个月间连续五次炸毁列车,切断津浦铁路干线,其作战频率之高,活动之积极,令日军惊慌。四河子警备队的日军梶野苦思冥想对抗新四军的方法。他认为,新四军一定是得到了当地百姓的支持才把游击战打得如此出神入化。于是,梶野“广交朋友”,希望他的这些“中国朋友”成为对付新四军的耳目。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和伪政权官员热情交往,通过所谓“宣抚”活动接触中国百姓,还别出心裁地从日军的供给部门弄到一批肥皂,分给附近的村民。一时间,似乎梶野的朋友大增,有一些中国人也似乎对他很讲义气。然而,春節刚过,又连续发生两起列车被炸事件。梶野终于明白,新四军能够纵横南京城下,靠的正是保卫国家的坚定信念与水乳交融的军民关系,以小恩小惠换取中国百姓的支持,那是痴人说梦!

从1943年起,新四军第二师师部进驻与南京只有一江之隔的安徽来安县。1943年8月中旬,日、伪军进占离六合县城十多公里的八百桥,企图抢劫抗日根据地的粮草。8月17日,新四军第二师第五旅第十三团在地方武装配合下,面对日、伪军500多人,在桂子山设伏,血战一整天,消灭日、伪军300多人,其中半数是日军,日、伪军从八百桥仓皇逃回六合城内。

1943年1月10日,新四军军部、中共中央华中局从盐阜地区移驻盱眙黄花塘,1945年9月19日又从黄花塘地区移驻淮阴城。

总之,在八年抗战期间,新四军在南京四周广大农村,建立抗日游击根据地,开展有声有色的抗日游击战争,不断取得胜利。

(作者系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教授)

责任编辑:彭安玉

猜你喜欢
溧水苏南伪军
溧水区小麦不同施肥模式效果试验
南京市溧水区耕地质量提升片区建设项目的实践与建议
伪军大举进攻,绥东形势严重
小寒,以及溧水的形式
路先生,我错了
溧水大轰炸的历史记忆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图说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伪军是什么样的军队
伪军是什么样的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