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创新体系的构建
——以四川省为例

2018-08-07 06:01何秋洁周志兰何南君
关键词:军民四川深度

何秋洁,周志兰,何南君

(1.西华大学经济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39;2.西华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39)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多次谈到建立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可见,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建设对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四川不断加快军民融合的深度发展,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成效显著。四川已拥有航空、核动力等十大军民融合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同时其大力发展通用航空产业,着力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四川军民融合推进工作已走在全国前列,但在健全体制机制上应采取更有力的措施。

一、文献综述

国外对军民融合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Libears以美国研究性大学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这些高校在国防建设中的作用,分析了研究性大学的军工方面研究人员与军工产业之间的互动关系[1]。Ham等通过案例分析了私营企业和国防实验室在研军工产品的情况,发现二者都认为军民融合的模式优于各自分割的模式[2]。Busza虽然没有明确给出“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体系”的概念,但其紧紧围绕“如何实现协同创新的军民融合”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如国防发展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国防对民用部门“溢出”的作用机制等[3]。Judich等深入研究了国防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地位和作用,分析了国家科技发展与军民融合的联系[4]。

我国学者也从不同角度研究了军民融合创新体系。贾玫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分析“西三角”国防科技的优势,并就如何利用已有优势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构建军民融合自主创新体系提出自己的主张[5]。沈兆欣等重点介绍了北京市丰台区军民科技融合创新体系建设的实践和取得的成效,以期为军民融合的理论研究提供参考[6]。黄花分析了创新体系构建的必备要素,从参与者、资源和子体三方面设计了军民融合创新体系[7]。姬鹏宏等运用理论研究和实践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创新体系的基本构成入手,通过对军民融合创新体系的构成要素和运行机制进行研究,提出需求发布、计划协调、技术转移、合作创新、采购改革、军品免税等对策建议[8]。王庆等指出,军民融合是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途径,以创新驱动为视角大力构建军民融合创新体系,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9]。浙江省咨询委决策咨询研究中心就浙江省构建军民融合创新体系提出包括完善军民融合创新服务保障体系、强化军民融合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军民融合创新合作交流在内的相关建议[10]。

综上所述,国外关于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创新体系的研究还较少,而国内的研究还不成体系。因此,对四川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创新体系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可以为四川军民融合发展工作提供参考,对促进国防建设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四川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

四川历来是我国国防建设的大后方,这里集聚了大量军工资源,拥有航空航天、电子军工、核工业、兵器等国家级研究机构和门类齐全的军工行业。

(一)签署军民融合战略发展合作协议

自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四川在全国率先成立省级军民融合推进工作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率先与12家央属军工集团和中科院全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2017年4月,四川省与科技部、中央军委科技委签署联合推进科技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四川省委省政府主办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专题推进会中,长虹集团就多个军民融合项目与四川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二)鼓励并引导企业参与军民融合

为调动企业参与军民融合的积极性,四川出台了《促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了鼓励军民融合企业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支持军民融合重大项目建设、促进军民融合企业提升“参军”能力、支持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十条促进军民融合的政策措施。在促进企业提升质量管理观念、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提升企业制造能力的同时,四川降低军民融合的门槛,简化准入程序,积极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军民融合战略发展。目前,四川从事国防科研、生产、维修和服务的单位已超过600家,民营企业占比超过2/3,军民融合上市企业超过30家。

(三)设立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示范区

四川将成都、绵阳、德阳三地作为全面创新核心改革试验区,这三个地区集中了四川1/3以上的人口和近七成的科技力量,以及一半以上的工业实体经济,创造了四川45.1%的经济总量。按照相关部署规划,四川将围绕成都、德阳和绵阳这一核心区域展开改革试验,并将绵阳重点建设为国家级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基地。2016年,四川军民融合产业规模达2 870亿元,其中绵阳的军民融合企业产值达到了1 370亿元,而2017年上半年,绵阳市的军民融合企业产值已达735亿元,同比增长12%。

