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伦理文化探源

2018-08-06 19:35欧阳昌雄
智富时代 2018年6期
关键词:感恩伦理传统文化

欧阳昌雄

【摘 要】感恩是我国传统伦理中最重要的一种情感和行为,梳理儒释道等传统文化中尊师孝亲、忠信友爱、感恩自然、追求和谐、回馈社会等感恩伦理文化,对继承传统美德、强化学校感恩教育意义重大。

【关键词】传统文化;感恩;伦理

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非常丰富的感恩伦理文化。儒家强调知恩报恩美德培养,把感恩列为做人最基本的修养,甚至将“忠、孝、节、义”等思想引发出来的感恩意识转化成规章制度加以规范和推行,渗透到了政治、社会、家庭各个层面,成为传统伦理的基本要求;道家感恩文化注重谦卑、柔弱、礼让,效法大自然、敬畏大自然、感恩大自然,甚至提倡“以德报怨”;佛家感恩文化见于《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佛说盂兰盆经》《大方便佛报恩经》等诸多经典,“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强调无我利他,感恩一切众生。

一、儒家感恩文化

儒家文化是中国人最主要的精神食粮,儒家恪守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充盈着丰富的感恩思想。

孝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存在于社会生活中,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感恩通过孝亲得以体现。“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居首位的,儒家文化把孝敬父母,感恩父母作为儒家精神的基本精髓。《孝经》云:“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论语》有“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之说,孝亲是人伦教化之本,可以陶冶性情、升华道德。父母的养育之恩,使人发自天性的萌生了报恩的意识,这就是“孝”。孝不仅可以体现一个人的德性根本,而且可以归顺民心、稳定社会。在古代,孝是人们实现道德的起点,其本质是一种爱与敬的情感与行为。感激并报答父母是符合人伦纲常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就是要求人们满怀敬意之情处处时时去尊重、关爱亲人和长辈。

悌是友爱兄弟。儒家思想认为,“悌”是从自己的兄弟姐妹中谦让、有爱,然后再加以扩充——“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悌也是家庭和社会中最重要的伦理基础之一。“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儒家主张弟弟对兄长恭敬感恩,后世又有长兄为父之说,背后都隐藏了兄长对弟弟引导、护佑、帮助所付出的心血和辛劳。

孝悌作为华夏文明的硕果,孝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特色,不单是判断一个人道德水准的重要标志,更是社会文明、和谐团结、感恩奉献的重要体现。

儒家把“忠”看作是臣子报答君国之恩。“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为王臣”。在古代家国一体,家国同构思想下,忠就是对国家的孝,臣子要忠心于君主,忠心于国家,孔子认为“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孟子推崇“事君”以“义”,“事君无义,进退无礼,言则非先王之道者,犹沓沓也”。

儒家把“义”看作是报答友人之间互助之恩。《左传·成公二年》里有“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论语·里仁》里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荀子·荣辱》里有“先义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古代兄弟之间、友人之间的恩情不像三纲那么森严,但社会中特别强调兄弟友人之间互帮互助的恩情。中国传统文化中讲义气的事迹也频频被后人赞扬,伯牙绝弦、鲍叔牙力荐管仲、左伯桃羊角哀的义气千古称颂。可见,“义”与“不义”一个重要的体现之处就在于是否懂得知恩图报。

孔子倡导“仁”,“仁者爱人”,把仁的范畴通过“五伦”关系扩大到了社会的各个层面,也体现了儒家所重社会伦理中关爱、感恩的类意识i。孟子由“仁”扩展延伸到“义”,义者宜也,把相互敬重感恩之“义”扩充到“充塞乎天地之间”的浩然正气,都体现了人伦中彼此之间的感恩情怀。

此外,儒家报答有恩人,以及祭天地、祭祖先、祭圣贤的等仪礼习俗,都是表达感恩之情的一种方式。

二、道家感恩文化

道家以“道”为中心,有效法自然、敬畏自然、感恩自然等思想。道家的基本信仰是能生万物之“道”,认为“道”是宇宙万物之本原。这个玄妙的“道”就是道家的核心理念,因为有“道”世界万物才能保持生机,不断进步发展。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崇尚自然、效法自然、敬畏自然、感恩自然,倡导天人合一。因此,道家感恩天地,常以爱己之心爱人乃至爱一切万物,认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有赖于大自然的和谐。要顺应天地自然的变化规律,尊重自然界的特性,敬重所相处的一切,常怀一颗感恩的心。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道家尤其强调谦卑、退让,效法水的“不争之德”,处处替别人着想,时时感恩别人。要求对人要做到尊重、宽容和爱戴。哪怕是伤害过自己的人,也应该“以德報怨”,以至诚之心感化他人,和谐共生。

道家主张宽容和知足,反对唯我独尊。“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道家认为人在社会的竞争中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应该对自己所得抱着知足的心态,才能少些烦恼,多些乐观。所以道家主张知足常乐,要懂得感恩自己所拥有的,这样才会经常感觉到幸福。道家之《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感恩思想,蕴含了对人以及自然的“天”“地”“道”“德”等广博无限的感恩,将这种泛感恩情怀作为调节社会关系和自然关系的一种方式。

三、佛家感恩文化

佛家有无我利他、因果缘起等感恩思想。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后,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普及,与传统文化不断地结合,逐渐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恩的看法,相比与儒家的上下等级关系,佛家更强调的是相互之间的感恩与报恩。主要包括四方面:父母、众生、国土、三宝。父母的生养哺育之恩理应报答,但佛家认为,不仅要报答现生父母的恩情,还要报答生生世世父母的恩情,感恩祖先。报国土恩是要感恩祖国的养育,要有一颗热爱祖国的热忱之心。报三宝恩指的是佛、法、僧三宝。

《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中问如何报父母深恩。佛告弟子:“欲得报恩,为于父母造此经典,是真报得父母恩也。是等善人,造经力故,是诸佛等,常来慈护,立使其人,生身父母,得生天上,受诸快乐,离地狱苦”。《佛说盂兰盆经》内容记述佛陀之大弟子目连,因不忍其母堕饿鬼道受倒悬之苦,乃问法于佛,佛示之于七月十五日众僧自恣日,用百味饭食五果等供养十方佛僧,即可令其母脱离苦难。盂兰盆会,已普遍流行于我国民间,促进了孝行。《大方便佛报恩经》的孝养品,更是细说了报父母深恩之方法。

报众生恩说的是要感恩一切众生,因为我们所有的生活所需,包括食品、衣服、用品、工具都是他人提供的,所以理应感恩,只有感恩众生,人与人之间才会相互关爱,社会才会和谐。佛家的感恩对象如道家一样极为广泛,涉及万事万物,不仅包括有恩者,而且包括对自身有伤害的人。佛家的感恩观具有十分完备的系统性。

总之,儒释道等中华传统感恩伦理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感恩教育的源流,只有不断挖掘、整合传统感恩伦理文化精华,并概括其哲学原理,才能让学生进一步明理,作为感恩动力源泉。

注释:

i 李生龙《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学》岳麓书社,2009年7月

【参考文献】

[1]黄华.基于儒家文化启示的感恩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2]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与受助生感恩意识的培养[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8.

[3]冯开莆,刘利才.伦理视角下的感恩行为分析[J].伦理学研究,2014.

猜你喜欢
感恩伦理传统文化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亲缘感恩教育研究浅析
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尽孝而亲不待
大学生感恩、孤独感和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感恩、社会支持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婚姻家庭法的伦理性及其立法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