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商互联发展的优化策略
——以洛阳市为例

2018-08-07 06:01刘玉贵胡若衡许婉韵
关键词:农商供应链农产品

刘玉贵,胡若衡,许婉韵

(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安徽 蚌埠 233030)

自2014年以来,农村电商得到各界的空前关注。农村电子商务连续五年写入中央一号文件,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将大力建设具有广泛性的、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设施,鼓励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创新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农业产业模式。电商巨头们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纷纷布局农村市场。阿里巴巴早在2014年就推出千村计划,2017年4月,刘强东宣布要在五年内在农村设立50万个京东便利店。在“互联网+”背景下,农产品电子商务这趟“列车”,一直在优化提速。2017年7月,商务部提出全面启动农商互联,有专家认为,农商互联能否高效实现,或将成为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成败的关键所在。

一、农商互联的内涵

“农”是指以农产品为主线的农民、农业合作社、农产品加工企业、农贸市场等,“商”是指电子商务,“农商互联”就是以农产品为纽带,将与之有关的农民、组织、企业、电商联接起来,简单来讲就是以农产品电子商务企业为主体,实现上联生产、下联消费的流通模式。农商互联是农产品生产流通领域一次重要的探索和创新,“农商互联的关键是‘联’,这个‘联’是互联网的‘联’,万物互联的‘联’,是一种覆盖农产品生产和流通全链条、线上与线下全渠道、商流物流信息流全要素的全面融合互联”[1]。然而,其并非简单的产销连接,而是在“互联网+”背景下,依据数字化、智能化等现代信息技术,打通农产品电子商务的“任督二脉”,使原来闭塞的电子商务系统畅通化和灵活化。

相对于传统的农产品供应链和电子商务初级阶段的农产品供应链而言,实现农商互联的农产品供应链是联动多方资源和力量,实现供应链的网络化,实现信息的高度共享(图1)。农商互联不仅在信息流、物流方面更加优化和畅通,其同时使农产品供应成为了一张具有更大经济效益的价值网,降低了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的成本,实现了农产品电子商务的信息化、集约化、系统化和标准化。

图1 三种供应链信息流和物流对比

二、农商互联发展的要求

(一)联产品

农商互联要求有高质量、高标准的农产品,通过对产业链的整合,在特色农产品的供应上要实现规模化、组织化、规范化。第一,促使电商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型连锁零售企业、第三方物流(TPL)企业与农产品生产紧密连接,构建从种植、生产到加工、销售的一体化运作模式。第二,增加特色优质农产品供给。产品是农商互联的基础。我国农产品品种丰富,分布广泛,生产企业众多,电商企业为获得优质农产品,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成本,这也是制约农产品电商发展的主要因素。农商互联就是通过各级商务和农业部门,将各地优质农产品及其生产企业信息搜集汇总,以帮助电商企业快速、高效地找到优质农产品和可靠的合作伙伴,这样不仅节约了电商企业的搜寻和鉴别成本,也提高了农产品对接的效率。

(二)联设施

第一,在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可进行深度合作,如共同建设物流配送中心、共建冷链系统、共享配送车辆等,同时,在网络基础设施上加大对农村的投入,使信息能准确、高速、高效传播,以提高线上线下的生产、加工、销售效率,最终实现合作方的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第二,提高流通基础设施利用率。设施是农商互联的关键,谁掌握了冷链物流,谁就掌握了未来生鲜电商的命脉。由于冷链物流设施投入成本高、回收期长,因此,要鼓励电商企业通过租赁、收购、股权投资等多种方式与线下企业开展合作,充分利用线下已有的产地集配中心、冷库、冷藏车等资源,快速形成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提高农产品仓储运输及配送能力。

(三)联标准

推动电商企业与线下生产方、加工方的联合,针对农产品的分级、包装、仓储运输(包括冷链)、销售定价、售后服务等环节制定适合现代电子商务发展的规范章程,实现整个供应链网络的标准化。同时,对农产品进行产品细化和标准化编码,打造科学的“农产品身份证”,对农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进行标准化管理,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2],并在线上线下的销售体系中实现标准化流通。这样,一方面可提高流通效率,另一方面对市场预测和制订新一轮的生产、营销计划大有裨益。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是要增加农产品的有效供给,还要增加农产品流通制度方面的有效供给,而标准化就是有效制度供给的重要内容。通过农商互联,着力完善适应电商要求的农产品质量及物流标准体系,特别是在质量分级、产品包装、仓储运输、冷链物流、网上展示及售后服务等主要环节,鼓励电商企业与生产流通企业瞄准国际标准,共同制定并应用更高的标准。