(四)军民科技资源共享

2017年1月,四川军民融合大型科研仪器共享平台在绵阳建成,价值数十亿元的大型国防科研仪器和高校及科研院所的设备资源向社会开放。多年来,一些企业由于融资或渠道问题不知道到哪里做科研测试,而同时一些大型军工科研院所的仪器大量闲置。因此,这一平台的建立解决了资源优化配置的问题,既节约了资源,又提升了科研效率。目前,四川军民科技共享平台已向公众提供技术服务6 000余次,发布了500套共享设备信息和定向开放信息。

(五)设立专项投资发展基金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军民融合战略部署,推动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四川省委省政府设立了100亿元的省级军民融合产业投资基金。该基金主要围绕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核技术、新材料等领域,推动四川军民融合产业高质量快速发展。此外,四川还设立了全国首家军民融合科技银行,开发了专属信贷、保险等近50个金融产品。

(六)搭建互联网服务平台

2017年6月,四川军民融合在线平台正式上线,该平台作为技术双向转移产业化平台,提供“军转民”科技成果转化和“民参军”一站式服务。该平台试运行期间入驻企业已达230余家,产品供需超过24 000个,上线科技成果20余项,共享仪器设备380余套。该平台线上线下相结合为企业提供规划咨询、供需对接、资源共享、金融服务、军工认证咨询等军民融合一站式服务,将有力推动四川军民融合产业的发展。

三、四川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创新体系的构成

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就是在军与民之间架起一座双向互动的桥梁,整合军民双方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要素,形成一个以富国强军为战略目标的创新体系。军民融合作为一项国家战略,不仅关系到国家安全,也关系着经济发展全局,既是兴国之举,也是强国之策。四川作为军工大省,其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创新体系的构建对于我国的战略布局至关重要。因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四川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创新体系的构成(图1)。

图1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创新体系

(一)顶层设计创新,擘画宏伟蓝图

第一,要认真学习深入领会习总书记关于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重要论述的精髓,用创新思维谋求新的发展。四川省在进行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创新体系建设中应该立足现实,从顶层筹划、顶层推动、顶层实施入手,抓紧实施顶层设计,坚持需求导向和国家主导,努力形成基础设施和重要领域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格局。第二,要具有全局意识,强化国家利益至上的思想,增强军民融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第三,军队不应将眼光局限于军队和国防体系内部,要主动根据地方的实际情况进行全局规划,主动将地方的资源、环境、发展等因素考虑在内,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民众之间的交流联系。第四,军民双方在进行规划时要有共赢的观念,要充分认识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能充分配置资源,提高双方的效益,要主动寻找双方的交叉点和利益共同点,增强军民合作的积极性。

(二)科学技术创新,夯实物质基础

科技创新能力是国家发展的核心推动力,科技兴则国兴,科技强则国强。四川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创新从某种层面上来说也是一场关于科学技术的创新。目前,我国科技创新系统大体可分为军方科技创新系统、国防科工创新系统和民事部门科技创新系统三部分,而军方科技创新系统和国防科工创新系统只有在装备采购和项目合作时才存在联系,民事部门科技创新系统则与其他二者基本上没有联系。因此,军民融合的深度发展要求这三者相互之间加强交流合作,要积极引导军事先进科学技术向民用领域推广,同时加大军用技术向民用技术的转化力度,充分发挥国防科技转化的效益。

(三)人才培养创新,强化智力支撑

要保证军民融合创新体系的高效运行,人才是关键。要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四川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和军民企业的转型提供保障。随着国防经济与社会经济、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的融合越来越频繁,国家和社会急需一批具有创新性的高科技人才。因此,要充分发挥军地双方的教育优势,重构军事人才培养体系。首先,在人才培养的总体布局方面,相关部门应制定相应的军民融合人才培养法律法规,明确用人单位、高校和学生三者之间的责任与义务。其次,由用人单位根据自己的发展要求,制定人才发展规划,提出用人需求。再次,军事院校根据军民融合人才培养的政策措施与地方高校展开深入合作,在人才培养上积极发挥军地双方的教育优势。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应聚焦军队亟需的学科,不求“大而全”,只求“高精尖”,实现人才供给与需求的对接;军事院校可利用自己的优势统筹国防生和军校生比例,与地方高校开展联合教育训练。最后,在教师资源和平台资源上,只要不涉及机密,军地双方可以共享;还可创新选人、用人制度,面向全社会招聘军队亟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增强部队对于高端人才的吸引力。

