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学模式的改变

2018-08-06 13:52柳永涛
魅力中国 2018年26期
关键词:主动性教学改革教学模式

柳永涛

摘要:在新課程改革的推动之下,全国各地纷纷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它们均以提高学生主动性为目的。在这种形势下,部分教师对课堂讲述有所忌惮,担心一旦讲得过多,就变回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本文就对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讲述哪些内容进行简要分析,以提高教学实效。

关键词:教学改革;教学模式;主动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师范院校和其他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学校和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在此基础上,全国大部分地区开始进行课堂教学改革,采取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在改革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好的现象,有的教师一味强调课堂创新,淡化甚至否定课堂讲述。这是对课堂教学改革的曲解,背离了教无定法的教学原则。

历史教学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逐步推进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与现代化。学生要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在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独立思考、交流合作,切实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形式,不能将课堂教学模式化。高中历史学科注重学生思维的养成,侧重于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这就决定了在历史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和讲述是不可或缺的。

各地的课堂教学改革均以转换师生课堂角色为依托,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为目的。为推进教学改革,各个学校均制订了相应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用学生自主学习时间的长短来评判课堂教学的效果。在这样的教学中,因教学模式的束缚,教师该讲的内容没有讲到,学生该学的知识没有学到,虽然课堂气氛很热烈,学生学习很主动,但却收效甚微。

我反对“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灵活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因此教师的讲述是很重要的。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分清哪些内容必须讲,哪些内容可由学生自主学习,这才是对新课改理念的有效落实。下面本人就对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的讲述进行简要分析。

讲述是一个人向另一个人进行的信息性陈述,讲述的目的是给他人提供事实、观念、概念等方面的信息。历史概念具有抽象性,且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生活阅历有限,如果教师一味地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就会增加学生负担。历史观念对历史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念。学生历史思维的培养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的引导是必不可少的。由此可见,在历史教学中,讲述是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历史教材中,一些专有名词,如中央集权制度、代议制、小农经济等,只有简单的表述,没有深入的探讨,因此教师必须对这些概念进行讲述,给学生一个较为明确的定义。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牢固掌握相关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

例如,在讲述“中央集权制度”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先在学生掌握基本史实的基础之上,讲述中央集权制度的相关知识,如中央集权是一种国家政权的制度,以国家职权统一于中央政府、削弱地方政府力量为标志,中国古代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决策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然后引导学生根据概念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这样就能使学生对中央集权制度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基本的史学观点都是抽象的,它要求我们结合历史教学内容,并在史论结合的基础上分析基本史实。但是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往往难以达到这样的认知层次,这便需要教师进行讲述。将唯物主义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等史学理论引入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从宏观的角度分析历史发展的进程。同时,近年来高考历史试题加大了对基本史观的考查,这也使史观教学变得十分必要。

当今新课改在不断推进,教师普遍将矛头指向讲述,认为教学方式只要涉及讲述,就不是新课改所倡导的。其实,教师的讲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之一。讲述不受文字的约束,因而更为自由。同时,教师讲述的过程也是情感融入的过程,能够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基于此,教师的讲述对学生历史思维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当然,讲述不是教师全部代劳,教师在讲完基本的历史知识后,要给学生呈现史论结合的研究例证,以此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究。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少走弯路,还能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近几年的高考历史试题注重对学生历史素养的考查,注重新材料、新情境的运用,这就要求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历史材料分析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对此,教师可通过讲述,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得出相关结论。材料中的信息是非常丰富的,对于学生在分析材料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应进行讲述,以使学生深刻理解材料内涵。

教师的讲述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和目的性,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综合能力。教师的讲述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例如,教师可结合“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基本原则,通过讲述引导学生得出相关结论,这样就能使学生深刻理解历史事件,培养理性思维能力。

各地推行的课堂教学改革是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为目的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被教学模式所束缚。讲述并非没有必要,教师的讲是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深入地探讨。教师在讲述知识的过程中,要注重讲的质量和效果,精心准备和设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在讲述过程中要以教会学生自主学习为目的,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猜你喜欢
主动性教学改革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初探
如何实现小学语文预学的实效性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