(四)联数据

依据“互联网+”的优势,整合行业资源,构建农商互联大数据平台,实现整个新兴供应链网络的大融合和信息高度共享。“全国农商互联展示体验中心”已于2017年建成,平台的建设属于基础设施建设,真正的农商互联要求实现数据的整合。一是依据电商企业交易数据易采集的优势,汇总终端农产品的销售品种、销售量、价格、成本等基础数据,并对市场动向进行监测、预警,同时将相关数据和信息及时与供应链同盟共享,为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的决策提供有效、可靠的依据,进而消除“牛鞭效应”,避免出现供不应求或供过于求等不合理现象。二是在生产、加工、流通等方面大力推广先进信息技术,如RFID(射频识别)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二维码技术等,实现对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全过程监管。

提高农产品流通信息化水平,数据是农商互联的重点。一方面,充分利用电商平台掌握的供求信息,形成供求大数据并进行分析评估,使需求能更加直接、准确地反馈到生产端,从而引导资源优化配置,建立稳定的农产品产销长效机制;另一方面,利用物联网、二维码等自动采集技术,建设基于农产品冷链流通监控平台、农产品流通信息追溯平台的流通监管追溯体系,实现对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管理,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五)联市场

在新兴农产品供应链网络中,鼓励农产品电商企业与线下大型连锁超市、农贸市场等经营主体合作,利用新型的O2O模式,同时发挥线上线下双渠道的作用,并鼓励自媒体销售,从多维度促进销售并把握市场动向。品牌创立后,还可发展跨境电商,尝试利用向国外大型农产品需求企业提供农产品的F2B模式,实现农产品的外销[3]。通过农商互联,引导和鼓励农产品电商企业与批发市场、连锁超市、社区菜店等经营主体合作,一方面,将产地农产品纳入电商平台扩大市场;另一方面,电商企业也可以利用产地的仓储物流资源,使其他地区农产品进入当地市场,扩大农产品的销售范围,使传统流通企业与电商企业共享销售渠道。

三、农商互联发展的阻力——以洛阳市为例

(一)农业生产力低下

一是洛阳市地处河南省西部山区,机械化程度低,且农户生产存在分散、小规模及无序等特点,使得农产品的生产力低下,生产成本较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外销少,主要满足当地需求。二是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许多农村青壮年劳力进城务工,土地弃耕现象严重,致使生产力继续降低。另外,多年种植同一种作物,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加之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化肥农药的边际效益递减等因素,使主要靠高投入、高消耗提高产量的农业生产方式难以为继。三是长期实行的“以农支工,以乡扶城”经济发展战略是造成洛阳市农业生产力低下的历史原因。由于客观环境的要求,国家整体走上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这导致社会资源向工业倾斜,从而使农业生产力长期处于较低水平。

(二)地理环境及交通阻力

一是洛阳市地理环境并不优越,整体降水偏少,属于较干旱地区,如2017年7月和8月洛阳市全市平均降雨量较往年减少约六成,其中栾川县出现了人畜饮水困难的问题。同时洛阳市山岭较多,大川区面积占比13.8%,丘陵面积占比40.7%,山区面积占比45.5%,地理条件不利于农耕机械的使用。受地理条件、文化水平的限制,“小富则安”“小进则满”“等、靠、要”等惰性心态依然存在,农民缺乏开拓创新能力和敢闯敢冒的精神,创新发展意识不强。二是以山岭为主的洛阳市,虽然“村村通”公路已修建不少,但仍有些乡村尚未通公路。由于政府对农业投入的不足和基础建设产权、经营以及管理制度不完善、不健全,导致洛阳市道路交通、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薄弱。这不仅制约了洛阳市农业综合生产力的提高,同时也加大了农业遭受自然风险的成本。对农村电商来说,物流是电商进入农村市场的第一道难题,特别是物流配送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较为突出,这是发展农村电商亟待补齐的短板。因为交通和物流问题,很多优质产品“身在深山无人识”,这阻碍了农商互联的发展。

(三)缺乏龙头企业的引领

虽然洛阳市已有不少农产品加工企业,如洛阳生生乳业、洛阳巨尔乳业、洛阳奥吉特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洛阳佳嘉乐农业生产发展有限公司等,但其还未能真正成为“龙头”引领整个产业的发展,从洛阳市“中国驰名商标”目前只有“杜康酒业”就可窥一斑。区域内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尚未形成地域相连、具有相互竞争与合作关系的产业集群,产业的区域经济带动作用有限[4]。

(四)农村物流体系尚未形成

就现状而言,我国农村物流体系尚未完善,洛阳市农村物流体系建设更是比较落后。一是农村未能建立起以农产品为核心业务的集中化、规模化的物流运输仓储中心,农产品的运输依然主要依靠小商贩、批发商。二是生鲜农产品冷链运输设施设备缺乏,冷链物流车数量不足且保温效果差,冷库不足且利用率低。三是“快递下乡”政策有待落实。由于快递中心严重不足或是下乡快递成本高,许多农村电商仍需进城发货,不利于物流成本的降低和效率的提升。