(四)体制机制创新,营造良好环境

体制机制是军民融合的桥梁和保障,科学有效的军民融合体制机制对于引导四川走出军民融合困境和实现军民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完善领导机构以提供组织保障。要成立专门的军民融合领导小组,统筹制定四川省军民融合重大方针政策。第二,完善综合协调机制。目前,四川军民融合创新体系还未完全形成,还存在一些问题,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交流联系,同时要促进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之间的协调。第三,充分发挥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优化资源配置,做好市场监管。第四,加快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四川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创新体系构建做到有法可依。

四、推进四川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创新体系构建的对策

(一)探索多样化的军民融合发展模式

军民融合不仅仅指简单的军民之间的合作,还包括体制融合、机制融合、资源融合等几个方面。第一,体制融合。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多个方面,还涉及军工企业、非军工企业、高校、政府、科研院所等多个主体。因此,体制融合是指建立一个可以协调多个主体之间关系的组织,由其来协调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这就需要构建统一领导的工作机制,明确各部门的职能。第二,机制融合。军民融合工作机制包括战略规划机制、军地协调机制、需求对接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等制度的融合。第三,资源融合。资源是开展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基础,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和政府的主导作用,兼顾军用和民用需求,使资源在不同主体之间充分流动,合理使用。

(二)加强军民融合创新合作交流

四川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创新体系建设需要各主体之间紧密合作和互动,如此才能充分发挥其功能与作用。因此,应重点加强军地之间、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的交流互动。首先,要建立军民融合信息交流平台,加强信息管理,解决军民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提高军民融合创新的效率。其次,可以采用项目合作、参观交流学习等形式加强军企、民企、科研院所之间的联系。最后,为了把握当下经济发展的趋势,及时对军民融合的发展规划进行调整,可由政府或者企业出面定期举办军民融合人才交流会和经济论坛。

(三)完善军民融合创新服务保障体系

第一,加快公共体系建设,优化军民融合供需对接服务。军民融合的深度发展,要求建立无障碍的沟通交流平台,可由政府和军方牵头整合资源,建立军民需求对接网络平台。平台采用实名制注册,为避免虚假信息,登记和发布的信息都需要认证。

第二,简化审批手续,提升军民融合服务效率。为了调动民企“参军”的积极性,有关部门在审批时,可将相关手续进行整合简化,或在官网上公布所需的材料清单和审批流程。

第三,发挥民营企业优势,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可针对某一高科技薄弱领域适当设立军民融合投资专项基金,吸引该领域的民营企业参与投资军民融合创新项目;拓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开展并推广专利抵押贷款服务;针对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风险问题,可引入风险投资机构,分担高新技术产业军民融合创新项目的风险。

第四,引进高技术人才,强化军民融合创新的智力支持。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高技术人才的引进工作,并通过解决住房、子女入学、家属工作等问题,使其能无后顾之忧地投入四川军民融合发展建设之中。根据四川军民融合发展的实际需要,还可通过在本地高校设置相关紧缺专业、增加国防生的招生数量等办法来解决人才紧缺的问题。

(四)完善法规制度和配套政策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创新体系的建立需要科学合理的体制机制和完善的政策制度做保障。我国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明确军民融合的工作内容、职责范围、相关程序等,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促进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的规范化;同时可引入创新激励机制、优惠政策、利益补偿、违法惩处机制等,使军民企业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职责,最大限度调动其参与军民融合的积极性。

猜你喜欢
军民四川深度
A gift I treasure
四川移动
三张捐款收据见证军民鱼水情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军民融合 新引擎
以太行之力 促军民共赢
让军民融合之花绚丽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