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构科学概念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2018-08-06 12:30王秀娟
魅力中国 2018年15期
关键词:科学概念小学科学思维能力

王秀娟

摘要:科学概念从学生的实践中产生,也要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学生对任何一个科学概念的认识,都不是一次完成的,会随着科学学习的深化和发展逐步提高,逐步完善,逐步加深。在不同的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拓展他们的观念,建立科学的概念,最终实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科学;科学概念;思维能力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培养学生核心思维能力是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措施。小学科学作为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目的的学科课程,在培养学生核心思维能力中起着重要作用。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是在科学概念的逐步建构过程中慢慢养成的,因此,如何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成为目前科学教学研究的焦点。

一、思维能力在教育中的功能概述

简单地说,思维是一种动力,也是科学探究的核心。根据我国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有的教师把“探究”片面地理解为活动,因此只有“做”没有“思”的科学课堂比比皆是;尤其是在自然学科教育中,对课本的过度依赖,导致很多学生都不能够明确知识的指向和目的。

让学生通过亲历科学探究活动学习科学,活动仅仅是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科学素养的载体。科学探究的能力,其核心是科学思维方式的形成,包括形成逻辑思维、辨证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以及发散性思维等。科学探究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这种理性的思维方式,从而形成科学研究的技能和方法。因此,科学探究过程就是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获取知识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科学探究和科学思维更是无法分割,科学思维是科学探究的核心和灵魂,对探究程序和方法起统帅作用,支配着探究程序的设计、方法的选择和使用。可以说,缺少了科学思维的活动只是一种形式上的探究,科学教育的过程要真正体现科学探究的本质,就必须把焦点置于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建构科学概念中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

(一)聚焦探究问题,训练思维的有序性。

探究式的学习是科学课的主要学习方式,要探究,必须要有值得探究的问题,这就需要在科学课中训练学生的问题意识。科学课上学生“提出问题、梳理问题、聚焦问题”显得十分重要。例如,教师用美食图片激趣后问学生:大家都知道这些“色、香、味、形”俱佳的美食,在人体内“旅行”一圈后,最后都变成了难看、难闻的粪便被排除体外。关于食物在体内的变化过程,你能提出哪些值得探究的问题?

生:吃的东西怎样变成便便的?生:吃的食物要经过哪些器官?是怎样被消化的?

生:人体有哪些消化器官?生:为什么粪便的颜色不一样?

学生自主提出研究的问题是探究活动的开端,比教师提出问题要好,可以训练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比较宽泛,有些甚至超出了本课时研究的范畴,这就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归纳,对问题进行梳理,让问题清晰化,通过提炼出问题的关键词,进行归纳到几个方面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聚焦”到课堂上能够探究出的问题上来,这是训练有序思维的好方法。

(二)通过模拟演示助推思维建模,训练思维的联想性。

科学课的一些内容无法通过肉眼直接观察得出结论,如涉及生物内部运行机制的内容,需要借助观察工具、解剖工具,或者进行类比模拟演示来进行探究。“食物在体内的消化和吸收”这一课在讲到上消化道的时候,可以用猪舌头、会厌软骨、气管和食道(菜市场往往连在一起卖),用猪的消化器官类比人的消化器官,学生看到实物就会一目了然:原来气管在食道前面,食道是一条近20厘米长、有肌肉可收缩、能分泌润滑液的“管子”。通过演示猪的吞咽动作引发学生的联想性思维,学生就会深刻理解人的吞咽动作:食物吞下时,会厌软骨会反转盖住气管,呼吸暂停,食物流过会厌软骨流到食道,这一认知难点就通过模拟演示迎刃而解,从而帮助学生建立稳固的科学认知。

咀嚼后的食物为什么不会吞到气管里?呛水呛食是怎样形成的?食物在食道的扩张和收缩下进入胃的情形,这些深刻的认识,通过一次直观的“猪的吞咽”模拟“人的吞咽”,使学生更真实地理解吞咽的细节,同时学生也理解了吃东西时最好不要说话,不然会厌软骨盖不严气管,食物落入气管会引起剧烈咳嗽,直至把异物咳出来,这样就把科学的学习引向了纵深,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得到训练。

(三)以任务驱动启动科学思维。

基于“任务驱动”的科学探究教学具有“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主线、以自主探究为核心、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形式”等特点,也是以问题推进教学的一种教学思路。“问题”产生于任务情景中,是激发思维的火花,因此,教师必须重视任务情景的设计,任务必须具有“承载力”,蕴涵或体现相关的科学概念,问题的背后隐含着某些科学概念,同时又与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相关联;另外,任务应该是开放的、真实或接近真实的,能在学生的经验世界中产生共鸣,使学生感到完成任务的意义、挑战性和趣味性。

(四)综合运用,解决问题,深化科学概念。

学习科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将科学与生活相联系,综合运用科学概念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深化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一堂课中,学生不仅要掌握科学知识,重要的是掌握科学概念建构的方法,即科学方法。比如《运动与摩擦力》一课中,学生对“摩擦力”和“摩擦力与接触面状况和物体重量之间的关系”的科学概念有了一定的理解后,教师举例“怎样能比较轻松地搬动一个很重的柜子呢?”“要想在拔河比赛中获胜,需要做哪些准备?”“下雪天,怎样防滑呢?”……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这些常见问题,认识到科学学习的重要性,加深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从中体会到科学与技术、生活的联系。

三、结语

科学概念从学生的实践中产生,也要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学生对任何一个科学概念的认识,都不是一次完成的,会随着科学学习的深化和发展逐步提高,逐步完善,逐步加深。在不同的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拓展他们的觀念,建立科学的概念,最终实现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吴建春.浅谈小学科学课堂中学生科学概念的有效建构策略[J].新课程(小学),2013(7).

[2]程刚.前科学概念转化之初探[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4(2).

[3]赵国敏.“离子反应”学习中错误概念的转变策略[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6(7).

猜你喜欢
科学概念小学科学思维能力
用科学概念引导学生上好生物课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简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锐意进取,不断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重视科学概念教学 促进学生深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