(五)农产品供应链稳定性差

农产品供应链稳定性差主要表现在一些农产品大量生产后,未能被及时收购和销售,致使农产品发生变质,严重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下一季又可能因为种植少而出现该农产品供不应求的局面。这种供不应求或者供过于求的局面并非市场变动过大引起的,而是由整个供应链的不稳定造成的,即供给侧的供给不能及时地输送给需求侧。供应链的稳定依赖于供应链成员关系的稳定,即从一般的交易关系、伙伴关系、合资关系转到垂直整合(供应链伙伴关系)的关系,从而实现交易成本削减、交易风险降低以及合作效率的提升[5]。而供应链管理的缺乏,致使洛阳农商企业间的关系只是一般的交易关系,农产品的销售无固定渠道,农产品供应链过长,中间环节过多。

四、农商互联的优化对策

(一)生产:安全高效生产,提高生产力

一是规模化生产。农业合作社是规模化生产的主要模式,其相对于农户个体零星种植更便于管理,可以实现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并且可大大降低生产成本,但是由于种植面积相对较小,国内农业企业众多,竞争激烈,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代种代管的农业服务模式可以变相地实现土地的规模化生产,既解决了农民不想放弃土地又无暇管理的矛盾,同时通过优质资源的配置,能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和代种公司的盈利,而且能够打造一个农业综合性服务平台,实现服务的增值和拓展。

二是现代化生产。提高农产品种植过程中的机械化程度,同时采用智慧农业技术对农业生产状况进行监管。针对洛阳市常年干旱的现状,可利用洛河、小浪底水库等水利资源加强农田水利建设,采用绿色灌溉、节水节能灌溉等新技术。要依据本地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充分吸收传统农业生产经验,并结合现代科学技术,进行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生产。

三是“产学研”相结合。要积极与农业大学或是相关科研院所合作,将科研成果进行产能转换,并采用土壤修复技术、数字化管理技术等对土壤、空气、湿度、温度以及农作物自身进行管理的优化,以实现高产、优产。同时,要对农民进行相关专业技术及电商知识的培训,使其了解电商并会运用电商进行销售。

四是多管齐下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要从农业保险、农业补贴、农民创业支持入手,促进农民增收,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大力支持农民群众大胆试验、增产增收,不断提高农民生产的自主性。中央的惠农政策,比如各种补贴以及养殖业、种植业和水利方面的很多扶持政策,特别是“一事一议”政策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要加强资金调度、技术指导、生产资料供应等方面的服务。

(二)物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深化TPL合作

第一,加快农村交通主干道、交通枢纽、物资集散地、农产品转运中心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并确保“快递下乡”工程的顺利实施,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流通效率。第二,加强与第三方物流企业(TPL)合作,因地制宜发展适合洛阳市不同地区的物流体系,对农产品进行统一收储,集中运输,使农产品的储运规范化、合理化。第三,重视农产品冷库存储、冷链运输环节,鼓励大型零售企业建设冷库,尽可能减少农产品在储运过程中的损耗[6]。第四,加大对农产品物流系统中信息技术的投入力度,以互联网为基础,在物流过程中对农产品质量进行监管。

(三)营销:优化供应链管理,创新销售模式

首先,打造“一体化供应链”,加快O2O模式建设。一方面,吸引大型电商企业进入洛阳,或鼓励本土企业引领行业发展,并积极促进农产品供应链网络成员的合作,转“一般交易关系”为“同盟合作伙伴关系”,发展“农超”对接模式,实现供应链的一体化和稳定化;另一方面,加快O2O线下营销点的布局规划建设,打通线上线下脉络,发挥O2O模式的优势,提高客户满意度。

其次,利用“旅游+销售”模式,开发特色产品。如在龙门石窟、白马寺等著名景区可以销售特色牡丹花茶,在老君山、鸡冠洞、龙潭大峡谷、黛眉山等较知名景点可以开发当地的特色产品,以旅游带动农产品的营销并实现“互联网+旅游+农产品”的对接。

最后,鼓励全媒体营销,创建地理品牌。例如,洛宁苹果、伊川小米、汝阳香菇、新安樱桃和朝天椒、偃师葡萄等农产品在当地都比较有名,但是在洛阳之外却知名度较低。因此,应加大对当地自有品牌的宣传,通过微信、微博、广播、电视等方式实现多渠道营销。

猜你喜欢
农商供应链农产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浙江大学全球农商研究院
益邦供应链 深耕大健康
浙大全球农商研究院
互联网上再造一个青岛农商银行